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臺灣縣志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建置志

  城池營盤公署(公館附)學校書院壇廟義學社學學田坊里保甲舖舍坊表倉廒社倉橋梁津渡集市水利阢塞恤政

  邑之有建置也,所以度形勢、固疆圉、利民用、恤孤獨也。臺灣自歸版圖,聲教覃敷,風徽漸被,運會日躋於盛矣!創制顯庸,要以垂之久遠而勿替。繕其城郭、分其都鄙、均其里居,設庠序、立學校,使之鄉里世守、死徙有恆,各得其所、各樂其業,將秀者習於詩書,樸者安於耕鑿,熙熙皞皞之風,無難再見於今日矣!

  城池

  營盤

  公署(附公館)

  學校

  書院

  壇廟

  義學

  社學

  學田

  坊里

  保甲

  舖舍

  坊表

  倉廒(共計六十六間)

  社倉(共計一十五間)

  橋梁

  津渡

  集市

  水利

  阨塞

  恤政

  ·城池(未築)

  郡縣既設,城池其首務焉。高壘深溝,以為不虞之備,所謂設險以守其國者也。臺灣屬在荒域,一濱海之區耳。二十二年歸入版圖,為附郭首邑,制度初備,百廢方興,未遑議及;即欲商建造,而磚石之屬,皆取資於內地,工力又數倍焉。非縻數十萬之金,不足以充費。至五十年,奉文砌築,經委官跴勘,思費無所出,終不果。今雖民居稠密,市肆紛錯,盛平之時,高枕可以無憂,萬一有警;將何所恃以為守禦之具?所當亟為籌畫,以為久安長治之計者也。

  ·營盤

  總鎮營盤,在鎮北坊。遍植莿桐,環以木柵,東西南北,各建草樓。夜則撥兵輪守,以司啟閉。

  鎮標中營營盤,在永康里。規制與總鎮營盤同。中營目兵,環住其內。

  鎮標左營營盤,在鎮北坊總鎮營盤西門外。規制與總鎮營盤同。左營目兵,環住其內。

  鎮標右營營盤,在東安坊規制與總鎮營盤同。右營目兵,環住其內。

  道標營盤,在西定坊臺廈道署之後。道標目兵環住焉。

  澎湖副將營盤,在媽澳。一協兩營官兵俱駐劄焉。

  ·公署

  縣署,在東安坊,西向;偽時舊宅也,歷任官修焉。前有大堂,聽政之所居也;後有川堂,退食之所憩也。後堂齋閣,靡不畢備。儀門以外,左為土地祠,而右則羈禁罪人之所也。至於書吏輿隸之房,各有次第。又有旌善亭,在大門之左,所以獎善也;有申明亭,在大門外之右,所以懲惡也(二亭系四十八年間奉巡撫張伯行行文設立,知縣張宏建焉)。規畫整肅,制度畢周,知縣王兆陞額其堂曰「獨立堂」。陳璸大書扁額於川堂曰:「守法奉公,潔己愛民」;明己志也,亦以勵後人也。

  儒學署,在東安坊明倫堂之後。五十一年,臺灣縣張宏建;五十八年墻圯,教諭吳應異重修。

  按儒學之署,開闢以來,未遑建立;鐸斯土者,輒就啟聖祠之偏房而居,窄隘不堪。至是,始有棲身之地。五十三年,教諭鄭長濟捐俸建草亭於學署之前,與諸生論文其下,額曰「潛亭」;花木竹欄,頗稱雅致。

  縣丞署,在東安坊府治之東,南向。偽時舊宅,歷任官重修。

  典史署,在縣署之左,西向。偽時舊宅,歷任官重修。

  新港巡檢司署,府志載在武定里;三十八年移在東安坊,南向。偽時舊宅,歷任官重修。

  新港原屬臺灣縣轄,後因分疆定界,遂為諸羅疆域。而官仍以新港名者,照開闢之初報部冊也。鹿耳門船隻出入,有專司焉。

  澎湖巡檢司署,在大山嶼之東暗澳。離縣治水程四更。

  澎湖與縣治,隔一水之遙,縣官不能親履其地;彼都之民,又不能歷波濤而赴訴於縣官。故設巡司,以分其任,兼稽察來往之商艘焉。

  鎮屬公署(附)

