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第七章重庆谈判中的日日夜夜

  毛泽东望着周恩来消瘦的脸庞,关心地问:“我不告而别,蒋介石会不会对你下手?”“不会。”周恩来宽心地一笑,“主席,你放心地走吧。”他来了句幽默话,“我想,蒋介石再毒辣,大概还不会杀他的救命恩人吧。”

  延安枣园的灯光,又摇摇曳曳地亮到了拂晓。毛泽东刚刚起草完《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他经常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也未能改变这种工作和生活习惯。

  周恩来这时踏着曦微的晨光,急匆匆地走进窑洞。

  “恩来,有什么急事么?”毛泽东站起来问。

  “十万火急!”周恩来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电报,并指着最上面的一封说:“这封电报的开头就是这样写的……”

  毛泽东似乎感到了问题的严重,连忙从周恩来的手中接过电报,一张一张地在桌子上展开,当见到落款处都是些解放区部队和地方党委负责人的名字后,这才笑眯眯地瞪了周恩来一眼,然后自己大声地朗读起来:

  “蒋介石一面积极备战,一面又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这里头一定有个大阴谋!”

  “重庆之行太危险,千万请毛主席不要去。不仅毛主席不能去,周副主席也不能去,中央任何领导同志都不能去!”

  读着这些“十万火急”的电文,毛泽东忍不住笑道:“这些同志呀,虽然天各一方,倒好像开了个什么碰头会似的,意见还蛮统一的哩!”

  周恩来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导演下于八月十四日、二十日、二十三日,连发三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事”。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如果毛泽东不来,可以说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来了,则可以利用“和平谈判”来麻痹共产党,诱使它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还可以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八月二十五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决定亲自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主席呀,你还是要慎重地考虑一下各方面的意见。昨天晚上,你通宵达旦,延安军民也是一夜未合眼呀。听到你要亲自去重庆的消息,他们心里都非常着急呢。今天,天不亮就已经陆陆续续地来了不少人,让我千万千万要劝劝你啊!”

  “事情有这么严重吗?”毛泽东这时倒也很想听听各方面的意见,便道:“恩来,你说说,都有些什么看法呀?”

  周恩来开始如实地转述着:

  “有位私垫先生说着说着就控制不住感情了。他说,蒋介石不讲信义,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现在计上心来,迭电相邀,更是心怀叵测。而主席你不曾三思,却贸然行事,莫非要学着宋江的样子,接受朝廷的招安不成?……”

  毛泽东点点头,佩服私塾先生的联想和比喻。

  “有位战士曾对我这样说:‘毛主席不能去重庆,要谈判,请他蒋介石到延安来,咱们保证和西安事变一样,有来有去。谈不成不要紧,要打仗,战场上见高低……’”

  毛泽东听得很认真。

  周恩来继续转述着:

  “有位老同志说着说着就掉泪了。他说,自从上了井冈山,毛主席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一步,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八年抗战,毛主席都和我们在一起,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如今,却要亲自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说什么也难以让人转过弯来呀,去那个地方,与这么一个不守信义的人谈判,太危险了啊!”

  听到这里,毛泽东的心头忽然一热,眼睛湿润了。多么好的同志,多么好的人民啊!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我毛泽东就是有天大的危险,也应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呀!……

  毛泽东听完周恩来反映的各方面意见后,说:看来,我们有必要向延安和解放区的广大军民,分析一下日本投降以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说明一下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谈判的方针,以及在谈判中准备在不损害人民利益的根本前提下作出的某些让步。另外,对谈判结果的两种可能情况的对策也应交待清楚。总之,我们既要告诉广大军民没有必要为我们的安全担心,也要告诉全党,绝不能因为谈判而放松对蒋介石的警惕和斗争。周恩来非常赞同毛泽东的意见。

  八月二十六日,经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并由党中央向全党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

  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和赫尔利的陪同下,同机飞离延安去重庆。据师哲回忆说:

  “当天到机场送行的各级干部约千人,但所有到场的干部表情沉闷,心事重重,大家都沉默不语。看来,他们所考虑和担心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毛主席的人身安全有保证吗?尽管张治中一再声言,他对主席的安全负有绝对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一贯背信弃义的蒋介石心里究竟作怎样的打算,谁能知道呢?……飞机起飞了,人们带着沉重的心情返回各自的机关去了,为主席的安全,谁也没有放下心来。” 〔1〕

