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陆游

一七

  只有那些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策士才只考虑心愿不考虑观实,只有那些善于幻想容易激动的文人才以为一计可安天下,一策可复中原,在美好想象的支配下信口开河。可贵的是热情,以及热情酿造的诗句: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
  大散陈仓间,山川都盘纡。劲气钟义士,可与共壮图。
  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安得从王师,讯扫迎皇舆。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
  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上寿太安宫,复如正观初。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

  这首《观大散关图有感》,从诗人的心愿出发,描绘出金兵投降的胜利场面,自然让人快意,但快意之后就是茫然了。陆游不断申陈壮志、抒展豪情、设想胜利场面,仅仅能填补一下心中的缺憾,赢取刹那的快感,而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陆游的献策,是从心愿出发的,以想象掩盖现实,因此没多少参考作用。

  它们不合实际情况,但还是合于为政之道、用兵之法的,陆游的用心也是良好的,所以不被采纳,陆游心中就不痛快。后来他有诗说:“中岁远游奇剑阁,青衫误入征西幕。南阻水边秋射虎,大散关头夜闻角。画策虽工不见用,悲咤那复从军乐。”自认画策其工,不知是纸上谈兵,到老还有遗憾不平。

  陆游的画策虽不为王炎所用,但王炎还是挺看重这位大诗人的。

  “宾主相期意气中”,说明他们之间关系比较融洽。

  陆游到南郑的这年秋天,王炎照例防秋,即防止金兵在秋高马肥时入寇。陆游参加了这次防秋,为他的诗留下了真切的戎马气息。“朝看十万阅武罢,暮辞三百巡边行。”“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都是这段生活的记载。戎马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和胸襟,给他提供了更丰富的创作素材。多年以后他对这段生活一直念念不忘,吟出许多有劲声锐气的诗篇,如《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怀想巡边时的艰苦、惊险:“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峨下临贼,铁衣上马就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书生从戎,报国的心愿付诸于行动,无怪诗人引以为自豪而有无穷回味了。“大散关头北望秦,自期谈笑扫胡尘,”这分明是将军胸臆,哪里还有书生面目!《书愤》中“中原北望色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等句,更是气冲斗牛。

  如果不是曾经身临其境,哪里能体会得到“铁马”、“秋风”与雄关各自所呈现出的恢宏气势,而将三者组合到一起构成高远的意境!

  陆游随军巡边,踏遍边防要塞,除了大散关,他还到过五丈原:“旧时胡尘陷关中,五丈原头作边面。”到过凤县的鬼迷店:“往者秦蜀间,慷慨事征戌,猿啼鬼迷店,马噤飞石铺。”到过甘肃两当:“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客两当。”到过陇右:“马啼并陇雹声急,士甲照甲波光明。”“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夜棲高冢占星象,画上巢车望虏尘。”到过驿谷:“我昔在南郑,夜过东骆谷,平川月如霜,万马皆露宿。”“散关驿近柳迎马,骆谷雪深风裂面。”陆游把这种种经历都反映到诗中,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边塞诗人诗歌的那种凄厉、劲猛、苍凉、壮越与高亢。随着生活的丰富、题材的扩大,他的心气和诗气都充沛起来,变得老练了,成熟了。

  在军队驻防闲暇的时候,陆游常常射猎。“投笔书生古未有,从军乐事世间无。秋风逐虎花叱拨,夜雪射熊金仆姑。”文人所短在武事,没有能力驰骋疆场,在射猎中一试身手也其乐无穷。“猎骑荷戈归,争献虎与狼,是时意之快,岂复思江乡?”最让他快意的是一次遇虎:“眈眈此山虎,食人不知数,孤儿寡妇仇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注。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诗人是否射杀了老虎,未见有记载,但这件惊险的事证明了他的勇气,使他能够相信自己有杀敌的本领,而不只是一介文弱甚至怯懦的书生。“南郑从戎嗟尚壮,中梁纵猎最难忘”。

  苏轼射猎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迈词章,陆游射猎也为自己增添了许多可歌可咏的欢愉记忆。

  军营的生活是枯燥的,但闲暇时也有一些独特的娱乐活动,给陆游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军昔戍南山边,传烽直照东骆谷。军中罢战壮士闲,细草平郊恣驰逐。洮州骏马金络头,梁州毯场日打毯;玉杯传酒和鹿血,女真降虏弹箜篌;大呼拔帜思野战,杀气当年赤浮面。”宴饮自然是经常的事,不仅有音乐、美酒,还有美人陪同。这些美人,也就是官妓,她们佐酒的场面,在陆游笔下反映出来:“浴罢华清第二汤,红锦扑粉玉肌凉,娉婷初试藕丝裳。凤尺裁成猩红色,螭奁熏透麝脐香,水亭幽处捧霞觞。”陆游在这里找到了暂时的寄托与欢乐,常常“暮醉笙歌锦幄中”。

  陆游的一些词中,也反映了南郑从戎的生活与心情。如《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南郑的烽火,在记忆的暗夜中仍然燃着,前线的火热生活,让后来蛰居家乡、功名梦断的诗人无限怀恋。《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诗人即景抒情的一首佳作。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难似南山日,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角声、烽火,都是边城有代表性的景物,伴着慷慨的筑声,登高祝酒,这是多么豪迈的兴致!关东胜地,长安美景,等着人去欣赏,诗人对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心驰神往,收复失地的心愿与志向,也就借一个“待”字尽表而出。正是边城的壮丽景色,激发了诗人的豪兴,也正是边城的这份野旷与荒凉,才能任凭豪兴回旋飞翔。

  前线生活是以放犷、空旷、苍凉、高茫、粗蛮、豪爽为特点的,与内地尤其是都城的轻曼、华丽、纤柔、平淡构成鲜明的对比,书生的性情总是带有内地特色的,到前线便能一洗那些伪饰、华而不实的习气,添一分野性,长无限豪情,诗人的诗词因此也就多了几分壮气,添了几分诡异秀丽的色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