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朱德主题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爹爹以一个儿子内疚的心向他的母亲深深地忏悔

  ○爹爹喜欢孩子由来已久,只是我远离爹爹,无法感受这平常却浓厚的亲情

  ○爹爹以一个儿子内疚的心向他的母亲深深地忏悔

  1944年春天,爹爹刚刚得知我在苏联失踪的消息,他远在四川仪陇的母亲又突然去世,这对爹爹打击很大,从不轻易伤感的爹爹这次非常非常难过,忍不住的悲伤化成两行清泪,大颗大颗地从他布满血丝的眼眶里滚了出来,滴在灰色军衣上,前襟留下了一片深色的水渍。

  他用一个儿子内疚的心向母亲深深地忏悔。

  这一天爹爹好像有什么预感,一早起来就觉得天气又阴又闷,老是想咳嗽,这是他在长征路上留下的毛病,一遭风寒就嗓子发痒,要咳嗽。可是这天刚才太阳还煌煌的,转眼就乌云密布,看样子要下雨了。进入3月的延安,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的。

  爹爹咳嗽了一阵,又和以往一样进他办公的窑洞里处理公务。这时康克清妈妈拿着一封四川仪陇的来信,跑进来递给爹爹。

  爹爹一看,是老家来的信,赶紧接过去,说好久没有家里的消息,现在终于来信了。爹爹边说边打开信,没有看两行,脸上的笑容凝聚成惊诧的表情,随后拿信的手慢慢地垂落了下去……

  康克清妈妈见爹爹这个模样,知道不好,接过信。信上说钟老夫人1944年2月15日在家乡病逝,死时突然,安详如生,没有痛苦。

  怎么会……病逝?康克清妈妈手直抖,不相信似地又看了一遍,才相信这是真的。她没有见过面的婆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康克清妈妈知道爹爹时常挂念母亲,经常听他说:“要问我这一生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没有尽到孝心,让母亲受了苦。”

  这个突然降临的噩耗让爹爹悲伤不己,他一个人坐在炕头默然,眼泪大滴大滴涌出眼眶,在他刚毅的脸上流淌。这淤积太久的内疚,使得爹爹心痛,不然,宁愿流血也不会流泪的爹爹怎会泪流满面呢?

  爹爹此时的心情,我们晚辈人无法尽述。但是,世界上每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爱都是一样的,哪怕再伟大的人再刚毅的人或者是再卑鄙的人,这种母子亲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一个用毕生爱心浇灌儿女岁月而枯竭自己生命的母亲,能不让远隔万里不能亲送母亲最后一程的儿子悲痛万分吗?

  后来我听老家人说,奶奶临死的前几分钟还在锅台边做饭,突然觉得不舒服,倒下身就再没有起来。奶奶是一个没有自己名字,目不识丁,在家庭中没有任何权利和地位的农家妇女。她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劳作和生活。爹爹出生的时候,奶奶也是在做饭,饭做了一半,爹爹出生了。奶奶收拾好婴儿,又起身继续做饭。58年后,奶奶还是在锅台前做饭,但这次做饭的结果不是诞生一个生命,而是让儿女们永远失去一个母亲。

  奶奶一声不响地走了!

  留下没有来得及报答养育之恩的儿子在苦苦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及早写封信给母亲,让她离开这个世界时带着远方儿子的问候呢?

  特别当他知道母亲临终的前几天老是提起他,想再见儿子一面。让母亲带着这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走了,爹爹的心头更加不好受!

  康克清妈妈在一边看见爹爹这样伤心,想安慰他,可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妈妈知道,对于一个献身革命,一辈子只知道咬紧牙关不服输,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坚强人来说,什么安慰都是多余的,只有在旁边默默地陪伴,让他心头的悲伤在这一刻里能尽情地流泻。

  我没有看见过奶奶,但是听爹爹说,奶奶是一个了不起的农村妇女,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母亲!

  奶奶一生生育过13个孩子,存活了8个。因为太穷,无法养活所有亲生的孩子,只好将后生的几个一落地就溺死在水桶里。这期间奶奶受尽了残忍方式骨肉永别的痛苦,眼睛哭烂了,嗓子哭哑了,出生的婴儿还是不能留下来,养不活还不如早点让他归天,来生转世投个好人家,何必在这个黑暗的世上遭罪呢!

