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上瘾的父母 家庭中的强迫行为
这是公开的秘密, 大家心照不宣, 但是谁都不该知道, 更不准说有人知道。
我曾饱受酒精的折磨长达17年,21年前终于戒了酒。在我生命里,最不可思议的事,就是自己竟会变成酗酒者。我父亲是个 老酒鬼,小时候,我常常在深夜怀着恐惧躺在床上等着他回来, 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那段岁月里,我不知有多少次哭着入睡,痛恨酒以及它所代表的一切意义。然而到了 30岁,在神学 院读了 10年书,准备成为牧师时,我却进了奥斯汀州立医院接受 酗酒治疗。
讽刺的是,许多酗酒者的孩子日后也变成酗酒者,若非如此, 他们也极可能和有酗酒问题或其他强迫性人格的人结婚。
没有比上述现象更能说明家庭是一个系统的观念了。大约10 年前,许多酗酒的成人发现他们之间的共通处,并且也开始意识 到他们的问题和自己的家庭有密切关系。由罗伯特•爱克门 (Robert Ackerman)等人为酗酒者中的成年子女所创立的“酒仙 之后”(Adult Children of Alcoholics, AC A)协会,正如雨后春 笋般在各地成立,这个运动使得家庭系统观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在从酗酒中康复的最初十年,我仍对酗酒者家中子女的“小大人现象” 一无所知。我曾涉猎一些家庭系统的理论,也曾将著 名的婚姻家庭治疗理论加人我在教堂里开设的成人神学课程中, 然而,我没有想到家庭和我酗酒之间的关联。我一直认为喝酒过 度是我沉迷于追求紧张刺激之故,我讨好别人、经常寻求赞同、 责任感过分强烈、严重惧怕亲密关系,我有强迫行为、严重自我 批判、给人感觉冷漠麻木、不断地想扮演好人、有强烈的控制 欲……以上是我的人格特质。我没有想到这些特质正好与在酗酒 家庭里长大的人十分相似。
一些不由自主、让人受不了的强迫行为严重影响着我的生活, 我在工作、购物、饮食以及吸烟上都有这种倾向;即使不再是酗 酒者,在许多方面我仍是个有强迫性倾向的人。这种领悟让我想 进一步了解和治疗自己容易上瘾的行为。
对于强迫行为与病态家庭的相关认识,来自于我对药品依赖 问题的研究以及参加“酒仙之后”协会。在酗酒家庭中长大的孩 子有些共同的特性,这说明酗酒与家庭系统有关并非只是个人的 问题。以下是我对于这个病态现象的摘要:
1. 强迫性、易上瘾,或与这种人结为伴侣。
2. 妄想及否认事实。
3. 对自己或他人做无情的批评。
4. 缺乏良好的人际界限。
5. 对不适当的行为视而不见。
6. 经常寻求他人赞同。
7. 较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8. 为自己生活得很好而感到内疚。
9. 在可以说实话时说谎。
10. 意志力残障。
11. 被动反应而非主动创造。
12. 对错误忠诚到底。
13. 心灵麻木。
14. 对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变化,激烈反弹。
15. 自觉异于他人。
16. 经常处于高度警戒中。
17. 自卑及羞愧。
18. 把爱和同情混为一谈。
19. 过分认真或过分轻视。
20. 计划好的事情经常无法完成。
21. 过分依赖、害怕被遗弃。
22. 扮演受害者。
23. 易被他人的愤怒及批评所威胁。
24. 抑制怒火。
25. 过度负责或非常不负责。
从以上现象可看出,酗酒家庭的孩子所反映的不只是酗酒问 题,还有建立亲密关系的困难、压抑的愤怒、控制欲的问题,以及情绪上的自我中心等。
对于孩子来说,自贬的习惯根源于父母的关系破裂。有关数 据显示,大多数来自酗酒家庭的人,都有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的问 题,这些问题也让我们了解了强迫行为的来源。联合国世界卫生 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对于强迫上瘾行为的 定义是:“与任何一种能变迁心境,却有损生命的事物之间的病态 关系。”
这种病态关系的建立,基本上是出于害怕被遗弃的心理。下 面让我们来讨论以上现象中的特质。
1.你容易对事物上瘾吗?在某方面有强迫行为的倾向吗?你 的配偶是否有此倾向或你是否曾与这类朋友交往?
2-妄想及否认事实——你对于父母是否仍存在着一份理想化 的幻想?如果你正和(或曾和)某些人有纠缠不清的关系,是否 会否认自己对对方有一些真实的负面感受?对于这种关系带给你 或孩子的不良影响,你会不会视而不见?
3. 你会不会对自己或他人做无情的批判?
4. 你缺乏良好的人际界限吗?例如,当你所爱的人头痛时, 你会不会也需要吃止痛药?你清楚自己感觉的来龙去脉吗?你是 否没有选择地让每个人都接近你,或者不准许任何人接近你?你 的想法和意见永远和身边的人无异吗?
5. 对不适当的行为视而不见——有时,我们对有关人士的病 态行为视而不见,因为我们还不清楚正常的做法为何。你相信你 的童年里也可能有任何不正常的事吗?
6. 你经常寻求他人的赞同吗?你是否经常不择手段地讨好别 人,让人喜欢你?对别人说“不”会令你十分为难,因为你不断 地想确定自己是否做得够好?
