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二、大鸾翔宇内

  中国有部《百家姓》。

  根据九氏源流记载:上古时期,帝喾元妃姜源生子名弃。尧命为农师,舜改称后稷。因推动上古农业发展,而被后世尊为农神。弃之后代,古公亶父率族定居周原,正式以周为部落命名。其孙,即历史上著名的周文王。

  从寻访中国百家姓中的周氏源流,到寻访周恩来亲笔续写的周氏家谱,首先让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

  1898年3月5日,诞生过许多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大运河畔、江苏淮安,就是周恩来生命的起点。但他的祖籍浙江绍兴,早先奠定了他的生命血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篇《爱莲说》是周家先祖周敦颐、名垂史册的宋代理学家,给我们留下的生命礼赞。

  它使走进这里祭奠的周家后代,或是前来拜谒的华夏后人,都可以感到,在周恩来身上焕发出的,这种文心诗魂与气节风骨。

  刘秉衡:原淮安县委副书记。

  1960年,我到北京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他虽然没有回来过,但是对淮安他的家乡,是怀有深厚感情的。

  我在向他汇报淮安情况之后,请他有机会到南方来,回淮安看看。我说淮安人民十分想念你。他语气很重地说:“淮安我是想去的呀。苏北交通不便,我十二岁离家,今年整整五十年了。”

  他一边说一边举起右手,竖了五个手指。

  所以他非常想念淮安,对淮安的一草一木都很关心。他还问了一句:“那棵大树还在不在了?那个水井还在不在了?”

  我说:“大树还在,长得很好,水井水质还很清,也很好,还能饮用。”

  老树叶茂根深,老井清泉甘洌。

  饮水思源。叶落归根。

  这是两条最富有人情味的中国成语。

  这老井的水、这老树的根连着周恩来的童年,连着他的亲情,连着他的乡情。直到老年,他还问这老井,他还问这老树。

  老井的水依然还很清洌,老树的根却更加稳健弥坚。

  他在心里饮水思源,他在心里落叶归根,这就是我们能够品尝到的周恩来的亲情与乡情。

  一百年过去了,一个世纪过去了。他最终没有回来。然而这井,然而这树、这亲情、这乡情,始终在他心里。

  周秉德:周恩来侄女。

  我觉得,伯伯对爷爷的感情特别深,对他自己父亲的感情非常深,在伯伯去世之后,七妈给我的一些遗物里边,就给我留了一个小皮夹子,还有这张相片。这张相片,就是故居这间屋子里墙上挂的这张爷爷的照片。

  就是这张相片,夹在皮夹子里,伯伯一直随身带着。这个相片有个什么情况呢?我一看后边发现,伯伯自己在这后边写着“爹爹遗像”四个字。爷爷是1942年去世的,1942年他写的这几个字,然后就一直带在身边。

  周秉钧:周恩来侄儿。

  伯伯1974年病重的时候,跟我谈过一段他对爷爷感情的话。他说:“我对你爷爷,一直是抱着同情和敬重这样一种心情。因为他为人非常老实,一辈子没做过坏事。”

  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在照片上还在以他那老实的读书人的目光,注视着风雨故园。

  而周恩来的生母万十二姑,这位读过家塾,性格开朗,处事果断的善良女性,仿佛也一直守候在这里,耐心地等待她的儿子周恩来,盼着她的儿子,大鸾翔宇展翅归来。

  周尔辉:周恩来侄儿。

  六十年代初,伯伯把我们在北京的亲属都叫到西花厅,给我们讲家史。要我们正确地对待家庭,要我们自强自立。

  他讲道: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浙江绍兴,在绍兴作师爷。到我们的曾祖,攒了一笔钱,捐了一个官,到了淮安做官。

  伯伯就诞生在淮安的故居里。

  在他的小时候,就过继给我们的十一奶,也就是伯伯的十一婶。十一婶是宝应县人,她很有文化水平,从小就教伯伯读诗,识字。

  从家庭文化血缘,到地域人文历史,在周恩来的童年就给了他性格与品德的塑造。

  从吴承恩到韩信,从关天培到秋瑾,从梁红玉到鲁迅,这代代名人文武并蓄的开悟心智,从儿时起,就培育了大鸾翔宇的扶摇壮志。

  周尔辉:

  到九岁那一年,伯伯的母亲和继母相继去世。

  由于经济上只是依靠四伯父生活,没有多少经济来源,家庭非常困难。

  伯伯是长子,因此,就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他经常靠借钱和典当来维持生活,直到他十二岁离开淮安为止。

  周恩来自己在一篇《念娘》的日记中写道:

  “我把带来的母亲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几遍,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下来。

  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离现在整整的二十六年。

  那时候母亲才十五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容易,墨迹还有。母亲已去世十年了,不知道还想着有我这儿子没有。”

  辽东半岛风云紧,

  强俄未撤兵。

  呜呼东三省,

  第二波兰错铸成。

  哥萨克队肆蹂躏,

  户无鸡犬宁。

  日本三岛顿起雄心,

  新仇旧恨并。

  舰队联樯进,

  黄金山外炮声声。

  俄败何喜,日胜何欣,

  同胞何日醒。

  这首《何日醒》是当年周恩来喜爱的一首歌曲。它也是大鸾翔宇十二岁第一次起飞,离开淮安进入东北后唱响的生命之歌。

  念娘之情固然使他悲切,而忧国之情则更使他激愤。大鸾翔宇的翅膀,开始经历了冰雪北国的考验。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他在这铁马冰河的天地,钢铁意志进行了第一次淬火。少年猛志,开始在这里初露锋芒。

  辛亥革命,他在这里剪掉了辫子。直到西花厅,他对东北生活,永远保持着终生难忘的记忆。

  王士琴:周恩来弟媳。

  第一天先见到大姐,第二天,又去见的总理。

  总理就问我:“你是哪里人哪?”

  我说:“我不敢说。”

  他说:“怎么不敢说呀?”

  我说:“我是东北人,是哈尔滨的。因为,这个北京人哪,好像对东北人有看法,所以我不太敢说。”

  “咳!东北有什么不好哇!我就是吃你们东北的那个高粱米长大的呀!我从小到东北的时候,才十二岁。我那个时候又瘦又小,开始,高粱米吃不习惯,冬天的风雪也冷得不行。可是慢慢慢慢地就把我锻炼好了。”

  他说:“你看我现在身体多好哇,我全要感谢你们东北的高粱米。”

  周秉宜:周恩来侄女。

  我伯伯去铁岭,时间是1910年的春节以后不久。

  我伯伯当时才12岁。跟着于大爷的儿子他们一起去放马。白天去放马,晚上就住在于大爷家里。这样他就可以用他的劳动,换来他可以在于大爷家里住,他可以在那里吃饭。

  他很快就跟那些个放马的孩子们打成一片了。后来过了一个多月以后,我爷爷就回来了。回来以后,就要准备接他回去上学。

  那些个小伙伴还送他,还跟他说:“以后你有时间还来串门啊!”

  他特别感动。

  也许是这一阶段的少年生活,给周恩来的印象尤深,六十年代初,他又来到了铁岭。

  少年壮志不言愁,再回当年读书处。似乎是专门为了感谢这里的寒冷与粗犷,使他得以磨炼筋骨、强健体魄和造就性格,从而在这里少年立志、扶摇千里!

  周秉宜:

  因为当时是日本人打败了俄国人,日本人就在龙首山上立了一个碑,来纪念他们这场战争的所谓胜利。伯伯在铁岭的时候,去爬这个龙首山的时候也看到过,他印象非常深。

  这件事情使他觉得就是心中不平,觉得中国就是因为软弱,就是因为贫穷,所以就老是让人欺负。

  后来开学了,修身课的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

  有的同学就说,我是为了能够光宗耀祖;有的同学就说,我是为了生活,为了谋生,有一技之长啊。这个时候,老师就问到了伯伯。伯伯站起来就说:“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时这个校长听了以后特别激动。因为当时在他们学生里头,还没有一个学生,用这样的口气来跟他说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如今已经被选入各种版本的名言警句大观。就在他如此少年立志的读书处,还珍存着他最早的一篇文章。

  十四岁的这篇作文,就已显现出高尚的兼济天下之心与强烈的社会使命之感。这无疑也可以称为大鸾翔宇起飞的又一曲鸿鹄壮志之歌!

