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奉慈禧太后懿旨进京,授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参决军务。43年前,这位河北南皮的青年举人第一次进京应试,被慈禧太后在保和殿钦点为三甲之一的探花!43年后,他已经70岁了,奉旨进京,住在什刹海白米斜街11号。这位政界巨人和学界巨擘,深得慈禧太后的宠信,人虽然老了,但生活依然很有个性:每天下午2点睡觉,晚上10点以后才正式办公。办公之时,还要有许多猫陪伴着!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75岁大寿。慈禧太后白天庆寿,晚上在西苑颐年殿看戏,然后回到仪銮殿睡觉。慈禧太后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就郑重召见军机大臣世续和她十分看重的大臣张之洞,征询皇帝的立嗣人选。
慈禧太后问:谁当立?
世续恭敬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干脆径立载沣。
载沣是醇亲王之子,时年25岁。
慈禧太后悲伤地说:所言极是。然而,不为穆宗立后,终无以对死者。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两无所憾也。
张之洞知道,慈禧太后想好的,无法改变,就说:然则,宜正其名。
慈禧太后笑一笑,谦虚地问:此事古有之乎?
张之洞向前一步恭敬地回答:回太后,前明有监国,国初有摄政王,皆可援以为例。
慈禧太后沉吟片刻:好,可两用之。
张之洞紧盯一句问: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慈禧太后点点头说:是。
达赖喇嘛进奏慈禧太后,认真地说:东陵有邪气,应特派专使,送佛像到东陵,可以驱邪。
庆亲王奉旨前往东陵,郑重地送去佛像。庆亲王不解,回京之后,慈禧太后告诉他一切,他默然无语。但是,他知道,将有什么大事发生。
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发布三道谕旨:
第一道:
上不豫。谕内阁: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第二道:
朕钦奉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第三道:
谕军机大臣等:朝会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著在诸王之前。
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于涵元殿去世。
慈禧太后接着又发布三道谕旨:
第一道:
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第二道:
钦奉皇太后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第三道:
钦奉皇太后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安排好这一切,慈禧太后突然病危。
慈禧太后发布了她一生中的最后两道懿旨:
第一道:
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现命报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应行礼节,著内阁各部院会议具奏。
第二道:
钦奉皇太后懿旨:昨经降旨,特命摄政王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慈禧太后病势沉重,进入弥留状态。
御医们手忙脚乱,开了一剂益气生津之方,想妙手回春:老米一两,人参五分,麦冬五钱,鲜石斛五钱,水煎温服。
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后一剂药方,可惜此方可以生津益气,但无法挽救她的老命。一个时辰后,她就命归黄泉了。
临终前,慈禧太后郑重地说: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真是最为奇特的历史一幕: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太阳落山的酉时,光绪皇帝崩逝于中南海瀛台之涵元殿,终年38岁;
十多小时之后,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下午2时左右),慈禧太后逝世于中南海之仪鸾殿,终年74岁。
24小时之内,皇帝和皇太后相继去世,朝野震动,天下震惊。
慈禧太后去世后,清廷发布了她事先拟好的遗诏:
予以薄德,只承文宗显皇帝(咸丰)册命,备位宫闱。
迨穆宗毅皇帝冲龄嗣统,适当寇乱未平,讨伐方殷之际。时则发捻交讧,回苗交扰,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予与孝贞显皇后同心抚训,夙夜忧劳。秉承文宗显皇帝遗谟,策励内外臣工及各路统兵大臣,指授机宜,勤求治理,任贤纳谏,救灾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难,转危为安。
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统,时事愈艰,民生愈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得不再行训政。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几待理,心力俱惮。
幸予体心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至弥留。
回念五十年来,忧患迭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
嗣皇帝方在冲龄,正资启迪。摄政王及内外诸臣,尚其协力翊赞,固我邦基。
嗣皇帝以国事为重,尤宜勉节哀思,孜孜典学。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
丧服二十七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有关史料:
《光绪帝脉案》称:光绪三十四,皇帝的病情更加恶化,御医记录的脉案,皇帝之病,真正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
美国作家荷德兰先生在《慈禧与光绪》一书中,这样写道:
从慈禧摄政之后所采取的政策看来,人们不会不感到,她完全明白自己曾经做过咸丰皇帝的妻子、现在是同治皇帝的母亲的这个皇室,正在腐烂……皇室的腐烂、外国的蚕食,再加上汉人对满族统治的反抗,使慈禧太后意识到,如想保住她的人民和这个朝代,必须要由一只比她丈夫有力的手来掌舵!
这只有力的手,在慈禧太后看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而且也只能是自己。
慈禧太后很懂得用人,也很懂得政治就是妥协。但是,在她的记忆中,她是一个非常自我的女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打击,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她总是那样,坚持己见,难以妥协,直到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和实施。
她在与恭亲王的合作与较量中,她始终就是一个成功者和控制者。
她的才能,是能够从成千上万的官员中,不论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官员中,挑选出自己中意的最杰出的政治家、最聪明的顾问、最好的向导和最安全的领导人。
恭亲王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一个由慈禧太后物色的杰出政治家,一个位于太后一人之下的操纵紫禁城的首要王朝领导人。
他很自负,也很聪明。他是26岁时登上政治舞台的,他的任务是审判一位失职的军机大臣。他崭露头角,表现出了出众的外交才能,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于是,他就进入了负责外交事务的理藩院。一年后,皇帝带着后妃们逃往热河,他就留在了北京,与占领北京的英国、法国人商订和平条约。
外国人评价他:在那种棘手的情况下,恭亲王的老练、机智,赢得了他的对手们的钦佩。
于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时,他就成了第一任行政长官。
随着他的才能日益显露,声望也随之而起。恭亲王看着满朝文武,一个个对自己无不毕恭毕敬,他一时有些昏昏然,不知天高地厚。他忘记了什么是功高盖主,有意无意之间,他甚至于在太后面前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地恭敬了。
奇怪的是,慈禧太后也是26岁时走上政治舞台的,那一年,她的夫君咸丰皇帝去世了,她和恭亲王联合发动政变,夺取权力。这个时候,皇权稳固了,合作者的恭亲王,成了她的对手。
位于恭亲王之上的慈禧太后,一想起他,心中就不痛快,觉得是该收拾这小子了。
一天早上,一觉醒来,恭亲王突然发现,自己的所有权力和职位,被一道圣旨完全剥夺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