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第二十九章俭朴篇

  八○六、用进废退

  一九二○年,周恩来出狱后,生活依然十分俭朴。他经常穿一件白布衣,着一双干净的旧皮鞋。平时出门,总是步行,他说,“这样做,既节省经济,对锻炼身体也有好处。人既生了一双脚,就是要用来走路的,‘用进废退’,不肯走路就要退化。”他住的宿舍也十分简单,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条凳子,桌上的书籍和文具都放得整整齐齐。他常对周围的朋友说:“一个青年,不以国家民族的存亡为念,只追求个人享受,是不对的。”

  (徐必成)

  八○七、赴法俭学

  一九二○年,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向校长张伯苓提出,推荐两个南开学生出洋留学,其中一个就是周恩来。严修并同律师刘崇佑各资助周恩来五百元,作为他赴欧费用。行前,与天津《益世报》商定,作为该报驻欧记者,以撰写旅欧通讯所得稿费来补贴旅欧期间的生活。这样,在十一月七日,周恩来在上海乘法国邮船波尔多号赴法留学。

  第二年,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曾有个短时期,他在巴黎雷诺汽车厂做工。但周恩来在旅欧期间与其他旅欧勤工俭学生不太相同,主要靠给《益世报》撰写通讯,有时还翻译一些稿件,用稿费来维持生活和求学的费用。

  (禾木)

  八○八、身居斗室

  巴黎戈德弗鲁瓦街十七号小旅馆三楼第十六号房间,是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的办公处。这个房间的面积只有五平方米,除了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木桌外,所容东西很少,而旅欧党团组织的事情都在这里办理。这是原先赵世炎的住处。周恩来担任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后,从德国返回法国,专门从事党团工作,仍以稿费为生,并居住在这间斗室中。聂荣臻在回忆时谈起:每当我到恩来那里,总见他不是在找人谈话,就是在伏案奋笔疾书。吃饭常常是几片面包,一碟蔬菜,有时连蔬菜也没有,只有面包就着开水吃。有时来的人多了,房间容纳不下,就到附近一家咖啡馆里活动。

  (禾木)

  八○九、陋室迎客

  一九二五年九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了。按照他们的意思,婚礼从简,不行大礼,不讲排场。身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结婚后的生活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与当时在广州的国民党官员们形成鲜明的对照。周恩来夫妇住在一幢三层楼内,里面住着几十户人家。他们住的房间,陈设十分简朴,靠东墙窗下摆着一张写字台,几张靠背椅;一只四层的藤书架上放满了周恩来从法国带回来的书籍,和国内新近出版的报刊。客厅设在楼下,屋子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台,几张藤椅和圆木凳子。周恩来就在这里会见客人或召开小型会议。他对待来客,不管身分如何,都非常热情和亲切,天气热时还亲自给来客倒茶、递扇子。他那平易近人、热情好客的作风,给来访过的客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必成)

  八一○、梢子饭

  在中央苏区,由于环境困难,当时粮食比较紧张。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党中央号召吃代食品——野谷子“梢子”。这种东西,先拿水淘干净,放在竹篾编成的小篓里蒸熟,就叫“梢子饭”。周副主席天天和干部、战士一起吃,从来也不特殊。有时饭吃不完,他还让警卫员留着,下一顿再吃,绝不浪费一点。当时菜也很少,周恩来每顿把菜吃完,就把开水倒在菜碗里,涮一涮,当作汤喝下去。他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徐必成)

  八一一、一双布鞋

  周恩来常说:旧衣方称身,新鞋不合脚。还是在苏区的时候,一次,警卫员小范从管理局领回了一双布鞋,为此,周恩来生了气,他叫另一个警卫员把针线拿来,他要自己动手补旧鞋子。小范连忙抢过来,替他补。他语重心长地说:小范,你没有看见吗?有的战士在冰天雪地里还光着脚呢!把鞋子留给同志们穿吧。

  就这件事,小范请教了邓大姐,她慈祥地说:“小范呀,我感到毛主席说得对,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有一种硬骨头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人后己,以身作则,处处起带头作用,从眼前看到将来,从中国看到全世界。相信咱们共产党人,是经得起这个磨练的。”

  从此,几个警卫员就更加注意了,见周恩来衣服、鞋子一破,就抢着替他补好,免得他又操心。

  (徐必成)