  臺鎮公署,在邑治鎮北坊營盤內。偽時舊宅,歷任官重修。

  鎮標中營公署,在邑治永康里營盤內。偽時舊宅,歷任官重修。守備、千把總公署附焉。

  鎮標左營公署,在邑治鎮北坊營盤內。偽時舊宅,歷任官重修。守備、千把總公署附焉。

  鎮標右營公署,在邑治東安坊營盤內。偽時舊宅,歷任官重修。守備、千把總公署附焉。

  澎湖水師副將公署,在媽祖宮西(康熙二十一年副將詹六奇建)。

  澎湖水師左營公署,在媽祖宮東。千把總同。

  澎湖水師右營公署,在媽祖宮後。千把總同。

  澎湖水師左營守備公署,在左營公署東。

  澎湖水師右營守備公署,在媽祖宮東。

  道標守備公署,在西定坊道署之南。

  道標千總公署,在西定坊本標守備署之右。

  道標把總公署,在西定坊本標守備署之前。

  道府廳公署(附)

  臺廈道公署,在西定坊,西向;偽時舊宅也。大堂、齋閣、住宅畢備;儀門之外為大門,大門之外為鼓亭、為轅門。轅門之左為官廳屬僚停驂之所,轅門之右為健步房。照墻以外,則巡捕之館在焉。苟有傾圯,三縣合修。

  臺灣府公署,在東安坊,南向。前有大堂、後為川堂,為偽天興州舊署。由川堂轉而西北,為內宅;偽遺舊宅也。旁建草亭一座,為校射之所焉。

  海防廳公署,在西定坊,西向;偽時舊宅也。聽政則有大堂,退食則有川堂;由川堂後迤轉而南,則有茅亭,以會賓客。其內宅房屋,較他署為窄狹焉。

  經歷司公署,在東安坊,南向。署頗寬敞,前後曠地亦甚寬。歷任官視為傳舍,即墻傾桷朽,亦祗圖苟安之計。五十六年王士勷蒞任,建大門、築照墻,修廢葺圯,規模肅然。後之官斯土者,勿復以傳舍相視焉可矣!

  以上公署,應列郡志中。而附於諸署之後者,邑為附郭,不得不詳列以備參考也;豈曰志所不應志乎?至於秩官,則不與及矣。

  公館

  澎湖水師協鎮公館,在鎮北坊赤嵌城之東。歷任官重修。

  (附)各官公館

  鳳山縣公館,在東安坊。嶽帝廟前。

  諸羅縣公館,在鎮北坊。

  安平鎮水師公館,在鎮北坊禾寮港街。

  南路參將公館,在鎮北坊。

  北路參將公館,在鎮北坊。

  ·學校

  學宮,在東安坊。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沈朝聘建。後為啟聖祠。時尚草創,規模未備。二十九年,知縣王兆陞修焉。四十二年,知縣陳璸建明倫堂於文廟之右,講學始有其地;仍捐俸三百兩搆構買杉木,重新文廟。甫興工,以欽取離任。四十年,王仕俊成之。而啟聖祠尚仍舊也,卑隘淺陋,方向又與文廟稍差。至於廟外柵欄、照墻,屢為風雨傾壞。四十七年,知縣張宏重修;旋葺、旋圯,終非久遠。四十九年,陳璸以四川學道觀察臺陽,始易柵欄為圍墻,禮門、義路悉備。五十四年,超擢湖廣偏撫,臨行之日,重新啟聖祠,正其方向,與廟相稱;仍於廟之兩旁,建齋舍十四間,為諸生肄業之所。躬親督率,半閱月而告成。陳之留心文廟,可謂至矣!五十七年七月,霖雨浸淫,颶風大作,兩廡圍墻幾成平地,禮門、義路竟作通衢。五十八年秋,海防同知王禮攝縣篆,召工取材,捐俸修築,牢以磚垣、塗以丹漆。從此廟貌巍然,規模壯麗;瞻拜者仰美富之巨觀,潛修者樂作人之雅化,鄒魯之風,不於海濱見之乎?若夫泮池之築,則知縣俞兆岳、教諭鄭長濟捐俸共成之也。康熙二十四年,御書「萬世師表」扁額,令各直省、府、州、縣懸掛文廟。康熙二十五年,御制「至聖先師孔子、四賢贊」勒石於各直省、府縣學宮。

