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第八章“李德胜”与“胡必成”

  周恩来提议:为了保密,每个人都应起个代号。毛泽东表示赞成,笑着说,我们一定取得胜利,我就叫李德胜。周恩来说:革命事业必定成功,我叫胡必成。

  轰!轰!轰!

  这是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三日,蒋介石下令派飞机轰炸延安。当时的延安,真可谓硝烟弥漫,弹片飞扬。

  突然,有一颗炸弹,落在了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面,炸弹把土地炸了一个大坑,飞起的弹片还把附近的一棵大树的树皮都炸掉了。而此时,毛泽东一如既往,照常坐在窑洞里批阅文件。警卫员从外面拣回两块弹片递给毛泽东看,并焦急地劝他赶快撤离延安。可是,毛泽东接过弹片,在手上掂了掂,轻轻地敲着说:“嗬,真是块好钢呀,还可以打两把菜刀嘛!”

  三个月前,周恩来通过地下党员熊向晖就已经得知胡宗南要进犯延安的企图。重庆谈判后,蒋介石国民党当局自以为内战准备已就绪,便立刻翻脸,悍然撕毁一切协定,于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内战。从一九四七年三月起,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

  胡宗南集团是蒋介石的嫡系,武器装备精良,共二十三万兵力。陕北人民军队共二万多人,兵力只有敌军的一/十,处于绝对的劣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当机立断,决定暂时放弃延安,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敌周旋,寻机待敌。

  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全国人民心中的灯塔,是世界闻名的红色首都。听说要放弃延安,许多解放军干部和战士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他们离不开宝塔山,离不开延河水,更离不开延安的人民。

  三月十四日,毛泽东接见了部队的旅首长,同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亲切交谈。

  “我们要撤出延安,战士们有些什么意见?”

  “我们拥护党中央的决定,但是只要党中央下命令,我们全体指战员誓死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

  毛泽东听后微笑着说:这个决心很好啊!延安是要保的。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年,挖了窑洞,吃了小米,学了马列主义,培养了干部,指导了中国革命,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延安,延安不能不保。但是延安又不可保。因为蒋介石调集了二十三万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有飞机、坦克、大炮。而我们保卫边区的部队只有两万多人,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两万多人一下子要消灭二十三万敌人是有困难的。

  毛泽东用过去的革命战争实例,反复地说明作战不在于一城一地之得失,主要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道理。他说:我们有些人把不放弃一寸土地的政治口号用在战术上,不管自己的力量大小,和敌人生打硬拼,这是错误的。寸土必争,这是对的。但要看怎样争?“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我们今天放弃延安,就意味着将来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

  旅首长们听着毛泽东的讲话,不时地点头。可是,对放弃延安心里又总不是滋味。有位同志说:“一枪不放,就把延安让给敌人,真有些不甘心!”

  毛泽东听后笑了笑说:你可以放枪呀,你完全可以放几枪“欢迎”胡宗南嘛!告诉他:我们走了,延安这个包袱,送给你背上吧!

  停了片刻,毛泽东又说: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我们要主动放弃它,战士们是会有些反应的。当然敌人更会有反应。中央搬了家,他们就会喊叫:共产党垮台了,解放军垮台了,去欺骗人民。一切反动派都喜欢造谣,喜欢无事生非。他们要是占了延安,更该吹牛了,蒋介石还会开一个庆祝大会,庆祝他们的“胜利”……说到这里,毛泽东又爽朗地大笑起来,笑声里含着对敌人的鄙夷和蔑视。这笑声也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谈话结束后,毛泽东把大家送到门口,一面和大家握手,一面笑着说:好啊!我们下次在哪里见面呢?可能不是在延安,也许是南京、上海,或是北平吧!

  历史完全证明了毛泽东的英明预见。

  这时,周恩来针对干部和战士的思想情况,也反复作动员。在对警卫战士的动员会上,周恩来说:“我也不愿意离开延安,毛主席也不愿意离开。但是,我们撤离延安是为了保卫延安,现在走是为了将来不走。”

  周恩来问战士们:“你们一顿饭能吃多少个馒头?”

