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袁崇焕

三一

  但他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极端的皇权专制,所以,他把希望寄托于崇祯帝身上完全不可能解决问题。尽管他得到崇祯帝的优诏答复,却最终未能逃出奸党谗害。边事危急,国难当头,一代名将未能战死沙场,却死于门户,这个历史教训确实够深刻的。

  值得称道的是,虽然袁崇焕知道“边臣甚难”,“中有所危”,却并没有畏惧退缩,明哲保身。他顾全大局,敢作敢为,但有利封疆,便“彻里承当”,绝无反顾。在他下决心铲除隐患,擒杀毛文龙时,部将何可刚曾提醒他:“生文龙,国不幸;用文龙,朝廷不幸;杀文龙,公不幸”。袁崇焕也自知“文龙大帅非臣所得擅诛”,然而为了早日实现恢复辽东的宏伟目标,还是报着“苟利封疆,臣死不避”的决心,除掉了毛文龙。在后金入关,占领蓟州,大举向京师进攻时,袁崇焕“议趋京师”,堵截后金军队。当时已有谣言说“崇焕勾建虏,而崇焕不知也”。他的部下劝他说:“大兵宜向敌,不宜先入都。”况且“外镇之兵,未奉明旨,而经至城下”也是不允许的,而袁崇焕坚决地说:“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济事,虽死无憾。”表现了他不畏讦构,不避嫌猜,坚毅不拔的刚强性格和光明磊落,敢作敢为的英雄气概。

  袁崇焕的高尚爱国情操,果敢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正直,廉洁、忠笃、勤勉、襟怀坦白的优秀品质,使他赢得了人民群众和辽东将士的衷心爱戴。袁崇焕含冤入狱后,辽东将士“彻夜号啼,莫知所处”,“长安庶士无不愿以百口相保也”。兵科给事中钱家修请以身代,布衣程本直进宫辩冤,愿为同死;何之壁率家40余口诣阙代监,祖大寿愿以官阶历次封赠为崇焕请罪,至于“关外官兵士民日诣督辅孙承宗号哭代雪”。袁崇焕的死,天下冤之,连清乾隆皇帝也说:“袁崇焕督师蓟辽,尚所忠于所事,而其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惘,深可悯恻。”袁崇焕的死,实在是千古奇冤,它对于明朝抗击后金是一个巨大损失,正如夏燮在《明通鉴》中所说:“古今来被绐而偾厥事者,指不胜屈,未有若壮烈帝此举之甚也”。

  “自古长城慨古今,永留毅魄壮山河。”300年前袁崇焕悲剧所留下的深刻历史教训,至今思起,仍令人扼腕称叹,感慨万端。残酷的封建专制制度可以与磔袁崇焕的躯体,却不能磨灭他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形象,袁崇焕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名将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崇敬与怀念。

  (二)“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思想

  袁崇焕在向朝廷陈奏战守方略时,曾一再指出,恢复之计,不外“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也就是说,用辽东军民守卫辽东国土,以辽东的物产供养辽东军民,这在当时不仅是一个节省人力、财力的正确方针,而且是坚守关外的具有战略性的根本大计。后金突入辽东,使大批辽民离乡背井,四出逃亡,仅广宁陷落,“军民溃入者,且280万矣”。大批难民集结关上,“数万人皆野栖露处,讵任祁寒,万千间席舍冲棚,曾无土垒”。他们无衣无食,嗷嗷待哺,急需安抚,这给山海关城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这些难民历经战乱之苦,人情汹汹,如惊弓之鸟,“刻刻警惶”,往往“互煽互惊,立见兽散之势”。

  这也使山海关一带的社会安定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知,能否妥善安置辽民,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化消极为积极,不仅关系着难民的生死存亡,而且直接影响着边关的巩固和安定。

  然而,以往的辽东统帅往往都没有注意发挥当地辽民的作用,尤其在广宁失守后,一些主张放弃关外,退守关内的官员,更把辽民视为“土寇”,“各处疾辽人如仇,惟恐驱之不远”。甚至辽东经略王在晋也以辽民“终日思父母,思妻子,思乡井,欲亡命奔逃”,偷生臣虏,而主张“立法不用辽人”。这样,为应付辽东战局,明廷便不得不从内地及各边抽调大量军队赴山海关应急。这些远来的征调之兵,号为客兵。“客兵利速战”,不宜久守,“以速战之备为久守之谋,欲进则不足,久守则必变”。而且,随着“边衅渐开”,战局扩大,九边已自顾不暇,“不宜舍己芸人”。为了应付征调,各地往往雇佣一些“惯逃之手”充数,结果是“宁但不能为辽援,而主客不安,先已为辽之忧”。再者,当时全辽兵食完全仰仗于天津漕运,置辽民而不用而专恃客兵,势必加重调募转输的负担,不但使“国储外分,京庾日罄”,也必然使四方百姓受累,造成“以辽东疲天下”的被动局面。

  显而易见,用辽人与否,决不简单是一个局部的策略问题,而是关系到关外能否坚守,抗金斗争能否顺利进行的战略性决策。

  袁崇焕坚决反对视辽民为土寇,为渊驱鱼,舍近求远的错误主张。他初到辽东,正遇十三山处有十万坚持斗争的辽民被后金围困,便积极建议发兵援救,指责上方“委十万人置之度外”的错误作法。袁崇焕的建议得到了赴山海关督师的孙承宗的支持。他指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此大计也。”对十三山的辽人义民,“法当如崇焕议迎护以归,强者练兵,弱者屯牧,以复己之资也。”以后,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孙承宗、袁崇焕努力安抚边民,招募辽兵,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进行抗击后金的战争。从而在天启二年至天启五年这短短的四年期间先后拓地400里,招回辽民40万,辽兵3万,屯田5000顷,修大城9座,堡45座,练兵11万,制造兵甲器械数百万,稳定了关上形势,增强了防御力量,形成了“兵民安堵,文武辑睦,商旅云屯”的大好局面。

  孙承宗去职以后,袁崇焕更加坚定贯彻和执行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思想,采取了“且战且守,且筑且屯”的具体措施,招抚流亡屯垦耕种,撤回客兵,招辽人填补,从而不仅长期保证了兵源,而且“以辽人守辽土,不必更为征调以疲九边;以辽土养辽人,不必尽赖转输以罄四海”。收到稳定局势,增加储寄,存减粮饷的良好效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