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心理学书籍

第四章 不健全家庭之素描

  他们在玩游戏,

  却假装没有玩。

  如果我告诉他们 我发现了他们的游戏,

  我就破坏了规则而会受到处罚, 于是我得玩一个 假装真看见的游戏。

  ——兰恩(R. D. Laing)

  婚姻是家庭系统的核心。父母各自的状况,以及两人之间的 关系形成了家庭的基础。夫妻是家庭的建筑师,不健全的家庭来自不健全的婚姻,而不健全的婚姻是由两个受内心空虚所驱策的 人建筑起来的。

  悲哀的是,不健康的人经常会被那些跟他们一样,或者比他 们更不健康的人所吸引。家庭的影响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也决 定了他日后发展人际关系及建立自己小家庭的模式。也许你不同 意这种说法,也许你会说,你的婚姻形态与父母恰好相反。然而, 选择与他们恰好相反的步调,也表示你仍然如同被催眠般,处于 父母的影响之下——我们同时被自己的喜爱与憎恶所牵制。

  家庭的不健全具有代代相传的特性,因为不健康的人通常会 娶或嫁一个来自同样不健全家庭的人。这种恶性循环很难被破解, 因为两个不健康的人结合,会组成一个新的问题家庭,继而形成 难以摆脱、代代相传的病征。

  五代家庭图探讨

  让我们借家庭图进一步说明上述观念。家庭图能显示出不同 代别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联,有助于我们了解多代传递理论。在 图4-1这个家族里有严重的偏差行为模式:第一,五代当中都有 酗酒问题。第二,四代皆有遗弃子女的行为。第三,被认定的病 人都与父母有跨越代别的混淆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代理配偶。被 认定的病人承继了这种行为模式,他娶为妻子的女孩,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也是一个代理配偶。图里的许多成员都有互相依赖、 拖累的心态,都需要情绪复健的心理治疗。这幅家庭图也显示出 其他临床上的问题。总之,不由自主的强迫性及上瘾行为是这个 家族的通病。

  五代家庭图

  我们曾经在上一章讨论什么是健全的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当 中的相爱,有赖于双方的自爱。如果妻子懂得珍爱自己、有高度 的自我价值感、拥有健康的心态,面对丈夫时,就不会因为觉得 心灵空虚而想过分依赖。当双方都真正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时,就不会要求对方来弥补自己的空虚匮乏,而能真正地建立 一份成熟的婚姻之爱。

  没有完整的自我和自尊,一个人很难真正去爱别人。任何生 物在不完整的状况之下,都会有一种动力去驱向完整。所以当两 个不完整的人在一起时,他们的本能是要对方来弥补自己的缺憾, 而没有余力去肯定对方。

  一个努力趋向自我完整的人,也可以帮助别人朝向这个目标。 事实上,在婚姻生活里,两个人可以帮助对方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歌德(Johann W. Goethe)曾说:“一旦接受最亲密的两人之 间也存有无限的距离时,而且更爱那存于彼此之间的距离时,美 妙的共同生活才能发生。婚姻要求双方守住寂寞与尊重独特。”

  这也就是在上一章谈过的分化的精神,即能够区分自己和他 人之间的差异。两个分化良好的人在彼此之间会有下列觉察:

  1.自己的感觉和思想跟别人不尽相同。

  2-自己在身体、情绪以及智能上跟伴侣是不相同的。

  3.自己是唯一能为自己的快乐负责任的人。

  高度分化的人才是真正自主和独立的。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 别人的爱和关怀,而是渴望爱和被爱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也 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都知道要为自己的认知、感觉、观念及 幻想负责,也知道要为自己的生命以及快乐负责,因为别人不会 比自己更能带来快乐。分化良好的伴侣各自有能力化解自己在爱 的关系中幻想不实的部分,因此,他们能真实而成熟地彼此相爱。

  一个简单的算术

  我们常常说配偶是自己的“另一半”,这种说法正暴露出错误 的婚姻观念。僵化的性别角色认为两个“半人”的结合,可以创 造出一个完整的人,就好像以为二分之一的平方等于一。其实二 分之一的平方是四分之一,比原来的二分之一还要小。