  当天下午三时,飞机到达重庆九龙坡机场。前来欢迎的各党派代表见毛泽东健步走下飞机后,便彬彬有礼地向他走去。但那些年轻的中外记者们却一拥而上,一下子把毛泽东团团围住。有的递名片,有的报姓名,有的提问题,有的争先恐后地和毛泽东握手……而这时那些各党各派的代表都被挡在人墙之外,无法同毛泽东接近。

  周恩来一看这种情形,立刻把一个纸包高举在空中,并大声说:“新闻界的朋友们,我从延安为你们带来了礼物,请到这儿来拿吧!”

  话音刚落,一大群中外记者又蜂拥般地来到了周恩来的身边。周恩来看到毛泽东已经能同各党各派的代表握手交谈时,才微笑着打开纸包,向记者们一一分发“礼物”。原来,这是周恩来从延安带来的毛泽东的书面谈话。

  内容如下:

  “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之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毛泽东的书面谈话,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光明磊落地公布与众。

  当天晚上,蒋介石在他的官邸山洞林园设宴欢迎毛泽东。这是自一九二七年国共分裂,事隔十八年后,毛泽东和蒋介石的首晤。双方握手问候,感触颇深。

  “一个像普鲁士式的,一个看上去像波希米亚人式的。蒋介石的服装笔挺合身,戴满了勋章,毛的衣服则毫无装饰。好像是从一百件服装里任意拣来的。”

  “蒋介石看上去像根铁柱子,而毛像一根竹子。”〔2〕

  蒋介石曾多次对他的侍从们强调过“一个领袖”、“天无二日”。但是,毛泽东却执意地要证明,中国的天空会对这两个“太阳”作出选择的。

  毛泽东来重庆谈判,完全出乎蒋介石的预料。蒋介石虽然对谈判毫无准备,但既定方针,早已确定。他在八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曾写道:

  “正午会谈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决心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3〕

  毛泽东在重庆期间,多次与蒋介石面谈。毛泽东从历史到现实,批评了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的政策,阐明了我党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为谈判规定了总的原则。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的方针,同国民党代表就军队、解放区、国民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谈判。谈判中,既表现出了坚定的原则性,又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采取了灵活性的策略。周恩来严正驳斥了国民党代表诬蔑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是“封建割据”、“裂土封侯”的论调,坚决拒绝国民党要求共产党交出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无理要求。

  每次谈判的情况,周恩来都向毛泽东汇报,听取毛泽东的指示和意见。谈判中每一个新的建议的提出,都是周恩来和毛泽东商讨后,由毛泽东亲自作出决定。例如,关于军队整编问题,九月三日谈判时,中共代表提出将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整编为四十八个师,而国民党却要中共缩编为十二个师,另加几个补充师。九月十八日,经毛泽东和周恩来研究,向国民党提出新的建议,即国民党军队和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整编比例可为七:一,国民党军如为二百六十三个师,中共的军队即为四十三个师,较原方案让步五个师。后来国民党代表说,他们的军队缩编为一百二十个师。经毛泽东决定,中共军队也按比例减下来,可缩编到二十四个师以至二十个师。关于军队驻地和解放区问题的几次新的建议,也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研究后提出的。

  在重庆,周恩来协助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统一战线工作。毛泽东会见了国民党上层的包括左、中、右等方面的人物;会见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会见了美、英、法、苏等国的大使、中外新闻记者及其他人士。毛泽东的每次会见和活动,周恩来都是亲自陪同或亲自安排。

  有一次,毛泽东会见了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先生是首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在广州共事的老朋友,他一见到毛泽东就兴奋地流出了热泪,促膝畅谈后,当即赋诗一首赠给毛泽东:

  “阔别羊城十九秋,

  重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大勇诚能格,

  遍地劳民乱倘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

  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

  一笑昆仑顶上头。” 