  至聖先師孔子贊(并序)

  蓋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傳而聖人代宣其蘊。有行道之聖,得位以綏猷;有明道之聖,立言以垂憲。此正學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粵稽往緒、仰溯前徽,堯、舜、禹、湯、文、武達而在上,兼君師之寄,行道之聖人也;孔子不得位,窮而在下,秉刪述之權,明道之聖人也。行道者,勳業炳於一朝;明道者,教思周於百世。堯、舜、文、武之後不有孔子,則學術紛淆、仁義湮塞,斯道之失傳也久矣?後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為治國平天下之准,其奚所取衷焉?然則孔子之為萬古一人也審矣!朕巡視東國,謁祀闕里,景仰滋深。敬摛筆而為之贊曰:

  清濁有氣,剛柔有質;聖人參之,人極以立。行著習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極,惟後綏猷。作君作師,垂統萬古;曰惟堯、舜、禹、湯、文、武。五百餘歲,至聖挺生;金聲玉振,集厥大成。序書刪詩,定禮正樂;既窮象繫,亦嚴筆削。上紹往聖,下示來型;道不終晦,秩然大經。百家紛紜,殊途異趣;日月無踰,羹牆可晤。孔子之道,惟中與庸;此心此理,千聖所同。孔子之德,仁義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庶幾夙夜,勗哉令圖;溯源洙泗,景觸唐虞。載曆庭除,式觀禮器;摛毫仰贊,心剛遐企。百世而上,以聖為歸;百世而下,以聖為師。非師夫子,惟師於道;統天垂世,惟道為寶。泰山巖巖!東海泱泱!牆高數仞,夫子之堂!孰窺其藩?孰窺其徑?道不遠人,克念作聖。

  四賢贊

  顏子

  聖道早聞,天資獨粹;約禮博文,不遷不貳。一善服膺,萬德來萃;能化而齊,其樂一致。禮樂四代,治法兼備;用行舍藏,王佐之器。

  曾子

  洙泗之傳,魯以得之;一貫曰唯,聖學在茲。明德新民,止善為期;格致誠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修統緒,修明訓詞。

  子思子

  於穆天命,道之大原;靜存動察,庸德庸言。以育萬物,以贊乾坤;九經三重,大法是孝。篤恭慎獨,成德之門;卷之藏密,擴之無垠。

  孟子

  哲人既萎,楊、墨昌熾;子輿闢之,曰仁、曰義。性善獨闡,知言養氣;道稱堯、舜,學屏功、利。煌煌七篇,並垂六藝;孔學攸傳,禹功作配。

  康熙二十六年,奉旨設立下馬牌於廟門外之左右。自是滿漢文武官員軍民人等,罔有不遵者矣。

  朱文公祠,在寧南坊文廟東。康熙五十一年,臺廈道陳璸建。

  文昌閣,在寧南坊文公祠後。康熙五十四年,臺廈道陳璸建,其制倣會城之奎光閣。取材召工,則教諭鄭長濟與有力焉。

  名宦祠,在啟聖祠之前,居左。五十四年,臺廈道陳璸建。

  鄉賢祠,在啟聖祠之前,居右。五十四年,臺廈道陳璸建。

  郡學宮(附)

