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一、长大接班
党的“六大”后,周恩来任党中央组织部长和军委书记。恽代英夫妇调到上海,直接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不久,恽代英、沈葆英夫妇添了一个男孩,取名希仲。希仲小时候总是笑眯眯的,邓颖超和同志们高兴地喊他“小乐天”。周恩来每次见到孩子时,总是叫他“小代”。有一回,周恩来抱起孩子说:“小代啊,快点长吧,长大了接我们的班啊!”一九三一年恽代英被捕牺牲了,沈葆英与党失去了联系,将儿子送到亲戚家寄养,自己东奔西跑去找党,一九三七年,终于找到了周恩来。周恩来非常关心地问起“小代现在在哪儿?你给我写个地址,通过组织多照看照看。”沈葆英后来知道,上海地下党经常在经济上接济那家亲戚。
(徐必成)
二六二、苏区托儿所
在苏区时,周恩来非常关心妇女工作。他经常说,男同志都上前线了,苏区妇女后勤、支前工作的担子很重,一定要把群众的生活安排好,做好优待红军家属的工作。他曾经详细地询问负责妇女工作的同志,怎样组织妇女学习犁田耙田。他还表扬妇女们慰问红军的草鞋做得很好,还绣了字,绣了山歌,鼓励亲人在前方英勇杀敌。他关心:妇女的任务重,孩子怎么办。他建议把老年妇女组织起来办托儿所。苏区的物资十分紧张,他就出主意:没有凳子,可以铺些棕树叶、稻草秆给孩子们坐,地上太湿,千万不能让他们坐在地上;没有吃的,可以煨点红薯,孩子们吃了不会坏肚子。
(徐必成)
二六三、红小鬼过河
一九三五年八月,红军长征进入草地后不久,一条水深流急的大河挡住了去路,周恩来指导大家顺绳而过。刚要继续前进,就听见有人叫,原来是十几个“红小鬼”要过河。依他们的个头和年龄,即使有绳子也过不来,周恩来连忙叫警卫员骑上牲口去把他们接过来,一次三四人,接连过了三四次,才把他们全部接过来。
红小鬼过河以后,围着周恩来问长问短,周恩来拍着他们的肩膀,鼓励说:“你们都是小英雄,加加油,走过草地就是胜利!”这些红小鬼挺着胸膛,踏上了新的征程。
(徐必成)
二六四、保护报童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周恩来到来的新闻轰动武汉,报纸一下子畅销,这可乐坏了卖报的报童,却气坏了一些军警。在市区大街上一辆汽车横冲直撞,撞倒一个报童,报纸撒了一地,车上跳下一个满脸横肉的军官,居然拿起鞭子狠抽刚刚从地上爬起的报童,一声鞭响,就是一阵撕心裂肺的惨叫声。“不许打人!”“不许欺侮孩子!”“有本事打日本鬼子去!”那傢伙根本不理睬众人,又举起鞭子,突然他的胳膊被一只有力的大手截住,停在空中,同时,一声惊雷似的吼声:“不许打人!”那傢伙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穿八路军军服的人,浓眉倒竖,两眼怒视,目光锐利而威严,那傢伙被这神威凛凛的气势震伏了,忙问:“你是什么人,敢来管闲事?”“我是周恩来!”那傢伙一听,两腿顿时软了下来,连说:“对不起,小的有眼不识泰山……”周恩来轻蔑地瞪他一眼,俯身拾起地上的报纸,威严地对那傢伙命令道:“向这孩子道歉,赔偿他的损失!”“是,是,小的照办!”
周围的群众情不自禁地说:“我们可把你盼来啦!”周恩来兴奋地说:“谢谢大家,我也盼望和你们一起战斗做好抗日工作!”
(田俊翘)
二六五、为了将来
在武汉,经周恩来和郭沫若一再努力,不断争取,反复斗争,终使儿童剧团正式编入郭沫若所管辖的政治部第三厅建制内,“难童”的厄运结束了。他们白天演戏,晚上学习、排练,经常围着周恩来,像蹦蹦跳跳的一群快乐的小喜鹊!
一天,周恩来将一摞新书交给剧团小领导:“你发给大家吧,你是‘孩子头’,你当过教书先生,尽量多抽点时间组织大家学文化科学知识啊,有什么困难,你可以随时告诉我!”孩子们围着周恩来叽叽喳喳,手舞足蹈。
周恩来说:“小同志们,你们这一代,生在祖国苦难的岁月,长在血与火的斗争之中,党要求你们作新社会的开创者,将来就是社会的主人,为了将来,也是为了今天斗争的现实,你们必须好好学习!”