7. 你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吗?你把亲密误认为一片和谐,把 人与人的接触误以为顺服吗?你认为“爱”即表示必定有相同喜 好吗?你是否特别被具伤害性的人所吸引,却对健康的、稳定的 及真正关心你的人没兴趣?你是否在和他人关系开始变得亲密时, 便会有意无意地躲开或破坏它呢?
8. 你是否因为自己过得好而感到罪恶?有的人在为自己说话 时表现得自我肯定,或争取自己想要的事物时感到不安。如果只 有你走上健康之路,而你的家人未能如此,你会因此有罪恶感吗?
9. 你是否在可以说实话时说谎?你在可以轻易说实话时,毫 无必要地说谎吗?你是否又在可以放宽尺度、考虑不说真话时表 现得极度诚实呢?
10. 你如何运用自己的意志力?你是否冲动、固执而过分戏剧 化?你是否喜欢控制却难以做出抉择?你试图控制根本无法掌控 的事物吗?
11. 你常被动反应或是主动创造吗?你的生活是否只是一连串 的被动反应?你觉得自己的所思所言与正在进行的事情符合且相 关吗?你是否花许多时间担心和回想他人的说法、做法,以至于 没有什么空间留给自己的思想?
12. 你曾经对错误忠诚到底吗?即使证据显示某件事是错的, 你仍坚持效忠到底吗?或者你是否对任何事都不肯投人效忠?
13. 心灵麻木——你否定心中拥有的感觉吗?有时你会找不到 自己的感觉吗?或者即使知道,也不知该如何表达吗?
14. 你对于自己无法控制的事,反应过于激烈吗?
15. 自觉异于他人——你是否很难有归属感?你过度留意自己 的言行吗?对于别人看似正常的表现,你经常会偷偷地嫉妒和羡 慕吗?
16. 你经常处于高度警戒中吗?你是否经常处于防卫的状态 里,内心总有一股无名的恐惧,仿佛将有灾难来临?如果去旅行, 你是否一路紧张,总是在旅程平安地结束后,展示相片时才能感 到快乐?
17. 自卑及羞愧——你是否自觉比别人差劲,因此用一些角色 如“照顾者”、“超级负责人”、“英雄”、“明星”、“完美者”等掩 饰自卑?你是否倾向于完美主义?你喜欢控制、追求权力吗?你 是否在批评别人时吹毛求疵?你会不会私底下或公开地轻视他人?
18. 将爱和同情混为一谈——你特别容易被脆弱可怜的人所吸引吗?你喜欢结交你可以改造及帮助的人吗?你有没有把同情误解为爱?
19.过分认真或过分轻视——你很少开怀玩乐。对你来说,生 活充满了待解决的问题,你是完美主义者及超级负责的人;你也 可能走到另一个极端,表现出轻慢、不负责及吊儿郎当。20. 无法完成计划中的事——你很少对事情采取行动,一旦开 始进行又很难停下来。你从不曾真正完成什么事,如攻读学位时, 总是未完成就休学了。
21. 过分依赖及害怕被遗弃——即使你所拥有的关系极度病态 又具伤害性,你也不愿放弃或结束。目前的工作没有前途,但你 不愿另谋高就;你对身边的人具占有性又多疑,不顾一切地抓紧 你视为重要的人,包括伴侣、情人、孩子及朋友,不让他们离 开你。
22.扮演受害者——你曾在身体、情绪或是性方面受过不当对 待,因此你习惯于生活在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中,并且也为其 他受害者所吸引。23. 易被他人的愤怒及批评所威胁——你很怕别人生气或批评 你。在任何时候,如果可能的话,你会尽一切所能阻止别人对你 生气及批评,即使付出高昂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24. 努力控制怒火——你极度害怕情绪失控,因此你会避开一 切可能失控的人或情境。
25. 过分负责或过度不负责——你为一切的事及人负责,并且 在别人不需要时,仍坚持协助对方解决问题;或者正好相反,你 是个完全不负责的人,总是等待别人为你负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酗酒家庭在子女身上留下的缺陷, 也可由此了解强迫行为的起因。
酗酒家庭是有强迫行为的家庭,每一位成员都因为无法满足 需求而饱受痛苦。有人将酗酒家庭的子女和集中营生还者加以比 较,发现两者有相似的精神及心理问题。来自酗酒家庭的孩子, 若不经过治疗,会将创伤后的心理失调症状延续至成年。
遗弃
酗酒家庭里,长期存在深沉的痛苦。家人均需对此痛苦做出 种种适应行为,因此每个人都焦虑不安。由于常在恐惧中度日, 基本需求难以获得满足,因此大家相互依存,不能在心理上独立。
遗弃是长期痛苦的结果。所谓“遗弃”,一种方式是实质上的 将孩子丢弃;另一种方式是心理上的遗弃,就是忽略孩子的基本 需求。没有别人帮忙,孩子无法肯定自己是珍贵的,也缺乏人的 照顾。虽然只有父亲一人酗酒,母亲却也深陷苦海,与父亲相互 依存,没有余力照顾孩子,于是她形同家中另一个上瘾的人。
由于双亲都是上瘾的人,都自卑而需要照顾,他们已无力自 爱,又如何对孩子付出关爱呢?