  这首诗,不仅赞颂毛泽东为拯救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不避艰险、亲临虎穴、弥天大勇的英雄气概,也充分表达了这位老朋友的炽热感情,同时也代表了一部分坚持孙中山先生革命传统的国民党左派人士的政治态度。应柳亚子先生的索求,毛泽东把一九三六年二月写的《沁园春·雪》手书赠送给他: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以丰富的想象和精巧的构思,描绘了一幅祖国山河气势宏伟波澜壮阔的画面。并由祖国的壮丽河山引出中国历史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帝王,加以评论。最后强烈地赞美了无产阶级和广大民众。这首词抒情与议论,评古与颂今融为一体,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启迪。

  柳亚子先生捧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万分激动,爱不释手。他赞叹道:“这种宽阔胸怀、远大抱负的词句,只有润之先生才能写出来呀,我要珍藏它,以作永久的纪念。”

  此后,这首气势磅礴的词便在重庆广为流传,大有令重庆纸贵之趋势。后来重庆的《新民晚报》干脆将它全文发表,这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凡有市井之处,无不在谈毛泽东的词。蒋介石通过报纸读到这首词后,引起他极大的不快。他虽不会填词赋诗,但凭直觉,他品味到这是一首气度不凡的好词,该词借古说今,意境不俗。蒋介石千方百计想找出一点差错,以平衡自己妒嫉的心理。他命令其秘书陈布雷组织一批人,写文章以评论毛泽东词的名义,批判毛泽东的“帝王思想”,攻击毛泽东来重庆的目的不是为了和谈,而是为了称帝。毛泽东看见了重庆大大小小的攻击辱骂文章后,笑着对周恩来说:“看来要称王称霸的还是蒋公介石啊!不然,我的一首小词,怎么就触怒了他,引得他万炮齐发呢?他不就是怕中国共产党参政,打破他的一党专制的统治么?”

  在重庆期间,周恩来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和他形影不离,朝夕相处,从保卫工作到生活安排都亲自布置,精心照顾。

  周恩来为毛泽东操尽了心。因为他把毛泽东的健康和安全,看作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保证。他曾多次告诫工作人员,主席的一举一动,一切问题都是有关党和革命的事业和全国人民利益的。

  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周恩来就多次召集会议,决定保卫毛泽东的安全工作,并为此费了一番思量。据当时周恩来的副官回忆说:在重庆谈判前夕,周恩来在居室内踱着步,沉吟不止,忽然停下步,望着他问:“你有什么意见?”“毛主席是真龙,当然贴身的警卫也应该是龙。”周恩来笑了,说:“应该是龙,那么我们就用三条龙!”

  于是,周恩来宣布了他的决定:毛泽东的警卫由陈龙和龙飞虎负责,跟随毛泽东外出活动,不得稍离片刻。颜泰龙跟周恩来行动,周恩来不离毛泽东左右,出则同车,停则同坐同息,吃则同食。每次出动,周恩来紧挨毛泽东,左右身后高度警戒着三条龙:陈龙、龙飞虎、颜泰龙。

  当毛泽东踏上重庆这块山城的沃土时,周恩来对他的副官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席到了,再不要管我,你们都要全力以赴去保卫毛主席。”

  有一次,毛泽东和周恩来应蒋介石的邀请,在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公馆里住了一天。一到那里,周恩来特别嘱咐警卫人员要仔细检查,各个角落都不能放过,看看是否放有炸弹和易燃品等。在警卫人员检查后,他仍不放心,又亲自检查,床上床下,枕头都看过。又在椅子上先坐一坐,然后才让毛泽东进去。毛泽东住下后,周恩来告诉警卫员:保证房间不离人,不要让别人进来。甚至连毛泽东喜欢吃什么,重庆的臭虫多,要注意弄好床铺等细节都反复地交待警卫和工作人员。由于周恩来的亲自照顾,毛泽东在重庆四十三天的谈判和频繁的活动中,健康情况始终很好,连一次小感冒都没有。

  九月一日,中苏文化协会举办苏联民族生活展览,该会会长孙科邀请毛泽东和周恩来前去参观。周恩来让八路军办事处的人都到展览馆周围担任警戒。这时,重庆人民还没有发现毛泽东和周恩来到展览馆参观。可不一会儿,消息便传开了,人们纷纷向展览馆汇集。由于四川的房子大都是用竹子做的,人越来越多,房子都摇晃了。周恩来看到这种情况,马上从毛泽东的后面插到前面带路,想把毛泽东引走。毛泽东知道了,说看完再走吧。这时,人如潮涌。大家都很担心毛泽东的安全,冯玉祥和张治中也告诉周恩来说:“这房子危险,让毛先生赶快离开这里吧。”但毛泽东还是坚持要看完。院子里的人更多了,挤得水泄不通。这时周恩来非常着急,跟警卫人员说:“你们不要管我了,要保护主席的安全。”就这样,周恩来走在前面开路,一边走一边说:“请大家让开路!”“请大家让开路!”