  周秉宜:

  当时伯伯在沈阳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同班同学,是跟他同桌的,叫郭思宁。这个同学腿有残疾,行动很不方便。

  他经常扶着这个郭思宁,有时候就背着这个郭思宁。而且他不是说一天、两天,不只是很短。跟郭思宁同桌同学坐了两年,他一直都是这样照顾着郭思宁,对郭思宁非常好。

  以后到了1917年的9月份,伯伯准备去日本留学。他又去看望了郭思宁,继续地鼓励郭思宁。还给他写了两条字,一条字写的是“志在四方”,还有一条字写的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极目青郊外,

  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踪。

  樱花红陌上,

  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

  相思又一年。

  这首《春日偶成》作于天津南开读书期间,这是迄今见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歌作品。

  李爱华: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征集部主任。

  南开学校校董严修非常器重周恩来。严修是前清的翰林,是翰林院的编修,后来还做过学部侍郎。他就以私塾为基础。创办了南开学校。

  南开学校的前身就是严氏家塾。严修的教育思想就是说要“三育并进”。用我们今儿的话讲呢,就是德智体要全面发展。周恩来呢,就正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

  1916年5月份,全校进行国文比赛,当时是由严修亲自来确定这个第一名。周恩来以《诚能动物论》一文获得全校第一名。《毕业同学录》里有三张合影照片,一张是国文最佳的合影;一个是数学,就是叫捷算优胜者合影。还有一个就是叫习字优胜者合影。我们仔细看了这三张照片,唯有周恩来在这三项里头都有。

  周恩来创办了敬业乐群会,担任敬业乐群会《敬业》学报的编辑,校刊记事类主任,经理部经理。严修看中周恩来,一个是在学习上的优秀,超常的办事能力,以及他高尚的道德情操。

  严修当年曾说过:翔宇有宰相之才。由于周总理后来当了我们开国的第一任总理,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吧,确实让严修说中了。

  从东北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天津化作了勤勉自律的五个不虚度:

  读书不虚度,

  学业不虚度,

  习师不虚度,

  交友不虚度,

  光阴不虚度。

  这已经成为南开中学每一位校友永远称道的话题。

  曹禺:

  中国文联前主席总理比我大十二岁。所以,在南开中学他比我早十二年。我们根本没有同过学,但实际上也是同学,都是南开中学的学生。

  那时候,我们演戏,男女不同班,不管有什么角色,一些女角色,都是男的装扮女的。

  总理那时候也演过戏,也是装扮女的。跟我一样,我们都装扮过女的。

  李爱华:

  周恩来在学校的时候,他非常爱交朋友。比如说,后来做了国民党上海市长的吴国桢,那就是周恩来最要好的朋友。后来在重庆的时候,他们俩经常辩论。

  校长张伯苓就曾经说过,如果哪一天,我们这个南开校友吴国桢和周恩来不再辩论了,那么,我们中国就天下太平了。当年校长就说过这样风趣的话。

  周恩来跟各个同学交朋友,在南开期间留下了很多的照片。我们这些搞研究的,看得特别细。周恩来四年当中啊,在这些照片里,只有两件衣服。两件单的袍子,一件就是比较浅的,白色的长袍;还有一件,就是洗得发白的蓝色的长袍,一共就这么两件长袍。冬天呢,就是一件棉袍。

  而其他的学生,衣服和鞋都是非常讲究的。从周恩来留给我们的这些照片,可以看出,他家境是比较贫寒的。

  从作诗,到演戏,文学和艺术成为大鸾翔宇在天津拍打着时代潮头的两只翅膀。

  有人曾经这样设想,若不是日后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在最初天津的文化舞台上,周恩来也将会成为一位中国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然而,大鸾翔宇却伴随着诗歌,再次飞向云霄深处。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大江歌罢掉头东》作于周恩来东渡日本前夕。

  王士琴:

  总理到日本去的时候,是1917年。大概去了一年半就回来了。回来以前,他有个最好的朋友,是我的姨父,姓张,叫张文飞。他们南开的时候是要好的同学,同宿舍住过两年多。回国之前,我姨父送行,请他吃饭,还请他留言。总理回想当初坐船来日本的时候,作的这首诗,就作为留言题字把这首诗录下来了。