每个正常的孩子都有一种健康的自恋需求。但在酗酒家庭里, 他们的自恋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只能转向内心在幻想中与父母 联结,到后来更会转向上瘾及自我陶醉的习性,以阻隔心中的 痛苦。
第三种遗弃的方式是虐待。酗酒家庭中常有各种形式的虐待, 由于酒精降低了自制力和思考力,身体的、性的以及情绪的虐待 均不足为奇。据估计,约有2/3来自酗酒家庭的孩子曾遭受身体 虐待,强暴女儿的父亲有50%是酗酒者。
缺乏人际界限的黏结状态,是酗酒家庭中另一种形式的遗弃。 当有酗酒问题夹杂其中时,婚姻变得脆弱而混乱。孩子被卷人父 母的战争中,为了家庭系统的平衡而牺牲自我的成长。这是孩子 的天性——无法接受家庭不平衡及真空状态,因此想要填补空缺 及为恢复家庭平衡做些什么。
在我家,酗酒的父亲经常不在家。我11岁那年,他离家之后 就没有回来,由于家中需要父亲,而我是最大的男孩,因此我成 为母亲精神上的丈夫(代理配偶),这并非由我母亲指定,而是由 家庭系统决定的。我也因为系统中欠缺父爱而成为弟弟的“小爸 爸”,在13岁时就发给弟弟零用钱。
在我辅导的一个家庭里,父亲的酗酒问题日益严重,大女儿 成了妈妈的“代罪羔羊”。当年,他们就是为了这个女儿才结婚 的。因此,当母亲发现父亲是个不负责的酒鬼时,她就把气全都 出在女儿身上。
还有一位当事人,是在一个病态家庭中意外怀孕出生的孩子。 他在母亲子宫中就感到被遗弃;长大后,他成为一个流浪不归的 孩子,因为他早就接收到父母的信息:“走开!我们不欢迎你!”
酗酒家庭的规则,通常由缺乏自律的父母将毒性教条合理化 后执行。许多戒律只是父母自身对生活的不满和愤怒的副产品, 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也和孩子无关。他们的管教并非真的为孩子
好,也并非因为孩子犯错。孩子常受处罚,却没有一致的理由,
因此他们从小就在矛盾的环境下成长。
孩子由小到大,至少需要父母15年的关照,但在酗酒家庭 里,孩子却被父母遗弃。遗弃造成强迫行为:由于身心得不到满 足,他们带着一个有破洞的灵魂长大,虽然有着成人的身体和言 够. 行,内在却永远是个饥渴的孩子。这个灵魂的破洞促使他强迫地 追求更多的爱、注意、赞美、饮食、金钱……
这种驱迫的力量来自空虚感。由于人无法再回到童年,以儿 童的方式来满足需求,只能接受目前的问题,以现阶段能用的方 式弥补过去。
强迫性家庭概说
前面是以酗酒家庭为例,说明强迫性家庭的典型。其实,长 久以来对于药瘾家庭的研究,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另一种不正 常家庭的结构。药瘾及酗酒家庭为我们解释了其他失去功能的家 庭也具有的强迫性模式。
这种家庭很明显是内心自卑而有强迫性格的人,创造出不成 熟的婚姻,让孩子在其中受到羞辱及遗弃。受害的孩子长大后,
继承类似的病态并持续这种恶性循环。
毒性教条以及它所强调的主奴二分法在有瘾的家庭中格外被 强化。然而,那些有毒癮的父母们也是这种教条的受害者,也许 我们该说:毒性教条才是元凶。
权威式的控制、完美主义的吹毛求疵、轻视的指责和动辄大 发脾气等行为,其实都是羞愧的化身。当父母借着不实的自我防 卫来掩饰羞愧时,到最后,其僵化的角色和上瘾的行为,一再地 显示他们已经没有羞愧感。他们表现出自以为是的控制,对孩子 任意怪罪、处罚,仿佛是孩子的上帝,这样的行为迫使孩子变得 自卑和严重羞愧。
让我们以发脾气为例,暴怒在酗酒家庭中普遍存在,而暴怒 本身也是一种瘾。发脾气上瘾的人和酒鬼一样能破坏家庭。暴怒 是一种隐藏自己、吓走他人的自我保护方式。例如,父亲因酒醉 而旷了几天工,再去办公室时被老板骂了一顿。他满怀羞愧回到 家,一眼看见儿子的脚踏车躺在前院,于是叫来儿子,狠狠地用 所谓父亲的权威把儿子修理一顿。这种处理方式让父亲觉得自己 很不错(尽了父亲的职责),并且暂时忘记办公室的没面子。然而 儿子却在羞辱中,自己承受着从父亲心中转移过来的痛苦。父亲 则借着对孩子发脾气,来平衡自己的羞辱及不快。
酗酒家庭中存在许多丢面子的事,成员之间不停地互传羞辱 的信息,而毒性教条支持父母将自己的羞辱感传给子女,它也鼓 励和增强家庭中的权威、专制及完美主义。
由于孩子会在幻想中美化父母,所以父母的愤怒、伤痛、寂 寞和羞辱会单向传给孩子,而不会反向传回给父母做自我反省。
你大概注意到我将强迫性及上瘾行为视为同义词使用。上癒 行为经常限于化学品的成瘾,包括尼古丁、食物、毒品、酒精等。 事实上它也包括其他成瘾行为,例如,对于工作、发怒、兴奋、 性行为等的沉迷上瘾。因为性接触、赌博、工作成就、宗教狂热、
正义感、恋爱等,均能造成身体化学变化而影响心情,这种种癖 好与吸毒所造成的身心改变是十分类似的。据我了解,所有上瘾 行为皆为了逃避自己不能接受的感觉;然而,这种逃避的做法往 往造成更多损害生命的结果。 '