  毛泽东走在中间,三条龙即三个警卫员左一个,右一个,后边一个,保护着毛泽东往外走。到了大门口原来停车的地方,毛泽东的汽车不见了。原来人多了,宪兵维持秩序,把汽车调到另外一个地方了。但周恩来早已安排警卫人员在门口等候,当毛泽东等人一出来,他们马上和宪兵打开了一条路,保护毛泽东上了汽车,安全地回到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

  九月二日晚,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和王若飞又应邀出席了中苏文化协会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而举行的鸡尾酒会。出席这次酒会的有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特罗夫、武官罗申及沈钧儒、郭沫若、冯玉祥、李德全、邵力子,还有陈诚、陈立夫、吴铁城等,约三百多人。

  当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来到大厅时,全场的人热烈鼓掌,一片轰动。当毛泽东等人来到二楼时,楼下的人几乎全部拥到楼上来了。数不清的热情的手,说不完的盛情的欢呼。毛泽东的脸上泛着欢乐和感动的光彩。大家兴奋地举杯,人人都要向毛泽东敬酒,向他表示祝福。周恩来挡在毛泽东的前面,接过一杯杯盛情难却的酒往下干。他的脸上红光流溢,两眼更加炯炯有神,威武的两道眉毛稍稍上扬,更显得神采飞扬。

  “现在我提议,所有能喝酒的先生都举杯,我代表毛主席敬大家三杯。”周恩来说完,彬彬有礼地将目光扫过全场,微笑点头:“先喝为敬啊!”他那嗓音,如同绍兴黄酒一样温和醇香。

  据说,那段时间,周恩来的酒量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天天喝大酒,喝得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然而却没有一次醉过。他的警卫员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目睹周恩来喝酒的情景,都忍不住地哭了。那真是拿命来保卫毛泽东啊!

  事后,周恩来的副官心疼地问:“你怎么一杯也不让主席喝呢?”

  “我怕酒里有人作手脚,放毒。……”周恩来只耳语般地喃喃了一句。

  据周恩来的副官回忆说:当时我也流泪了,近三十年后我又流了一次泪。那是江青搞“批周公”,我义愤填膺。毛主席当年去重庆,她也在,她自己说过:“恩来关心主席都关心到家了,我们谁也比不了。”可她现在居然“批周公”!我曾问一位老同志:“主席讲话了没有?”老同志忧郁地摇摇头。于是,我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毛泽东雄才大略,他所关心所日夜思考的只是如何根据自己对世界及规律的认识,从广度和深度上去推进中国革命,以他顽强的意志和超凡的自信心去开拓,去实践,去创造一个光辉灿烂的新世界。他不大在意别的同志为他个人做了哪些帮助和牺牲;他不属于他自己,所以别人为他做出的一切他也视为整个革命行动中的一部分,而非个人之间的关系和情谊。毛泽东似乎有意约束自己,一般不同某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党政军领导人发展超出同志和战友关系的私人情谊。同志就是同志,战友就是战友,尽量避免加进过于浓厚的个人感情。因此,对与同他合作共事半个世纪的周恩来也是如此。建国后,据说他也很少去西花厅。也许他认为看望问候叙旧是俗人之举?是妇人之仁?然而每当关键时刻,毛泽东总是信任地将大权交给周恩来。即便周恩来晚年身患绝症,卧床不起,仍然不允许任何人去替换他,仍然委任他为总理。这也许才是毛泽东这位伟人表达对这位忠心耿耿的战友的信赖、理解和感激、尊敬之意吧?

