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王尔烈全传

四四

  王尔烈道:“飘飘洒洒乾坤,湛湛碧碧河汉。以此作联,尚欠抚星揽月之情豪矣。”

  李玉山道:“莫说,学兄还有何作,以为相比?”

  “有。”王尔烈随即说道:“天作棋盘星作子,朗朗乾坤谁个敢下?”

  “好。”李玉山叫道,随即又问下联。

  “好。”王尔烈接着说道:“地为琵琶路为弦,煌煌世界孰家能弹!”

  大家听了,都为王尔烈的楹联所震憾了。

  李玉山为何如此用力来试王尔烈的本事?原来,他是受了赵茹倩的委托,要再试一试王尔烈的才气。看来,赵茹倩也实在是个有心胸的女子。

  李玉山想到了赵茹倩,马上又想到了王尔烈。

  于是,他对王尔烈说道:“听说你这科殿试之后,还有件更为光彩的事?”

  “你说哪件?”

  “看你,真是贵人多忘事。就是在太和殿上作对联的事呗。”

  “你是说与当今圣上对对联的事吧。”

  说毕,王尔烈只好介绍开来。

  原来,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殿试后,乾隆在皇宫大内举行了一次鹿鸣宴,用以招待科场取中的士子。所说的“鹿鸣宴”,就是指这种宴而言,其意是:士子科场取中,如鹿鸣呦呦,从此后,便可名扬天下了。实则,即祝福也。

  不用说,这次科场取中的堂堂二甲一名的传胪公王尔烈,也是分享了这个殊誉的,荣耀地参加了这个饮宴。

  宴席间,乾隆帝特意来到王尔烈身边,专门为他斟了一杯酒。王尔烈自是感恩无尽,当地跪倒叩头谢隆恩。

  待王尔烈被乾隆唤起,赐平身后,乾隆帝说道:“王爱卿高科得中,朕亦是欣喜非常。为此,我特制一联,不知传胪公能否答得上来。”

  王尔烈道:“回禀圣上:臣遇恩科,又临盛宴,更赐琼浆,已使臣下感恩不尽了。今又有名联相赐,臣更是感激万分。此乃平生幸事,世代不忘。”

  乾隆听了,这才说出上联,云: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天子曰:朕乃摘星汉;

  在王尔烈身边的同科一甲一名状元公黄轩、同科会试第一名会元公邵晋涵,以及主司:大学士刘统勋、左都御史观保、内阁学士庄存与等,听了后,都感到这联不好对,极难。

  那么,难在哪里?

  这是个嵌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的联,且隐意极深遂,潜字极工允。“启明”、“长庚”,皆金星别称;“南箕”、“北斗”,系指四星若箕的南斗和七星若斗的北斗而言。皇帝,乃“天子”也,策试贡士,故称“摘星汉”。如此之联,怎好对得!况还是皇上所出,不可胡乱说来。

  大家想到这里,都为王尔烈捏着一把汗。

  而王尔烈呢?听了旨后,却是笑语盈盈。只见他环视了大家一下后,对乾隆说道:“启奏皇上:微臣不才,愿意试试,如有不当处,还请降罪。”

  他说罢,便将自己联的下联吟哦出,道:

  春芍药,夏牡丹,秋菊冬梅,传胪答:臣非探花郎。

  大家一听,都报起好来。

  那么,好在哪里?

  “芍药”、“牡丹”,开在春夏;“菊”、“梅”,开在秋冬。而且,所潜四季,又与上联四方相对。更为妙者,还在下面:“摘星汉”,当以殿试科甲三名“探花郎”相对,实为得体。可惜的是,王尔烈不是“探花郎”,然而他也不欺君,用个“非”字否之,恰又与上联“乃”字相对。同时,以“传胪答”补之,且又与上联“天子曰”相对。如此,真乃天衣无缝。

  大家听了,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玉山听了,说道:“我尚有一联,不知道传胪王翰林公可愿听否?”

  “自管说来,这边静听是了。”

  于是,李玉山吟出一副联来,云:

  王翰林联联,因才巧娶小姨子;

  李书生对对,为义敢试大学士。

  王尔烈听了,说道:“李贤弟,只会捉弄人,任你说去吧。”

  8.三通馆鉴

  昔时,辽阳城内,有一个最为繁华和热闹的地界,名叫怀王寺。

  怀王寺附近有一条大街,名叫怀王街。

  怀王街道南,有一家河北人开的南药铺,名叫“广芝馆”;怀王街道北,有一家手工擀制毡帽头、毡鞋的铺子,名叫“一间楼”。

  “一间楼”,原无名,只是一间低矮简陋的民居,里面住着一对老夫妇俩。他俩以擀毡活为生计。

  擀毡活,就是将牛毛、羊毛、骆驼毛收集起来,按颜色挑选好,分清种类;再用碱水或小灰水洗净,晾干;最后,用木制擀杖擀。擀时,毛里要加胶、浆、酱等,以便粘合成型。由于毛色不同,所擀制出的毡制品颜色也不同,其中有白色、黑色的、黄色的、褐色的、红褐色的等等。

  擀制毡活,是一项很艰辛的劳作。

  但是,由于两个老人经营了一辈子这种活计,再加上制作认真,一丝不苟,故制品颇为出名,很受欢迎。他俩擀制出的帽头和毡鞋,成为辽阳一带人们所喜欢用的佳品。

  然而,他俩到了晚年却不同了。

  原因是,在他家附近,有人开起了一个大字号的毡铺,名叫“宝隆盛”。“宝隆盛”,规模大,人员多,设备齐,所生产的毡制品样式也新,买的人日渐地多起来。这样一来,一下子将老夫妻俩开的毡铺给顶黄了。老人看了,只好暗暗叫苦。

  这日,待王尔烈与李玉山从城东太子河边游玩归来,路过这里,忽见两个老人在路边叹息。

  王尔烈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但是家境并不富裕,一小时过着窘困的日子,因此很同情穷苦人。

  待他见过两位老人后,便问道:“为何如此?”

  老头道:“别说了,没有生路了。”

  王尔烈看了,知道他们是擀毡活的,便说道:“为何不操持旧业?”

  “操旧业,谈何容易。”

  “为啥?”

  “为啥?你看看。”

  说着,老头用手指指旁边的“宝隆盛”毡铺。

  王尔烈看了,心里明白了。于是,说道:“这也不定,你不好也将货搞得好好的,以优胜他,出产名品。到那时,不会没有人不买你的东西。即便你二人年迈,干不了那么多活计,要是有了收入,也可以雇佣几个工匠,那样岂不更好。眼前最要紧的,是将毡活搞出特色来。”

  老头听了,又是一声叹息,说道:“即便是有特色,恐怕也无人前来买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