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第二十六章务实篇

  七三九、调查社会

  一九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周恩来抵法国马赛,第二日换乘火车抵巴黎,暂住拉丁街旅馆,因旅途劳累与水土不服而病倒。一九二一年一月五日,离法赴伦敦,决定投考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大学,开始对英国作“社会实况之考查”。他在给伯父的信中写道:“在英国读书,非仅入课堂听讲而已,市中凡百现象固皆为所应研究之科目也。”他决不做一个只啃书本的书呆子,他要深入基层,调查社会。他了解欧洲的现状是:法国受欧战影响最大,旧日战场仍未恢复,满目疮痍,物价腾飞,失业者众。他采取各种方式博览群书,涉猎各种学说。以审慎求真的态度对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其目的“惟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

  这样,他将所学用于分析中国现状、痛感中国“积弊既深”,如果没有法国大革命和十月革命那样的武装革命,不易收到改革的效果。年轻的周恩来,在调查社会中,他的革命思想在发展、在成熟、在稳步提高着。

  (田俊翘)

  七四○、组建支部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后周恩来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叶剑英、聂荣臻、恽代英、萧楚女相继任课并担任各级领导。

  当时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群众革命情绪的高涨,使帝国主义、军阀、买办感到恐慌,引起仇恨,这种斗争也反映到黄埔军校之内。为扩大革命力量,将党深深扎根在广大师生之中,在周恩来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内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蒋先云任支部书记,王逸常任宣传干事,杨其纲任组织干事,陈赓和许慎任候补干事。

  为扩大影响,反击右派势力的进攻,周恩来直接领导陈庸在第一期学生中选拔中共党员组织了“血花剧社”,自编自演反帝反封建主题的剧目,击败了国民党右派贺衷寒组织的“白花剧社”,初露锋芒。

  党支部的建立,巩固了黄埔这块阵地。为以后的武装斗争开展,起了巨大作用。

  (田俊翘)

  七四一、兵营电台

  在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对东北军、十七路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中下级军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中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周恩来也做了不少工作,他经常亲自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耐心开导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并且还通过别人来做工作。

  西安事变发生后不久,出现了一个自称“雷电社”的电台,向国内外发布消息,宣扬什么红旗插遍西安古城等充满狂热情绪的口号。听口气不象是敌人的,但客观上却为敌人攻击西安事变提供了口实。周恩来一到西安就注意到这个情况,在内部指示查找这个电台。几天后,终于在东北军兵营中找到了。原来是几个参加扣蒋的青年军官自作主张干的,他们以为这是为革命办好事。在周恩来具体指示下,说服了这些青年停止活动,排除了一次来自内部的干扰。

  (徐必成)

  七四二、街头演讲

  一九三七年末,周恩来刚到武汉,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战的具体问题进行艰难的会谈,同时,又深入群众,经常只身出现在大街上,听取群众反映,获得第一手材料。当有人知道他就是周恩来,一下子围拢了很多群众,与他交换自己的看法。“刚才,卫戍司令不让我们贴抗日标语。”“我们宣传抗日,他们竟朝我们扔石头”“他们反而说我们阻碍交通!”大家越来越气愤,要求周恩来讲一讲当前的形势。他用洪钟般的声音说道:“同胞们,先生们,同志们,团结抗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抗日没有出路,我们就要当亡国奴,四万万人民团结起来,枪口一致对外,我们就一定能打败日寇,振兴中华!”

  混乱而繁忙的宁绍商业码头,鸦雀无声,只有周恩来洪钟般的声音在回荡,广大市民群众充满激情,满眶泪光地倾听着,倾听着……突然爆发出“团结抗日”“挽救中华”的一片吼声。

  (田俊翘)

  七四三、省亲宣传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八日,周恩来趁视察钱塘江南岸的抗战防线之机,傍晚抵达绍兴。