  郡之有學宮也,自偽鄭氏始也。在寧南坊,南向。國朝開闢以來,仍其舊制。文廟在前、啟聖祠在後,兩廡大門悉備。大門之外,環以柵欄,屢圯屢修。三十九年,臺廈道王之麟始建明倫堂於廟左。堂之後為龍亭庫。四十九年,陳璸觀察臺陽,易柵欄為圍牆,濬泮池於圍牆之內。建閒廳三間於明倫堂之外,西向,為各官停驂處。建大成坊一座,與閒廳相連,遊聖之門,必於是焉。建學舍於明倫堂之後,東西相向,各三間,為教官宅舍;建十八齋於學宮之內,為諸生肄業之所。制云備矣!而照牆蔽塞、泮池窄狹,不足以壯厥觀;五十七年,知府王珍躍然起曰:「是則某之責也」!爰是闢照牆為櫺星門,移泮池於櫺星門之外,而環以牆,形若半月。牆以外,東有龍門,西有雲路;牆之左右,闢二小門,雖設常關。五十八年,臺廈道梁文煊蒞任,謁廟行香,顧謂僚屬曰:「此非殿制也。卑陋如是,何以尊先聖而崇盛朝之規模」?因諏吉興工,棄其舊而重新之;棟樑得大木,磚礫牢永久。殿內用四點金,殿外環以低欄,累磚為之;玲瓏丹漆,燦然奪目。出簷角於四隅,上覆以亭,豎其扁曰「大成殿」;制與內地同焉。山明水秀,拱於廟前,真海外之巨觀也;至矣!蔑以加矣!諸費梁公實肩之,而規畫制度則經歷王士勷獨任其責。千百年後,瞻殿宇之巍煥,溯興建之由來,陳始之、梁與王成之,而經歷士勷之功,亦不可沒也。

  按邑誌止載一邑之事,郡事不登焉。郡學宮,郡志之宜也,邑志之毋乃多乎?然而事功、治功,書之太常,所以風有位也;三公之有功於聖廟如是,豈可令其久而弗傳乎?因詳敘其興廢之由,附之邑乘中;俾後之君子有志纂輯者,不患藉手之無自焉矣。

  (附)生員額數

  取士之有定額也,自明初始也。每學科、歲取進生員,各以百名為率。有廩膳、增廣、附學之別:廩膳府學四十人、縣學二十人,增廣系以後添設,其額數與廩膳均;附學則無定數。國朝順治四年,取進生員以縣之大小,定額數之多寡:大學定四十名、中學定三十名、小學定十二名;先科考,後歲考。十五年,定府學二十名、大縣十五名、中縣十二名、小縣或四名、或五名。十八年,并科、歲合考。康熙九年,復定府學二十名、大縣十五名、中縣十二名、小縣或七名、或八名。十二年,科、歲仍分兩試,先歲考、後科考。十八年,又定科、歲試不論大小縣,各取進四人。至二十年,科考復定取進生員,各照廉熙九時額數,遂為定例。其廩膳生員:府學定四十名、大縣學、中縣學定二十名、小縣學定十六名;增廣各如其數。廉熙二十三年,設臺灣縣。二十五年,臺廈道周昌具詳督撫兩院,題定照內地中縣之例,歲、科各取進一十二名;廩膳生員減內地之半,定為十名;增廣生員如之。歲貢照內地例,以廩生食餼淺深為先後,每二年貢一人。照陝西延安、廣東瓊州例,以臺廈道兼理學政,附其冊於福建學使達部焉。

  武生額數:國朝順治初,武童與文童一並考試,無科考;取進額數無定。武生歲考列優等者,以科舉論。康熙九年,詔令直省該督、撫、提、鎮就副、參、遊熟識騎射者,委一員同學臣考試武童。十四年,罷武職官同考之例。其武童進學,上、中、下縣額數悉照文童取進之例,則自康熙十年始也;臺灣取進武童,亦如內地中縣之額焉。

  臥碑文(順治九年,上命禮部頒行直省各府、州、縣刊刻學官,俾知遵守)

  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宮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報國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條,開列於後:

  一、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於危亡。

  一、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蹟,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員不可干求官長、結交勢要,希圖進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員當愛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許家人代告,不許干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

  一、為學當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如有未明,從容再問,毋妄行辯難。為師者,亦當盡心教訓,勿致怠惰。

  一、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聽提調官治罪。

  御製訓飭士子文(康熙四十一年,頒行各直省,訓飭天下士子)

  國家建立學校,原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材,典至渥也!朕臨御以來,隆重師儒、加意庠序,復慎簡學使,釐剔弊端,務期風教修明,賢才蔚起,庶幾棫樸作人之意。乃比來士習未端、儒教罕著,雖因內外臣工奉行未能盡善,亦由爾諸生積錮巳久,猝難改易之故也。茲特親製訓言,再加警飭,爾諸生其敬聽之:

  從來學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學,學術事功,源委有敘。爾諸生幼聞庭訓、長列宮墻,朝夕誦讀,寧無講究?必也躬修實踐,砥礪廉隅,敦孝順以事親、秉忠貞以立志。窮經考義,勿雜荒經之談;取友親師,悉化驕盈之氣。文章歸於淳雅,毋事浮華;軌度式於規繩,最防蕩軼。子矜佻達,自昔所譏。苟行止有虧,雖讀書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語流言,脅制官長;或隱糧包訟,出入公門;或唆潑姦猾,欺孤凌弱,招呼朋類,結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鄉黨弗齒。縱倖脫褫朴,濫竊章縫,返之於衷,能無愧乎?況乎鄉會科名,乃掄材大典,關係尤鉅;士子果有真才實學,何患困不逢年?顧乃標榜虛名,暗通聲氣,夤緣詭遇,罔顧身家;又或改竄鄉貫,希圖進取,囂凌騰沸,網利行私。種種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貴以正。若茲厥初拜獻,便已作姦犯科,則異時敗檢踰閑,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為國家宣猷樹績,膺後先疏附之選哉?朕用嘉惠爾等,故不禁反覆惓惓。茲訓言頒至,爾等務共體朕心,恪遵明訓;一切痛加改省,爭自磨濯,積行勤學,以圖上進。國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爾身有榮,即爾祖父亦增光寵矣!逢時得志,寧俟他求哉?若乃視為具文,玩愒勿儆,毀方躍冶,暴棄自甘,王章具在,朕不能為爾等寬矣!自茲以往,內而國學、外而直省鄉校,凡學臣師長,皆有司鐸之責者,並宜傳集諸生,多方董勸,以副朕懷;否則,職業弗修,咎亦難逭,勿謂朕言之不預也。爾多士,其敬聽之哉!

  贊禮生:大學六名、小學四名。康熙二十五年,令直省府、州、縣學遴選在學肄業,文行兼優、聲音響亮者,補充考試,特准為優等造冊報部,不許濫充。

  樂舞生:額數八十六名。康熙二十六年,頒行直省府、州、縣學遴選青年無過俊秀子弟補充,學樂習舞。每遇春秋丁祭之日,大合樂以祀先聖。免其差徭,優之以禮。遇歲、科考,教官造冊報府,送道應試。

  奉祀生:凡聖賢嫡裔有願充者,詳給衣頂,造冊報部。事在康熙二十五年始也。

  社學生:就鄉社之中,擇其立身正直、學問優長者,教督一鄉之子弟,免其差徭。遇歲、科考,教官造冊報府,送道應試。順治九年通行,康熙二十五年裁去。

  ·書院

  在寧南坊府學之右。康熙五十九年,臺廈道梁文煊建。從右畔繞至學宮之後,計四十八間;為諸生肄業之所,匾曰海東書院。董其事者,經歷司王士勷也。

  ·壇廟

  社稷壇:社祭五土,稷祭五穀。壇在東安坊,西向。四方,廣各二丈餘,高三尺許;東、西、南、北為陛,各三級。五十年,臺廈道陳璸環以磚垣,設柵欄門於西,以通出入;去壇各二丈餘。雖未盡合古制,然亦不失古遺也(考壇制:方、廣各二丈五尺,高二尺四寸;東、西、南、北出陛,各三級。壇下東、西、南各五丈,北一十五丈,環以墻,門由北入。其不屋者,以宣天地之氣也)。又以柱石為主,方一尺一寸、長二尺五寸,頂似鐘形;痊於壇之正中,而露其頂。設神牌二:一曰本縣縣社之神、一曰本縣縣稷之神,藏城隍廟中。至期,設於壇上以祭。今石主神牌俱未有設,惟就壇上致祭焉。

  山川壇,在東安坊。與社稷相連,制亦一體,同一圍墻。考舊制:與社稷壇等,惟不設石主;東、西、南、北為陛,各五級焉。神牌三:中為風雲雷雨之神,左為本縣境內山川之神,右為本縣城隍之神。今神牌亦未有設,惟就壇上致祭焉。

  邑厲壇,在東安坊,未建。屆期長篷以祭,畢仍撤去(考壇製方、廣各一丈五尺,高二尺;前陛三級,餘無階,繚以垣)。

  城隍廟,在鎮北坊,臺灣縣張宏捐俸鼎建。

  邑有城隍廟,自康熙五十一年始也。前此,朔望之期,縣官隨知府詣府城隍行禮;禱雨祈晴,悉於是焉。至張宏知縣事,毅然建興,此邑城隍之廟所由來也。致敬宿齋有所、水旱疾厄有告,五穀登而民人泰,神之祐之,景福實無疆矣!