遗弃导致的羞愧造成家庭危机,也导致文化中的强迫性和成瘾特质。如今,酗酒、饮食无度、暴力、乱伦以及性虐待等行为 的普遍存在,显示美国的文化里充满沉溺于不良癖好的气息,原 因之一是我们的家庭仍不愿放弃具有严重破坏性的老教条。
强迫性/上瘾行为
我认为人类最大的问题之一即为强迫性/上瘾行为。这些行为使我们的心胸变得狭窄,意志变得残缺。我们的生活不再是有意识的选择,而是被迫和失控的意外,我们也不再拥有自由。
以为上瘾只限于在暗巷中吸毒或醉得东倒西歪的观念是错误 的,实际上它深人大多数人的生活。
在主持某一戒毒计划的过程中,我发现旧有上瘾的概念过分 狭窄。事实上,当我们在治疗吸毒或酗酒的青少年时,也必须同 时治疗他们的父母及家庭。此外,在周围我发现各种形式的上瘾 行为,包括工作狂、宗教狂、饮食失调症、不健康的畸恋、烟痛、
习惯性发怒等。因此我想更改对于上瘾行为的界定。但愿新而更 广泛的I定,能使人们重新认识强迫行为——和某种能改变情绪 的事物之间,有着损害生命的关系——或许能唤起更多对于我们共有危机的关心。
沉溺成瘾是一种病态的关系,其对象是任何有损生命或生活, 且能改变情绪的事物。这种不健康的关系源自家庭的遗弃经验; 遗弃造成亲子关系上的裂痕,继而导致羞愧感,以及缺乏与他人 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因为孩子自小就学会不能相信自己及任何 人,这种发自内心的怀疑,使人借着上瘾及幻想来逃避痛苦及抚 慰自己。
不健康的关系常包含虚幻的成分,幻想及否认事实,乃是强 迫性及上瘾行为的主要特质。否认事实表示个人否定自己的作为 对自身或他人是有害的,而幻想则说服自己不去面对真实。依我 看来,所有上癮行为都是一种幻想式£亲密关系,这种幻想出来 的亲密关系是虚而不实的。
幻想的亲密关系有多种表现方式:它可以是恋爱时期飘飘欲 仙的感觉、自觉完美及正义的狂喜、性方面的征服及快感、吃东 西时的满足感、拥有钱财的富裕感及吸毒后的快感等。所有的上 瘾及强迫行为都会带来一种和他人或事物之间紧密结合的幻觉。 此时个人不再感到孤单,自觉已经克服了寂寞和分离的痛 苦——幻想及否认事实使个人暂时不再孤单空虚。短暂的快感使 上瘾的人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并对可能有的伤害视而不见。
上瘾行为不只意味着过多的性、工作或饮食,它也能左右我 们的心情,并转移对某些感觉的注意力,使我们无法察觉内心真 正的感受,也就不再感觉到遗弃所带来的寂寞。
癖好是在我们文化中被普遍接受而不觉得有任何不妥的,包 括努力工作、运动竞赛、娱乐等狂热,都有可能上瘾,成为麻醉感觉的工具。
千万人沉迷的赌博是转移心神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而看似正 派的——工作狂及宗教狂又何尝不是我们文化中被赞许的上瘾者。
情绪上瘾
情绪本身就是一种可以上瘾的对象。我们可以用较平淡或较 不痛苦的情绪替代具威胁性的情绪,如男人常用愤怒替代恐惧。 我们都曾遇到过脾气暴戾的男人,他们往往已经内化了自己的愤 怒。这样的男人期望自己是个强壮且能胜任挑战的战士。由于任 何弱点都足以削弱他的男子气概,因此他们害怕软弱无力的感觉, 而以愤怒来掩饰。愤怒可使他感到强壮有力,而无力感让他发现 自己的脆弱。
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当我回家时,太太告诉我冷气机坏了。 那时正值盛夏,天气热得令人无法忍受。我心中有个声音说:“真 正的男人都应懂得如何修理机械。”然而我实在不懂得修理任何东 西,甚至连压缩机在哪儿都弄不清楚,我觉得自己很笨。于是我 开始生气,骂我太太:“你到底是怎么把它弄坏的?你真是让人无 法信任!”发怒骂人让我觉得自己很有力量,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愤 怒如何成为情绪的转换器。
任何感觉都有可能是另一种感觉的转移。有的女人在该生气 时哭泣,有些人可能沉溺于悲哀——经常陷于忧伤当中。化学药 品、活动及某些情绪都能有效地阻隔个人真正的感觉。心理上被
父母遗弃造成我们的强迫行为,这就是麻醉感觉的动机。当我们 被遗弃时,我们觉得被拒绝而羞愧。当羞愧成为心中无法清除的 一部分时,我们对自己所有的情绪都会觉得羞愧不安。因此,接 触真实的感觉即会碰触内心的自卑、孤独、悲伤、心痛及愤怒。 这些都让人非常痛苦,因此需要以其他事物转变及掩饰我们真正 的情绪。
思想偏差
强迫行为还会以其他形式出现。思想方面的失调也是使人转 移及切断情绪的工具,它包括强迫性的担优、过度注意细节、思 想笼统及过分抽象等。