  这里是他的原籍,是他家族的发祥地,祖先的坟地就在这里,还有不少亲属。在绍兴短短的几天里,他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二十八日晚,出席专员公署召开的欢迎会,二十九日上午,在亲属陪同下扫墓,下午瞻仰大禹陵,了解会稽山一带农村粮荒情况。晚上,出席在越王台举行的欢迎他的火炬晚会,会上进行抗日队伍的检阅,参加的有抗日政工队、妇女营、青年营、少年营的队伍,大家唱着《大刀进行曲》,高呼抗日口号。周恩来在会上发表长篇讲演,阐述全面抗战,长期抗战,抗战必胜的道理。接着,与会者向他提出的三、四十个问题,他将问题分成五、六类一一作了回答。三十日,他召集一个座谈会,还请当地工人参加,并为大家题词留念,号召家乡人民发扬大禹治水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气概,学习鲁迅和秋瑾的革命精神,同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

  (田俊翘)

  七四四、正确评价

  一九四九年五月七日,周恩来出席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了《全国青年团结起来,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的报告。在这里,他对毛泽东出现的时代的、阶级的、历史的客观条件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堪称为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典范之作。

  周恩来说,毛泽东是在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伟大人物,但不能把他当成一个孤立的神,决不能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那么,如何来学习呢?周恩来接着又指出,青年们学习毛泽东,首先要向毛泽东那样具有“从来也没有感到满足过”的求知精神,分门别类地学习;第二,学习毛泽东的学习作风和工作作风,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稳步而又勇敢地前进!

  周恩来的讲话,成为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学习、正确评价毛泽东的科学准绳,是在四十年代出现的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传世之作。

  (田俊翘)

  七四五、以大事小

  周恩来一向要求驻外使节向驻在国学习,指出一个民族能存在到今天,一定有其长处,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还要求他们学习驻在国语言,尊重驻在国的风俗习惯。他特别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提倡对外平等待人。他说,对亚非国家,应当有“以大事小”的胸怀,要尊重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感情。一九五四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时,就交待过在机场的讲话要先译印度文,后译英文。在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与阿拉伯人交谈,强调要用阿拉伯语。他还说,到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要学《古兰经》,了解宗教情况,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学吃牛羊肉。有一次,周恩来率代表团出访,有的同志不习惯吃当地口味的饭菜,就从使馆拿饼干吃,他知道后批评说,应当尊重人家的款待。他自己就与主人一起吃当地的饭菜,主人很高兴。

  (胡幼梅)

  七四六、纠正数字

  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周恩来都亲自参加了。计划中几乎每一个数字,他都要过问;每一个重要的百分比,他都要亲自核实。有些错误和不实的数字往往是他发现并纠正的。当他发现数字有出入时,就耐心、严肃地指出来。指出后又担心大家思想有负担,就说:“全国范围那么大,数字不容易搞对;一个数字搞准也不大容易,可以回去再好好算一算。”编制、审定这样大的计划,工作量是相当大的。有些同志疲劳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可是周恩来仍然精神饱满,毫无倦容。凡计划审订一些重大项目,他都要反复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专家的意见才确定。在计划工作中他很注意综合平衡,留有余地。

  有一次,一位部长交审的文件稿数字没有仔细核实,有一个数字错了。周恩来发现后,严肃地批评说:“你怎么不注重数字?数字错了,文件怎么拿出去?”从此,那位部长对文件的要求和审核更加细致了。

  (胡幼梅)

  七四七、问苗数麦

  一九五八年四月二十四日下午,周恩来到河南陕县大营农业社视察。一下火车,周恩来就健步走向杨树下的棉田。他仔细地观察社员们剔苗,并询问间苗的距离,接着也蹲下来和大家一起间苗、定苗。接着,他又来到麦田旁,看到齐刷刷的麦子,连声称赞长得好;还叫抽一棵麦穗数了数有四十多粒,又问一亩地是不是有一百二十万株?周恩来就这样步行十三、四里路,边走边看,不时地停下来问这问那,也不肯休息一下,还一再向随行参观的人打招呼,不要踩了庄稼。

  (李华民)

  七四八、勘选坝址

  一九五八年六月,刚刚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过劳动的周恩来,不顾疲劳,乘吉普车向密云县潮白河滩疾驶,为即将修建的密云水库勘选坝址。

