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 〖李中〗(1478-1542年)字子庸,号谷平。明吉水(今属江西)人。正德进士,授刑部主事。上疏谏西僧出入禁内,宦官用事,谪通衢驿丞。王守仁起兵诛朱宸濠,使参军事,擢广东佥事,转广西左参议,寻以副使提督其省学校。再任浙江右参政,广东按察使,转右布政使。因不肯逢迎抚按,降四川右参政,移浙江按察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给曲阜三氏学生廪。晋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后卒于官。中受学于杨珠,珠学自传注以溯濂、洛之学,弟子出其门者,以解释考据为名家,但自谓所学不在此。晚以李中为传人。中之学以存养为要。他特别强调心的作用,认为人得天地之心以为心,故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心为天下之大本,动皆从心中流出,即为达道;如不从本心所发,便是私意,不是道。人得天地之心以为心,其体为仁,其用为义。其体用-原,显微无间,立其体,则寂然不动,浑然天理;及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致用各异,即所谓义。所以,“心即理,理即心”,心与理不可分而为二,“凡言存天理,心尚与理为二”,故“存天理”之论,“只为始学者论”,而究其极,心与理本是二而一。而理与事又密不可分,“理外无事,事外无理”。心既如此重要,故“为学要以心为本”,“圣人之为圣人,全此心而已”。而要“以心为本”,“全此心”,则必须存养。“圣学之功,只是一个存养为本”。存养的途径主要是明心、存心、主敬、省察等。他认为,“凡看经传,皆以明此心为务,观一物,处一事,皆有以验此心之所形,则无往而非养心之学矣”。“常时存此本心不失,便是存养”。“或有一念之动,少有非僻,省察之,即与克去,此本心‘依旧存而不失”。“省察是存养内一件”。“涵养须用敬,所以养此心也”。李中还提出,“圣人之道,理一而分殊”,分不患其不殊,分殊是自然的,所难者在“理一”,所谓“理一”,即“宇宙只一理”,这一理就是“公”。人之有身,则有自私之蔽,圣人之教,就是去天下后世自私之蔽。自私之蔽一去,则廓然大公,公则理一无间。故君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儒者之学,理一而分殊”,分不患其不殊,所难者在于“理一”。“理一”即“希圣”。
|
|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