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庄子

二九

  颜回说:“我没有听到心斋时,觉得我颜回自身的确实存在。听到了心斋之后,就觉得未尝有我颜回的存在了。这可以叫做虚吗?”

  仲尼说:“你说得十分详尽了。我告诉你,假如能够进入这种藩篱之中遨游,而不为名位所动,能听进的话,就说;听不进的话,就不说。不开启门户就不会遭到毒害,把心志专一起来寄托于不得已而为之的境地,就差不多了。不走路容易,走路而不留下痕迹困难;为人情所驱使造假容易,为自然所驱使难以造假。只听说过有了翅膀才能飞翔,没有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的;只听说过有了知识才能认识事物,没有听说过没有知识却可以认识事物的。看那空明的心境,就会了解,只有把内心空虚起来,才可以产生空无的状态,吉祥就来临了。顺应这样万物的变化,正是禹和舜所把握的关键,伏戏和几蘧也把这个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更何况是普通人呢?”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描绘了与统治者相处的艰难;统治者都是行为自专独断,轻率用兵,不爱惜人民。

  虽然他们这么残暴,却丝毫容不得别人向他们指出他们的过错,更容不得别人以德性的言论相劝。庄子称他们为“暴人”。因此,庄子劝人们实行心斋,以斋戒清洗心中的欲念,没有欲念就不会受到毒害;使内心一片空虚,吉祥就会来临。

  本篇中还有一个寓意与上一个比较相近的故事。

  颜阖将要做卫灵公太子蒯聩的老师,向蘧伯玉请教说:“在这里有一个人,他本性刻薄,对他不用法度管教就会危害我们的社会,对他要加以法度管教就会危害我的人身。他的才智只能认识别人的过错,而不能认识之所以产生过错的原因。像这样的人,我怎么对待他呢?”

  蘧伯玉说:“问得好啊!要戒备他,要谨慎地对待他,先正你自身!外表要随顺迁就,内心要浑融和顺。虽然这样,这两者还避免不了祸患。迁就不要陷入太深,随和不要过于显露,否则,他会以为你是为了争名声,就会招致不祥的祸患。他如果像婴儿那样无知,你也和他一样像婴儿那样的无知;他要对事毫无分别,你也随他那样无拘无束。这样就会万无一失,引导他达到不犯错误的地步。

  “你不知道那螳螂吗?奋力举起他的臂膀去阻挡车轮前进。它不知道自己不能胜任,这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力量看得太大的结果。要戒备啊!要谨慎啊!你要是屡次夸耀自己的长处而去触怒了他,那就危险了。

  “你不知道那个养虎的人吗?他不敢用活物喂它,怕它捕杀活物时引起它的愤怒;不敢用整个的动物喂它,怕在它撕裂整个动物时引起它的愤怒;知道它什么时候饿,什么时候饱,不触犯它的怒心。虎与人虽然异类,然而它却亲近饲养它的人,就是因为饲养者能顺从它的天性。所以被它吃掉的人都是违逆它的天性的。

  “那爱马的人,用筐盛马屎,用大蛤壳盛马尿。

  偶然间有只牛虻叮在马身上。拍打牛虻是在马不在意的时候,而马却咬断口勒,毁掉笼头,挣碎肚带。那个人本意在于爱马,而这种爱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你说可以不谨慎吗?”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对现实那种“逃避”的意识更为明显。庄子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但他不主张人们去抗争,而是主张人们要随顺和迁就统治者。要了解他们的天性,以顺从他们,避免违逆了他们,而触犯他们的怒心。可见,庄子选择了一种为了不危害自身而去逃避的态度。

  接下来通过写一棵因为没有用处而不被砍伐的土神栎树,表达了庄子认为无用才能避免受到祸害,有用就会不安全,因此,无用就是大用的观点。

  纵观全篇,《人间世》主要讲的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要排除一切杂念,使内心完全空虚,这样就能随遇而安,不用智谋,不用感情。他强调人不要有所作为,因为无用才能免祸,就像成材的树会被砍伐,不成材的树倒能存活下来,残废人可以免于服兵役、服劳役,还能得到救济。这些观点,表达了庄子身处于战乱的社会而无可奈何、仅求避开祸害的痛苦心境。

  所以,尽管文章中也有对统治者的横暴、民生涂炭的揭露和谴责,表现了愤慨的心情,但他总的态度是消极的,而消极逃避,对所有事情听之任之,这实际上是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妥协。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