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陆游

三一

  在《东篱记》中他详尽描写了自己生活的一个侧面:

  “放翁告归之三年,辟合东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埋五石瓮,潴泉为池,植千叶百芙蕖,又杂植木之品若干,草之品若干,名之曰东篱,放翁曰婆娑其间,掇其香以臭,撷其颖以玩,朝而灌,暮而锄。凡一甲坼,一敷荣,童子皆来报惟谨。放翁于是考《本草》以见其性质,探《离骚》以得其族类,本之《诗》、《尔雅》及毛氏、郭氏之传,以观其比兴,穷其训诂,又下而博取汉、魏、晋、唐以来,一篇一咏无遗者,反复研究古今体制之变革,间亦吟讽为长谣短章、楚调唐律,酬答风月烟雨之态度。盖非独娱身目、遣暇日而已。昔老子著书,末章自小国寡民,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意深矣。使老子而得一邑一聚,盖真足以致此。呜呼!吾之东篱,又小国寡民之细者欤?”

  陆游自称家中“百口同饭糗”,“百口”是诗歌惯用的虚指,实际没这么多。田近百亩,婢仆十余人。

  他自称“出仕三十年,不殖一金产”,一者他不是贪官,二者他好游玩、宴饮,花费掉了。生活费用的来源,是靠地租和祠禄。陆游返家后的前十年都领有祠禄,其诗中说:“黄纸如鸦字,今朝下九天,身居镜湖曲,衔带武夷仙。日绝丝毫事,年请百万钱。恭惟优老政,千古照青编。”到庆元五年,他七十五岁时,按例可以老致仕,领半俸,但须自请。陆游怀着“扫空薄禄始无愧”的心情“忍贫辞半俸”,没有请领。其《病雁》一诗说:

  “芦洲有病雁,雪霜摧羽翰。

  不辞道路远,置身湖海宽。

  稻梁亦满目,鸣声自辛酸。

  我正与此同,百忧双鬓残。

  东归忽十载,四忝侍祠官。

  虽云幸得饱,早夜不敢安。

  乃知学者心,羞愧甚饥寒。

  读我病雁篇,万钟均一箪。”

  由此可见诗人的自尊心之强。也让人感到文人的可悲地位,不得不由政府养着,本来是有付出有获得,可在传统中国,一切都是皇上赐予,知识分子无田地,只能凭入仕领禄,一旦退出仕途,就不能理直气壮要求生活保障,而是提心吊胆、低声下气去请求奉祠。陆游已经两度再请奉祠,无功受禄心中不安,这种难堪的感觉已折磨了他很久,现在他辞去半俸,物质上匮乏了,精神上却解脱了。

  南宋由于官僚阶层的奢侈腐化和沉重的岁贡、军费等原因,使得财政枯竭,于是滥发纸币,引起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大受影响。陆游一家并非大富,绝禄以后更是难以维持。“两年失微禄,始觉困羁旅。倾身营薪米,得食已过午。”陆游对农村人民的处境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同情,他有时也参加劳动,认为“树桑酿酒蕃鸡豚,是中端有王业存”。而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鄙视体力劳动。他也不鄙视农民,与村民关系融洽,“东邻稻上场,劳之一壶酒;西邻女受聘,贺之以一襦。”在这种充满人情味的交往中,他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融融乐趣。当地人也喜欢这位平易近人的大诗人,走到一地,总有“村妇窥篱看,山翁拂席迎,市朝那有此,一慰笑平生”。被认同、被欣赏、被重视、被羡赞、被另眼相看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与满足,而在下层人民间,在淳朴的山里人间,诗人更能得到这种快乐与满足,所以他由衷地说“一慰笑平生”。

  陆游用他的诗笔对农民在重敛厚赋逼迫下的惨境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如《邻曲有米饭被追入郭者,悯然有作》:“舂得香秔摘绿葵,县符急急不容炊。君王日御金华殿,谁诵周家《七月诗》。”又如《夜闻蟋蟀》:“布谷布谷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州符县帖无已时,劝农促织知何益?”这首诗指出了农民生活艰难的根源是政令害民、吏治不清。农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陆游在《赛神曲》中通过老巫的口说了出来:“愿神来享常欢娱,使我嘉谷收连车。牛羊暮归塞门洞,鸡鹜一母生百雏。岁岁赐粟,年年蠲租。蒲鞭不施,圜丘空虚。束草作官但形模,刻木为吏无文书。”社会当然不能没有政府和官吏,束草作官、刻木为吏反应了小农业生产者的狭隘意识,但农民们之所以有这个愿望,是因为官吏不为民作主,反而扰民害民,因此成为农民的对立面,为民所厌所恨。

  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对付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低下,社会不公便会将许多贫困家庭逼入绝境。“甲第朱门漫豪侈”,与此相应的便是“空垣破灶逃租屋”。

  贫富分化的极点便是饥民暴动:“富豪役千奴,贫老无雨帛。困穷礼义废,盗贼起蹙迫。”陆游看到了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在同情下层人民的同时对国事怀着深深的私忧。而这给他的诗歌带来了现实的内容和较为深刻的思想性。

  陆游远离朝廷,不能参予大政,更加为国事担忧。

  金朝方面,自金章宗宪颜璟即位以来,政治腐败,政局不稳。庆元五年,金朝变乱的消息不断传来,“得建业倅郑觉民书言虏乱,自淮以北,民苦征调,皆望王师之至。”而朝廷根本没有出师的意思。陆游悲愤地说:“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陆游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苟安不是因为秦桧一人的卖国投降,而是有一大批只顾自身安危的当权者。他们不仅不想有所进取,甚至已经忘了国耻。对泣无人,哀莫大于心死,这不能不让陆游绝望。当然,像陆游这样忧国忧民的人还是不少的,只是没得到有利的位置和机会而已。陆游想到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痛心疾首地写道: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多么壮丽的河山,却沦陷于异邦之手,那里的人民盼了一年又一年,眼泪都要流干了,可南宋小朝廷官僚们有几个能像陆游这样设身处地地想到遗民的苦盼呢?陆游不禁纵笔讴歌宗泽、岳飞等抗金名将,“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而恨不得自己能够为民赴命:“老死已无日,功名犹自期。清笳太行路,何日出王师?”他已经自觉有心无力了,然而,国事又出现新的转机,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