  因此,两个期待借由婚姻使自己完整的人,结果会比婚前更 不完整。这或许可以说明众多怨偶的由来及离婚率逐渐上升的 原因。

  两个“半人”的结合是“陷人情网”,而非健全的关系。在情 网中没有人能够自由脱离;两个人都上当了,误以为对方能使自 己完整。其实随着时光流逝,在婚姻生活中往往孤独日增,惧怕 不减,双方越陷越深。在婚姻咨询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这样的夫 妇,事实上没有能力分离,因为他们在情绪上彼此依赖,双方绑 在一起,活在不真实的幻想中梦想着快乐。这种情况仿佛两人共 乘一艘独木舟——当一个人移动时,另一个人也被迫移动,毫无选择的余地。

  在健康的关系里,双方相互渴望,却不是因为不满足的需要 而结合。因此,双方各自致力于自身的完整,并且愿意一起成长。 就像歌德所说的,彼此皆提供给对方一个稳定的空间(独自)去 完成,并且放弃控制、批判、埋怨以及吹毛求疵。在这样一个没 有批判的空间里,个人可以尽情发挥他的五项自由。

  有了这样的自由(其实也就是拥有了无条件的被爱),个人也 因此能无条件地接纳自我。自我接纳乃是导向完整人格的大道, 当一个人无法接触他真正的感觉、需求及想法时,他就跟自己分 裂了。那些所谓的“应该”、“必须”、“绝不能”等,都是导致个 人跟自己分裂及疏离的内在枷锁。

  人常常在心里跟自己交谈,由内在自我的交谈中所引发的交 战,造成不断的冲突及内心的挣扎。这使我们的存在产生困难, 陷入不确定的状态,什么事情都要在心中先斟酌一番,“我应该” 或者“我不应该”,像破唱片一样在心中重复播放,自我因而迷失 在内在的对话中,跟真我越离越远,这会消耗我们的精力,降低 我们的功能。

  不健康的家庭设定了无数个“应该”、“必须”来限制孩子。 毒性教条不时在家中监视审査着我们,因此我们耳边经常响起这 样的声音:“你不应该这样感觉!” “为什么你要那样想呢?”或是 “你怎么那么笨!” “你只是在空想罢了”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中, 人本性中的一些特质不断地被否定。一旦我们否定了自己的愤怒, 就不再感觉到生气,愤怒就脱离了身体,_自我防卫压抑而变得 麻木。同样的情形也可能发生在恐惧、伤心、性欲和想象力上,

  于是我们失落了自己的感觉,变得迟钝甚或麻木不仁。

    当人带着内在的欠缺和不完整的感觉步人婚姻时,他们的关系正朝麻烦走去。在热恋期间,男孩和女孩都非常愿意付出,因 为他们幻想终有一天会得到对方,而使自己变得完整。这种借给 予来获取的行为是婚姻的大忌,也是爱的假象,然而当事者仍然 幻想会因对方而达到自我实现。

  求爱是一种充满迷惑与虚妄的行为。强烈的情感是坠入爱河 的特征,所以恋爱的人是没有理智的。失去理智的状况让人回到 母子共生的时刻,如果个人未分化成功,没有区分自己与他人差 异的能力,就会把早期被剥夺的情绪需求,期望在恋爱中得到满 足。因此为了享有和对方的“一体感”,个人会选择放弃自我的 界限。

  在权力斗争中力求完整

  结婚之后,婚前暂时失去的自我界限又回复原状,于是展开 一场两个家族之间的权力斗争。由于夫妇两人深知且熟悉自己原 生家庭的态度、行为以及情感的规则,所以觉得生活在熟悉的行 为规则中最舒服、最对劲。双方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自然会在新的 婚姻关系中争取出头,于是恋爱期间彼此“选择性的知觉”消失 了,双方真正的差异表露无遗,此时,唯有坐下来好好交谈磋商 才能解决冲突。

