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第三卷  关于实施“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部署〔1〕(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九日)

  【正文】

  (一)浙东、苏南、皖南、皖中部队北撤,同意你们及张、饶计划〔2〕,越快越好,此间已当作一个让步条件,向对方提出,且有好影响。

  (二)同意陈、饶〔3〕去山东,罗〔4〕及萧〔5〕去东北,林彪〔6〕去热河〔7〕,亦以快为好。华中由谭、邓〔8〕等组织分局。

  (三)谈判有些进展,正考虑发公报问题,赫尔利〔9〕明日赴沪。

  【出处】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一辑刊印。

  【注释】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出现了内战危机。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于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本着和平的诚意,采取适当让步的办法,提议人民军队从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等八个抗日根据地撤出,以取得国民党方面承认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其他解放区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争取真正实现国内和平,但遭到国民党方面的拒绝。为了保卫和巩固人民的抗日胜利成果,阻止国民党军继续围攻和夺占解放区,粉碎其彻底消灭中共及人民军队的企图,中共中央于九月十九日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出“目前我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东北并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本篇是周恩来在重庆谈判期间和毛泽东联名给中共中央的电报。

  〔2〕指中共中央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九日给中共代表团的电报和华中局九月十七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关于江南部队北撤的意见。中共中央的电报说:“为了控制热、察,发展东北,必须调兵北上。我们意见长江以南部队原则上撤退到江北。苏南、浙东可以撤出军队三万到三万五千,地方党政一万,即可加强江北。皖南、皖中七师部队已在桂军进攻下势必撤退,亦可撤出约二万人。为了使国民党不能很快安定南京、上海,我苏南力量的撤退可以逐步实行,目前只撤主力。”“新四军部队北调后,罗荣桓调东北,林彪调冀热辽,陈、饶调山东。新四军地区由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负责,组织分局,归山东(将来改华东局)陈、饶领导。山东部队迅速北调,以便争取时间。”华中局的电报提议,将江南主力迅速北调,留一部主力及地方兵团(约一万三、四千人),再加县区武装坚持江南;浙东主力转移应在半月左右完成,苏南主力向江北转移不能迟至一个月以上。转移时间越快越好。中共中央九月十九日将此电转给中共代表团时说:“我们觉得浙东与皖南部队及党政应全部转移(只留秘密工作者),留一部坚持有被消灭危险。苏南部队如要转移,第一步转移主力,第二步亦须全部转移。”

  〔3〕陈、饶,指陈毅、饶漱石,当时分别任新四军代军长和代政治委员。

  〔4〕罗,指罗荣桓,当时任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5〕萧,指萧华,当时任八路军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6〕林彪,当时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

  〔7〕热河,指热河省,当时辖区为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一九五五年撤销。

  〔8〕谭、邓,指谭震林、邓子恢,当时分别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委员兼淮南军区政治委员和第四师政治委员兼淮北军区政治委员。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分局,邓子恢任书记,谭震林任副书记。

  〔9〕赫尔利,美国共和党人,当时任美国驻华大使。

  2007/09/10

  第三卷  关于实施“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部署〔1〕(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九日)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