  周恩来顶着烈日,和干部技术人员一起,踏着滚热的沙滩,踩着高低不平的乱石滩,走过又窄又不稳的小土桥,察看河道、地形。坐在河滩中的一根木头上,认真看库区地形图纸,同大家一起研究方案。当到白河河滩时,天下起了大雨,周恩来坚持冒雨察看地形,驱车返回时,雨后的土路一片泥泞,汽车陷在泥里,他跳下车,踩着泥和大家一起推车。

  经过反复论证,优化对比,周恩来同意了潮河主坝与九松山副坝的规划坝址,比原来的设计方案多蓄了二亿多立方米水,而工程量却减少了二百多万立方米。

  (李华民)

  七四九、操纵行车

  一九五八年七月的一天,周恩来在上海钢铁一厂炉前劳动了几小时以后,仍不肯休息,又指着厂房上空飞驶的行车对厂领导说:“我上去看看。”厂领导人怔住了,上面有四五层楼高,他的身体能行吗?就说:“上行车要有特殊的工作鞋。”周恩来饶有风趣地说:“那就请你以厂长的名义给我借一双吧!”

  周恩来攀着铁扶梯,登上行车跑道。五号行车驾驶员徐师傅出来迎接他。周恩来谦虚地说:“徐师傅,我来向你学习开行车。”徐师傅感动极了,急忙扶他进了驾驶室。周恩来指着行车上的部件,询问它们的名称和作用,徐师傅一一作了回答。然后,他和老徐一起操纵着行车开关,隆隆地从厂房上空驶来驶去。这时,工人们仰望着周恩来驾驶的行车,心和周恩来贴在了一起。

  (李华民)

  七五○、酷暑炉前

  一九五八年七月十五日,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周恩来头戴大草帽,风尘仆仆,来到上海钢铁一厂的工人们中间,他要在这暑气逼人的季节里亲身体会一下炼钢工人高温作业的艰辛。

  “周总理来了!周总理来了!”瞬时,喜讯象春风一样吹遍全厂。周恩来向欢迎的人群频频招手致意,亲切地紧握着一双双沾过油污铁屑的手。和工人们欢笑在一起。

  周恩来来到炼钢车间,这里铁水奔流、钢花怒放,热浪扑面而来。他冒着灼人的辐射热,深入到工段、小组,仔细观看工人的操作,热情地和工人一一握手,亲切问候大家,“同志们辛苦了!”钢铁工人看到他在这酷暑季节,不辞辛苦,来到高温车间,都含着激动的泪水齐声回答:“总理比我们更辛苦!”周恩来走着、瞧着,来到炉衬工段。这里,冷泵枪的哒哒声震耳,沥青烟缭绕呛人。他根本不理会这些,登上砌炉平台,俯身看着工人们砌炉,还与工人们一起拿起铁铲,将一铲铲镁砂撒进正在砌的炉壳内。接着,又用手摸摸发烫的炉体钢板,环视四周,当他发现只有一只降温风扇的时候,就关切地问道:“车间温度有多高?”厂负责人回答:“四十多度。”周恩来听后神情严肃地说:“天这么热,要关心群众生活啊!”

  (李华民)

  七五一、左岸右岸

  周恩来对军队指挥机关的要求是:精干、灵活、及时、准确、效率高,重要的事,首长要亲自动手,不要靠参谋、秘书来回传。他对一些重要的工作和情况,常常是亲自打电话或找承办人当面了解,非要取得第一手材料不可。有一次,机关在处理一项紧急工作时,耽误了时间。他知道后,亲自召集有关人员开会,详细地查问了处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机关层次多、业务不熟、作风拖拉,进行了严肃地批评。周恩来还经常说,办事要有科学态度,要实事求是,不能用“大概”、“差不多”、“可能是”这种含糊不清的词,使用概念要准确。有一次,工作人员向周恩来报告情况,提到‘江南岸、北岸’他立即指出,这个概念不准确,河流走向迂回曲折,“南岸”、“北岸”不能正确反映地理位置,应该用“左岸”、“右岸”。

  (胡幼梅)