  十月八日,也就是毛泽东回延安的前三天,一件不幸的事件发生了。

  那天晚上,毛泽东、周恩来到军事委员会礼堂,参加张治中为欢送毛泽东回延安而举行的鸡尾酒会。酒会后,在礼堂看戏。这时,龙飞虎走到周恩来身边附耳小声报告:“周副主席,李少石同志遇刺。”李少石是第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秘书,共产党员,是廖仲恺的女婿。在乘车外出途中遭到国民党士兵的枪击,伤势严重,送入市民医院抢救。周恩来听到消息后,为之一震。但是他没有立刻惊动毛泽东,只是对他轻轻地说了声:“有点事,我出去一趟。”毛泽东也习惯地点了点头。

  周恩来立刻找来国民党的宪兵司令张镇,同他一起赶到医院。这时李少石因伤势太重,抢救无效而去世了。周恩来流下了眼泪,悲痛地说:“二十年前,在同样的情况下,我看到你的岳父……如今,我又看到你这样……!”

  周恩来轻轻抹去泪水,锐利的目光转向张镇:“我要求你必须严加侦察、缉凶归案。现在毛主席的安全你必须负全责,你必须用汽车亲自护送他回红岩村。”

  张镇连忙都应承了。周恩来迅速安排了各项事宜,又轻轻地回到剧场,在原来的位置上坐下来,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一直默默地坐到戏剧演完散场。这时,毛泽东起身同张治中握手道别,张镇亲自护送毛泽东回到了红岩村。

  周恩来在场内外判若两个人,如果这不是他在政治上的高度警惕和出于对毛泽东安全的赤诚关怀,怎么能够当场如此镇定自若呢?后来查明了李少石遭枪击的原因。即当李少石坐汽车回城时,司机开快车,撞伤了在路边的一名国民党士兵。班长见汽车肇事后未停车,就朝汽车开枪。子弹从车后的工具箱穿过,打中李少石的肺部。事情弄清楚后,周恩来还在安葬李少石后,亲自到医院看望了那个受伤的士兵,表示愿负担一切医疗费用。这件事的处理,也反映了周恩来实事求是的高尚品格。

  毛泽东在重庆期间,国民党宪兵司令张镇确实尽了努力,负责毛泽东的安全。这件事周恩来一直记在心里,全国解放后他多次对负责统一战线工作的罗青长、童小鹏说:“将来台湾解放,对张镇在重庆谈判时期的这一功劳,一定不要忘记。”

  蒋介石一方面与毛泽东握手和谈,举杯联欢,另一方面又调动大批军队向解放区进攻,给毛泽东施加压力。八月下旬,他命令阎锡山部侵入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上党地区。毛泽东电令刘伯承和邓小平:你们打的越坚决越彻底,我在重庆越安全。刘、邓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率部反击,粉碎了蒋介石的军事阴谋,促进了双十协定的签订。

  十月十日,经过边谈边打四十三天的较量,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十协定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承认要避免内战,给人民某些民主权利;承认了各党派,提高了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协定规定,迅速结束训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承认中共领导的抗日军队可以缩编为二十个师;但在解放区政权和其他问题上仍然没有达成协议。周恩来留在重庆继续谈判。

  双十协定签订后,毛泽东决定返回延安。蒋介石要用他的专机送毛泽东,周恩来为此很担心。恰好张治中透露,蒋介石派他十一日乘飞机去兰州。周恩来听说后,立即驱车去找张治中。

  “文白兄,国共和谈的事,多亏你四处周旋呀。”

  “哪里,哪里。”张治中呷了口茶,客气地说,“你翔宇兄对抗战胜利后维持和平局面,出了大力。”说着,他叹了口气,“我也是为官身不由己呀,还望见谅。过两天,我就要到兰州去一趟。”

  周恩来一听,急忙问道:“哪天走?”

  “十月十一日”,张治中说。

  “那么就让我党领袖毛先生搭你的飞机回延安吧。”张治中疑惑地问:“毛先生的回程,委员长不是安排了专机吗?”

