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程颐

  〖程颐〗(1033一1107年)字正叔、号伊川、称伊川先生,北宋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经司马光、吕公著的推荐,诏为西京国子监助教,后又任崇政殿说书。他力学好古,不喜仕进,以继承儒家传统为要务,因长期在洛阳讲学,故其学称为“洛学”。主要弟子有刘绚、李□、吕希哲、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尹□、周行己、许景衡、田述古、邵伯温、罗从彦等。在政治上追随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恢复古制,立“宗子法”。在哲学上,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即天理。它产生万物和支配万物。但理又是实在的,“实有是理,故实有是物;实有是物,故实有是用;实有是用,故实有是心;实有是心,故实有是事。是皆原始要经而言也”(《河南程氏经说》卷八)。天理又是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道德规范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形态。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皆是“理之当”,君臣父子,是“天下之定理”。“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妇有偶随之礼,此常理也”(《伊川易传》卷四)。并推论出所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把“天理”说成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主宰者。由此,他还提出“安于义命”的人生哲学,即“人之处患难”时要服从天理,服从天命,他认为,“在困难艰险之中,乐天安义,自得其说(悦)乐也。时虽困也,处不失义,则其道自亨,困而不失其所亨也。能如是者,其唯君子乎”(《伊川易传》卷四《困》卦)进一步强调“君子处险难而能自保者,刚中而己,刚则才足自卫,中则动不失宜”(《伊川易传》卷二《习坎》卦)。还提出“谦巽”(谦卑),认为“君子志存乎谦巽、达理,故乐天而不竞;内充,故退让而不矜。安履乎谦,终身不易。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显,此所谓君子有终也”(《伊川易传》卷二《谦》卦)。把谦巽当为美德,这种美德通达理义,道德学问充积于内心,表现为乐天退让,不竞不矜。具有这种美德的人,能得到人们的称赞,“何往而不安”。关于人性论,他宗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是善的,性即是理,理自尧舜至百姓,皆是一样。但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而至善的性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因素,而仁是五者的总结。他要求人们通过“养心”或“养气”,使人性中恶的成份为本然的善克服,提出“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的命题。认为天理即人性,亦即天命,三者无异,故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命。并进一步提出“去人欲,存天理”。还提出与天理论完全相符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论。他认为,“凡一物上有一理”,须穷致其理。但不是一件事物、一件事物具体的理,而是要“闻一知十”,体会到“万物皆是一理(天理)”。“格物”即“穷理”,是要人们在内心里恢复“天理”,认识到事事物物皆是天理的作用。用天下万物所体现的天理,来印证内心所固有的天理。而认识的主体是“心”,它完全脱离开感性的闻见之知。是“德性之知”,为使“心”体现“天理”,又提出“主敬”的修养方法,使人心不思念万物,与“天理”合一,是沟通主观自我与客观“天理”的媒介。故学礼“必求先王之意”。程颐的理学思想体系,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洛学”与“闽学”相结合,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淳□元年(1241),封伊川伯,从祀孔子庙,明称“先儒程子”。主要著作有《二程遗书》、《二程外书》、《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二程粹言》。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有《二程集》。“受经学于昆山王葆、嘉禾闻人茂德、严陵喻樗”(《宋史·程迥传》)。为龟山学派的主要代表,著名弟子有高元之、宋元之、宋元龟、曹建等。他推祟儒家的、“仁政”,并身体力行。居官政宽而明,令简而信,绥强抚弱,导以思义。谴责官吏之衣食,皆为百姓的膏血,但不为民着想,而横敛虐民,“鬼神其无知乎”尝以《春秋》断事。强调孝道,父母在时子孙不得有私财。假使其母一朝尽费,其子孙亦不得违教令。则宾礼贤士,进其子弟之秀者为其陈说《诗》、《书》,质疑论难不问朝暮。朱熹称其人品学问“敬惟先德、博闻至行、追配古人,释经订史,开悟后学,当世之务又所通读,非独章句之儒而已。曾不得一试,而奄弃盛时,此有志之士所为悼叹咨嗟而不能已者。然著书满家,足以传世,是亦足以不朽”(《宋史·程迥传》)。著有《古易考》、《古易章句》、《古占法》、《易传外编》、《春秋传显微例目》、《论语传》、《孟子章句》、《文史评》、《经史说著论辨》、《太玄补赞》、《户口田制贡赋书》、《乾道振济录》、《医经正本书》、《条具乾道新书》、《度量权三器图义》、《四声韵》、《淳熙杂志》、《南斋小集》。“二程先生”,因二程长期居于洛阳讲学,故其学称“洛学”、“新儒学”。主要弟子有刘绚、李□、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患、吕大钧、吕大临、朱光庭、刘立之、邵伯温、田述古等。在政治上追随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数月之间,章数十上”,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