强迫性思考在强迫行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性癖好者而言, 这种思考形态被称为“意淫”。一个有性癖好的人,采取行动之前 先动淫念,在他去买黄色书刊及搜索可下手施暴的对象之前,可 能已在脑海中进行了 8个小时的淫事。淫念亦是整个上瘾过程中 的一环。
强迫行为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会损伤性命。强迫行为造成人 格上的偏差、阻止个人运用自己的能力满足合理的需求。它消耗 个人的能源、减少个人的选择、夺走自由并破坏其意志,使人不 由自主地被一些内在力量驱使,无力再主宰自己的生命。没有了 自由,个人也就被非人化了。莎士比亚曾写道:“哦,上帝,人类 应该把敌人放在嘴里,带着欢欣、喜悦及喝彩将自己转变为野兽。”
倘若丧失选择能力,我们便与浮躁、肤浅的野兽无异。强迫 行为是一种逃避内在感受的状态,它使我们完全的外在化,而没 有任何反省及内在精神生活。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卑劣又差劲时, 如何拥有一个内在自我呢?自贬的核心阻隔了沉溺者对内在的探 索,于是真我便躲藏及消失在假我的面具之下。
许久未改的坏习惯也具有强迫性。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好 习惯是一种能增强个人力量的美德,坏习惯则是一种控制生命的 缺陷。那些能引起陶醉感的瘾头包括毒品、甜食和性,习惯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
15年来,我在治疗吸毒青少年的过程中,从未发现孩子只是 单纯为毒品所害——所有的孩子都曾经在心灵上受到伤害。我戒 酒21年来,发现酗酒者也曾是被父母虐待及在心理上被抛弃的 孩子。
了解自己的家庭背景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本章前段 提到的酗酒家庭中孩子的人格问题里,每一项行为特性都代表着 过去的伤痕。被遗弃的经历损害我们的权益,混淆自我的界限, 使我们弄不清自己的需要。
受迫害的真我隐藏了,因为早年所发生的事已逐渐被淡忘, 而我们也未察觉那些事在我们身上所引发的反应,再加上对迫害 者的理想化,让我们不愿相信自己的病态及问题行为与迫害者 有关。
其实,获知自己曾受的暴力伤害及其影响是有帮助的,它能 让我们明白这些反应来自于一些曾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非真实的自己。这种领悟是复原的开始,认清它的来龙去脉,才能解 开对父母的幻想和美化,了解我们不是糟糕或差劲的人。
最后我以几个沉溺成瘾的家庭案例做这一章的总结。为了保 护他们的隐私,我做了某种程度的变更,不过仍能反映出该家庭 系统的状况。这四个例子包括:酒瘾、饮食失调、宗教狂以及工 作狂。
酒瘾
杰东是这个家庭的父亲,他不但染有酒瘾而且好色。杰东和 母亲有不寻常的亲密关系;他和母亲被生父遗弃,后来的两个继 父都是酒鬼,其中一个继父常常责打杰东和妈妈。杰东的母亲遵 循着毒性教条抚养他,压制他的愤怒及对性的好奇。杰东的怒火 转为被动的攻击性,他认为男人不应哭泣和害怕。16岁那年他认 识了洁丽,在洁丽怀孕后两人决定结婚。
洁丽和父亲关系紧密,因为母亲曾被酗酒的外祖父强暴,并 且似乎对生病上了瘾,长年卧病在床,无法尽母亲及妻子的责任。
洁丽的父亲对洁丽及其他7个姐妹格外“圣洁”。父亲小心翼 翼地对待女儿及满足妻子的各种需求,使得母亲越来越不愿恢复 健康。可是洁丽的家庭看来令人肃然起敬——他们行事合宜,中 规中矩,不表达任何不妥当的感受。
杰东和洁丽有3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名叫雯,是他们在婚前 的结晶。洁丽在16岁就生了雯,可是却一点也不喜欢她。雯一出生就感受到母亲的冷淡,知道自己是一个不被期盼的孩子。她极 度追求成就,也是个超级负责的孩子,自出生就当上母亲的代罪 羔羊。她很早就离家工作,先后和两个有酒瘾的人结婚又离婚, 之后就处于慢性忧郁症和孤立当中。她跟母亲、姨妈以及祖母一 样痛恨男人,至今仍感到失落,不知如何改善生活。
老二宏毅比雯小13个月。他是洁丽家中两代以来的第一个男孩,不幸地承担了洁丽及外祖母那一代对男性的憎恨。由于父亲 沉迷于杯中物,他只好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也成了母亲的“代理配偶”。
宏毅也是超级负责及极度追求成就的人。他在家是祖母、姨 妈及母亲的好帮手,可是心中却压抑着许多愤怒及不满。他在13 岁时开始偷偷喝酒,15岁时便严重上瘾。然而他仍坚持扮演“英雄”的角色,并曾在高中毕业典礼上作为代表致谢辞。