  八一二、竹筒油灯

  一九三三年,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周恩来同朱德一起置身前线。他们的司令部长时间设在建宁。在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周恩来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而他的生活十分简朴。

  他睡的木板床,再铺上几把稻草。盖的是一床很旧的灰毛毯,床上没有枕头,就拣了一块砖头垫上。房里墙上挂着缴来的敌人的军事地图。这房子里很空,只有从外面搬来的一张方桌,一张小学生用的小课桌,还有几个南方的矮凳子。桌上放的油灯是竹筒做的,上面放着瓦油盏,放着灯芯,油是从他自己每月五钱食油中省下来的。洗脸根本没有什么毛巾,只是用一块破布抹一下,或者把手脸伏在水里一抹就行了。

  打仗时常常缴来战利品,警卫员们想多照顾一下周恩来的生活,他都不要,总说:“归公!给我干什么?”

  (徐必成)

  八一三、全部家当

  一九三四年十月初,红军准备长征,周恩来把警卫员魏国禄和范金标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最近要出发,要走很远的路,让他们把东西收拾一下,作好准备,不必要的东西统统交回供给部。这一下可难为了两个警卫员,周恩来哪一样东西是不必要的呢?两条毯子,一条被单,作枕头用的包袱里有几件替换的衣服和一件灰色绒衣。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办公室里那个很大的黄铜墨盒倒是挺笨重,但那是周恩来办公时经常要用的,是绝对减不得的,最后,警卫员们只好在那些旧书报杂志上打主意了。

  (徐必成)

  八一四、两个茶缸

  一九三五年六月,红军翻越大雪山——夹金山后,一天,周恩来、朱德和张云逸等坐在路旁的石头上研究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问题。天热口渴,警卫员吴生开从带子上解下两只茶缸,想给首长们倒些水喝,可是这两只茶缸,一个稍好一点,但也碰掉了很多搪瓷,锈迹斑驳;另一只则更坏,搪瓷基本上掉光了,又锈又破,缸子口上还有很多缺口,参参差差象锯齿一般。怎么拿来招待首长呢?迟疑间,周恩来却点名:“用那只破茶缸倒一点水来给我喝。”

  追溯这两只旧茶缸的历史,朱德提到了:“在瑞金,还用它招待过我多次哩。”周恩来摸着那只破茶缸,笑着说:“它的功劳不小哩!这上面都是历史的记载嘛!山上滚,石头碰,还有敌人的炸弹皮敲……它都闯过来了,我要把它带到陕北,以后还用呢!”喝完水,周恩来把茶缸递给小吴,温和地说:“小吴,这只茶缸你怎么不用了?它还可以用嘛!别说现在红军的供给缺乏,就是将来我们的物资供给充足了,也要物尽其用嘛!共产党员就是要艰苦朴素嘛!”

  (徐必成)

  八一五、羊毛夹袄

  准备过草地的时候,几个警卫员为周恩来做了一件羊毛夹袄:把两件单衣缝在一起,中间放上羊毛。

  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部队吃、住的生活条件都有了极大改善,不久,红军供给部分批给部队补充了新的棉衣、棉鞋。周恩来的警卫员们新发的棉衣穿上身好几天了,才发现周恩来仍然穿着那件在毛儿盖给他做的羊毛夹袄,只是更破旧了,几个地方都露出了白花花的羊毛。他们去问供给部,供给部的同志说:首长不要。他们去劝周恩来领套新棉衣,周恩来很爱惜地摸了摸自己身上的夹袄说:“不要领了,还可以将就着再穿一个冬天。”看警卫员们不高兴,周恩来又说:那就请你们找人帮我拆洗一下,破的地方补一补。又耐心地解释说:前线的战士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时候,还要打仗,可是他们并没有穿上棉衣呀!

