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王阳明

   §第三节 独立思考 批判教条

  王阳明立下大志,就开始思考怎样实现志向,然而现实中的思想领域一团糟,有许多弊端让人怀疑,到底怎样区分一个事物的正与错呢?

  就像我们都知道的孔子的言论,他教化人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学礼无以立。”

  教导人们怎样学习,怎样为人处事,这些精辟、简洁、正确的理论都曾深入人心,也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在明朝,像孔子一样有着崇高而不可侵犯地位的是朱熹的哲学。他的哲学为什么能大力推广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如果有人拿着一块石头对你说道:“这是一个鸡蛋。”你一定会不无嘲讽地笑他,这人真笨,石头鸡蛋都分不清。可如果你仔细想想,一定会发现其中有点儿问题。你为什么叫它石头,因为大家都这么叫,可如果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叫它鸡蛋,恐怕人人都称石头为鸡蛋了。其中到底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还有水为什么往低处流,而不是高处?

  这些古怪的问题可能偶尔也会出现在小读者的大脑中,其实,早在古代,它们就缠绕着哲学家、科学家,让他们冥思苦想。

  朱熹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经问自己:一个人到底怎样认识每个具体的事物呢?然后他不断思考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其实底下的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性的,叫“天理”,天理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随人的意识而改变,天理也是完美无缺的。作为人,本身有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只不过被事物表面的许多纷绕零乱的现象所麻痹,所以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擦去天理表面的杂质,获得真知灼见。要学习,就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朱熹宣扬“持敬”,要“坐如尸,立如齐,头容直,足容重,口容止”也就是说,看书写字的时候应该坐得像僵尸一般端正,站立要像墙壁一样整齐我们不禁要佩服古人治学态度的严谨,要求的严格,看来我们今人更该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才不落后于古人哟!

  可惜朱熹的理论中学习的内容并没有让人去探索事物的规律,而是教化人们排除对于物质的欲望,才能认识天理。如果你的生活俭朴,就要培养高尚的道德,而不要整天梦想鸡鸭鱼肉,升官发财,这些欲望都是罪恶。每个人都应按照自己的等级地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这就是有天理;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等级地位不做不该做的事,这就是“去人欲”。

  朱熹举了一个非常生动浅显的例子:封建社会不是有界限分明的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妇吗?那么“君臣便有义,父子便有仁,此都是述天地之事”,“物物有分别,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至君得其所以为君,臣得其所以为臣,父得其所以为父,子得其所以为子,各得其利,便是和。如臣处君位,君处臣位,安得和乎?”(《朱子语类》卷六十八)看来,朱熹更加宣传每个人都应该安分守己,各尽其责,并且在君与臣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反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别变不得,“纲常万年,磨灭不得。”谁也逃脱不了三纲五常的束缚。

  朱熹的理论可说到统治者的心坎里去了,他们恨不得谁也不造反,谁也不纂权,这样他们就可以稳坐江山,随心所欲。这无疑为封建的伦理道德,宗法制度找到了理论根据,为统治者的反动统治找到了公理之处。于是,南宋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推崇朱熹哲学,把它奉为官方哲学,凡是想考科举,中大官的人都要非常熟悉朱熹所著的《四书》,就算不能倒背如流,也要正背一字不差。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也毫无例外。统治者大加宣扬程朱理学(即程颐、程颢兄弟和朱熹共同的思想)。

  只是程朱理学已被看成是成名做官的僵化信条,而不是一门学术。于是,读书人读《四书》时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很少有抱效国家的远大志向,有的人甚至丧失了人格,苦记《四书》升官之后,做出害国害民的事情。

  阳明从小就耳闻目睹了这些假君子,也慢慢悟到了《四书》的害人之处,他不愿死记硬背那骗人的条条框框,对于人们都崇拜至极的《四书》也只是随手翻翻。对于思想权威朱熹的“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诀”这句话也只是试一试,丝毫没当作不能违背的戒条,后来感到没用就将它舍弃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