进入大学一年后,宏毅决定奉献自己,做一名终生独身的牧 师。这个决定让他能继续扮演母亲的“代理配偶”及“英雄”的 角色,可是严重的酒瘾毁了他的神职工作。他参加戒酒协会并戒 酒之后,和未婚怀孕的女友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并过了 7年缺乏亲密的家庭生活。后来他参加“酒仙之后协会”,继续在其中成长至今。
杰东和洁丽的第三个孩子——志刚,也非父母所期望,而是 因意外怀孕而生。他正好在父母关系恶劣到极点时诞生,承担了 父母婚姻的孤独和悲伤。他的哥哥和姐姐虽然试图取代父母的地 位来保护他,但志刚仍然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冷落。因此他后来离 家出走,在17岁时结婚,巧的是,他所娶的女孩又是未婚怀孕且来自酗酒家庭。他们生了三个孩子,而志刚后来也跟父亲一样遗 弃了他的妻子。志刚的长女成为超级负责的“小母亲”,照顾妹妹 及母亲,她的两个妹妹后来也都吸毒。
以上所述是酗酒控制全家人生活的典型例子,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有双重的瘾 方面像杰东一样对“酒”上瘾,另一方面像洁丽一样对“人”上瘾——她对丈夫的依赖成瘾。这些人必须 为了家庭而牺牲自己的成长和独特性,因此整个家庭都需要治疗。
据估计,一个酗酒者大约可影响周围50个人的生活。我们只 要观察数代的酗酒家庭,不难了解酗酒对家庭的重大影响。
饮食失调(参见图5_2)
贾克的个性正是毒性教条养育下的典型例子。他专制又固执, 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而且企图控制别人的情绪。他热衷追求成就, 像父亲一样工作成瘾,已是百万富翁。
贾克娶了钟莉,钟莉的母亲也很专制和刻板。钟莉念过大学, 曾经在选美会中获奖;如果体重正常的话,她称得上是个美女, 然而她却在强迫性饮食问题上挣扎不休,将注意力全放在体重胖 瘦这件事上,借以躲避忧郁(事实上是对自己的愤怒)。她气自己 从不曾反抗母亲,以及迟迟不敢放弃早已厌倦且痛恨的婚姻。
钟莉对贾克也有某种方式的上瘾:她强迫性地想着贾克的缺 点、花许多时间向她的女朋友们抱怨贾克,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 了解自己真正的感觉。
贾克和钟莉有4个孩子,两男两女。女孩各为14岁的普玲和 12岁的如玲,男孩则为8岁的大成和2岁的大任。
14岁的普玲,是个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体重起伏于30公斤到 42公斤之间。她持续了 2年的厌食症始于母亲的外遇被父亲发现 时。经过治疗后她开始恢复进食,但却悄悄转向另一极端--暴 饮暴食,但她仍否认自己有任何问题。她12岁的妹妹在学校有行 为问题;8岁的弟弟大成性格孤僻、懒散,体重过重;2岁的弟弟 大任因为是父亲的最后希望,因此尚能得到疼爱。钟莉为子女的 问题极端忧郁。
普玲一出生就承担了维持父母婚姻的责任,她吸取了母亲上潜藏的怒火。在她看来,母亲的愤怒是与食物相关的,因此, 只要一吃东西她就会感到对愤怒的害怕,所以她必须不吃或以呕 吐来使自己逃脱那种可怕的感受。小时候受到专制而刻板的管教, 长大后,在她严苛得近乎自虐的自我管理上表露无遗。
对普玲来说,食物就等于感觉,因此让自己挨饿不吃,才能 逃避愤怒之下的孤独和伤感。厌食症是一种极能控制父母及整个 家庭的武器可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暇想到离婚。这 个家庭的第三个孩子,8岁的大成则体重超过45公斤,他利用食 物来填补空虚的心灵。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沉溺于某种东西, 他们都需要协助。
贾克试图控制这个家,但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常有自 杀的念头。这是一个典型的饮食问题家庭。钟莉用体重问题掩饰 童年的悲哀和伤害,但后来又不由自主地和她母亲一样控制她的 丈夫,以使她的童年重现。
在酗酒及饮食偏差的家庭里,病态显而易见。这种家庭的孩 子扮演明显的角色来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下面我要讨论一种外 表看似正常,但却潜藏着病态的强迫性家庭。
以下两个例子的父母都看似正常、符合社会规范。他们的家 庭问题隐而不显,因此这种家庭里的成员更为困惑和不知所措。