(田俊翘)
二六六、遇孤送孤
一九三七年隆冬的一天下午,周恩来从外面工作回到八路军办事处,忽然听到孩子的哭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子哭着要参加八路军。周恩来终于认出这个女孩子就是革命烈士孙炳文的女儿孙维世。他惊喜地把她领进招待室,亲切地询问她的家庭情况。孙维世激动地向周恩来表示要去延安参加革命。周恩来答应了,并且和邓颖超一起把她带到登记室,亲自替她填写登记簿。并嘱咐她:“从现在起,你是个真正的八路军战士了。到了延安,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了党的期望。要做个坚强的革命者,不能哭鼻子。”小傢伙笑了,稚气的脸上还挂着泪水呢。不久,在周恩来的关怀和帮助下,孙维世到了延安。
(高生)
二六七、儿童剧团
一九三七年,日寇疯狂进攻上海,在战争中失去父母无家可归的二十几个流浪儿组成了一个孩子剧团,在地下党领导下,积极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上海沦陷后,他们冲破敌人重重封锁,来到抗战重镇——武汉。周恩来派人用大卡车将孩子们接到八路军办事处。孩子们真是说不出的高兴、激动。周恩来亲切地握着孩子们的手,慈祥地端详着每个孩子,指着桌子上的糖果让大家吃。孩子们在欢迎会上唱起“孩子剧团团歌”周恩来边听边打拍子,并热烈鼓掌。当孩子们唱起《流浪儿》歌,唱着“我们都是没家庭的流浪儿,流浪在街头没饭吃,爸爸妈妈全被杀、全被杀……”时,周恩来难过地低下头,边擦眼泪边站起身来,默默地走了出去。表演完节目,周恩来对孩子们热切地说:“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是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是抗日斗争中的一支小生力军,是革命的后代。你们一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创造新中国!”孩子们经受了无数艰苦的考验,一直活跃在抗日宣传的前线。
(李华民)
二六八、挥毫题词
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五日上午,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会议室,周恩来就欢迎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问题发表演讲说:“同志们,中国学联成立,是件大好事!它表明全国青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知识青年,已切实行动起来了。青年学生们有了统一的组织,对今后进一步唤醒民众,实行全面抗战,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的《新华日报》,要报导会议进行的情况。”
这时,他又对《新华日报》的主编潘梓年说:“办报就得大胆泼辣,旗帜鲜明!”这时,在场的同志们一致要求周恩来为“学联”题个词。周恩来笑着回答说:“好!”只见他挥毫疾书,宣纸上出现一片苍劲有力的大字——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校里学习,到前线上学习,到军营中学习,到群众中学习,一切学习都为着争取抗战胜利,都为着建设国家,复兴民族!
(田俊翘)
二六九、关心育才
抗战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办起了“育才”学校。来自各战区的儿童们从收容所进入了这所学校。学校缺教师,周恩来就帮助陶校长,到处邀请、派遣和动员了很多名师学者,给孩子们传授知识。为了加强学校的领导,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在该校建立了直属党支部,从延安马列学府请来廖大姐担任学校的党支部书记。为了让孩子们课余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革命道理,周恩来派人免费送来《新华日报》、《群众》杂志和其他革命书籍。
一九四○年九月二十五日,“育才”学校青少年们迎来了周恩来同志。他亲切教导同学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并且发出号召:“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真理而斗争!为新中国的远大前途而斗争!”大家以阵阵掌声表示出自己的信念和决心。讲话结束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走上前去,要求周恩来给他们签名题词。周恩来愉快地答应了,他在每个同学的本子上都写了同一句话:“一代胜似一代!”表达了老一辈革命家对接班人的信任和期待。周恩来还很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当他发现一些学生的身体很瘦弱,就立即派专人给该校送去一笔赠款,让学校购买运动器具供学生们锻炼身体。
(高生)
二七○、谆谆教诲
周恩来夫妻没有亲生子女,却象父母一样收养了很多烈士的子女。