  战士回答:“一斤。”

  周恩来接着说:“一斤一个没法吃,还得做成三、四个才好吃。这次蒋介石调动二十万大军围攻延安,也得把他们拉开,一个一个地吃。这样才能吃掉。”

  他满怀信心地说:“毛主席讲了,这次撤离延安,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我们是一定要回来的。”〔1〕

  退出延安是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的。撤退前,周恩来作了周密的部署和细致的检查。周恩来检查后说:“要不是有条延河,胡宗南连口水也休想喝上。”〔2〕

  据斯特朗回忆:在撤离延安前的一天晚上,周恩来请她去戏院看戏。但戏里演的什么,她一点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毛泽东和其他首长坐在前排,把手伸到炭火盆边取暖,因为戏院没有取暖设备,而那晚非常冷。散戏之后,斯特朗被邀陪同毛泽东、周恩来到一个窑洞里。毛泽东对她说:“你明天必须火速离开延安,就坐明早的飞机。如果再逗留,就可能长期同外面失去联系。大约二年时间后,你可以再来。”毛泽东当时平静而充满信心的面容,曾深深地印在斯特朗的记忆中。她后来赞叹道:延安是世界上最有秩序的撤退,丝毫没有任何惊恐和混乱。

  三月十八日清晨。

  敌军已接近延安,炮声已听得很清楚了。

  快到黄昏时分,全部军队及老百姓已撤离完毕,炮声响得更近了。

  情况万分危急。彭德怀考虑到毛泽东的安全,几次催他撤离,他仍不走。警卫员也非常焦急地说:“主席,你经常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天我们要保证你的安全,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

  毛泽东亲切地笑着说:“不要紧,来得及。大路朝天,一人半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怕什么!”

  毛泽东胸有成竹,稳如泰山,他不是害怕胡宗南进攻延安,而是害怕他不来进攻。他深谙孙子兵法“兵不厌诈”和“声东击西”的道理,并没有随大部队撤离边区。

  下午四点多钟,敌人逼近了延安。这时,周恩来再次请毛泽东动身,他对毛泽东说:“该走了!”

  毛泽东说:“好吧。现在还有点时间,咱们吃了饭再走。”

  周恩来赞同地说:“那好,吃了饭再走。”

  吃过晚饭,傍晚六时,毛泽东得知群众、干部机关已全部安全转移了,才和周恩来等一行人离开王家坪,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

  临上汽车前,毛泽东双手握着前来送行的彭德怀的手说:“你的担子很重,要谨慎用兵,出奇制胜。天空黑下来就预示着黎明在即。我们走后,你要检查一下群众纪律;把延安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胡宗南进来,这叫有客不容怠慢。”

  说完之后,互道保重。

  十九日清晨,胡宗南部队占领了延安,立即给蒋介石拍电告捷。蒋介石见到电报后,忘乎所以,欣喜若狂,二十日便回电嘉奖。其实,胡宗南得到的不过是一座空城,根本无法知道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首脑和解放军主力转移的踪影。胡宗南命令其主力部队气势汹汹地向延安西北方向推进,力图寻找西北解放军主力决战。

  这时,彭德怀指挥部队主力一直隐蔽在敌人背后的另一侧。胡宗南侵占延安后不到一个星期,他们突然在延安东北的青化砭打了一个伏击战。这一仗,一举歼灭胡宗南部二千九百多人,活捉旅长李纪云。这是人民解放军在西北战场的第一次大捷。为此,毛泽东颁布了嘉奖令。

  这次战役后,前线部队准备拿出一部分缴获的卡宾枪等,将中央警卫战士的武器更新一番。但毛泽东和周恩来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坚持把新式武器送到前线,警卫战士仍然使用旧的。

  胡宗南发现中共主力在延安东北地区,急令两个军的兵力向瓦窑堡方向扑来,情势十分紧张。

  三月二十六日深夜,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绥德以南的清涧县北面的小山庄枣林沟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中央机关的行动和中央领导人是否留在陕北等问题。参加会议的除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外,还有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会议讨论得很激烈,一直开到二十七日中午。

  会上,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留在陕北。

  他说:“我不能走,党中央最好也不走。我走了,党中央走了,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这样,其他战场就要增加压力。我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别的地方就能好好地打胜仗。”