  然而,接受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能力是基于个人的独立程度,

  两个够独立的人才能悦纳异己。

  在权力斗争日益恶化的同时,双方逐渐对“借对方来使自己 完整”的期望感到失望。因此,不论在意识或潜意识里,开始都 认为孩子才能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的。父母的这种想法就是产生 问题儿童的开端。

  在父母皆自我疏离的情况下成长的孩子,得不到成长所需的 养分,尤其欠缺自爱及关心社会的良好示范。反之,他们所学习 的爱是出于父母脆弱的心灵以及不完整的自我,他们也可能在父 母的漠视及心理遗弃中学到自贬,也像父母一般把羞愧之心内化 成“自己不好”的信息。

  孩子幼小时,依赖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如果得不到满足, 反而受到身体、情绪以及性的虐待,孩子的发展会严重受损。

  父母若对自己的孩子施虐,必然是由于追求自我完整的欲望 未被满足。父母在虐待孩子的同时,也在挣扎着要得回在自己父 母跟前失去的力量所有不健康的父母都可能在心理上被自己 的父母遗弃,在情感上受到创伤。

  他们可能在童年时被羞辱、讥笑、操纵、恐吓、忽视、玩弄, 像二个玩物而非一个孩子。他们也许被性骚扰或鞭打,更惨的是 他们从来不敢表达愤怒和心痛。他们心中感伤:为什么亲生父母 如此可怕?然而,在表面的伤痛之下,却认定自己一定很坏,所 以父母才这样对待他们。直到长大成为父母后,他们仍然认为自 已不是好东西。只要他们继续理想化和美化父母,内心便永远自 责、羞愧。

  受虐的孩子甚至不被准许知道事情的真相。所有父母的虐待

  行为都被合理化成“为孩子好”。当虐待极为凶残时,父母会告诉 孩子“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如果这句话还不够,父母还会教训 孩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孩子需要父母的保护,对孩子而言, 遗弃就意味着死亡。为了存活,也由于童稚的不成熟,更因孩子 对父母纯挚的真爱,在必要时,孩子会遵从父母所说的话,而否 定自己真实的感觉。

  艾丽斯•米勒认为,只有在为人父母后,才会发现自己早年 的脆弱。多年来,那些脆弱的感觉已经被自我防卫系统深锁。当 我们不知不觉地又控制了孩子,使孩子重新经历我们幼时的遭遇 时,其实是想要贏回当年被父母夺去的力量和尊严。

  不准自我陶醉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天神情不自禁地爱上自己在水中的倒 影。这个故事常常被引用来教训人不要自我陶醉。其实,换一个 角度来看,视水中倒影为自我意识及自我影像的象征又有何妨呢? 孩子有一种健康的自我陶醉应该得到许可及满足才对。

  人若想看到自己,就需要一面镜子帮忙。在我们生命的早期, 尤其是头三年,抚养我们的人就是那一面镜子,倘若他们接受我 们本能(口腔的、肛门的、性的以及攻击的)的趋力,倘若他们 能真正喜欢我们,并且真诚映照出我们的形象,我们会十分幸运 而能拥有下列福分:

  1.能保有进取的动力,而不必担心打击父母的信心。

  2.能发展自主自发的能力,而不必担心给父母造成心理上的威胁。

  3. 能体验真我,拥有自己真正的感觉、想法,父母不会灌输 过多的“应该”、“必须”、“绝不能”。

  4. 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不需时时讨父母欢心,因为父母 巳是自足而完整的。

  5. 能成功地与父母分离,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6. 在生命的早期就能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注意跟指引,不 必做小大人来照顾父母。

  很明显地,若父母早年自恋需求被剥夺,他们也就不可能欣 赏孩子的自我陶醉,因为人无法付出自己所欠缺的东西,甚至在 自己欠缺的情况下,会不知不觉地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不足。

  如果父母不自觉,很可能把孩子当做满足自己需要、补偿自 己不足的方便来源。因为孩子就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他们不敢不 服。未成年的子女没有能力背弃父母,只有借着不断表现及取得 成就博得父母的喜爱。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可能变成满足父母 私心的工具。

