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的县府设在丰州,孔庙也就设在本州镇旁。由于连年战乱,人们已无法安心读书,再加上这文庙处于山野之中,这时就更加显得荒凉、凄清。
郑成功来到孔庙,泣不成声地祝告说:“昔为儒生,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请先师谅鉴。”
说罢,命人把带来的儒服点火烧着了,自己换上铠甲,佩上宝剑,义无反顾地慷慨而去,自此走上了抗清的武装斗争道路。这一年他才24岁。
郑成功与他的父亲彻底决裂了。他树起了“杀父报国”的旗帜,成为名昭史册的逆子忠臣。
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就把他曾焚烧过青衣、投笔从戎的文庙改名为“焚衣亭”。这座文庙的遗址至今犹在,它位于南安丰州路下村的魁星阁下。其左有一石坊,坊边有一株苍老的古松,相传此松植于郑成功焚青衣时。另外还有一座纪念碑,上面刻有文字,以志其事。
郑成功不相信明朝的天下就此完结,他要凭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团结反清复明的爱国志士,重振大明的江山。
“焚衣亭”是他告别文笔走向武装抗清的转折点。
至此,南国的抗清复明运动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第三章 招贤才力挽狂澜
自隆武帝殉难,郑芝龙北上投清之后,福建抗清力量无所统属,各自为政。当时宇国公郑鸿逵占据金山,建国公郑彩同弟定远侯郑联占据厦门。上海坛、南日、南北二茭、舟山等岛,都由鲁王派兵把守。其余诸岛也被其他人所据。郑成功所控制的只有安平一小块地方,难于施展,只能在鼓浪屿、海澄、镇海卫出入训练士卒、整饬船只,并致力于招纳贤才,为北上抗清积蓄力量。由此逐渐壮大力量,扩大占领区域,以图力挽狂澜,恢复明王朝的天下,引出了不屈的抗清斗争事迹。
§1、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
隆武三年(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二月初一,烈屿上空旗帜飞扬,郑成功在此召开文武群臣大会,誓师重振大明江山。他自称罪臣国姓成功勤王,仍用“招讨大将军印”,并散家资特赏将士。
郑成功扯起“杀父报国”的旗帜,参加大会的将士们纷纷响应。郑成功自知目前兵微将寡,力量弱小,恐怕难成大事,便与众人商量首先要发展武装,壮大力量,到各地招集散兵、招纳贤才。
郑鸿逵主动承担了招集郑家旧部,联络占领厦门岛的郑彩、郑联兄弟俩的任务。郑成功则在安平镇树起“杀父报国”的大旗,招集安平附近的青壮年参军。
很快,郑成功在安平镇便招集了300多人。
郑成功还与陈辉、张进等人乘船来到南澳,高树抗清的义旗,鼓舞了沿海一带军民的报国热情。郑芝龙旧部洪旭、黄廷、林习山等有志将领,纷纷率部在南澳投奔郑成功。
郑成功在招集士兵、训练队伍的同时,为了号召四方豪杰,共举义旗,还广泛地开展了“招贤”活动。
派人四处设“招贤馆”、“集义场”,招集东南沿海一带有志抗清的英雄豪杰。
郑成功知道,在当前的情况下,抗清是全民族的事情,单靠少部分人的斗争是难于取胜的,只有发动广大群众的力量,才能有希望达到复国的目的。“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是取得抗清胜利的关键。
当时,有许多有志之士,远途跋涉来到这里。有的放下锄犁,有的放下鱼网,走进招贤馆、集义场。
在泉州西门外潘山村以北,有一座长约十丈的石桥,凌驾于流经泉州、汇入大海的东溪之上。此桥至今犹存。据传说,郑成功揭竿起义时,曾命张进带一队亲兵来到潘山,竖起一面招兵的旗帜。张进命人在桥头摆了一张方桌,上面放置一碗清水,一支蜡烛,一副火刀、火石。张进派两个亲兵守候在那里,只要看见有人过来动着方桌上的东西,立即前来报告。
头两天,在桥上经过的人看到这般情景,不知有何用意,只是好奇地看看就过去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