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张良

  两人被仇家诬告,关在栎阳监狱,被朋友曹无咎和监狱官司马欣救了出来,又寻着仇人,将他杀了,逃到吴中,藏了起来。这次来下邳看我,不想撞在了明眼的官差手里。”

  自从张良救了项伯,两人感情更深。项伯也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大丈夫,所以,后来在鸿门宴中、广武山上,为张良及刘邦解了不少难处。

  也因为救了项伯,张良在下邳乃至沛、丰一带名声响亮,许多侠义之士,慕名而来,与他结交。

  第三回 举义旗相机投刘邦 乘乱势有心兴韩室

  下邳的正月,天气格外寒冷。张良在这里一住十年,见惯夏秋雨水丰沛,而冬季落雪却不多。像今天这样的大雪,实在罕见。

  雪是向晚时分开始落下的。一开始如沙如盐,飘忽漫舞,随着北风越刮越急,雪片也越来越大,满空白茫茫,似翻江倒海,搅起无边的银浪。

  平常这样寒冷的天气,张良总是关起门来,或是一边和两个孩子谈笑嬉戏,一边看着夫人在灯下飞针走线;或是独自一人在书房里围炉品茗,潜心读书。但今天却有些特别——他的心绪没有往日的平静。

  因为下午雪前,几个到中原贩货归来的友人来访,谈起不少见闻,搅得他心神有些不安。

  秦二世的寿命不长在预料之中。可没曾想到事情会来得这么快。各地民变蜂起,旗帜如林,真是八方风雨,尽会神州,孤鹿入野,竞相奔逐。先是前一年的七月,充壮丁以戍渔阳的九百士卒,由陈胜、吴广领头,在蕲春大泽乡发难,很快集起六七百乘战车,千余骑战马,数万人的队伍。尔后,拒绝张耳、陈余立六国后人以号召天下的建议,在陈留建国称王,国号张楚,意在张大楚国。并派出几路人马,北击赵、魏之地,西攻荥阳、函谷,南略九江,西南入武关。紧接着,沛县刘邦、下相项梁、狄邑田儋,相继起兵,攻城略地,天下为之震动。这些消息,使张良心施神摇,大为振奋。面对这种形势,自己应该怎么办?几个好友都劝他拉起一干人马,乘乱起事,霸占一方,尔后招兵买马,积聚力量,待机而动,图谋发展。这些无疑都是对的。

  但英雄起事,不可草率,应先谋后断,断定而后发,发则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先谋后断,无非是审时度势。秦施暴政,天下民众,苦其已久,陷于生不如死的境地。如今干柴已积,烈火既起,秦朝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寿终正寝的日子为期不远,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到来了。此时起事,正是上合天理,下遂人愿,必定能够成功。想到此,张良禁不住热血沸腾。这些年来,自己潜心学问,研读兵法,所渴盼的,不正是到刀枪如林、战马驰骋的疆场上去一展抱负吗?大丈夫立于世,正该扫除天下,生则封侯,死则庙食。当此天下大乱之时,乘势而起,复兴韩国,既可报亡国之恨,破家之仇;又能挣功名、建勋业,这才是英雄本色。

  遐想之中,仿佛黄石老人来到面前。张良忽然想起黄石老人赠书时的嘱咐:“你要出山,总要十年之后……”自己在下邳一住十年,莫不是正应了黄石老人的预言吗?