  在不健全的家庭中,孩子成了父母满足私心的工具,必须放 弃真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掩饰受伤的假我。孩子如果发现自己 的感觉和想法不被接受,会认为是自己有问题,也认为不值得浪 费父母的时间和注意力。这种自贬心态是内化了对自己的轻视。

  在不健全的家庭里,悲剧总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仿佛不由 自主地寻觅失去的乐园,周而复始、循环不休。人们常会发现自 己找到的满足需求的替代品,只不过是另外一个幻象而已。名望、 地位、新的性伴侣等,都无法补足随着童年真我消失而逝去的内 在整合感。心灵空虚是一种内在的状况,外在事物无法唤回已逝 的童年。

  奥玛•卡雅姆(Omer Khayyam)的诗是这么写的:

  手指在纸上移动书写,字迹渐次出现,

  任何的虔诚与机智都无法抹去半行,

  所有的眼泪也洗不去一字。

  然而,眼泪是我们康复的起点,只有借着哀悼过去,我们才 能得到安慰从而继续成长。这也是心理上离家及摆脱毒性教条所 必经的过程。

  我在此强调的是,不健康的父母烙在孩子身上的是自己受过 的伤。我们很难了解迫害者本身也曾是一名受害人,然而我们必 须认清这个事实,否则悲剧就会一直上演。迫害者的心中有个愤 怒和受伤的孩子,被禁止表现出对父母的不满。因此,愤怒和不 满只能投射到别人或自己身上,不然只好借着其他不正常的方式 表达。

  不健康的婚姻建立不健全的家庭,不健全的家庭又成为迫害 的温床。生长在这种家庭的人注定会有问题,上瘾以及强迫行为 都是童年期间曾被羞辱及遗弃的征兆。

  一般而言,不健全的家庭,不是过分黏结、界限混淆,就是 界限过于严密而无法彼此亲密。黏结的意思是家庭成员的自我界 限被侵犯,图4-2就是过分黏结的家庭,几个圆圈之间显示出极 度重叠的现象。这样的家庭并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因为彼此都没有完整的人格,也就不可能亲密交往。

  图4-2 自我界限混淆的家庭

  1. 长期处于高度焦虑中

  2. 家人之间的界限混淆不清

  3. 有许多令人迷糊的隐藏式家规

  4. 家庭系统僵化,家人角色固定不变

  5. 家人的自我不能分化而黏成一团

  6. 没有五种自由

  7. 虚假的和谐

  结果一致性——无论起点如何,结局必然一成不变。不管问题涉 及金钱、性或婚亲,模式永远相同。

  自我界限严密的家庭

   另一种极端是自我界限过度严密,彼此关系疏离,图4-3显 示的就是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坚厚到无法亲近。这种家庭 表面看来正常,事实上其中的成员都失去了和真我的接触,彼此 之间也各自扮演互不相关的角色。

  在关系黏结的家庭里,家人扮演的角色固定而僵化,例如, 有一个人永远仁慈善良,另一个人是标准的基督徒。然而,由于 失去跟真我的接触,所以家庭中的人活得并不真实,只是在扮演某一种角色而已。由于大家都在伪装,没有人真正了解其他人, 就像一群陌生人聚集在一起,大家都借着假我掩盖内在的不足、 害怕以及羞愧感。

  这一群人在潜意识里执意重复着隐藏自己、不相互袒露的游 戏规则,多年后,大家都猜得到对方没有说出的下半句话,但是 每个人仍然囚禁在自己固有的模式中,无法突破。

  不健康的家庭充满羞愧和自贬的气氛。家人各自运用僵化固 定的角色防卫自己,以避免触及那种见不得人的感受。然而那些 角色却无法祛除心中深藏的孤寂和失落感,反而让人在面对自己 时更为羞惭且无地自容。由于对父母的忠诚以及对父母所秉持原 则的盲目崇拜,他们无法从压抑和自贬的位置上站起来;在他们 的父母心底也隐藏着大量的羞愧感。不健全的家庭往往充满羞愧,