  嶽帝廟,在東安坊。偽時建,鄉人鳩眾重修。旁有僧舍數間,以供香火。

  祠(附)

  施將軍祠,在寧南坊。紳衿士民同建。

  吳將軍祠,在東安坊。紳衿士民同建。有樓一座,額曰「仰止樓」。

  論曰:二公皆有平定之功:施統率水師,開闢疆土,登岸之日,商貿於市、農耕於野,雖曹武惠之下江南,不是過矣。吳統轄陸師,整肅有法、訓練有方,駐臺數閱月,兵不擾民、民不知兵,方之征西大帥,何多讓焉?臺人建祠崇祀,以垂永久,亦以傚甘棠之遺意云爾。

  ·義學

  一、在東安坊府治之南。四十三年,知府衛臺揆置。額曰「崇文書院」。

  一、在東安坊府治之東。四十五年,知縣王士俊置。

  ·社學

  在東安坊者二。康熙二十一年,知府蔣毓英置。

  在鎮北坊者一。康熙二十八年,臺廈道王效宗置。

  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張宏奉巡撫張伯行建立社學於各里莊十六所:一、在永康一所,一、在長興里一所,一、在永豊里一所,一、在武定里一所,一、在仁和里一所,一、在文賢里一所,一、在崇德里一所,一、在新豊里一所,一、在保大西里一所,一、在保大東里一所,一、在歸仁南里一所,一、在歸仁北里一所,一、在廣儲東里一所,一、在廣儲西里一所,一、在仁德里一所,一、在大目降莊一所。

  ·學田

  儒學田:下則園一片,在永康里嵌頂。年輸正供,存粟二十餘石。

  ·坊里(邑治轄四坊、一十五里、一莊)

  在邑以內者為坊;曰東安坊,曰西定坊,曰寧南坊,曰鎮北坊。

  在邑以外者為里;曰武定里,曰永康里,曰廣儲東里,曰廣儲西里,曰長興里,曰新豊里,曰歸仁南里,曰歸仁北里,曰永豐里,曰保大東里,曰保大西里,曰仁德里,曰仁和里,曰文賢里(分一、二圖),曰崇德里。

  莊,曰大目降莊。

  ·保甲

  東安坊一百三十八甲,西定坊一百九十七甲,寧南坊六十八甲,鎮北坊一百七十三甲,永康里八十九甲,廣儲東(里)十四甲,廣儲西(里)十三甲,長興(里)二十一甲半,新豊里二十七甲,歸仁南(里)十四甲,歸仁北(里)十二甲,永豐里十五甲,保大東里十八甲,保大西里二十六甲,仁德里二十五甲,仁和里二十六甲,崇德里二十一甲,文賢里十七甲,武定里七十八甲,大目降莊三十五甲。

  ·舖舍

  府前舖,南抵南路舖二十里、北抵北路舖二十里。舖兵四名。

  南路舖,北抵府前舖二十里、南接鳳山縣界。舖兵四名。

  北路舖,南抵府前舖二十里、北接諸羅縣界。舖兵四名。

  新港巡檢司,弓兵一十八名。

  澎湖巡檢司,弓兵一十八名。

  ·坊表

  「令文齊武」坊,康熙五十年,通營為總兵官崔相國建。

  「興學造士」坊,在府前。康熙五十八年,臺屬士民為知府王珍建。

  「澤敷海表」坊,在禾寮港街。康熙四十九年,通營為水師協張得功建。

  「貞節」坊,在鎮北坊。偽時,為節婦鄭宜娘建。

  ·倉廒(共計六十六間)

  一、在鎮北坊,共計六十一間。

  一、在縣署左,共計五間。

  ·社倉(共計一十五間)

  一、在鎮北坊,一座四間。康熙五十年,臺廈道陳璸建。豎石匾,鐫「社倉」二字;署其詩於末云:「聊為吾民留碗飯,豈無來者續心燈」?