  毛泽东在会上也不同意给陕北增加部队。他说;“不能再调部队了,陕甘宁边区巴掌大块地方,敌我双方现在就有几十万军队,群众已经负担不起。再调部队,群众就更加负担不起了。”毛泽东考虑问题总是从人民的利益着想。

  会议最后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工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担负中央委托的任务;叶剑英、杨尚昆在晋西北地区,负责中央机关的后方工作。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这一着棋是许多人所未料到的。人们不能不对他们的安全感到担心。警卫战士们对此也纷纷议论。周恩来听到后,便问他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接着,他说:“航船在大海上遇到风暴,舵手坚守岗位,沉着驾驶,会给全船的人带来无穷的力量,这是战胜风暴的决定因素!”

  “今天,蒋介石又掀起了一股反共反人民的恶浪,全国、全世界的人都望着咱们陕北。在这一严重的时刻,毛主席确定,我们的帅旗高高举在陕北,指挥中心坚决不挪动,这是多么雄伟的革命气魄啊!”〔3〕

  事实的确如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坚持留在陕北,不仅牢牢地吸引住了胡宗南这支敌人的战略预备队,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而且对鼓舞各解放区军民的斗志,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进而夺取胜利,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据毛泽东的机要秘书高智回忆说:记得有一次行军,天下着大雨,队伍停在一个山包上,山下就是敌人的几万兵马。向导迷路了,毛泽东立在山包上和周恩来小声谈着话,还在遮雨的被子下打亮手电筒查看地图。老同志望着山下的敌人小声问:“小鬼,怕不怕?”我立刻说:“毛主席还在这儿呢,咱怕什么?放心得很。”〔4〕

  这就是当时的历史真实。

  枣林沟会议的第二天,周恩来带着两个警卫员骑马北上,经绥德,在军渡渡过黄河,到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去部署中央机关人员的转移和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成立的准备工作。当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地走上轨道时,周恩来很快就回到毛泽东身边。

  这时,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已向西转移。周恩来在路上走了一个多星期,四月十日这天赶到靖边县青阳岔同毛泽东、任弼时等会合。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毛泽东命令中央机关人员,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为了统一指挥,成立一个司令部,下属四个大队和中央警卫团。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委,叶子龙为参谋长。周恩来提议:为了保密,每个人都应该起个代号。毛泽东表示赞成,笑着说:

  “我们一定得胜,我就叫李德胜。”(离得胜的谐音)

  周恩来接着说:革命事业必定成功,我叫胡必成。”

  任弼时说:“我叫什么名字好呢?”

  毛泽东说:“你是支队司令,就叫史林。定一同志是政委,就叫郑位吧!”〔5〕

  就这样,毛泽东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德胜。后来,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唯一女儿娇娇从苏联回国,并到毛泽东身边生活。在娇娇要上中学前,毛泽东决定给她取一个正式学名,而且这个名字要有深刻意义。毛泽东打开《论语》中的《里仁》篇,指着其中的一句话:“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对娇娇解释说:讷,就是语言迟钝的意思。敏,则解释很多。他讲到这里又打开《辞源》,指着敏字解释道:敏字有好几种解释,如敏捷、聪慧、勤勉。《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还可做“灵敏迅速”、“聪敏通达”、“聪明多智”等解释。杜甫《不见》诗:“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娇娇听得入了迷,深感爸爸学识渊博。

  “你的名字就叫敏,但不一定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毛泽东对娇娇说。

  “为什么?大哥叫毛岸英,二哥叫毛岸青,他们都跟爸爸姓毛,我为什么不姓毛?”娇娇睁着大眼睛,十分不解地问。

  毛泽东爱抚地用手拍拍娇娇的头说:“娇娇,爸爸姓毛,这是不错的,但是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爸爸曾经用过毛润之、子任、李德胜等十多个名字,爸爸特别喜欢李德胜这个名字。爸爸给你讲讲李德胜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毛泽东给女儿取名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她继承父辈的事业,刻苦学习,做一个对革命有用的人。