  却又不允许情绪表达。在这样的家庭里,很容易产生上瘾和强迫 性的行为,因为家人倾向于在上瘾的行为中麻醉自己,但是这些 行为又会使人觉得抬不起头来。

  家人之间能否适度的亲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图4-2 与图4-3显示出两种极端不同的家庭亲疏典型:一种极为混淆, 家人之间界限不清T另一种则过分疏离,家人之间严密阻隔。亲 疏不适的家庭成员,其自我界限常存在着问题,而有种种适应不 良的现象,有的人会觉得自己残缺不完整,有的人无法分辨出自 己的心绪和思想。自我界限有问题的人心结常在,因此无法自由 抉择。

  丧失自由

  丧失自由抉择能力的人,我称之为“意志残障”。被羞愧感和 自贬习惯锁住情绪的人,往往也丧失了健康的自由意志。意志残 障可能是不健全家庭的最大灾难之一。

  图4-4、4-5、4-6并非精致的科学图片,只是想呈现当感 觉受到压抑时,做块择的自由意志便会受到侵扰,而无法发挥本 来的功能。

  意志的运作需要透过知觉、判断想象以及推理,缺了这些, 意志就会受到蒙蔽。在严重的情绪干扰之下,人无法有效地利用 知觉、判断、想象以及推理来思考。情绪可视为某一种形式的能 量,倘若这些能量不能得到释放,长久压抑之后,情绪就会呈现阻碍不通的状况,同时也卡住了有效的思考。你若有过大发雷霆, 或是陷人忧郁、不能动弹的经验,必然可以了解在强大的情绪干 扰之下,去做理性的思考是多么困难。原始的理智在不受情绪干 扰时,脑细胞可以对任何生活中的新刺激做出灵活的反应。当我们学习的时候,进入脑海中的数据会被赋予意义并且存人记忆库。 新进来的数据会和旧有的资料加以比较,以便决定它是否可以归 档,或是要存人不同的资料储存库中。没有被消化的数据无法适 当储存,而消化不了的数据往往带有情绪上的意义,与情绪中的 能量是否被释放有关。情绪具有推动的力量,在情绪的左右之下, 我们的头脑无法正常运作。

  当孩子被忽略或受到虐待时,通常会发生下列状况:

  1. 孩子在幻想中编织神话以解释父母的行为。

  2. 孩子无法解释父母的行为,而在心中产生自贬和羞耻的 感觉。

  3. 孩子顺从大人的警告,把有关的感受收藏起来,包括害怕、 伤心和愤怒。

  若是第一种情况,孩子编织神话乃是对某一件事情或者行为 赋予意义,以便转移对事情真相地注意力。例如,在一个父亲酷爱工作的家庭里,在情绪上父亲的确遗弃了他的孩子,母亲却掩 饰真相说:“爸爸这么辛苦工作,都是为了你们,他想让你们过舒 服的日子,才会工作得这么累。”

  第二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父母为自己不良的行为找了一些 借口,例如,“打你是为你好!’’ “你该受处罚”或是“你在挨打, 我的心里比你还要痛”……

  第三种情况可能是父母无法处理孩子的情绪,例如,孩子的 哭声会激怒母亲,使她心情烦躁,因此,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不 准孩子哭。这样的母亲,当然她的情绪也是卡住的。

  上述三种情况下,引起情绪激荡的经历无法被消化而完整地 储存在脑中,因为那些强烈的情绪无法释放,也没有妥善处埋, 结果如同冰块般冻结,成了堵塞的能量,卡住孩子的情绪。

  这种冻结或卡住的状况,对于创造性的思维形成障碍。它制 约了人们的思考及行为模式,于是在某些人身上造成一种好像播 放录音的设置,只要一发生类似的刺激,录音带就会播放同样的 反应。当过去的经历过度污染了我们的思考能力时,就无法产生 新而有创意的反应。这些旧有的经历会不断地重复,并在脑海中 累积,因此卡住的情绪终将取代理性以及赋予判断的思考能力, 而造成意志的残障。

