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王阳明

二四

   §第一节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宇宙观

  “心”,在普通人看来,会赋予很高的生理意义,跳动的心标志着生命的延续。然而,在王阳明看来,心更是崇高至尚的。

  首先,内心的动机决定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王阳明说:“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这就是说,事物的规律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如果没有人怎样去寻找事物的规律呢?同样,离开事物的规律去认识人,只看表面现象,也不可能真正认识人这个主体。人和事物的规律就像两个吸引力极强的吸铁石,相互吸引,密不可分。

  而他又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力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可见,王阳明把心放在一个多么重要的位置上,心能包罗万物,心能主宰一切。后来,他干脆直接宣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人世间的一切(物、心、理、义)都包含在“心”中,心是万能的,可真是这样的吗?那么我们还不断地学习知识干什么,全靠心去体悟好了。

  王阳明并不否认心外有可以使人渊博,使人明智的知识,因为他自己就是主要靠勤学苦读才悟道的。

  可他更强调,如果没有人心本来善的动机,就是学得再多,也只是像舞台上的演员演演戏而已,并不能真正使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王阳明并且举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他说,就拿孝敬父母这件事来说,如果你的心本来就是善的,不一定要别人教导或者别人的督促,看见冬天天气寒冷,冰雪覆盖,就一定会想到,我亲爱的父母是不是穿得暖,吃得饱,就会努力地使父母有火炉,有棉衣;看见夏天天气炎热,又会担心父母会不会中暑,就会腾出阴凉的房屋给他们。这必须先有诚孝的心,才会用行动去做。这就像树叶与树根的关系,诚孝的心是根,其余条件是叶,先有孝敬父母的动机,才能生根发芽,长出浓密的叶,做出孝道所规定的事。即便没有经验不会做,也会主动虚心地学习,直到把这些事情做的令人满意。

  其次,心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宇宙观的第二个含义就是心像一个光滑透亮的明镜,能普照万物。当有弟子问他:

  “为什么圣人能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是不是他们早就知道了呢?”王阳明回答说:“圣人心中有一个判断事非的标准,凡事他们都用‘心’去测,去量,当然能随感而应,无物不照了。并若有所思地补充:

  “其实啊,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呢!”看来,在王阳明的眼里,是非分明,善恶分明,而这一切事物的标准与尺度就是“心”。用自己的内心去衡量事情的对与错,该与不该,从而选择一条自己最适合走的路,就算是现在,这不也还是待人接物的一条很好的办法吗?

  最后,王阳明所说的“心”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非常灵活的。他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启发性的言语:

  “天下之事千变万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然后知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这就是说,天下的事千变万化,就像人的一生谁也不能预料前面的路到底有什么样的风浪,什么样的荆棘险滩,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心”去把握它们其中普遍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也就是先要承认事物的多变性,然后以不变来应万变。

  王阳明不仅把理论用语言来表达,还把它付之于实践呢!王阳明曾经用这个办法惩制了朝廷的贪官,还让他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呢!这个故事,说来可就话长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