李鹏是在周恩来夫妇无微不至的关怀下长大的。他十一岁了,还是个贪玩的孩子,有时玩得浑身是泥。两位家长从不嫌脏,非常耐心地照顾他,关心他的生活、思想和学习。周恩来常常叫李鹏念书、读报。一次在李鹏念《新华日报》时,周恩来一边听,一边纠正错误,并耐心解释,这情景深深印刻在李鹏的脑海中。
抗战胜利后,李鹏离延安到前线,他到枣园与双亲告别,周恩来知道他已经入党,高兴地鼓励他:“光组织入党还不行,还要从思想上入党,只有思想入党,才能象先烈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田俊翘)
二七一、建议学英语
冰心举家从日本回国了。
一九五二年初夏的一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见了冰心、吴文藻。一辆汽车把这对夫妇带进了夜色如画的中南海,周恩来从门内迎了出来,紧紧地握住了冰心、吴文藻的手,笑容满面地说:“你们回来了!你们好呵?”亲切地招呼他俩在他旁边坐下,详尽地问他们在外面的经历,回来后的打算,还特别关切地问了孩子们的情况。
当时,冰心的儿子吴平在清华大学学习。他选择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建筑,百废待兴的祖国是多么需要建筑人才啊!周恩来对吴平的情况很满意。吴冰、吴青正在上中学。冰心讲了两个女儿在日本时就读于国际学校,学的是英语,姐妹俩的英语根基不错。周恩来听了,沉思了一会,恳切地对冰心夫妇说:“现在国家急需英语人才,她们有英语基础,是不是让他们以后专学英语?”周恩来的关心和为国远虑深深地感动了冰心,她点了点头,欣然接受了这富有远见的建议。
(姚晶华)
二七二、青年节致函
多年来,周恩来一直关怀着母校。一九五七年“五四”青年节时,他在百忙中,特地亲笔复信给天津南开中学学生会、团委会和全体同志,信中写道:“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加强劳动观点,热爱祖国,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树立艰苦朴素作风,为准备做一个有文化、有技术的工人和农民,做一个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知识分子而努力。”
(李华民)
二七三、笑拔萝卜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的一天,上海市少年宫舞蹈室里,传来周恩来朗朗的笑声和孩子们的欢快喊声。原来,周恩来正在看小朋友们跳拔萝卜舞呢!他非常喜欢这个优美的舞蹈,他的脚轻轻地打着拍子,萝卜拔不出来,他比孩子们还着急呢!最后,孩子们七个人站成一排,一个抱着一个的腰。最前面的拉住大萝卜的叶子,“一、二、三!”大家一齐用力,萝卜一下子拔出来了,七个孩子全都摔倒了。周恩来哈哈大笑,周围的人全笑了。孩子们围在他身边,周恩来抚摸着他们的头,连声夸奖,并说:“你们这个舞蹈,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
几年以后,上海少年宫的一个同志到北京开会,周恩来在人群中认出了他,亲切地询问:“你现在还在少年宫工作吗?孩子们是不是还在排练‘拔萝卜舞’呀?”
(李华民)
二七四、后排听课
一九五八年七月的一天,周恩来到广东新会县周郡小学视察。那天上午,周恩来轻轻地走进了一间教室,他一边和老师握手,一边说:“老师好!小朋友好!”他走到教室后面,看墙上的“学习园地”边看边点头,然后坐到位子上,戴上眼镜,认真地看课文,和小学生们一样听课。老师讲完一段,让前面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周恩来聚精会神地听。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周恩来不住地点头微笑。
(李华民)
二七五、景山游园
一九五八年的一天,北京市少年宫在景山公园举行游园会。忽然,几个小朋友看见了周恩来正站在高高的景山上的万春亭边,指指点点地和少年宫负责人在谈话。他们飞快地向山上跑丢,周恩来看见孩子们,快步走下山来迎接,在半山腰,周恩来紧紧握住孩子们的手,抚摸着孩子们的头,问他们叫什么名字,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多的孩子们看见周恩来了,他们节目顾不上看,游戏顾不上玩,把他紧紧地围起来。在一棵白皮松树下,周恩来和大家合了影。孩子们簇拥着他到游艺室去看“钓鱼”,周恩来看得兴致勃勃,也亲手去试“钓”。周恩来还和孩子们到礼堂去看皮影戏,精彩滑稽的表演逗得他和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
(李华民)
二七六、花丛合影
一天,安徽省肥光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们正在上课,周恩来轻轻地走进教室,孩子们“刷”地一下全站起来了,用力地鼓掌。周恩来先和上课的老师握手并问好,又笑着摇着双手让小朋友们坐下,大家一个劲地鼓掌,谁也不坐。周恩来说:“请老师下个命令,让同学们坐下吧!”教室里安静下来,周恩来点点头说:“学生听老师的话,很好。”他关心地询问学校的情况,从学习一直问到生产劳动。从三年级到二年级,一个教室一个教室的考察。他拿起一本语文书递给第一排的一个小女孩,让她念念生字表,还弯下腰,侧过头仔细听她念得对不对。又翻开算术课本,让一个小男孩回答一道应用题……周恩来到来的消息象春风一样吹遍校园。一下课,孩子们都簇拥在他的身边。孩子们的笑脸,真象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周恩来要走了,大家一直送到公路上的汽车旁边。不知哪个同学喊了一声:“我们要和总理照个相!”,大家异口同声“同意!”周恩来立刻愉快地答应了大家的要求,大家在公路的斜坡上排好队,“咔嚓”一下,记者拍下了这珍贵的照片:笑容满面的周恩来,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