  于是,每当我们遇到与未解决的困扰类似的事情时,就会不 由自主地采取旧措施,对眼前的新问题做出反应;我们会不由自 主地重复使用根本无效的方法,做情绪化的争论或不合时宜的 反应。

  这种情况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曾经饱受羞辱的人会产生更多的羞愧感,这些羞愧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因 此,他们只好更加抓紧假我,掩饰那羞于见人的真我。新的类似 经验总会勾起旧有的、固定的反应,也就是所谓过度反应的由来。 情绪压抑多年后,个人的思考能力严重地被毒害和削弱,被冻结 的心灵有如有故障的录音机,一再重复播放相同的曲子。图4-6 显示出,当心灵受到情绪干扰时,所能灵活运用的智能范围是多 么有限。

  意志残障

  压抑且未经释放的情绪污染了人的心灵,降低了个人做决定 的能力。当人运用自由意志做决定时,需要认知、智力以及想象 力的配合。缺了这些功能,意志力就如同缺了手脚的残障者。

  倘若没有自我作为导引,人的意志力是盲目的。当一个人毫 无依据地随意选择时,他的行为是任性的。任性是冲动的来源, 冲动的行为意味着只依循自己的喜好行动。.这样的行动会让自己 有一种完整的、与自己合而为一的感受。

  然而,当冲动控制自己时,人就会变得自大浮夸,想要扮演 上帝,这个时候人就为所欲为、无法自持了。

  小孩天生是夸大又霸道的,如果我们在情绪发展的过程中无 法学到情绪的辨识及适度的表达,长大后也许会依旧任性、霸道 而缺乏清楚分辨与抉择的意志力。

  功能不良的家庭会使孩子在意志力的发展上遇到困难,而在

  日常生活的行为中有下列现象:

  1. 冲动而容易上当,做一些毫无理由的事。

  2. 做决定有困难,常做出不妥当的抉择,尤其是误信他人。

  3. 试图去控制不可控制的,例如,吸毒者认为他可以戒掉毒 瘾,或是吸毒者的妻子相信她有能力戒掉丈夫的毒瘾;父母相信 他们可以掌握孩子,或是一个人相信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

  4. 不断追寻完美,例如,想要拥有完美的子女、爱人、妻子、 父母、性高潮等。

  5. 不由自主的强迫性行为。

  6. 对事情持极端的看法,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例如,“听我 的话,否则你就是跟我作对!” “爱我的一切,否则你就根本不爱 我。”

  家庭角色

  在不健全的家庭里,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或是过度松弛,或是 完全僵化,有的家庭是二者兼有。家人选择性地扮演僵化的角色, 如“英雄”、“代罪羔羊”、“失落的孩子”等。他们在这些角色里 都与自己真正的感觉隔离了。

  角色本身并非不好,莎士比亚曾经指出:人生就是舞台。我 们在生活中,经常扮演各种角色。然而在不健全的家庭里,却不 是这么回事,因为在这样的家庭里,角色不能自由抉择,也无法 灵活变化,必须配合家庭中各种或隐或显的需求而定。有时为了

  维持家庭的平衡,我们会硬把自己放入某一个角色当中。例如, 父亲忙于工作经常不回家,其中一个孩子就必须扮演母亲情绪上 的配偶,因为家庭系统里需要婚姻来维持平衡。

  在父母酗酒的家庭里,也许有一个孩子被家庭系统指定扮演 英雄的角色,以维持家庭所需的尊严;在没有温暖的家庭里,有 一个孩子很自然地扮演起大家情绪的安慰者,并且关心爱护每个 人;在父母压抑愤怒、下一代饱受折磨的家庭里,有一个孩子会 以代罪羔羊的姿态出现,代表大家发泄心底的痛苦和怨愤。在这 些例子中,孩子的生存目标是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于是他们放 弃了原本可以长成独特的自我,彼此拖累依赖,共同承受来自酗 酒、药瘾、乱伦、暴力、工作狂、饮食过度以及父母的愤怒或生 病等痛苦。