  几个警卫员来了个先斩后奏,领来一套棉衣,送到周恩来住的屋里,被周恩来批评了一顿,并严令将棉衣立即送回供给部。这一年十二月,周恩来就穿着这件破夹袄参加了重要的瓦窑堡会议。

  (徐必成)

  八一六、旧衣英才

  一九三八年在武汉,周恩来要召开十一个国家的四十多位记者的招待会,他穿什么样的衣服呢,这可使警卫员犯了愁,他到大华呢绒成衣店里,选中一套深蓝色的中山服,他转弯抹角对周恩来讲:“听说外国人看不起我们八路军穿着,他嫌我们象‘叫化子’兵,您明天可得换件象样的衣服啊!”周恩来笑着说:“我穿这件衣服,不会叫人瞧不起的,我们不是穿戴漂亮叫人景仰,而是要拿出抗日救国的实际办法来叫人不敢轻视,再说,毛主席,朱总司令不也是穿着旧军服,便衣接见外国人吗?我们在大城市里,可不能丢掉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啊!”

  第二天,周恩来仍旧穿着旧军衣接见了记者们,并且还照了相,第三天,一位美国记者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一番评论:

  “共产党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先生,是位仪表堂堂,落落大方的领导者。他机敏、干练、博学多识,真是个非凡人物啊!他同我们外国记者们谈笑风声,对答如流,他似乎能听懂各国语言。万万没想到,他穿的却是一件打了补钉的旧衣服——当然,破衣服并不妨碍他将成为中国一代英雄人物。”

  (田俊翘)

  八一七、三菜一汤

  周恩来在生活上十分艰苦朴素。一九三九年初他去江南新四军视察工作来到了云岭,新四军指战员热烈欢迎盼望已久的周副主席,有一次,在石头尖开完会吃饭,周恩来嘱咐不要给他开小灶,大家吃什么他就吃什么。菜端上来了,周恩来看着自己桌上摆的三个菜一个汤,就问陪着的叶挺军长:“大家桌子上的菜,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叶挺回答,是一样的。周恩来还有些不放心,他亲自到大家的桌边转了一圈,看到所有的桌子上都是三菜一汤,这才回到自己桌子旁,同叶挺等人一道吃饭。

  (李华民)

  八一八、八路本色

  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周恩来主持重庆《新华日报》和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在重庆的八年中,他的工作比大家都忙,睡觉比大家都少,但是生活水准却和大家一样,每天三钱油、五钱盐。工作紧张时,每天只能睡二、三个小时。同志们看见他累瘦了,吃饭时给他加了一个炒榨菜,他却说:“八路军在前线卧冰踏雪战斗,吃的是窝窝头,我们在后方没有理由要求更多的享受。”他的衣着和大家一样,一年两套灰军装。有一套会客穿的西服,是几年前做的,裤子已经磨破了。管理人员配制了一条同样颜色的裤子。他严肃地提出了批评,说艰苦朴素是共产党人的本色,穿着补钉裤子照样可以接待客人。

  (高生)

  八一九、锅巴快餐

  一九四○年,抗日战争进入艰难阶段。周恩来在重庆,工作繁忙,生活却极其艰苦。他的饮食和工作人员一样,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就拿块锅巴充饥;有时外出,来不及回家吃饭,也总是选最小的饭铺,择最便宜的饭菜吃。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不同意他这样做,经常劝他加点营养,可周恩来总说:“同志们,不要忘记了我们正处在困难时期,边区还在吃窝头啊!……”同志们说小饭馆不安全,周恩来却说:“不要紧,那里多是劳苦群众。”工作人员又说:“小馆子不卫生,如果因此得病而影响了工作,怎么办?”周恩来听了连连摇手,笑着回答:“不会的,不会的。”

  (高生)

  八二○、清贫岁月

  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梅园同国民党谈判期间,经费很困难。代表团工作人员每人每月的津贴费只有当时的法币一万七千元,当时买一件普通的短袖衬衫就要花一万二千元。周恩来生活俭朴,膳食极其普通。有时外出工作来不及赶回吃饭,就找一家小饭馆随便吃点东西。同志们说小饭馆既不安全又不卫生,他笑着说:“在南京,蒋介石还不敢把我怎么样,至于卫生,我注意一点好了。”周恩来的卧室内,陈设十分简单,只有两张单人棕绷床、一张五斗橱和一个衣架。床上的棉被是代表团一九四六年发的,直到一九六四年,周恩来还用着它。五斗橱上的小皮箱,已经磨损得发白,还是一九三六年从延安带出来的。

  (高生)