  周恩来笑了笑说:“文白兄,你是知道的,蒋先生也有许多为难处,我党办事处的李少石事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张治中默默无语,答应了。

  “不过,”周恩来又补充说:“请文白兄对此事守口如瓶。”

  “当然。”张治中点了点头,“走那天,我调军委政治部的警卫营去警戒,翔宇兄该放心了吧。”

  十月十日这天,蒋介石在双十协定上签字后,便叫来戴笠,对这位中国的希姆莱吩咐道:“毛泽东返回延安的专机,你亲自带人检查一下。”

  “校长。”戴笠直挺挺地立在蒋介石的桌旁,鼓足勇气说:“这可是放虎归山呀。”

  “雨农,”蒋介石带点亲昵地拍了拍这位忠实部下的肩膀,“你呀,跟了我这么多年,该有点政治头脑了。”他第一次动了点真情,“假如毛泽东在重庆出了事,我是脱不了干系的。只要他离开了山城,一切都与我无关,懂吗?”他挥挥手,示意戴笠去干事。

  戴笠于是调来了特别警卫组,驻扎在九龙坡机场,“保护”这架专机的安全。

  十月十一日这一天,戴笠前来“检查专机的安全情况”,突然发现九龙坡机场警戒森严,荷枪实弹的士兵从机场大楼,一直排到了跑道上停着的一架双翼飞机旁。

  戴笠仔细一看,这些士兵不是机场警卫部的人。一问,方知是张治中奉委员长之命,今天要乘机前往兰州。

  他不以为然地撇撇嘴,带着自己的部下往停放专机的地方走去。

  戴笠刚走,几辆小轿车箭似地往九龙坡机场开来,后面跟着一辆坐满士兵的十轮大卡车,卡车车头的顶棚上,一挺机枪探出头来。

  这支车队一直开到张治中的专机旁。

  第一辆小轿车里,走出了张治中和他的副官;第二辆小轿车里,毛泽东和周恩来走了出来,其他警卫员和工作人员也纷纷走出汽车。

  毛泽东望着周恩来消瘦的脸庞,关心地问:“我不告而别,蒋介石会不会对你下手?”

  “不会。”周恩来宽心地一笑,“主席,你放心地走吧。”他来了句幽默话,“我想,蒋介石再毒辣,大概还不会杀他的救命恩人吧。”

  “一有情况,你立即撤回。”毛泽东叮嘱道。

  “只要共产党人还有实力,蒋介石是不敢把我怎么样的。”

  这时,飞机的引擎声隆隆响起,周恩来催促道:“主席,快上飞机吧。”

  毛泽东没言语,突然握住了周恩来的手,注视良久,才从肺腑里吐出两个字:“保重!”

  说完,他转身登上了飞机,扬了扬手,向周恩来等留下的人员告别……

  毛泽东回延安后,周恩来的脸上一整天都带着笑容,常常无缘无故地就笑出声来。他平时节俭得近乎苛刻,炒个咸菜吃都说浪费了油。这次却破例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请客,请客,把为毛主席服务的宪兵和服务人员统统请来!”

  周恩来的心境极佳。毛泽东安全返回延安,使他终于放下了那悬挂着的心。此时的周恩来在想些什么呢?有可能想起他和身边的警卫及工作人员参观张良庙的情景,想起他对他们讲的鸿门宴,张良如何帮助刘邦取得政治上主动,并帮助刘邦安全脱险的故事吧!

  那是一九四○年五月的一天,周恩来身边的警卫和工作人员随他一起从延安赴重庆。

  沿途经宝鸡、风县,卡车在崎岖的土路和石路上颠簸,午后驶入一道大山沟子。

  映入眼帘的是,千柯争翠,万木葱茏,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

  “都下来吧。”车门打开,传来招唤:“去看古迹!”

  大家都纷纷跳下车,心里不禁纳闷:这一路多少古迹都不看,特别是西安,住的时间长,名胜古迹又多,还不时有各方人士邀请,周副主席却一处未看。如今特意钻进这大山沟子来看什么古迹?真不理解!

  周恩来已经下车了。“走啊,看张良庙去!”