  七五二、出国效果

  周恩来对一些国家领导干部频繁出国,劳而无功的状况做过多次批评。他说:“有的部长上任没有几年,出国去的地方比我还多,但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出国要考虑注重实际效果。不要搞形式主义,不要搞无效劳动,造成浪费。”“一定要精选能够学习考察一些知识,把经验、先进技术带回来的人去,不要来去空空,专门讲排场,无所获而回。”

  (胡幼梅)

  七五三、胶林论牛

  周恩来十分关心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一九六一年泼水节的中午,他冒着酷暑来到胶林,抚摸着一棵棵翠绿挺拔的橡胶树说:“好啊,这是我们自己的橡胶。”他详细询问了橡胶树生长情况,视察了五片胶林,看到一座蚂蚁包或一根断树桩,都要仔细问一问对橡胶生长是否有影响。当地群众不习惯圈牛,牛群经常窜进胶林啃食胶苗,啃橡胶树皮,造成损失。周恩来对陪同的农垦干部说:“你们与各民族要搞好关系,这个地方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帮助各民族种橡胶。让群众在实践中认识牛害问题。”回到招待所,周恩来亲自给招待员递板凳,让大家坐。亲自剥香蕉给大家吃,亲自给大家敬酒。晚上,周恩来和一位傣族炊事员坐在一起观看文艺演出。

  (胡幼梅)

  七五四、普通顾客

  周恩来曾多次到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视察。有一次,他象一个普通顾客一样悄悄来到金笔柜台前,请售货员递给他一支金笔,并且温和地问:“我能不能蘸水试一试?”低头结帐的售货员,一边算帐,一边点了点头。他这才蘸了墨水,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了三个字:周恩来。在刮脸刀片柜台前,他笑着对售货员说:“请你替我向工业部门反映反映,要努力提高刀片质量,象我这样的胡子就不好用。”他来到鞋帽部时,职工们正在开班务会,他想参加,但又怕惊动大家,就轻轻走到一个商品陈列柜台边,认真听售货员发言。一个售货员忽然发现了他,惊喜地站起来欢呼:“呵,总理!”他抱歉地说:“打扰你们了,请同志们继续开会!”

  就这样,周恩来总理以普通顾客的身份,走遍了百货大楼的一、二、三楼。

  (刘怡)

  七五五、热线不变

  周恩来总理办公室有一部公开的被称为“热线”的值班电话。电话局的同志考虑到总理日理万机,事情太多,建议换一个电话号码,以免电话太频。周恩来坚持不换,他说:“电话号码换了,群众怎么向我反映情况?”所以,这个公开的电话号码建国以来一直没换,电话铃声几乎是日夜不断,大量的情况意见和问题就由这个渠道汇集到周恩来那里,他总是非常耐心地听取汇报,及时处理。

  (胡幼梅)

  七五六、学习风格

  周恩来最反对形式主义的学习方法。一九六三年,侄儿荣庆从表弟那里得到一枚用铝片制成的,又大又精致的雷锋像章。他高兴地戴着它去看望伯伯。周恩来说:“做得不错。但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什么?主要是学习雷锋的精神和风格,而不是要做这样大的像章。全国几亿人口,每人都戴这样一个像章,得耗费多少铝?这些铝能造多少飞机?你想过没有?”

  (胡幼梅)

  七五七、物要清仓

  一九六四年,国务院决定成立物资管理部,周恩来很关心物资部门的建设。他多次强调要搞好物资的节约、回收,搞好清仓查库。他说:人要整风,物要清仓。仓库每隔五年就应该清理一次。周恩来认为建立供应站,服务队是好事。他告诫物资部的领导:物资部容易见物不见人,要抓紧对干部的教育,加强思想工作,不然就会产生贪污受贿行为。

  (胡幼梅)