  既已想定,事不宜迟。第二天一早,张良便踏雪出门,约了几个贴心好友,来家吃酒谋划。先算计愿意一同起事的可靠朋友,共有三十来人。至于马匹兵器,花钱购买或打造,都没有问题。

  接下来是在本地起事后,往哪里去。总不能龟守一城,不谋发展。见大家默不作声,张良说道:“沛县刘邦,留县景驹,都各有数千人。我们先拿下邳邑,做为根基,然后就去同他们汇合。”

  众人听了,都无异议。当下便举旗招兵,一天功夫,已有两百多人。此时,官府见烽烟四起,秦朝朝不保夕,也不来干涉,有些干脆弃了官差,自谋出路去了。下邳便由张良聚起的两百多人占了。

  这时,许多六国的贵族都乘机反秦,纷纷割据称王。张良身在楚地,无法打出韩国的旗帜。听说陈胜部将秦嘉在留县立景驹为楚王,就一面留下百余人守下邳,一边带领百余人,打算到留县投景驹。

  张良带领众人离了下邳,一路向西南行进。刚行不远,迎面过来一哨人马。为首那人,器宇轩昂,风骨不凡。旁边一员大将,却是樊哙。樊哙见是张良,行了抱拳礼,朗声道:“子房兄,快来见过我家沛公。”又对为首那人说道,“此人正是下邳张良。”

  那人在马上注目张良,只见张良中等身材,面白如玉,仪容简朴,神态恬静,恂恂然一副儒者模样,便不答话,似乎有些轻慢。

  张良倒不在意,在马上和樊哙等寒暄了几句,知道沛公便是在沛县扯旗反秦的刘邦,随机应变说道:“ 我们已占了下邳, 听说沛公东来, 特来迎接沛公到下邳城中一叙。”随后拨转马头,同刘邦一同回到下邳。

  此时项伯得知三弟项梁、侄儿项籍杀了会稽郡守殷通,已在江东聚起八千人马,占了吴地,便举家投奔去了。偌大一个宅院,空落无人。张良请沛公将兵马在城中安置妥当,然后在项伯宅中住下。

  并备了酒饭,与沛公一干大将共同宴饮。

  酒席之上,张良细心观察,见刘邦相貌奇伟,满面春风,手下萧何、樊哙、曹参、王陵、周勃、夏侯婴、柴武、靳歙、卢绾、薛欧、陈沛、张仓、任敖等一帮将佐,文的精神,武的威风,很是羡慕。心中暗想:当年尊师嘱我,十年以后,天下动荡,要我留意选择圣明有为之人,用心辅佐。莫非应在此人身上?果若如此,则可借之以成大志,韩仇可报,奇功可立。想到此,便拿话来试探:“沛公既已起事,想必对天下大势,早已洞若观火。”

  刘邦听张良发问,知他心有所虑。在沛县时,又听樊哙、周勃等夸赞张良是当世奇才,也有心笼络,随即答道:“天下苦秦苛法已久,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八方响应,可见天意灭秦。我等起兵反秦,实为救民于水火,解危于倒悬,顺应天理,合乎民意,不愁大事不成。”

  “虽说暴秦必亡,但当今乱世之时,群雄并起,抢占地盘,各怀异志,风云际会。不知沛公有什么具体打算?”张良又问。

  “但凡乱世,大浪淘沙。脱颖而出者,必然高举义旗,兴有名之师,揽四方英杰,占据有利之地,相机行事,点滴积聚,总能渐成气候。现今西楚之地,秦政薄弱,楚之后人,恨秦尤甚,民心可用。我今已有数千人马,兼有智能之士、神勇之将。意欲先取了丰县,作为依托根基,再图西进。素闻子房足智多谋,不如合兵一处,共谋大业,不知意下如何?”刘邦答道。

  听了刘邦一席话,果然条分析缕,计划周详,张良心中暗暗称奇。但听刘邦有意合兵一处,便有些担心:下邳兵少,堪用之人不多,合兵一处,不是不可。只怕将来刘邦势大,渐成羽翼,自己势单力薄,不能控制,岂不是为人作嫁。但转念一想,大事初起,理当戮力同心,不能计较一己得失。只要大兵西去,到了中原韩国故地,自然能一呼百应,积攒势力,到那时再图振兴韩国,不怕没有机会。想到此处,说道:“沛公见事深远,谋划周详,大业必成。张良一介书生,沛公信赖,甘愿效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