  他率先朝山上走去,那儿叫紫柏山。

  “周副主席,张良庙是谁呀?”有人问。

  “张良是古代一位英雄,帮助刘邦打天下,统一全中国,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汉王朝。后人给他修的庙就叫张良庙。”周恩来一边登山,一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着。

  接着,周恩来便不厌其烦地给战士们讲了张良的许多故事。从博浪沙阻击秦始皇,到下邳起兵反秦;从鸿门宴救刘邦,到“四面楚歌”,使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土崩瓦解,落得个“霸王别姬”。最后,周恩来放低声音说:“汉王刘邦得天下,主要依靠三个人,韩信、萧何和张良。”

  “张良都打过什么仗?”有人感到不满足,又问道。

  周恩来的脸上显露出一种沉思的表情,深邃的两眼闪烁着严肃隽冷的目光,缓缓地说:“张良没有独自领兵打过仗,他不是帅才。但是他追随汉王左右,出谋划策,是优秀的军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懂吗?”

  路经成都时,周恩来还带身边的警卫和工作人员去看了诸葛亮的武侯祠。他从“隆中对”讲到“出师表”,说诸葛亮有思想,出山前就料定三分天下,并制定了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计划,最可贵的是,他为此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优秀政治家都能做到这一点,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这时,他的两眼亮起来,一闪一闪地,充满了一种自信和激情:“我们现在要比他做得好,我们在全国执政后要做得更比他好。”

  可以说,周恩来这时已经非常勇敢、自信、明智地选定了自己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上的位置,并且当仁不让地在这个位置上坚持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周恩来谢世后,没留任何遗产,甚至连骨灰都撤入江河湖泊。他不许人们给他“立庙”——建纪念馆或保留故居。他确实超越了古代的张良和诸葛亮,何止百倍、千倍、万倍。他的丰碑矗立在亿万人民的心中,亿万人民有口皆碑。

  周恩来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崇敬。当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告了周恩来逝世的不幸消息后,所有国家的人都被震惊了。联合国总部大厦最上层飘扬的大旗,也默默地降下了一半,所有联合国会员国的国旗一面也未升起,全给叠成小方块儿放进了抽屉。那面联合国大旗,自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在联合国大厦升起,三十年来,没有因哪一国的元首逝世而下半旗;各会员国的国旗也没有因哪一人物的逝世而被叠成小方块儿……这时,有的国家有意见了:我国的第一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依然升起,而中国的第二首脑去世,联合国降半旗不算,还把会员国的国旗收起来,这是为什么?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走出来说:

  “为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不升会员国的国旗,这是秘书处的决定。原因有二点: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在国际银行没有一分钱存款!二、中国有十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一/四。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一个国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照样为他下半旗,为他不升会员国国旗。完了。”

  说得何等好啊,句句震撼人心!全场的人都默然了。一个曾经污蔑中国最起劲的先生,也不得不暗暗点头佩服。

  十月十一日下午一时半,毛泽东在张治中陪同下,安然无恙地抵达延安。

  机场两边黑压压地站满了人群,无论是干部、学生、战士、群众,看到毛泽东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时,都热烈欢呼,欣喜若狂,尽情地表达他们对毛泽东的无限爱戴,欢呼重庆谈判的胜利。

  张治中看到这一场面,事后曾多次对人说:延安的军民对党的领袖最大的关切,真叫人看了感动!

  中央办公厅主任师哲这时上前迎接毛泽东,并请他给大家讲话。毛泽东的讲话很简短,大意是说:这次到重庆同蒋委员长会谈,涉及到各方面的问题,日内就要发表一个文件,叫“双十协定”。这是初步的收获,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谈到,更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就是说以后应该做的事情还多着呢!总之,打开了局面。

  毛泽东讲完话后转向师哲说:“你请张先生讲话。”

  师哲走向张治中,请他给大家讲话。

  张治中拍着胸脯说:“我把毛先生迎接到重庆,今天又负责把他护送回来,这对得起大家。兄弟的责任是尽到了,我也感到光荣。谢谢大家!”〔4〕

  十月十七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总结了这次谈判斗争的经验和意义,提出了今后斗争的任务。他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5〕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重庆之行,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其巨大影响与日月同辉,永存人间!他们之间亲密而默契的合作,深厚而伟大的友谊,也成为佳话,世代传颂!

  【注释】

  〔1〕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309页。

  〔2〕《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309页。

  〔3〕宋平:《蒋介石传》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472—473页。

  〔4〕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1版,第311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59页。

  第七章重庆谈判中的日日夜夜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