  控制,是这种家庭赖以生存的法宝,其实控制是自觉羞愧的 人使用的一种自我防卫方式,因为羞愧之心让人觉得自己没有价 值,只能躲在防卫的角落里而无法忍受暴露的痛苦。因此,羞愧 的人试图去控制周围跟他有关系的人;羞愧的父母控制孩子,而 来自不健康家庭中的孩子也以僵硬而固定的角色控制父母,如 “永远的助人者”、“永不失败的英雄”、“完美的小孩”、“代罪羔 羊”等,都是孩子反过来控制家庭的方式。我们从家人之间互相 控制的倾向可以了解,为什么来自不健全家庭的人那么容易对事 情上瘾——上瘾可以摆脱家庭的控制,上瘾的行为让人有解脱感。

  相互依存(co-dependency)是不正常家庭系统的主要结 局——家人放弃了自己的感觉和欲求,壳全锁在家庭的痛苦中。

  病态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接受自己的角色,并且学到那一种角 色“应该”拥有的感觉。例如,我是家中的英雄,作为英雄,就 “应该” ic远坚强勇敢,为了扮演这个角色,我必须放弃自己的软 弱和害怕。然而害怕和软弱是一个人真实的感受,放弃它们如同 放弃了某一部分的真我,于是这个角色形成了一个假我。我否认 了自我而与家人相互依存,却还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超级强人。

  在病态家庭中,每个人都带着防卫的心情扮演自己的角色, 这是维持表面亲密关系的方法,也使家庭系统维持在封闭的状态 里,每个家人都相信我们有一个甜蜜的家,都对问题视而不见。 这种视而不见的态度,构成家庭系统中致命的谎言。谁也不敢拆 穿这个谎言,因为如果拆穿了,大家将要承受莫大的痛苦,而且 这个家说不定因此而破裂。这种情况在乱伦的家庭中最为明显, 全家共同保守乱伦的秘密,否定问题的存在,这种可怕的共同否 定态度,可视为病态家庭在催眠状态下的幻觉。在这种幻觉里, 事实被忽略,谎言或家庭神话被家人一致推崇采信,也许家人还 痴心妄想会突然好转或有不同的结果。例如有一个家庭,每天晚 上父亲都喝得酩酊大醉回家,但家人却坚持认为:我们从没看过 父亲在早上喝酒,他怎么可能是酒鬼呢?

  在我们的假我中,充满了这样的幻觉和否认事实的态度。我 们对这些虚伪的角色深信不疑,连测谎器也无法测出我们在说谎, 那是因为我们的真我已经遗失太久,以至于完全相信那些虚伪的 角色就是自己。

  文化及次文化的界限

  家庭还有一种暗暗的界限,围绕在整个家庭之外,我称之为 文化或次文化的界限,如宗教团体、国籍、种族等。这些界限影 响进出家庭的信息,也影响家人和外人之间的来往。有时这些界 限也会使家庭的病态更为明显。

  这些次文化界限借着控制信息,而使家庭系统维持在封闭状 态当中。在我们帮助家庭及人脱离病态时,认清父母对孩子施虐 以及认知家庭确实有偏差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某个家庭基于宗 教或伦理思想,禁止家人阅读心理学书籍,则个人不可能有机会 认清父母及家庭的偏差。

  由于病态家庭缺乏新的信息去打破旧有的恶性循环,于是越 想改变,状况越恶化。如果我们相信父母非常神圣,或是天下无 不是的父母,那么孩子就永不可能认识及接受自己受虐的事实。

  造成家庭病态的原因,主要是父母自己小时候也深受毒性教 条之害,并且在成为父母之后不加思考地继续执行。由于他们自 己受过创伤,所以在执行这些教条时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上述病态家庭的共通之处,可以摘要如下:

  1.控制。个人必须控制自己的感觉、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互动。 控制是掩盖羞愧的最佳武器,它使人觉得有力量、安全、对事物 可以预测。然而控制也严重伤害个人的肖发性及意志,因为它试 图赶走那其实永远存在的不安及不可预知。

