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溆浦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屈原从溆浦往回走,乘船又到了枉渚,在枉渚居住了三年,这时大概是公元前190年(顷襄王九年),屈原完成了《涉江》的创作。楚国因慑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不得不频繁地与秦国盟约,以图苟延时日。而东方六国在秦国文武兼施手段的打击下,已无力结成巩固的合纵联盟,不但对西部的强秦构不成危胁,反而六国之间互相争斗,彼此削弱势力。公元前287年(顷襄王十二年),苏秦与赵国奉阳君李兑发动赵、楚、魏、韩、齐五国军队攻打秦国,燕国也派兵随着齐车军队参加,本是图谋削弱强秦的大好形势,然而秦昭王在联军出发之前,已派遣使者到赵国和魏国,答应还给他们一部分地牌,让他们不要攻打秦国,而楚国因连年大败,已是非常衰弱,见赵、魏止步不前,便也不战自退。六国联盟瓦解了。
屈原从枉渚乘船自西向东穿过洞庭湖,进入洞庭东汊——汨罗江,居住在江北岸的南阳里。这时楚国与秦国约盟于宛,图谋攻打齐国。公元前285年,秦将蒙武越过韩国、魏国国境攻打齐国,侵占九个城市,设置了九个县。燕将乐毅游说赵国、楚国、魏国联合攻打齐国,第二年,韩、秦也加入联军,形成六国攻打齐国的局面。结果齐国大败,燕将乐毅率兵攻打临淄,全部掠走齐国宝物器皿,齐闵王逃亡到莒城,使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几乎灭亡。虽然公元前283年齐襄王在莒城即位,以示齐国未亡,但已大伤元气,直到被秦所灭也没恢复到以前最强盛的程度。
这种局面正是不采用屈原的联齐抗秦策略所导致的恶果,然而楚国君臣都意识不到强大的齐国削弱之后,楚国将会存在多久?其实即便是意识到此,也为时已晚,东方六国面临的前途已比较明显了:被秦国各个击破。
屈原在南阳里居住了几年之后,移居到不远处的玉笥山下,玉笥山下有一条名叫玉水的小溪,小溪向南流入汨罗江,溪上有座小木桥,屈原天天到桥上浣缨濯足,依然保持着他好洁的习惯。
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的鄢、邓。
白起开渠引水灌鄢,淹死百姓几十万人,消息传来,屈原悲愤不已,他想到殷末贤人申徒狄因为多次进谏纣王而不被采纳,投水自尽,终究没有挽救殷朝灭亡,联想到自己此时投江是否对解决楚国的危机有益。因此在这一年所作的《悲回风》一诗中提出了“任重石之何益”的问题。他反复考虑,在楚国这最后的危机关头,他该如何做,也许回到郢都去,能为挽救楚国尽些努力。大概就是这一年的冬天,屈原回到郢都,但遭到统治集团的排斥,顷襄王也拒绝接见他。屈原忧心如焚,秦国已大军压境,楚之郢都面临失陷的危险,而顷襄王还自以为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仍不失为强国,因而不恤国政,一味贪乐享受。而朝廷中的大臣个个互相嫉妒,只图夺功封赏,以谗谄阿谀为本事,贤良之臣被排挤出朝廷。普通百姓对朝廷的黑暗统治怨声载道,离心离德。而且朝廷又不修战备,城墙塌坏,城池干涸,处于极其混乱的境地。可是屈原没法挽救,自己现在毕竟是被放逐的犯人啊!
公元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率兵攻破郢都,烧毁了楚先王的陵墓。楚军一战即溃,顷襄王退守陈城(今河南淮阳)。秦将郢都改为南郡。屈原在这一年的仲春,随着逃难的百姓离开郢都,顺长江向东行进。离开故都心中悲痛,回首望见郢都高大的楸树而仰天叹息,眼泪流淌得像雨珠一样,过了夏首再想看郢都东门已是不可能了,怀着悲伤的心情顺着风浪、随着流水东飘西荡,成了一个流浪者。进入洞庭湖后又回到长江,顺流而下到夏浦,感叹故都日益遥远,从夏浦又返回洞庭。长江以北、夏水以西的地方是无法去了,它已属于秦国所有了。他从遭放逐、被迫离开郢都到如今已有很多年了,但他还不能回去,而且永远回不去了。他还能到哪里去呢?经过仔细考虑之后,他又回到了玉笥山下的住所。在这里屈原度过了他最后的一段日子,这时他已是76岁的老人了。
屈原在他的绝笔诗《惜往日》中以痛惜的心情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念念不忘他受怀王重用时改革朝政、修明法度时的美好时光:“想当年曾得到怀王宠信,接受诏命起草昭明时政的宪令。奉行先贤的典章制度而昭示下民,阐明法度中疑惑难解之处。国家富强、法令健全,怀王任用忠良大臣而事事顺心、优游自得。国家的大事都由我来掌握,即使有点过错,怀王也不予治罪。”
他痛恨怀王、顷襄王的昏庸无能,不辨是非,以忠为邪,以谗为信,使他长期遭受流放之苦,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国家的命运如今已危在旦夕,诗人在极度绝望的情况下,决心以死殉国。“卒没身而绝名兮,惜雍君之不昭!”——我宁愿最终身死名灭,遗憾的是被小人蒙蔽的君王仍不醒悟;“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我无法抑制我内心的愤慨而把话说完,我决心投水自尽,使我痛心的是:昏愦的君王不理解我的心啊!
农历五月端午(五日)屈原度过了他最后一个不眠之夜,当东方刚刚亮出曙光的时候,屈原穿上了平日舍不得穿的冠袍,佩上他一直珍爱的宝剑,走到濯缨桥上最后一次梳头、洗脸、整理衣装。他走下小桥,又望了望自己居住了几年的荒野小屋,然后转身沿着汨罗江朝下游的罗渊走去。他走了好久、好远。在罗渊,他远眺西北方的祖国首都,可是它太遥远了,而且已落入敌手了,望又望不见,归又归不得,如果怀王、顷襄王能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楚国何至于落到这种地步?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毁灭了,自己心爱的祖国也将要灭亡了。
屈原一想到这些,禁不住老泪纵横,他昂首问天:“苍天,你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把恶运降到楚国人民头上。苍天,楚王为什么总是被小人蒙蔽,而不理解我的忧国忠君之心。既然我的理想无法实现,郢都已陷入敌手,我还有什么必要再活下去,我以身殉国,希望能引起楚王觉悟,以挽救楚国的危亡啊!”说完他纵身跃入汨罗江中,滚滚波涛顿时将他淹没了,阵阵涛声仿佛依然在倾诉着忠魂的心声,呼唤着这千古不朽的爱国灵魂。
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动了静静的洞庭湖,洞庭湖水骤然暴涨,湖水倒灌汨罗江,将忠魂的遗体逆流托上汨罗江上游,十天以后被当地渔民发现,打捞上岸,停放在罗渊对岸的大土墩上。人们为这位爱国忠臣的壮烈之举感动不已,为他的殉国悲痛万分,为了纪念他,将停放遗体的地方改名为“晒尸墩”。之后,人们将屈原安葬在附近的汨罗山上,如今汨罗山上保留着屈原墓,而且不只一个,竟有十二个之多。这实际上同后世的人们为屈原修祠庙的做法一样,修墓是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是纪念屈原的一种方式。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