  一、在東安坊,一間。

  一、在永康里,一間。

  一、在廣儲西、武定里,一間。

  一、在歸仁里,一間。

  一、在崇德、永豐里,一間。

  一、在新豐里,一間。

  一、在長興、保大西里,一間。

  一、在仁德里,一間。

  一、在保大東里,一間。

  一、在仁和、文賢里,一間。

  一、在廣儲東里、大目降莊,一間。

  此知縣張宏所建也。康熙四十八年,奉巡撫張伯行牌:各官及紳衿捐輸粟石,以備荒旱,就各里設立社倉貯焉。僉舉鄉之正直者一人為倉長,同耆老看守。遇青黃未接之時,借與鄉間為民食;收成後,補還。粟不虞其朽爛,民不憂其待哺,良法美意,孰有加焉?出入悉聽民間,令教官查核,毋致侵漁之患。

  ·橋梁

  大坊橋,在東安坊嶺後通衢之中,官府往來之所也。架枋為之,因以名橋。偽時所建。康熙二十三年,知府蔣毓英重修。後屢圯屢修,皆出縣官捐俸焉。

  磚仔橋,在西定坊。荷蘭所築。砌磚和灰而成,堅埒於石。今洪水衝崩,止存舊跡。

  樂安橋,在東安坊。架木為之,旁翼以欄。三十七年,知縣盧承德建。今洪水衝崩,基址無復有存者。

  濟津橋,在鎮北坊通衢之中,官府往來之所。架木為之。康熙五十八年,總鎮歐陽凱建。

  永安橋,在西定坊。架木為之。鄉人同建。

  太平橋,在西定坊。架木為之。鄉人同建。

  安瀾橋,在西定坊。架木為之。年久朽壞,五十九年,知府王珍重建。旁翼以欄,中豎木坊,匾曰「安瀾」。經歷王士勷督造。

  大橋,在永康里。洪水衝崩,舊跡猶存。

  小橋,在永康里。洪水衝崩,舊址無存。

  烏鬼橋,在永康里。架木為之。鄉人同建。

  斗米橋,在廣儲里西保。架木為之。鄉人同建。今圯。

  二層竹橋,在文賢里。春冬之間,架竹為橋,上覆以土,可通車馬;夏秋水漲,以小舟濟人。橋南系鳳山縣界。

  ·津渡

  大井頭渡,在西定坊。水程六、七里。過渡即為安平鎮。

  二贊行渡,在文賢里。夏秋小船濟人,春冬則架橋。橋南屬鳳山縣界。

  岡山溪渡,在崇德里。竹筏濟人。

  ·集市

  魚市,在西定坊。鬻販鮮魚之所,故名。

  菜市,在寧南坊。蔬菜、瓜果之屬原集於此,故名。今散各處。

  柴市,在寧南坊。與菜市毗連。以火柴多集於此,故名。今亦不盡然矣。

  市仔,在東安坊。販賣海鮮,皆集於此。

  十字街,界於四坊,即郡志所謂大街是也。值通衢大道之衝,砌以石,行人便利。府志載為耆民吳振生所砌者。

  嶺後街,在東安坊。

  枋橋頭街,在東安坊。

  嶽帝廟街,在東安坊。

  油行街,在東安坊。街多賣油,故名。

  大埔尾街,在東安坊。

  柱仔行街,在寧南坊。

  橫街,在十字街南。

  布街,在寧南坊。

  竹仔街,在鎮北坊。大小之竹多集於此,故名。

  帽街,在西定、寧南二坊之間。街多帽店,故名。

  安海街,在寧南坊。

  新街,在西定坊。

  暗街,在西定坊。

  打篷街,在西定坊。

  禾寮港街,在十字街之北。屬鎮北坊。

  大井頭街,在十字街之西。大井以東屬鎮北、大井以西屬西定。

  總爺街,在鎮北坊;府志載過坑仔街是也。 

  舊南勢街,在西定坊。

  新南勢街,在西定坊。

  春牛埔街,在永康里。

  北勢街,在西定坊。

