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慈禧

二〇

  四、无可奈何归政

  1.筹建颐和园

  光绪11年(1885)中法战争结束,福建海军损失惨重。然而就在这一年,慈禧颐养天年的颐和园也在筹建之中。这真是“南国海事国人哀,军资反充修园费。太后休颐自享乐,修得仙阙竞蓬莱。”

  这年5月9日,欲雨未雨,是一个郁热得令人压抑的日子,然而慈禧的心情,却如响晴的天一般明朗。

  这天李鸿章传来电报:法军统帅病死台湾,法军准备在这一天退出基隆。看完电报,慈禧长舒一口气。

  她传来醇亲王奕訢。一见奕訢进来,便说:“中法纠纷,总算是了结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咱们得要从头开始,切切实实办几件事。”说完,她扬了扬手中的奏折,问道:“李鸿章的奏折,你看过了吗?”

  “是,臣已看过。”奕訢答道:“李鸿章准备在天津创立武备学堂,挑选各营强健士兵,并且聘请德国人为教师。依臣看,这是大兴海军的基础,望太后准奏。”

  “批,当然要批!”慈禧果断地说:“我今天请你来,就是要和你商量,如何大兴海军,经费、人力如何筹划。”

  “臣已跟李鸿章谈过几回。人才自然要培植,准备派遣一批人去国外学习船舶技术呢。至于经费,需要各省督抚奉公。”

  慈禧点点头,突然话题一转:“皇上今年十五岁了。”

  奕訢微微一怔,他不明白慈禧为何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他一向谨慎,自己既为载淳生父,也不便自作聪明去揣测,便只是木然地应了一声:“是。”

  “亲政也快了。我总得将祖宗留下的基业,治理得好好儿交给皇帝,才算对得起列祖列宗。”

  “太后如此勤勉,天下臣民,无不感激。只是,皇上年纪尚轻,典学未成;还赖太后教诲,亲政一事,现在言之过早。”

  “垂帘到底不是长久之计呀。我辛苦了一辈子,也该为我自己打算一下。我不能落个坏名声,让别人说皇上到了亲政年龄,我还把持朝政。古人说‘急流勇退',如今外事渐平,我也见好就收为妙。”

  “太后圣明!眼前和局虽定,海防不可松弛。这还要赖太后圣德,切实整顿。亲政之说,臣不敢奉诏”

  说完,奕訢取下宝石顶、三眼花翎的凉帽,放在地上,鸡啄米般地叩着响头。

  见奕訢这番表现,慈禧打心眼里觉得满意,她却不动声色,反而显出无可奈何的神情,叹了口气,说:“你起来!我知道大家饶不过我,我顶多不过再苦三两年罢了。归政之后,总该找一个养老的地方吧。”

  这话早有人提过,说慈禧想修万寿山下昆明湖畔的清漪园。他赶紧接口:“臣等已计划好了,只要经费宽裕,将颐和园修一修作为太后颐养天年之处。”

  慈禧不由眉飞色舞:“我正是这个意思。我看修园的上谕和兴海军的上谕一起发了,这钱就一起筹集,让天下人有个数。”

  半个月之后,李鸿章自天津进京,他一路八抬大轿,缓缓而来,并无半点风尘之色。刚刚安顿下来,御前侍卫传下旨意:皇太后召见。

  李鸿章随侍卫来到养心殿东暖阁,这是慈禧办公之地。一进门,只觉朝阳满室,和煦如春。慈禧穿一件洋红缎子的旗袍,外罩玄缎小坎肩;两把儿头簪一朵硕大无比的绢花,丰容盛颜,望上去大有徐娘半老之风韵。李鸿章觉得她比去年反而年轻了。

  照例一番寒暄,两人便切入正题。两人商讨了皇帝归政、筹备海军、修建颐和园之事,李鸿章态度和奕訢完全一样,慈禧很是满意,将李鸿章大为赞叹一番。

  两人说得投机,不知不觉眼见一上午就要过去了,慈禧有点疲倦了,她问道:“你此次远道进京,还有什么要报的吗?”说话时态度仍和蔼可亲。

  李鸿章知道慈禧在下逐客令,但他还惦记着此行目的——与慈禧商讨修铁路之事。一见慈禧和颜悦色地问自己,便趁机奏道:“去年对法作战,并非我朝兵力不足,只是因为腹地招募之勇,一时派不到边省御敌,致使自误戎机。若当时有铁路运输,调兵遣将,指挥若定,哪容法军猖狂?”

  慈禧一听修铁路,便皱起眉头。

  她还记得同治四年,一个英国商人为了兜生意,特地在寅武门外造了一条一里多长的小铁路,试行火车。小火车一路“呜嘟嘟,轰隆隆”喷火而行。当时百姓们从未见过这个长长的、漆黑的怪物,纷纷围观。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