  在转战陕北时期,毛泽东准备了两套班子。后来,周恩来还谈到:“我们领导革命战争时,在全国、在中央决定问题的只有三个人。当时中央书记处共有五个人,分散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刘少奇同志和朱德同志,他们领导全国土改,搞根据地;在中央只有三个人,毛主席、周恩来与任弼时同志。所谓中央,就是三个人嘛!”〔6〕

  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三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率部转战到安塞县的王家湾。这个小山村,只有十七、八户人家。坡底下是双羊河,绕过山庄,缓缓地向北流去,对面是石寨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住在贫农薛老汉腾出来的两孔半套窑里。一盘土炕、一张破桌、一个树墩,便是他们住宿、办公的用具。

  因为住的很挤,进出又只有一个门,平时除开会外,都各自聚精会神地工作,窑里一点声响也没有。周恩来每天清晨起来,常要连着咳嗽几声。他怕影响毛泽东等休息,总是快步走到院子里咳。他们的生活同战士、老百姓一样艰苦。细粮很少,主食大多是粗粮,青菜也很困难。

  当时,最重要的是军事工作。他们不仅指挥着陕北战场的作战,而且指挥着全国战场的作战。由于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已在前线,担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无法再顾及总部的工作,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事实上成了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主要助手。他们到王家湾后,就成立了一个军事小组,有五、六个参谋主管作战方面的工作,直接受周恩来指挥。当时担任作战参谋的张清化后来回忆说:

  “在这个阶段,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周副主席在军事上是党中央、毛主席完全不能缺少的得力助手,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组织者和指挥者。当时他运筹帷幄,出谋划策,深得党中央、毛主席的称赞和全军的拥戴。凡是党中央研究、毛主席下了决心以后,具体的组织布置和如何执行等都是周副主席具体来抓的。无论前方或后方,无论是后勤供应或部队调动,总离不开他的具体的组织指挥。” 〔7〕

  邓颖超也曾说:“恩来同志在陕北时实际上是总参谋长。许多作战方案,包括以后朝鲜战争时期的作战方案,都是他先拟好了送给主席看,由主席批,或者他先找主席请示,谈好后,由他再来贯彻。”〔8〕这确是事实。

  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共中央领导人在王家湾住了近两个月。在这段时间里,由于他们指挥,西北战场及山东和全国其他战场都是捷报频传。

  当时,胡宗南的几十万人马,杀气腾腾,四面围剿,狂妄叫嚣要不惜一切代价活捉毛泽东。

  毛泽东根据胡宗南急于和我军主力决战的心理和敌强我弱的特点,制定了一套“蘑菇战术”,来对付志大才疏的胡宗南。青化砭战斗后,当胡宗南发现西北解放军主力在延安东北地区,就由安塞扑向延安以东。这时,西北解放军主力已转移至榆林坪一带隐蔽休整,只派出一小部分部队和敌人“蘑菇”。当胡宗南的数万大军在延川、清涧、瓦窑堡(即子长)一带兜了四百多里的大圈子,企图稍事喘息之时,我军又于四月十四日在羊马河地区进行伏击,全歼由瓦窑堡向蟠龙前进的敌军一三五旅计四千七百余人,又活捉敌旅长麦宗禹,胡宗南对此大伤脑筋!

  四月下旬,蒋介石错误地判断中共中央及西北解放军主力正在东渡黄河,命令胡宗南部迅速沿咸(阳)榆(林)公路北进,第二十二军由榆林南下,企图夹击歼灭西北解放军于葭(佳)县、吴堡地区,或逼迫其东渡黄河。西北解放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在彭德怀指挥下,以一部佯装主力,诱敌主力北上,而集中四个旅秘密南下,袭击重要补给基地蟠龙镇。五月二日,对蟠龙镇守敌发起攻击,经两天三夜激战,全歼敌军六千七百余人,俘敌旅长李昆岗,缴获夏季军装四万多套,面粉一万二千多袋,子弹百万余发,骡马千余匹,药品无数,解决了解放军衣、食、弹、药缺乏的问题。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狠狠打击了胡宗南进攻陕北时那种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陕甘宁边区军民胜利的信心。五月九日,新华社发表了经周恩来修改的评论《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胡宗南》,辛辣地指出:“蒋介石的最后一张牌胡宗南,现在在陕北卡着了,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胡宗南现在是骑上了老虎背。”“不到两个月,事实证明蒋介石所依靠的胡宗南实际上是一个‘志大才疏’的饭桶。”〔9〕五月十四日,陕甘宁边区军民在安塞县真武洞举行祝捷大会。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全体军民致贺,并宣布: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从撤出延安后,一直在陕北与边区军民共同战斗。陕北军民十分振奋,大家认识到:

  黑暗即将过去,

  曙光就在前头!