  以十九岁的青春踏上这异国他邦的,就是当年在家乡吟诵《爱莲说》的周恩来。

  然而,大鸾翔宇的东渡,绝不是当年秦朝徐福的东渡,也并非唐代鉴真的东渡。

  他在生活的窘困当中苦心追求,获得的是大量的精神食粮。初次接触的社会主义思想,和聆听到十月革命的炮响,使青年周恩来,在这里领略到真理的阳光,而壮志飞扬。

  小川平四郎:日本国首任驻中国大使。

  我作为第一任大使来到中国,去人民大会堂第一次拜访了周恩来。周总理谈话中曾经提起,当年留学日本,在离开日本正值樱花凋谢的时候,这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

  1919年“五四”运动时,周恩来到底在哪儿呢?我在中国调查时,有人说是3月离开日本,有人说是6月离开日本。而周总理说,正值樱花已经凋谢,这在季节上应该是4月中旬至下旬。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

  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

  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

  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

  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

  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雨中岚山——日本京都》,周恩来1919年作于日本。

  从“大江歌罢掉头东”的东渡扶桑,到“雨中二次游岚山”的话别日本,又见海河,又见南开。作为大学部的一名新生,他迎来的是五四运动的洪流,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这个洪流。

  这是又一次起飞。

  觉悟社成立,被警察抓捕,大鸾翔宇的翅膀下,已再不是当年东北的冰雪和日本的海浪。他选择的是以奋斗与牺牲,推翻旧中国的恶势力,变革新天地。在觉悟社,他经历了一个职业革命家最初的洗礼。

  王绪周:周恩来青年时期在津活动纪念馆馆长。

  当时,周恩来是学生运动的主要的领导人之一。

  在1920年1月29日,他组织了3000多人到省公署去请愿,结果遭到了反动当局的镇压。请愿代表被捕,关到了警察厅,后来又到监察厅。他们在敌人的狱中,把监狱当作课堂,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学习英语,坚持斗争。

  李爱华:

  当时,五四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作为周恩来这么一个爱国青年,他当时创办了《学生联合会报》,而且抵制日货,领导了天津的五四爱国运动,因此,被捕入狱。迫于当时当局的压力,南开学校必须开除周恩来。所以周恩来后来就说过,我是南开学校开除的学生。

  但是,在这种压力下,南开学校一方面开除了周恩来,另一方面,作为校董,严修又拿出来一笔奖学金资助两个人到法国去勤工俭学。周恩来就是其中之一。

  周恩来没有辜负故土赋予他美好期望的大鸾翔宇的名字,1920年11月,他再度起飞翱翔,乘坐波尔多斯号邮轮前往巴黎公社起义的发祥地法国,寻求救国之路。

  邓朴方:邓小平长子、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父亲呢,是从1920年10月份到的法国,总理是11月份到的法国。父亲到法国以后就开始学习,后来做工。总理到了法国,后来又到英国,后来又回到法国,他就这样开始了旅欧期间的社会活动。

  李铁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维汉长子。

  李维汉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就和周恩来一起创建法国留学生的“旅欧少年共产主义者”,发展到后来,使这个组织全部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周恩来曾经作于法国的《生离死别》的诗句,与波尔多斯号邮轮,永远留下了大鸾翔宇旅欧的生命轨迹。与富士山下的樱花岛国不同,周恩来在这凯旋门下的法国巴黎,直接领受的是马克思主义,并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从而为大鸾翔宇矢志不移确立了终生坐标,从此他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命轨道!

  巴黎以自己独有的特征珍存着这个日子: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组织,在巴黎西部的布洛涅森林公园的一块空地上宣告成立。

  寻访当年踪迹,七十多年前的往事,公园的每一棵树木都在深情作证。

  郑超麟: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成员。

  我第一次同他见面,就在少年共产党开成立大会那一天。我觉得,周恩来很神气,他的衣服,他的态度,与其他勤工俭学的学生有些不同。

  我们十八个代表,在森林里面的空地上开大会,赵世炎当大会的主席。周恩来的位置,同赵世炎的位置相离不远。大会中间我跟周恩来在一块。好像这个大会,不是赵世炎主持,而像是周恩来主持的。

