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或659年)字登善,唐前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博涉经史、尤工书法。称为唐初四大书家。隋大业末,为薛举通事舍人。后入秦王府任铠曹参军。唐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受遗诏辅政。高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历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尚书左仆射。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遂良崇尚儒家的“仁政”,“人治”思想。他认为,信为国家的根本,百姓之所归。“文王许枯骨不违”,孔子宁去食而存信。君子不能失言于人,圣主不能戏言于臣。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九褚遂良)。居上者,能礼其臣,则臣能尽力于奉上。君主不可骄奢玩物。雕琢害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也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不加以禁止,必发展为以金,金又不禁业,必又以玉为器。故谏者为救其源,不能使开奢靡之风。他还强调“人治”的重要。认为君为首,臣为股肱。梁栋榱桶,“隋能助化”。所谓成海取于细流,崇山由于积壤。然而为政之本,在于择人。不正其源,则远差千里。《周礼》卿大夫之职,考士的德行,献给于王,王拜而受之。汉以明经取士,或以四科辟召,尤其是刺史部帅,人皆仰以为安,如得一善人,则部内安宁。如遭一恶人,合州劳弊。故人君管恤百姓,必须择贤。他还主张维护封建礼法,定嫡庶之分。认为唐太宗“昔以承乾为嗣,又宠爱泰,”是嫡庶不分。又认为王皇后本出身名家,奉事先帝。“皇后无它过,不可废”,如“必欲改立者,请更择贵姓。昭仪(武则天)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之,奈天下再日何”(《唐史·褚遂良传》)。还主张史官掌笔,应君举必书,善恶必记,以戒人主不为非法。他信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唐太宗将封禅泰山,行至洛阳,“星学太微,犯郎位,”他谓“慧辄见、此天意有所未合”。时有飞雉数集宫中,则谓“雄雌并见,以告明德”。(同上)曾奉敕参撰《群书治要》,辑录经史谱子有关治国兴衰政迹之文。始上古,终晋代。凡采经书十二种,十卷;史书八种,二十卷;子书七种,二十卷。多本唐初善本,有裨校勘。前代明儒桓谭、仲长统等人论政,赖此得存梗概。遂良为一代儒臣,对扩大儒学影响起一定作用。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