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王尔烈全传

四五

  王尔烈一听,觉得也有些道理。因为那个“宝隆盛”出产的毡帽头、毡鞋多,早把他们的这个小毡铺给盖住了,岂能出了大名。现在,应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想到这儿,他与李玉山核计一下,便想要为二位老人的毡活扬一扬名。再说,这毡铺连个名都没有,那哪行!

  于是,王尔烈要来了纸笔墨砚,为这家毡铺写了一副对联:

  铺庐祖传,生意兴隆如同春日;

  手艺高古,财源茂盛犹似长江。

  横批三字:“一间楼”。

  老头也颇识些字。他看了对联后,很是满意,可是对于这“一间楼”三字并不十分了解。

  王尔烈看了,知道他的心思,便解释道:“你老现在居住和作业的这小屋,仅仅是一间,这不是‘一间楼’吗!”

  老人听了,道:“即便是一间,也是房,而不是楼啊。”

  王尔烈笑道:“你现在是房,将来就是楼,就看你的发展了。”

  “能发展起来吗?”老人有些将信将疑。

  王尔烈道:“我们这不是在帮你吗!”

  老人听了,说道:“可也是帮,只帮了一副对联,这——”

  王尔烈知道老人有些不信任,也没有多说,只说道:“好,待我再帮你一副对联。”

  说着,便在这副对联的旁边,又各加了一行小字,写道:

  辽阳士农工商,广用此鞋此帽;

  关东父老兄弟,请到本店本家。

  老人看了,见字写得周正好看,苍劲有力,倒也满心欢喜。但是,脸上却现出一丝悲凉意味。心里话,这只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对于我等开毡铺的还能有多大借助!

  王尔烈心里明白,也没有多说,只在那副对联的底下,落款“王尔烈”三字。

  老人一眼看见这三个字,顿时满脸生辉,乐得胡子抖起来。

  老人能不高兴吗!他知道王尔烈是辽阳的才子,又是著名书家,为“辽阳第一书家”,又是新科进士,更是与乾隆同下考场,名曰传胪,实际是个状元,那个“老主同场”的故事早已传开了,他岂能不知!只是差着没有见上一面,没想今日在这里相遇了。不用说,就凭王尔烈这名气,其生意也会压倒辽阳州城的。这时,只把老人高兴得不知说啥好了。

  等到老人高兴之余,王尔烈和李玉山二人又从老人手中各买了帽头、毡鞋,然后在辽阳城街市上走了起来。

  人们看了,议论也就传开了。

  有的说:“你看人家王翰林都戴此毡帽头。”

  有的说:“你看人家李举人也跟着穿此鞋。”

  更有的还说:“人家还为这家毡铺题写了对联,取名为‘一间楼’。”

  舆论一传开,辽阳城的人几乎都用“一间楼”的毡帽头和毡鞋。“宝隆盛”掌柜的一看这种情形,觉得“一间楼”小看不得。于是,他主动地提出让“宝隆盛”与“一间楼”合并,并且不再使用“宝隆盛”的名字,合并后仍用“一间楼”的字号。同时,还以两个老人的名义生产。两个老人被请进毡铺里专门作技术指导,边传手艺,教授徒弟。于是,“一间楼”便名满辽阳,誉满关东了。

  据说,“一间楼”毡铺兴隆了一百余年,直到清末,人们还争相戴这种帽头,穿这种毡鞋,成为关东传统名品。

  “一间楼”毡铺的对过,那个南药铺“广芝馆”的掌柜的姓王,是个老呔儿,大家都叫他王老呔儿。

  这个王老呔儿,平时又吝啬又扣,瞧不起穷人,人们都说“没钱休想到得广芝馆”。这样,就更不要说其济危救难的事了。

  然而,王老呔儿却很能生心眼。他见王尔烈题联救活了“一间楼”,便也想要王尔烈给写副楹联,也好富上加富,发了再发,以求财通四海,利达三江。偏巧,这天王尔烈打“广芝馆”门前路过,一下子被王老呔儿看到了,便被连推带拉地请到屋里。

  王尔烈落座后,问道:“王掌柜,要我来有何干?”

  王老呔儿忙叫待茶,说道:“王翰林,实不相瞒,想借你的名望红一红咱家小店。”

  “可是要写联儿?”

  “正是。”

  “那就请拿笔来,我还忙着。”

  “笔墨砚纸伺候。”

  “你想用个啥样的对联?”

  “我要主顾多,这个来那个去,穿流不息。我要钱财多,朝也进晚也进,淌个不停。”

  王尔烈听了,想到他家铺店的名声和辽阳城居民的反映,便很想教训他一下。于是,王尔烈略加思索,便挥笔写道:

  好好好,药好人好王老好;

  多多多,金多银多家兄多。

  王老呔儿不解其意,表面一看,认为很好,便很快地张贴了出去。

  哪想,顾客行人一看,都不禁笑起来。

  原来,这副联中,上下联各嵌一个掌故。

  上联的“王老”,是钱币的俗称。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有一个叫王元宝的富商,为人极吝啬,又酷好名。偏巧,唐玄宗铸造的钱印上有“开元元宝”四字。王元宝看了这铜钱,便得意地说道:“这铜钱上的‘元宝’二字即我名也。”

  他人听了,都以为可笑,遂讽嘲道:“那么说,你就是王老了。”

  王元宝点头道:“对对,我即王老也。”

  其实,王老并不老,是年仅30岁。

  后来,人们根据他这种好沽名钓誉的行为,还给其编了一联,遂成为俗话,道:

  有钱三十亦年老;
  无铜六旬不英雄。

  王尔烈用“王老”掌故,自然是讽刺王老呔儿的了。

  下联的“家兄”,是钱币的戏称。相传,古时有一州官,因贪占搜刮,被贬到某县当县令。他上任时,一小吏为迎合他,特铸斤重银娃给他,说是“家兄”,要侍候老爷。后来,小吏犯了罪状,要求县令关照。县令问道:“你的家兄呢?”

  “我的家兄不多了。”

  “你的家兄太滑头了,因此你这个家弟罪不能减轻,照罚。”

  于是,“家兄”名便传了下来。

  后来,也有人给编一联,并引为俗话,道:

  家兄早来无好报;
  族弟晚到有恶缘。

  王尔烈用“家兄”掌故,同样是讽刺王老呔儿的了。

  不久,有人将这两个掌故讲给王老呔儿。王老呔儿以为不雅,便来找王尔烈给换一换。

  王尔烈听了,说道:“联倒好改,就是百姓的舆论不好改。”

  王老呔儿道:“我要改好,百姓的舆论不也就改好!”

  “你能如此?”

  “我能如此。”

  “果然?”

  “果然。”

  “既然这样,我就给改。”

  “这样说来,就请改吧。”

  “我已经给你改好了。”

  “你又是怎么给改的?”

  “还是那副联。”

  “还是那副联?”

  “对,只要你把它倒贴上就好了。”

  “啊,只要我把它倒贴上就好了?”

  “嗯。”

  “啊?”

  “你看。”

  说着,王尔烈把原对联又倒着写了出来。看去,只见:

  好老王好人好药,好好好;
  多兄家多银多宝,多多多。

  这样一改,一举变贬为褒。

  王老呔儿受到教训后,从此也变得好起来,开始怜悯辽阳父老了。

  这两件事,都是王尔烈同着李玉山的计谋。

  王尔烈看了,对李玉山说道:“本应如此。”

  这两件事办妥,李玉山也将婚事给说好,赵玉瑚、赵茹倩父女答应在王尔烈离家去京为官前完婚。

  于是,王尔烈家便准备起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