  新北勢街,在西定坊。

  蔦松街,在永康、武定、廣儲西三里交界。

  中樓仔街,在永康里。

  舊社街,在歸仁北保。

  嵌下街,在長興里。

  橋頭店街,在廣儲東里。

  陂頭街,在文賢里。

  澎湖媽宮街。

  ·水利

  甘棠潭,在保大東里。鄉民合築,以障水。多生甘棠樹,故名。

  無源潭,在永豐里。以無水源,故名。

  蓮花潭,在文賢里。源深,雖旱不涸,灌田甚多(別見「古蹟」)。

  王有潭,在仁和里。鄉民王有所築以灌田,故名。

  參若陂,在文賢里二圖。紅毛時,王參若築以灌田,故名。

  十嫂陂,在□□里。王十嫂鳩眾所築,故名。

  月眉池,在文賢里一圖。形如月眉,故名。積雨水以灌田(別見「古蹟」)。

  鴛鴦潭,在文賢里。兩潭相連,故名。

  水漆潭,在文賢里。多生水漆樹,故名。

  鯽仔潭,在永康、廣儲西、長興三里之界。延流三十餘里,多生鯽魚,年有徵稅;三里之田,藉以灌溉(別見「古蹟」)。

  陂仔頭陂,在文賢里。偽時所築以灌田者。大旱則涸。

  茄冬湖,在保大東里。注雨水,灌本處四十餘甲之田。

  嵌下陂,地勢卑下,泉流歸焉;鄉人築堤蓄水,以灌田。歷年頻爭水利;五十七年,知府王珍親勘,勒石定界,而水利畫一。

  草潭,在新豐里,偽時築,方半里許,蓄雨水以灌田。

  荷蘭陂,在新豐里。鄉人築堤,蓄雨水以灌田。草潭通此。

  公爺陂,在新豐里。偽時築,蓄雨水以灌田。

  弼衣潭,在新豐里香洋仔。偽時築,蓄雨水以灌田。

  ·阨塞

  版圖既定,規畫備詳,謀所以固彊圉,而為久安長治之模者,尤在擇其扼塞,而預計之也。臺灣屬在中路,其地視鳳、諸為最窄;附郭諸山,不過三、四十里而遙。非如鳳山之極南、諸羅之極北,類皆深林疊嶂,為竊發之淵藪。

  而論其要,則莫若彭湖一島。彭湖列大海之中,為入臺必經之地。島嶼相連,不可枚舉;所謂三十六嶼者,不過撮其大者而言耳。設營制,置重兵,亦既詳且慎矣。及慮其歷久而廢弛也、防患之未周也,築砲臺、立煙墩、添汛防,各嶼有守要之官兵、各澳有禦敵之戰艦,而更加以時出會哨。當事之籌畫,又何其周密也!益以彭湖為臺灣之門戶,不得不為守固之善策也。

  其次,莫如鹿耳門。港道窄狹,僅容一舟。外則有鐵板沙線,隱伏於南北波濤之中,舟觸之,無不立碎,實為臺灣之咽喉。近又設砲臺於阨要之地,水道既險,守禦有備,雖舳艫千里,何所用之?

  方今聖天子威靈所備,無遠弗暨,海宇擴清,洵為亙古之所未有。是在握權者繕其甲兵、修其器械,加以簡閱之勤,毋徒務為苟安之計。如此,則彭湖固;彭湖固,則鹿耳門安;鹿耳門安,則全臺與之俱安。又況打鼓港設險於南、雞籠山守固於北,而又有水師提督擁重兵於廈門,時加哨巡;天塹金湯,不是過矣!故並詳之,以為久遠之善策。 

  ·恤政

  養濟院,在鎮北坊。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沈朝聘置。

  義塚,在寧南坊魁斗山;俗名鬼仔山是也。歷年久遠,丘塚累塞,無復有閒曠之土;貧而無力者,又苦於安厝之無地。康熙五十九年,監生陳士俊買園地數甲於鳳山之新昌里,與此山毗連,以為塚山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