  八二一、锅台办公

  一九四七年三月,蒋介石开始对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胡宗南率二十三万大军进攻陕甘宁边区,我西北野战军只有二万人。党中央始终在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为了避开敌人,经常转移地点。王家湾是党中央机关同志曾经住过的地方。周恩来一天到晚,总是争分夺秒地办公,可他的居室里,锅台就是办公桌,一个木墩墩代替了凳子。锅台上的小油灯陪伴周恩来,度过了许多彻夜工作的艰苦时光。他和老百姓一样,吃野菜、黑豆、榆叶面。敌情紧张,需要转移时,让乡亲们先走,周恩来和毛泽东等领导人走在最后。

  (高生)

  八二二、四菜一汤

  从五十年代起,中南海里经常召开国务院会议,出席会议的都是副总理和部长一级的干部,会议时间一般都较长,为了不耽误大家吃午饭,安排工作餐。工作餐的标准早在一九五○年周恩来就亲自规定为“四菜一汤”,其实都是家常便菜。他不止一次称赞这“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吃工作餐时,周恩来同大家吃的是一样的饭菜。吃完饭,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抹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他亲自规定,吃饭要付钱付粮票。这做法和要求已形成规矩。周恩来在北京如此,到外地也是如此,他总是要求吃的饭菜同大家一样,临走时,把钱和粮票付清。

  (李华民)

  八二三、人走灯灭

  建国初期,有一天晚上,周恩来开会回来,见院子里的灯一直开着,就对工作人员说:“院子里没有人,开灯干什么?节省下这一点电送到工厂去支援建设多好啊!”从那时起,周恩来住的院子里只要没有人,总是不亮灯的。二十多年来,周恩来的家里,始终坚持实行人走灯熄的制度,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政务院迎门的影壁上即铭刻着“艰苦奋斗”四个大字。

  (李华民)

  八二四、精打细算

  建国初期,对于必需进口的装备和物资,周恩来总是亲自审查,一些重要订货还需按品名逐项批注;并一再指示总后机关“要严格审查,尽可能少订,能造者一定自造”。有一次,总后要求从国外订购一万辆自行车,预算报到国务院,周恩来审查后,没有同意,他在报告上批示:“津沪均出产自行车,何以必须外购?”一九五三年,周恩来要求志愿军在前线收旧利废,指出:“在朝鲜战场上可能有遗弃的军械辎重及铁路运输工具等项废品,应由各有关部门组织回收利用。”

  (李华民)

  八二五、深夜退菜

  一九五九年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会议期间,周恩来经常工作到深夜,而夜餐都很简单,有时就吃点玉米糊、大米汤和绿豆汤之类的东西。服务员心疼周恩来,有一次给他的夜餐加了两个菜。菜饭端上来,周恩来见了坚决不肯吃。经再三劝说,才用小碗拨出一点点儿,其余的,周恩来亲自端回厨房叫大家吃,并语重心长地说:“这些菜,够好啦,要知道,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很困难,贫下中农能吃得上这个样吗?工人能吃上这个样吗?你们家里的爸爸、妈妈能吃得上这个样吗?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全国,想到群众啊!”

  (李华民)

  八二六、爱惜粮食

  周恩来从不浪费一粒粮、一片菜。有时菜做多了,就事先把菜拨成份,留下一半,下顿再吃。一九五九年,在庐山开会期间,有一次,周恩来看见餐桌上有一小块吃剩下的面包,便对服务员说:“多可惜呀!别看这一小块面包,可它来之不易,现在我们还很困难,要爱惜每一粒粮食。”

  周恩来常在西花厅办公室召开小型会议,有时会开得很长,就留大家吃饭。有一次,国家劳动部部长马文瑞在周恩来家吃芝麻饼,饼烤得又酥又脆,马文瑞在吃的时候,掉了不少芝麻。周恩来看见了,含笑说:“文瑞,你怎么掉下那么多芝麻?”并提醒他要处处注意节约。

  (李华民)

  八二七、金银饭

  一九五九年,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萃在北京治病,常去周恩来家。有一天,周恩来对尔萃说:“今天请你这个飞行员吃一顿‘金银饭’。”尔萃听了,不知道是什么好饭。开饭时,才知道原来是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煮的粥。周恩来说:你们飞行人员是吃不到这种饭的。过去我们在延安,常吃这种饭,叫做“革命饭”。今天生活好了,不能忘记过去……

  (李华民)

