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陆游

三五

  陆游对农家生活有时不满其贫穷,有时又欣赏其恬淡。《不如茅屋底》一诗说:“铸印大如斗,佩剑长拄颐,不如茅屋底,睡到日高时。南伐逾铜柱,西征出玉关,不如茅屋底,高枕看青山。火齐堆盘起,珊瑚列库藏,不如茅屋底,父子事耕桑。列鼎宾筵盛,笼坊从骑都,不如茅屋底,醉倒唤儿扶。”这只能视为文人的戏作,是一时的心情,不必太认真深究。

  嘉定二年立秋,陆游得膈上疾,冬天转剧,腊月底病逝,他晚年有三大遗憾:一是与唐婉未能一生相守,始终不能忘怀。诗人八十二岁时还作诗怀唐婉,临死想必也还记起。二是没能实现少时壮志,没有显赫的功绩。至于文学上的成就没有给生前带来任何实际利益,只是虚幻的声名安慰,他是不能满足的。文学成为一种事业、一种谋生和谋取立世资本的手段是现代社会的事,在传统中国它不过是一种雅趣、一种逸兴、一种精神需要。况且不到盖棺论定,他也无以自信其成文学成就。总之立功是每个人尤其是中国文人孜孜不倦、至死不渝的追求,而陆游却没有得到,所以他总是怅然若失。他的不能立功与当时南宋的普遍颓败、软弱有关,所以他把个人的失意转化为对国事的失望与不满,把个人功名不就的缺憾转化为国土不衰的遗恨。因此,忧己忧民忧国的诗人,在他走到生命尽头时,发出了最后一声悲叹,表达了最后一丝心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人在生命之旅的终点,完全抛却了小我的得失成败,在清醒地意识到万事皆空之后,独对国家前途念念不忘。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个人的荣辱乖顺终没有多大意义。覆巢之下无完卵,几十年后南宋为蒙古所灭,那些为一己私利碌碌忙忙、赢得虚名浮利的人,岂不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陆游将小我升华为大我,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绝唱,八百年来一直深深激动和鼓舞着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从中获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在为国家和民族贡献、牺牲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

  陆游传世的作品有《剑南诗稿》八十五卷计九千二百二十首;《谓南文集》五十卷(内包括《天彭牡丹谱》,《入蜀记》六卷,《词二卷》);《放翁逸稿》二卷(明毛晋辑);《老学庵笔记》十卷。此外尚有一些残稿和伪托之作。陆游以诗著名,但他也是个大文学家。他的散文、应用文都写得非常出色,史笔也极佳妙。

  后世对于陆游的研究,元朝较少,明清甚多,现当代基本上依袭前人的一些论点,没有太多深入研究。

  对陆游其人的评价元朝基本上是不同意南宋理学家对陆游的偏见。

  清朝人更是极赞其爱国主义精神。如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后有诗两首:“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又:“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今人心目中的陆游也是一位爱国主义歌手。关于陆游的文学史地位,或曰“绝是苏黄一辈诗”,或曰“在高、岑之间,虽不及苏、欧,自余宋人,举其无敌”,或曰“苏胜于陆”,或曰“陆实胜于苏”。今天看来,他是比李白、杜甫、苏轼略逊一辈的一流诗人。

  这种比较并不重要,而且在很多方面往往没有可比性,只是各有千秋。对于其诗歌艺术,赞之者说“放翁记足以贯通,力量足以驱使,才思足以发越,气魄足以陵暴”。“模写事情俱脱透,品题花鸟亦清奇”,“从至性至情流出,不求超脱而自超脱,不求精工而自精工。”“放翁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剑南最工七言律,七言绝句。略分三种:雄健者不空;隽异者不涩;新颖者不纤。”贬之者说“剑南诗非不佳,只是蹊径太熟,章法句法未免雷同,不耐多看。”

  “子瞻、鲁直、放翁,一泻千里,不堪咀嚼,文也,非诗也。”袁枚更为刻薄,在《人老莫作诗》中说:“莺老莫调舌,人老莫作诗。往往精神衰,重复多繁词。”陆游的记梦诗多达九十余首,对于这一个特殊文学现象,赵翼解释说:“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梦矣。”陆游词作不多,评价却很高。刘克庄《后村诗话》中评道:“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种种评论虽然有对立之处,但从不同角度指出了陆游诗词艺术的成就与不足,达到了总体上的全面、中肯。

  有关陆游的传记,除《宋史·陆游传》外,今有朱东润先生和郭光先生各自所作的《陆游传》,前者略带文学性,不避陆游的私念和缺点,既把陆游看作爱国主义战士,也看到他更是一个诗人;后者考证严密,比较看重陆游作为战士在当世的作用。另有一些属于文学普及读物的小传,没有什么新材料和新观点。

  (本书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