  亨利·艾罗:法国前驻华武官。

  这里是布洛涅森林,是巴黎两个森林之一。在这里,周恩来和他的十七个同伴,曾经开会成立了中国少年共产党。这与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时间差不多同时。

  许多法国人都知道,周恩来和他的同志们,二十年代在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到1924年的时候,周恩来在离这儿不远的一个叫比昂古的地方居住过一段时间。这条街由于战后重建,已经找不到了。这是初期他非常熟悉的地方。

  法国·巴黎。

  从淮安驸马巷里走出,来到巴黎比昂古大街,从大运河镇淮楼下走出,直到塞纳河戈特弗鲁瓦街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支部。二十四岁的大鸾,二十四岁的翔宇,这时的周恩来,已经把《爱莲说》中的爱,《念娘》文中的爱,以及男女情感的爱,和对祖国的爱,升华到一个焕发出一片赤色光芒的新境界!

  壮烈的死,

  胜似苟且贪生;

  贪生怕死,

  何如重死轻生。

  没播革命的种子,

  哪有共产的花儿开放?

  没有鲜血的进发,

  哪有赤色的旗帜飞扬?

  努力为生,

  还要努力为死,

  为民众的幸福,

  为中华的崛起。

  生死参透了,

  还要努力为生,

  为人民的幸福,

  为中华的前程。

  这首《生离死别》是周恩来旅欧期间在法国创作的。

  赤光是火光,赤光是曙光,赤光是霞光。赤光本身就是周恩来大鸾翔宇衔来的一粒火种,化作的一片真理之光!

  他以这燃烧的生命之火和信仰之光,从《国际歌》的故乡那烧得通红的炉火的旋律中飞出,成为烧毁旧世界牢笼的冲天火炬。

  贝尔纳·米里奥蒂斯:法国友好人士。

  我父亲约瑟夫·米里奥蒂斯,在1922年7月从希腊到法国求学。他到法国时,由于缺少经济收入,为了付房租和生活费,所以,他们几个留学生合租一套房子。

  在1922年9月份到1923年1、2月份,由于同住一套房子,结识了周恩来。

  当年与周恩来在法国同住一屋的一代人,把周恩来的影响已经传给了下一代。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与周恩来在法国同住一屋受到的影响,从父亲一代,到儿子一代,再到孙子一代,历经三代,这种影响依然保留着。

  巴特里克·米里奥蒂斯:法国友好人士。

  那时,他们这些年轻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有勇气和才智。经济上不富裕,除了白天上学,夜里还要去打工,是很艰苦的。当时,周恩来还在从事一些其他活动。

  我记得爷爷多次说过:“我要去中国,我要去中国”。我想,他肯定是想去中国,看望他同屋的老朋友周恩来。

  大鸾翔宇,巴黎是他点燃信仰圣火的故乡。直到他作为共和国总理,在国际交往中翱翔世界,巴黎对于他,他对于巴黎,始终相互充满着感念与深情。

  埃尔佐格·卡山:法共领导人马赛尔·卡山的女儿。

  我父亲惊异地发现,这位年轻人有如此的兴趣和概括、归纳能力。当他谈起周恩来时,他说,这位年轻人身上打动他的是,他对自己的祖国及社会主义事业怀有满腔热忱,以及他的理智和思维。这是我父亲很少(如果不是惟一的)遇到的,在周恩来这位年轻的中国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才智。

  艾菲尔铁塔已经成为一位历史的老人,它可以为百年恩来旅欧将近四年的感情作证:

  在此期间,他心系故乡,心系祖国,心系民族变革每一朵飞扬的浪花。

  如今历史珍存的,寄自旅欧期间的每一封信件和每一篇稿件,都是他感情的诗篇与战斗的檄文!

  大鸾翔宇内,一腔祖国情。

  他胸中始终盛开着故乡的莲花,以壮志豪情,最终为天安门城楼衔来共和国的红灯。

  二十八年天地纵横,大运河与北京城相通,镇淮楼与天安门相通。为中华之崛起,就是他一生的坐标。

  当天安门前的礼花第一次升起的时候,这礼花,也是在感谢淮安古城,献给中国革命的一个伟大的生命!

  二、大鸾翔宇内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