  八二八、周公凉帽

  空军航空兵某部从五十年代起就开始执行接送周恩来的专机任务。一次,在送周恩来出国访问的飞行途中,机械长看到一顶很旧的米黄色凉帽挂在客舱门口,他感到不大好看,想把它放到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去。当他拿下帽子一看,里面写有一个很大的“周”字。他愣住了,心想这难道就是总理的帽子?正在他凝神静思的时候,周恩来的秘书走过来告诉他,这正是周总理戴了多年的凉帽。机械长手捧着那顶旧凉帽看了很久,才慢慢把它挂回原来的地方。

  (胡幼梅)

  八二九、织补礼服

  一九六二年夏天,周恩来在辽宁省视察时,常穿一身灰布衣,里边的衬衣都麻了边,领子和袖口打着补钉,无论是在宾馆和领导同志谈话,还是到基层去视察,都是这一套衣服。此外,周恩来还有一身毛料服,经常在衣包里包着。有一次,在沈阳接待外宾,他幽默地说:“今天该穿那套‘礼服’啦。”拿出来一看,上衣后襟腰部有一处是刮破后又用线织补上的。一位同志十分感动地说:“总理,你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周恩来笑着说:“这就蛮好啦!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到了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

  (李华民)

  八三○、改制旧装

  周恩来青年时期在法国留学时穿的一件旧西服,四十多年后已经瘦小得不能穿了,但他还是舍不得丢掉,一再嘱咐服装厂的同志要想办法改制成一件中山服。北京市人民服装厂的老师傅们怀着对周恩来总理深深的崇敬,想方设法进行拼接改制。光中山服的一个兜儿就拼了四小块。经过师傅们精心的缝制,终于改制成一件合体的中山服。周恩来对工人师傅们的精巧技艺十分赞赏,一再表示感谢,并高高兴兴地穿着它到祖国各地去视察。

  (李华民)

  八三一、杯茶竟日

  有一次,服务员在给周恩来加开水时,发现茶水已经凉了。就把茶水倒掉另换一杯。周恩来马上制止说:“不要浪费,一杯茶可以喝一天。你要知道茶叶可以换外汇,为社会主义建设多积累一点资金啊!”

  (胡幼梅)

  八三二、龙江惜茶

  一九六六年五月,周恩来陪同阿尔巴尼亚贵宾最后一次来到黑龙江,住在北方大厦。一天上午九点多钟,在周恩来陪同外宾出去参观以前,服务员小韩沏了一杯茶水给他送去。当时他没有顾上喝。周恩来参观回来后,见到小韩就说:小韩哪,我不大喜欢喝水,以后我要喝茶水的时候就告诉你,不然茶水沏上,不喝就浪费了。

  (李华民)

  八三三、三代裤

  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辉没有辜负伯伯、伯母的期望,多年来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家风。结婚时,周恩来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他的一条旧呢裤,他穿了多年,破了补,补了破,一直到不能再补时,又拆开来给小孩改缝了一条小裤子。一次,尔辉夫妇带着孩子去看望伯父,伯母,孩子的呢裤被奶奶看见了,很惊讶,问:“小孩家怎么穿呢裤?”当弄清了情况以后,两位老人家都很开心。说:“好!一条裤子穿了三代人啦!”这件事在故乡流传开来,人们把这件裤子叫做“三代裤”。

  (李华民)

  八三四、破被终生

  有一次,周恩来的侄儿保章从外边回来,看到伯母戴着老花眼镜在缝被子。“这样大的年纪,这么忙的工作,怎么还处理这样的家庭琐事?”他心里很是不安。他参过军,会缝缝补补的,就连忙找到针线,帮助伯母一起来缝。别的人发现了,也凑上来帮忙,大家在笑声中一起把一条被子缝起来了。

  也许就是这条被子吧!在周恩来住院以后,又要人拆洗一下带进医院去用。那时,正逢侄媳孙桂云在场,被面上的花朵,已经有几个烂成了洞。工作人员对她说:“看,你伯伯就是盖的这条被子,破成这样了,还不让换。”他们含着眼泪把一个洞、一个洞都补起来,送进了医院。就是这条被子,伴随周恩来总理到他逝世的那一天。

  (李华民)

  2007/09/10

  第二十九章俭朴篇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