其中一个家庭我以一个信教成瘾的母亲为例,她看来十分神 圣,很难和她起冲突。另一个家庭里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公众人 物。他的表现几乎符合美国社会完美的标准,然而这两个家庭都 极端病态。
这两家的孩子都陷在暗潮汹涌的家庭系统里。由于孩子在系统的功用之一是将隐藏的问题彰显出来,因此他们会以行动来暴 露家庭的病态。
宗教狂(参见图5_3)
图5-3 宗教狂家庭的例子一佩薇的家庭图
佩薇的先生伟夫,是四处奔波的业务人员。他看来是个“好 先生”,其实有过几次外遇,是一名好色之徒。他在工作中爬升到 一个重要销售区的经理,但事实上他很懒惰,而且没有诚意与任 何人建立亲密关系。
佩薇扮演了伟夫心理上的母亲。她为他提供一个一尘不染的 家以及精美的食物,但她不断地对伟夫唠叨和说教,有时甚至到 了歇斯底里的地步。伟夫从不放过任何可以逃离家的机会,即使 他设法一个月只有三个周末回家,佩薇仍不放过每一次见面的机 会对丈夫加以控制管理。她是狂热的教徒,曾换过数所教会,理 由是那些教会都不够符合圣经上的记述。最后终于找到一位她认 为具有上帝使者精神的心灵导师,她便每天都和这个自称圣经专 家的人一起读经。这个人不属于任何教派,因为他认为所有教派 都是邪恶的。信徒宣称他曾发挥神迹治愈了一些人。
佩薇每天带着12岁的海伦及9岁的如茜去上圣经课。海伦曾 被16岁吸毒的哥哥瑞安强暴。瑞安曾经因同性恋问题接受了 6年 的治疗,近3年又因戒毒失败而休学。佩薇还有一个4岁的儿子小 利以及19岁的女儿麦琪。
麦琪是个力求完美的女儿,也是不折不扣的基督徒,她和在 主日学里认识的男孩交往了 5年,却连接吻都不接受。她所有的 学科都得甲等,看来似乎完美无比。
4岁的小利常常乱发脾气,而孩子们的父亲伟夫也有个火爆脾 气。他甚至多次和长子瑞安大打出手,他不喜欢瑞安,也无意掩 饰对他的厌恶。
佩薇本身曾接受长期的婚姻咨询,但在咨询的前3年,只肯 谈论她的先生而不谈自己。她也不断干涉瑞安的治疗。有人建议 让瑞安住院接受治疗,但佩薇却不忍心这么做。她不断地用金钱 和过度保护及溺爱维持瑞安的问题。瑞安强暴海伦一直是全家保 持沉默的秘密,直到海伦因害怕被传染上性病而呈现强迫性行为时,她的问题才为家人所正视一每当海伦经过酒吧或脱衣舞厅 B寸,都会歇斯底里地担心被传染性病。
佩薇很少和孩子讨论事情,她总是很确定地知道什么是正确 的,而且很有技巧地以温和而坚定的口吻告诉孩子。如果孩子心 里不舒服,她就用圣经的话以及道德训诫来安慰他们。
这是个有强迫性倾向的家庭,母亲沉醉于祈祷、査经以及宗 教活动带给她的正义感。她扮演着正直崇高的角色来驱走心中的 孤独、失望、感伤和愤怒。孩子们都称她为“圣人母亲”。她也强 迫地想着丈夫和孩子,不断担心他们以忘记自己的空虚感。
这个家庭的父亲伟夫,是被专制的母亲抚养长大的。他的母 亲早年离婚,并且极度轻视伟夫的父亲。每当伟夫需要钱时,母 亲一定会趁机抱怨父亲。她说所有男人都差劲、没大脑,只知道 用阳具思考。伟夫后来也成为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到处玩女 人,只知玩乐。
家庭中的大女儿麦琪,借着扮演“完美女儿”的角色转移父 母的争吵。她像个机器人,永远只说和做“正确”的事,成就欲 望强烈。
吸毒的瑞安则是这个家庭的“代罪羔羊”。他代替父母表达婚 姻中的冷漠及不和谐。他承继了父亲的好色,又被母亲灌输了对 男人的偏见,然后借着强暴妹妹发泄他承自父亲的性问题。瑞安 的同性恋则是一种寻求被男性疼爱的方式,因为他自小就被父亲 冷落。此外,同性恋问题也能吸引家庭注意力,减小父母离婚的 可能性。
老三海伦,在家中扮演受害者,充满困惑又想挽救父母的婚姻,她发现父母只有在大家合力处理她的问题时,才会亲密且阵线一致。
第四个孩子,如茜,是个“多余”的孩子。佩薇基于宗教理 由拒绝避孕,因此,如茜是意外怀孕而来的。如茜努力做个乖孩 子,常一个人玩耍,不打扰任何人。伟夫认为她是个好孩子,佩 薇则称如茜是上帝的礼物。
小利很有运动细胞并且最受父亲宠爱,但他已感受到家庭暗 藏的愤怒,昔着在校闹事来发泄愤怒。
佩薇有时会在心中暗自怀疑:上天是否真的对她特别眷顾? 她被严重的家庭问题深深困扰,不了解为什么她要受这么多苦, 但她永远不会对任何人提及她的疑惑。
很明显地,这个家庭生着重病,每个成员都迫切需要治疗。
工作狂(参见图5_4)
白国钧和小慧非常有钱,住在高级住宅区。两人都结过婚, 各自从上一段婚姻带来一个孩子,而且又共同生育了 3个孩子。
国钧是祖传家族事业的总裁。他的祖父在有生之年从不间断 地工作,直到89岁去世。“工作不懈”是他们白氏家族经常挂在 嘴上的信条。
虽然国钧心中很厌烦这句话,但在公众场合提到白氏企业时, 他仍喜欢引用它。国钧的父亲虽然高龄,仍然每天努力工作。国 钧的祖父和父亲都歧视女性,并且教育他们的儿子也不要尊重女性,对他们而言,那样才是真正的男人。