  这或许是奶奶没有被那些剧痛摧毁的心灵的慰藉。

  爹爹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四,也是他们中间惟一念过书的人。爹爹能完成学业考上秀才,全靠奶奶起早摸黑辛苦劳作和兄弟姐妹节衣缩食,硬是一个铜板一个铜板抠出来供养起的识字人,对此,爹爹对家人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歉意。解放后,爹爹从兄弟姐妹家各接一个孩子来身边读书,就是为报答兄弟姐妹为他做出的牺性。

  但是,奶奶在世时,没有享到一天清福,在她支撑这个穷家感到最困难的时候,爹爹也无法为母亲分担半点忧愁,甚至没有一点钱可以给家里。有一次,家乡遭灾,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爹爹只有5块大洋的薪水,无法帮助母亲渡过难关,就只好求助云南的好友,请朋友给他的家中寄一点钱,才使家人摆脱了困境。

  奶奶顽强的意志和从容的生活态度,无形中给予了爹爹最宝贵的东西:坚强和忍耐,宽容和乐观,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这种高尚的品格一直伴随着爹爹。

  中国有句名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爹爹从巨大悲痛中走了出来,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但他内疚的心情很久不能缓解。后来我听康克清妈妈说,为了纪念奶奶,爹爹一个多月没有刮胡子,让浓密胡子在脸上疯长,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爹爹才将大胡子收拾了。

  后来,中央其他领导人知道了奶奶去世的消息,大家都为奶奶崇高的品德和无私的精神所感动。经毛泽东伯伯同意,4月份,中央机关在杨家岭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和延安人民共同缅怀这位伟大而平凡的母亲。负责妇女工作的蔡畅妈妈在追悼会上作了讲话,号召解放区的妇女向钟老夫人学习,学习她终身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高尚美德。

  为一个没有名字的普通农家妇女举行这样规模的追悼会,在延安是少见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由此可见,爹爹在延安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延安人民对一位伟大母亲的敬仰之情。

  奶奶是赤手空拳来到这个贫穷的世界,走时也是赤手空拳离开这个依然贫穷的世界。她生前没有荣誉,死后没有财产,但却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我想如果奶奶九泉有知,她一定会欣慰的。或许对于奶奶来说,最大的幸福不是荣誉而是生活。

  在纪念奶奶后不久,希特勒被彻底打垮了,我也成为德国集中营幸存者之一,活着走出了地狱。紧接着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就在这喜事成串的日子里,爹爹迎来了他的寿辰——60大寿。

  延安人民又一次为爹爹办了一个特殊的纪念活动,和两年前一样,还是在杨家岭大礼堂,还是那些熟悉的同志和老战友,大家相聚在一起,祝贺爹爹的60大寿。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最隆重的一次祝寿活动。

  这个隆重的祝贺包含了人们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无比喜悦,也表达了延安人民对爹爹的衷心爱戴。

  这一天是爹爹生命中最风光的一天!

  这一天,他收到许多生死与共的战友们的祝贺。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林伯渠、叶剑英、彭德怀、王震等人祝词、贺电和贺信。

  毛泽东的题词是“朱德同志六十大寿——人民的光荣”;周恩来的贺词说“举世人民公认,你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劳动群众的先驱,人民军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刘少奇的题词是“朱总司令万岁”;而中共中央的祝词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人民庆祝你的六十年生活,因为你是中国人民六十年伟大奋斗的化身。”

  特别是董必武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诗词道出了爹爹为人清廉的品格:

  半生戎马为人民,不随流俗与共论;

  革命将军老据鞍,甘为民仆耻为官。

  直到解放全中国,直到生命终结,爹爹对于官职高低,待遇厚薄,权力大小,从不计较,甚至连一句自言自语的话都没有。如果凭爹爹的胆识、凭经验、凭身体都可以担当更繁重的工作。但爹爹不是从“我”出发,而来接受现实给予他的安排。

  这种安逸和平淡,并不是每一个经历过辉煌的将帅能够面对和承受的。

  ○爹爹喜欢孩子由来已久,只是我远离爹爹,无法感受这平常却浓厚的亲情

  爹爹不仅是个孝子,也是慈父。一个有博大爱心的父亲。

  爹爹喜欢孩子,这是我当了母亲以后才有的感觉。

  1953年,我有了孩子,年近70岁的爹爹转眼有了孙子,升格做了爷爷。没看见那几天爹爹高兴的模样?把婴儿小心地托在手掌上,戴着老花镜,仔细地端详,像读书那样久久不肯放下。我在旁边看见爹爹这般喜欢孩子的模样,心想,我刚出生时,他是不是也这样看我?当然这个问题我没有问出口,恐怕让爹爹不高兴,哪有父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

  以后,爹爹将我的长子留在他的身边,由他和康克清妈妈照顾。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理解爹爹,认为爹爹是在弥补他过去无法照顾我们的情感,把迟到的父爱倾注在我们后代身上。以至于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更多地享受了和爹爹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对爹爹细微举动和内心活动孩子们比我们更了解,更有发言权。他那对孩子疼爱备加的情景至今都令我感动。我常常问自己,这就是当年金戈铁马,统帅千军,丝毫不顾自己和家人的爹爹吗?