  2. 完美主义。永远要把一切事物做得正确而完美,这是许多 病态家庭全力遵循的。完美主义可以表现在智能、道德、致富以 及追求地位等方面,它含有评估及竞争的意味,借着比他人优越 来掩饰自己的自卑、羞愧。

  依这种规则生存的人,经常处于患得患失、害怕犯错及自觉 不如人的心态中。他们长期疏远真我,忙于监视自己的行为,以 及忧虑自己是否符合某些外在榜样及完美的形象。他们不断自问: “这件事我处理得够漂亮吗?” “我做对了吗?” “别人会怎么说呢?” 以期不落后于他人。

  没有比完美主义更让人绝望的了。完美主义者所奉行的,通常 只是一种理想而非事实。由于不允许错误存在,就仿佛不必再感到 羞愧,却不知羞愧可能是一种健康的感觉,它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有 限,允许自己以幽默的态度取笑其过失,让我们了解自己仍然需要 别人的回馈及鼓励,也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凡人,不是上帝。然而完 美主义却不准许这些感觉存在,因而导致个人的绝望无助。

  3. 指责。当事情出错或结果不理想时,责怪自己或指责别人 均是排解羞愧感的方法。家庭状况失控时,把错误投射到别人身 上,可免于面对自己的脆弱。自责也可避免其他内在感受而维持 家庭平衡。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许多事既难预料也难掌握,有些人 却习惯于以怪罪别人的方式恢复掌控之感,在贬低他人中维护自 己的尊严。

  4. 否定自由。这是完美主义的结果。完美主义不容许负面的感 受和不理想的欲望,因而限制了自由的心灵。举凡悲哀、害怕、寂寞、痛苦、挫败等感受均不能自由拥有,依赖的需求也被阻止。

  5. 不准表达。当身处恶劣环境中必须缄默不语时,人类是借 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并且借由想象力的象征功能创造新世 界及生活。因此,不准表达真实的心思意念,实为对人性的扼杀。

  6. 虚构事物掩饰真相。这个规则要求个人永远只看事情的光 明面、要粉饰太平、佯作幸福、隔绝任何负面感受。这使得家庭 系统保持封闭,不具弹性,因此只要有任何小小的干扰都会动摇 整个现况。

  7. 保持问题的存在。持续家中的冲突,永远不真正解决问题; 家人不是争吵个不停,就是黏合融洽、绝无争执。无论是冲突不 断还是过度和谐,这两种情况都无法接触心灵,家人都活在长期 的困惑不安之中。

  8. 不信赖别人。不期待可靠的人际关系,也不相信别人。病 态家庭中的父母,自身的依赖向来未获满足,他们幻想可以自给 自足、自我依靠,以掩饰内心的匮乏不足。也有另一种情况,就 是对人十分冷漠,唯独亲子关系过分紧密,利用孩子填补自己的 空虚匮乏。这种互动方式,使得每一名家庭成员均无法满足需要。

  图4 - 7是病态家庭的重点摘要,也是后三章要讨论的不健全 的家庭种类,读者不妨把此图作为自我觉察的检核表。大部分的 问题行为都是不由自主、强迫的,如暴力、性问题、饮食失调、 情绪上的沉溺行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破坏人们生命的问题。

   图4-7 不健全家庭系统之素描

  1. 处于妄想与否认中的系统 

  2. 将父母美化  

  3. 强烈的控制  

  4. 代代相传的病态模式 

  5. 条件化的赞赏得之不易  

  6. 刻板化角色 

  7. 封闭系统  

  8. 家庭界限严密  

  9. 对问题保持沉默-一守住家庭秘密 

  10.强迫件/沉溺性

   11.完美主义

   12.感觉冰封

   13.羞辱/指责

   14.严苛/纵容

   15.恶性竞争

   16.为家而活——按家庭系统指令扮演角色

   17.界限紧密或混淆不淸

   18.意志力残障——丧失自由抉择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