国钧有5个兄弟,其中3个在公司里上班,最年幼的弟弟巳被 酗酒问题毁了前途,老二则是个宗教狂。国钧有很沉重的心理压 力,因为他想向祖父及父亲看齐。
起先他的工作态度还很正常,朝九晚五,偶尔在星期六加一 下班。但逐渐地,他的工作变成朝五晚九,星期六则是和客户应 酬的日子。虽然他口口声声说他爱家庭,但没有工作的星期日却 令他惧怕、不安。
国钧与前妻所生的女儿晓媚,已被诊断为具有边缘性人格异 常。她曾在几家收费昂贵的精神治疗中心待过,目前则靠药物维 持病情。
在国钧口中,前妻是只疯母狗,一天到晚狂吠着指责他到处 留情。她过度保护他们的独生女,并利用女儿对付国钧;这个孩 子曾多次目睹父母凶暴的争吵。国钧的工作狂始于他和前妻离 婚时。
小慧与他的前妻完全不同。小慧被教养成一个完美的淑女, 从优秀的学校毕业,在许多医院当过义工,还当过青年社团的主 席。她常在孩子们(两儿一女)面前说丈夫的好话。这些孩子是 13岁的安迪、12岁的安珠及10岁的安强,他们非常喜欢父亲, 却少有机会和他相处。国钧常答应要带孩子们去钓鱼和打高尔夫 球,但总是食言,小慧则借此告诉孩子,父亲都是为了他们才这 么辛苦工作,孩子因此敢怒而不敢言。孩子们甚至常有罪恶感及 内疚感,因为母亲说他们所有的玩具和豪华享受,皆来自父亲的 辛苦和牺牲。
国钧和小慧的长子安迪是个运动明星,小儿子安强却拙于体 能而缺乏竞争性。两个儿子在学校的功课都落后于他人。
国钧十分相信严格管束的功效。他常说青少年的吸毒问题, 可以用辛勤工作及严格管束解决。
国钧看起来信心十足,甚至狂妄自大,但私下却是自卑的。 他在运动及学业方面的表现很一般;他常担心无法靠自己出人头 地,曾经因为有人讥笑他靠父亲的钱出头而和对方大打出手。小 时候父亲常打他,好让他成为一个男子汉!因此,他自小就养成 了羞愧心理。
结婚15年来,国钧和小慧的性生活从来没有美满过,原因是 他们对彼此没有真正的渴望;然而他们从来不讨论这个问题。小 慧在各方面都要求自己做个完美、顺服的妻子,家中招待客人时, 她是个迷人的女主人。
小慧和前夫的孩子燕珊有强迫性的自慰多年。她有洁癖,每 天上学前及放学后都会仔细清洁自己一番。
国钧在所属教会中是最受赞美的教友。他们全家人每个星期 天一定上教堂,在其他教友眼中,他们一家幸福美满令人称羡。 最近他们的长子开始拒上教堂,星期天家中成了战场。
即使待在家里,国钧也时时保持忙碌,经常找一些事做。小 慧也是如此,总是忙着担心孩子、开车送孩子去参加不同活动、 指示佣人工作、当义工以及筹备宴会。她不准孩子表现出任何负 面情绪,要求孩子保持快乐和积极向上的心。
这一家的孩子们,一切的表现都低于应有的水平。唯有长子 在运动场上表现杰出,他是家中的宝贝,并且也像父亲一样,只有在表现优异时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燕珊有严重的忧郁和悲观情绪、安强是爸爸的出气筒、晓媚 则成了整个家庭的“代罪羔羊”,然而国钧在子女心目中被偶像 化,孩子们在他面前非常自卑,觉得不配让父亲花时间陪伴。国 钧是严重的工作狂,而小慧却一直维护他。整个家庭都因强迫行 为而迫切需要治疗。
从上述四个例子中,我们都可看出毒性教条如何破坏这些 家庭。
这些家庭以无条件服从否定个人的感觉。处罚加上要求服从, 使孩子对于受苦保持沉默,“不准多说话”以及“不准表现情绪” 的规则主宰了整个家庭。由于问题被否定和忽视,因此无从解决; 孩子们因为被迫压抑感觉而失去了和内在自我的接触,进而变得 麻木和退缩。基本上这些家庭在情绪上可以说是死亡了,家庭中 的成员不再有羞愧感,因为已深深内化了羞愧。
当一些家庭成员的基本需求被剥夺时,只好以强迫性的病态 行为发泄心中的痛楚,借着对事物或他人的沉溺免除疏离感和孤 独感,并获得一向缺乏的亲密感。然而每一种成瘾和沉溺背后都 有着深深的寂寞、忧郁和失落,造成更大的无望和无力,以及对 更多上瘾的需求,这种恶性循环没有出路,也没有结束的一天。 我记得在我酗酒最严重的时候,每天所想的就是不断喝酒,至死 方休。
蒙上眼睛、否认事实是使得强迫行为持续的原因。将父母理 想化,让我们相信父母的打骂、讽刺和一切引发我们罪恶感的做 法,都是他们的爱和责任,而我们是坏孩子。如果我们能解除这种盲目的依附,了解他们也可能错待我们、破坏我们的心灵导致 精神破产,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还给自己一个公道,在心理上重见 天日。
我的父母和我都是毒性教条的受害者,倘若您现在也巳看出 自己困难的缘由,就该想办法改变主宰行为的家庭和由其中学来的规则。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