  显然,我这样理解爹爹的感情世界是带片面的。

  爹爹喜欢孩子由来已久,只是我远离爹爹,无法亲身感受这份平常却浓厚的亲情,便不能理解爹爹这份人间常情的真实和质朴。

  我成年以后,听见许多人说,又从《康克清回忆录》中感受了爹爹那颗博大的爱心。从超越时空的角度触摸了爹爹炽热的内心。

  爹爹一直喜爱孩子,甚至年轻对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并为此献身,做出了许多“胆大妄为”令封建阶层“痛心疾首”的举动来。后来爹爹弃文从军,也是希望用武力摧毁封建制度,拯救中国,解救苦难的孩子。

  身为总司令的爹爹,这种喜欢孩子的质朴感情依然如故。1944年秋天,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总反攻的阶段。在迎接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前夜,延安大批干部纷纷奔赴前线。整个延安被迎接胜利的高昂激情所淹没,干部战士的请战书堆满了中央军委指挥官的案头。爹爹他们夜以继日地部署出征人员的名单。

  最后一搏,谁也会拿出自己最厉害的王牌!八路军最厉害的王牌就是大量经过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干部,有了他们,抗日战争就有胜利的把握。

  延安窑洞空了,抗大读书的声音消失了,干部战士都枕戈待旦,准备出征。这时来了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出来的生活问题。

  一些出征的干部是夫妻双双同上前线,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在延安,有的孩子还小,不能独立生活。

  父母上了前线,孩子怎么办?

  这个非常具体却容易疏忽的问题惊动了中央军委。这时康克清妈妈接受了中央总政治部布置的筹建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工作。当晚,爹爹就知道这件事,马上和康克清妈妈商量起来。

  从外表看,爹爹是个体魄健壮面目黝黑的男子汉,根本不会和养育孩子这类婆婆妈妈事情搭界的。其实爹爹骨子里藏着非常善良的爱心。有一次,康克清妈妈要参加延安小学举办的文娱活动,看见刚从前线回来的爹爹整天不是开会就是埋头看文件,想拉上他,出去散散心,换换脑筋。可又怕爹爹一听是儿童会议不愿意去。妈妈特意打了腹稿,准备用大道理动员一番。哪知一开口,爹爹马上就起身,连一句话都没有问。在文娱会上,爹爹比谁笑得都开心,怀里至少抱了三五个孩子。孩子们见这个大胡子伯伯慈祥和蔼,都往他跟前挤。这让妈妈始料不及。爹爹内心一种深层的情感在这个时候蓬勃地涌动着,这在平时是很少看见的。这次儿童活动后,爹爹变得更加有意思了,一个人散步、经常一散就散到附近的学校和保育院里,和天真的孩子一起玩,和保育员们交谈,帮助学校和保育院解决了不少的困难。康克清妈妈自从知道爹爹非常喜欢孩子的内心活动后,就经常和他一同参加关于儿童话题的活动。

  有一段时间,刘伯承和妻子都在前线,他们的儿子刘太行就交给爹爹和妈妈抚养,时间一长,这个小家伙把这个临时的家当成自己的家了,把伯伯和阿姨当成自个儿的亲爹娘了,跟在后面叫得可甜了。只要爹爹一动窝,这个小尾巴就粘上了,爹爹上哪他上哪,保险比警卫员还要紧跟,让爹爹和妈妈好喜欢,甚至晚上睡觉,爹爹都不会忘记起身给小太行盖被子。等刘伯承夫妇从前线回来,来接儿子回家时,这个小太行放声大哭,那一串串滚落的眼泪,让人感到他是在遭绑架一样,死死拉着爹爹和妈妈的手不放,死活不肯跟自己亲爹娘走。没有办法,爹爹不忍心让小太行受委屈,就命令似的对部下说:“只好暂时委屈你们大人了,等过一段时间,我再送他回去。”就这样,小太行用眼泪战胜了他的亲爹娘,又留在了爹爹的窑洞里。好长一段时间,小太行才认自己的亲爹娘,回去和刘伯承居住了。