(李华民)
二七七、幸福泉
一九五八年底,周恩来到广东省从化温泉休假。可他哪里歇得住哇,“休假”十几天,他走遍了从化的农村、商店、学校和托儿所。一天,他来到温泉大队,视察了托儿所,看过了厨房,又问到洗澡房:“孩子们有洗澡的地方吗?老百姓有没有洗澡的地方?”工作人员有些尴尬,“洗澡房眼下没造,有人在塘边用温泉水洗,有人把水提回家洗。”周恩来听了,严肃起来:“一定要建些房子给群众和孩子们洗澡用,使老百姓都能很方便地用上温泉水!”离开温泉后,周恩来找来有关负责同志说:“你们在温泉修建这么好的房子给国家领导人住,疗养的干部随时都可以用上温泉水,可温泉地区的老百姓,祖祖辈辈住在这里,却很不容易用上温泉水洗澡,我和小超(邓颖超)都为此感到不安!我们建议,向来温泉休养的同志募捐,给温泉人民建浴室,我和小超每人捐一百元。”有关同志当场表示:“一定马上把这件事办好,总理就不必拿钱了。”可是周恩来一直记挂着这件事,临走前,仍然派人把钱送来了。”回到北京后,他又派人来帮助解决修建浴室和幼儿园的问题。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幼儿园和浴室很快建成了。
(李华民)
二七八、别停播音
在上海,周恩来住在一家饭店里通宵达旦地工作,第二天清晨刚刚睡下,饭店旁边一所学校就响起广播喇叭,学生们开始做广播操了。服务员为了让他休息好,就请这所学校暂停播放广播音乐。可是,音乐刚一停下,就被周恩来发觉了。他立刻找来服务员询问:“为什么隔壁学校的广播喇叭不响了?早上学生不做广播操么?是不是因为我来了,怕影响我啊?这样可不行!”直到广播操音乐又重新响起,周恩来才又睡下。
(胡幼梅)
二七九、姥爷赔情
一天午饭后,周恩来在一个房间里逗小外孙女玩。六十多岁的老人忽然返老还童了。他是那样和蔼,那么一本正经地作出种种儿童的姿态,跟孩子一起摆弄一个玩具娃娃。祖孙俩玩得正高兴,不料周恩来一失手,把玩具娃娃的头碰掉了。小外孙女哭闹起来,侄女儿要去“干预”,周恩来用目光制止了她。周恩来正正经经地向小外孙女“赔礼”:“姥爷不好,姥爷是不好嘛!把娃娃头都给弄掉了……。”周恩来要人找来工具把玩具修好,又跟孩子玩了一阵,直到小外孙女又玩得高高兴兴,他才去工作。
(胡幼梅)
二八○、孤儿不孤
有一个姓周的老工人,解放前拉人力车,生活很苦,妻子捡破烂。解放后,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幸的是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二年,夫妻俩先后去世了,他们的五个孩子一下成了孤儿。大哥同山十五岁,最小的同义才三岁。同院的邻居,街道上的大叔大婶,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都热情地帮助他们。可他们没想到,日夜为国操劳的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奶奶也在关怀着他们。
一九六四年八月的一天,周同山兄妹五人收到了一张烫着金字的请帖。是国务院给他们的,是周恩来邀请他们到人民大会堂参加招待外宾和外国小朋友的联欢会。来到灯火辉煌的人民大会堂,邓颖超热情地迎接他们,亲亲这个,瞧瞧那个,还把最小的同义抱在怀里,亲切地问他们:“你们生活怎么样?有困难没有?毛主席很关心你们,周总理要我问你们好!”孩子们激动得眼里含着泪,只是笑。
一九六五年春节。人民大会堂举行招待会,周恩来又请来了照顾他们兄妹生活的邻居田大婶。周恩来握着田大婶的手,亲切地询问孩子们的情况。
(李华民)
二八一、小鲁下关东
一九六八年春天,社会上突然盛传陈毅之子陈小鲁是“联动”大头目,能使双枪。江青居然亲自派人监视陈小鲁的一举一动,并把一份“陈小鲁身携炸药进入中南海,妄图暗杀中央文革领导,与反革命里应外合”的所谓揭发材料,摆在周恩来的办公桌上。
这天,周恩来把陈毅请去,开门见山地说“我了解小鲁,他是个好孩子。可外面传言太多,我看会影响你,我考虑了很久想让他到东北去,你看如何?”
陈毅坦然地说:“我的儿子交给你,到哪里都可以。”
不久,陈小鲁下了关东,并且入了党。
(刘学琦)
二八二、苦瓜送行
周秉建是在周恩来身边长大的最小的侄女儿,周恩来最喜欢她。平时对她要求很严格,长大成人后,教育和鼓励她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和蒙族人民一起建设边疆。在为十六岁的秉建举行的家庭告别会上,周恩来用苦瓜菜为她送行,告诉她要准备吃苦,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做牧民的好女儿。
(李华民)
2007/09/10
第十一章爱幼篇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