  一九四七年六月九日夜,乌云翻滚,天昏地暗。

  蒋介石的特务发现中共中央就在王家湾一带活动。蒋介石密令胡宗南:“即使牺牲三个师,也要消灭中共首脑,把毛泽东赶过黄河!”

  情况异常危急。当时毛泽东身边只有四个半连,能战斗的不足二百人;而敌人刘戡部扑来的是四个半旅,比我兵力多几十倍。

  这时候,毛泽东正坐在王家湾的土窑里和农民谈话。侦察员接二连三地前来报告:

  “敌人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了!”

  “大批敌人扑来,离这儿只有二十里路了!”

  毛泽东走到土窑掌,看着一张地图,仍在开玩笑:“刘戡追来吧,你追不上,我就叫胡宗南来追;胡宗南追不上,我就叫蒋介石来追!反正我们不过黄河,就要同你泡蘑菇!磨得你精疲力尽,我再好一个一个地吃掉你们!”

  坐在一边的周恩来在沉思。

  任弼时主张赶快向东撤。

  毛泽东则坚持要西进。他说:“胡宗南就是要把我们往东赶,赶过黄河就是胜利。我们要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偏偏不往东,而往西走!”

  任弼时坚持不让,说向西危险太大,闹不好会全军覆没!他哀求道:“主席,为了你的安全,也还是向东走好啊!”

  毛泽东不满地问:“弼时同志,你为什么老是考虑我的安全?”

  任弼时说:“这是我的任务!”

  周恩来急得到外边看了看,又回到窑洞里说:“不能再争了!你们看,敌人已经到了家门口了!”远处,不时传来炮声。

  毛泽东坚定地说:“立即向西出发!”

  任弼时说:“我不能再让你冒险!”

  毛泽东气得满脸通红,大声吼道:“我要求你立即下令!”

  “这个命令我很难下!”任弼时寸步不让。

  毛泽东转过身来说:“恩来,从现在起,由你担任昆仑纵队司令兼政委!”

  “我个人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可是,主席和中央的安全,关系着革命的成败。万一出了事,我怎么向全党和人民交待呀!?”说着,任弼时的眼里流下两行热泪。

  周恩来被任弼时的精神所感动,眼圈也红了。毛泽东解释说:“敌人没有群众,耳聋眼瞎,看来气势汹汹,其实是在胡扑!我们要指挥他,叫他往东,我们向西。反其道而行之,看似危险,实际上才安全。”

  周恩来走到外面环视一下山势地形,又走回窑洞对毛泽东说:“这样吧!按主席说的,我们向西拐!请主席决定。”

  毛泽东的火气也消了,笑着问:“弼时的意见呢?”

  周恩来说已和任弼时商量过了,他同意。

  天黑了。夜幕笼罩着大地。滂沱大雨越下越大。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夜幕中冒雨指挥部队,带领群众向西北方向转移。黎明时分,他们来到了靖边县的小河村,在此只作了暂短的停留。这时,接到报告说:一股敌人已穿过王家湾朝这里扑来。周恩来立即命令警卫团长刘辉山派一个警卫排带一挺机枪,到村东制高点监视敌人,中央纵队迅速撤离小河村,向天赐湾转移。

  这是转战陕北中最艰险的一段旅程。

  部队还未出村,一阵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又下了起来。为了隐蔽脱险,规定部队不许打手电,不许抽烟,不许有喧哗声,静悄悄地在风雨中摸黑前进。队伍过了河,又上了月亮山。

  毛泽东坐在山顶的一块石头上稍事休息。

  警卫人员用手支起一件棉大衣,顶在毛泽东头上,为他遮雨。

  毛泽东笑着说:“真是铜墙铁壁,风雨不透!”