  这次接受筹建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工作,爹爹自告奋勇作妈妈的“高参”。以后,只要爹爹一有空,就和妈妈一起外出寻找理想的院址。他们一起爬坡翻山,奔彼在延安附近的山沟沟里。后来他们选中了延安城北枣园川南面的半山坡。这里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地点也隐蔽,作为保育院非常合适。地址一旦定下来,工程队伍就马上开始打窑洞。以后爹爹又多次来施工现场,亲自查看工程质量。他最关心的是窑洞打得牢靠不牢靠,因为在延安每年暴雨季节,不牢固的窑洞容易塌方。眼下这10多眼窑洞连接着前线数百名将士的心,关系到一百多名孩子的生命安全,所以他不厌其烦一次次检查工程质量,一点问题都不放过。窑洞修建好后,爹爹又发现窑洞前面的山坡没有栏杆,孩子玩耍时容易滚下山坡,特意关照建筑工人要为孩子们打上栏杆。爹爹细致到连添置什么玩具什么生活用具都要亲自过问。

  第二保育院几乎就是在爹爹和妈妈注视下,从无到有,一天天地成长起来的。

  很短时间,延安第二保育院迎来了第一批孩子。

  保育院一成立,其他问题也接踵而来,有了孩子,却没有充足的保育人员。爹爹为了这事,又心急火燎地和中央组织部、军委组织部谈人员配备问题,一次次和保育工作人员座谈,鼓励他们安心保育事业。

  被分配来做保育工作的人,有的是从前线回来由组织分配来的,思想自然不通啦!还有从后方来延安,本想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结果当了保育员,心里也不痛快。爹爹知道后,专门和他们谈话,做思想工作。

  爹爹有一番话让不安心保育工作的同志心服口服:“这些孩子们的父母都是职业革命家,他们从小生长在革命的环境里,要把他们培养为革命接班人,只有靠你们这些启蒙老师了。你们的言行和教育对他们以后成长有很大影响,甚至影响终身。我们现在在前方是工作,在后方也是工作,而且是更光荣的工作,是要有默默无闻奉献精神才能承担的工作。”

  爹爹看见山坡上有两棵野核桃树,就指着树说:“孩子和这树一样,要精心养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人才比培育树木更加花费心血和精力,需要有事业心的人完成这项百年树人的大工程啊!”

  后来这个保育院从延安撤退时,带着一百多个孩子辗转6个多月,行程1500多公里,建国前夕,平安抵达了刚刚和平解放的北平城。

  这次大转移中,不断有惊险消息传来,爹爹和妈妈虽然没有和保育院一同转移,但一路上,不时发电报询问这支“马背摇篮”队伍的转移情况,如果碰到困难,爹爹第一个反应,通知他的下属部队或驻地部队帮助这支特殊的队伍渡过难关。有些危险地段,爹爹叫部队拨出警卫部队专门护送。有一次,“马背摇篮”在陈赓将军管辖的地段,遇到敌机轰炸,马受了惊,有两个孩子从马背兜里甩落到河里,被后面紧跟的警卫战士发现,他冒着生命危险从炸弹气浪中,救出落水的孩子。轰炸结束后,这两个孩子和警卫战士一起失去了踪影。就在前方后方都在为这三个人生命安全焦急万分的时候,陈赓立即派部队搜寻,终于在一个老乡家找到了正在发高烧的孩子和守护他们的警卫员。这个和孩子寸步不离的战士看见救上来的孩子已经奄奄一息了,就抱着他们跑到老乡家里,想法救醒了孩子,然后让他们睡在热炕上。

  这个保护孩子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精心的战士那年才18岁。

  保育院的孩子还不能忘记一个人,这就是他们的张炽昌院长。这个院长的性别和大家想象的正好相反,是个男同志,而且是个军事院校毕业的军事干部。他在延安等候上前线带兵打仗的时候,突然被军委组织部分配到第二保育院当院长,这个阴差阳错的分配差点没让他惊诧地平地栽个跟头!当时胡耀邦是军委总政组织部部长,他不得不为这种分配付出大量的时间,来更换这位军事干部满脑袋的打仗观点。经过多次做工作,张炽昌只好带着委屈走马上任了。没有想到这个思想严重不通的特殊院长,没几天,就深深爱上了孩子,在保育院一干就是十多年,直到1953年才离开幼儿教育的岗位。

  爹爹后来听说了张炽昌的事迹,特别宽慰,说男同志同样可以做好保育工作。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