  七五八、军训题字

  作为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十分注意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部队。一九六五年初,当林彪在军事训练中搞形式主义,提倡什么“花样翻新”、“花架式”时,周恩来亲自到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在看了部队的军事训练后,挥笔写了“从实从严从难训练部队”十个大字,并郑重指出:“我的提法与你们国防部长有区别。”在全军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与会同志强烈要求增加训练时间,加强战备训练。周恩来在听取会议情况汇报时支持大家的要求,指出:“军事训练的时间还可多些。”并具体提出了步兵,技术兵每年用于军事训练的天数。林彪一伙在起草会议纪要时,非但只字不提周恩来的指示,反而提出一个少得多的训练天数。周恩来看到会议纪要后很气愤,当即质问黄永胜:“为什么不把我提议的时间写上去?”并亲笔将这个天数勾掉,写上原来所提出的训练天数。

  (胡幼梅)

  七五九、语录政治

  一九六五年,有关专家、学者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方案展开充分的讨论。人造卫星是我国航天事业有史以来技术最新、难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综合体。一九七○年四月二日,卫星总设计师孙家栋在人民大会堂向周恩来汇报了发射卫星的情况。周恩来非常满意。孙家栋又说:“卫星上的许多仪器都有毛主席的头像和语录,不太合适……”。周恩来清楚运载火箭的载荷是有限的,它射向太空星体上的每一部件的重量都经过严密的计算,他用沉重的口气说:“搞那个干什么?掉下来人家会说怪话!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头像和语录。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

  (李华民)

  七六○、接待上访

  一九六六年的一天,周恩来亲自处理内蒙的一件人民来访。他很快地看了一遍被接见人的名单,开始问话,借以熟悉每个人的名字。和大家打了招呼之后,他让上访者——一个来自边疆的青年申诉,周恩来用爱抚的目光注视着这个青年人,而且象普通工作人员一样,自己执笔快速地记录着,间或加进一些询问。在听完这个青年的申诉后,周恩来已记满了几张纸。这次接见长达五个小时,他一直没有休息,连午饭和晚饭也未顾上吃。周恩来一面了解情况,一面对上访者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鼓励,也有批评;对陪同接见的工作人员,从政策理论到工作方法,都给以亲切的教育和指导。了解到全部情况之后,周恩来指示:组成一个调查小组,深入到上访者所在大队和旗里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写出材料。

  (李华民)

  七六一、长城扫雪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尼克松访华抵北京的第三天晚上,周恩来陪美国客人观看乒乓球等体育表演。中途,周恩来离席片刻,尼克松以为周恩来也是去了休息室。后来,尼克松才了解到,周恩来是亲自去安排扫雪的事,因为美国客人次日要去游览长城。尼克松对此深有感触,事后说“从中可见周恩来具有一种罕见本领,对琐事非常关注,但没有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邬丁根)

  七六二、关心新闻

  一九七二年,周恩来看到新华社的一篇反映白洋淀水产资源遭破坏的内参稿,亲自召集有关方面的同志进行座谈。他询问记者:“你们编这篇稿子时查资料、看地图了没有?”回答:“没有。”周恩来又问:“你们知道白洋淀包括哪些地方?”回答:“不知道。”他语重心长地说:“白洋淀地区很大,涉及到好几个县。可你们的稿子只反映了安新县提供的情况。应该把有关方面的情况都了解一下,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周恩来曾谆谆教导记者们:“记者不要滥用权威,不要骄傲自满。”他对新闻报导中的老一套、公式化、框框多,词汇贫乏等多次提出批评。他希望记者们:“要自己创造,不要等现成的。”他说:“西方记者的消息写得很活泼,你们可以学一下嘛!”他经常教育记者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全国的、一个省的、一个国家的情况。“有些材料不一定马上用得上,但是,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不发则已,发则命中。”他常常为记者创造采访条件,如让记者参加一些重要会议,在毛泽东接见外宾时参与旁听等。有一次,周恩来会见外宾,一位记者写完消息就回去了。他当即让秘书把记者叫回来。外宾走后,他温和地说:“你们在一旁听听,可以多了解一些情况。”

  周恩来日理万机,但他始终关怀编辑记者的成长。他经常审阅稿件,提出意见。据初步统计,仅对新华社的指示,就有数百件之多,他审阅、修改过的稿件,仅国际新闻方面就达六百九十六篇。

  (李华民)

  2007/09/10

  第二十六章务实篇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