  这时,山下面的敌人车鸣马叫,人流汹涌,顺川向前奔驰,随时都有可能冲上山来。战士们的心几乎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毛泽东却谈笑自若。他风趣地说:“这场雨,下得好!再过半个月,就该收麦子了。”

  听到那镇定的话语,战士们的心又安定下来。十二日清晨,队伍来到了天赐湾。

  队伍在天赐湾刚要生火做饭,又传来消息:敌人正奔袭小河。大家劝毛泽东再向前进,而他就是不走。他解释说:“这次敌人从延安、安塞出动,奔袭小河一线之役,是蒋介石亲自部署的,而胡宗南、刘戡等仅仅是执行者。所以,只要他们的部队到达小河一线,就算执行了命令,完成了任务。至于结果如何,有什么收获,那他们就不管了。只要能向蒋介石交差就行了。其次,敌人到达小河,也不得不立即后撤,原因是他们只准备了四天的口粮。如果再驻下去,几个师的人马吃什么?”〔10〕

  毛泽东分析后问周恩来:你看是不是这样?

  周恩来回答:是这样。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毛泽东的确摸透了蒋委员长的脾气和他部下的特点,敌人就像是在毛泽东的调遣下行动似的。

  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天赐湾住了一个星期,于六月十七日上午率部返回到小河村。

  与此同时,西北解放军为了打击青海马步芳和宁夏马鸿奎的势力,于五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七日进行了陇东战役,歼敌四千余人。八月上旬,为调动胡宗南主力北上,配合陈赓、谢富治兵团在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西北野战军对榆林发动围攻,至八月十一日,全歼守敌五千二百余人。接着,主力撤围,转移到米脂县东北的沙家店地区,作好围歼国民党援军的部署。

  毛泽东亲自来到前线布置沙家店战役,并同彭德怀通电话:“你是彭老总吗?……

  “是呀,我是毛泽东。”

  周围的工作人员,听到“我是毛泽东”那沉着、坚定而饱含信心的声音,高兴得笑了起来。自敌人侵占延安后,毛泽东一直使用代号,今天第一次使用真实姓名,这说明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呀!

  八月二十日,具有决定意义的沙家店战役打响了,经过激战全歼敌三十六师师部和一百二十三旅全部、一百六十五旅大部,俘虏敌旅长以下六千余人。

  沙家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军在西北战场上开始了反攻,西北战争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沙家店战役的第二天,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到西北解放军司令部驻地同彭德怀等开会。毛泽东高度赞扬沙家店战役的胜利,他说:“它将使西北形势很快发生变化。用我们湖南话来说,打了这一仗,就过坳了。”

  西北解放军经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和沙家店等战役,共歼国民党军三万余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进入晋绥解放区。

  四月二十日,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延安又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从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八日撤离延安,到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东渡黄河,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时间总共一年零五天。在这一年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重点防御转入全面进攻。战争形势发展之快,几乎是出人意外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坚持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震惊中外的胜利,真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曾说过:“胡宗南进攻延安以后,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个窑洞指挥了全国的战争。”周恩来接着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他没有提到他自己,他总是把“聚光灯的焦点只对准毛泽东一个人”。但周恩来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华协助毛泽东转战陕北,指挥西北及全国各战场取得胜利的历史功绩已载入史册!

  随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河北省西柏坡村,在更加宽阔的舞台上,指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

  【注释】

  〔1〕《周恩来传》第681页。

  〔2〕《毛主席转战陕北》.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版,第2页。

  〔3〕《周恩来传》第683页。

  〔4〕权延赤著:《领袖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75页。

  〔5〕《中共中央在陕北》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183、184页。

  〔6〕《周恩来传》第685页。

  〔7〕张清化:《雾都遇险巧周旋解放战争建奇功》,《怀念周恩来》,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版,第416页。

  〔8〕《党的文献》1993年第2期。

  〔9〕《晋察冀日报》1947年5月12日。

  〔10〕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44—345页。

  第八章“李德胜”与“胡必成”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