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 《与“三”结缘的张恨水》 袁 进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8日 15:20
主讲人简介:
袁进,男,汉族,江苏镇江人,生于1951年7月。当过知青,干过工人、会计,做过编辑。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张恨水研究学会学术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张恨水评传》、《小说奇才——张恨水传》、《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鸳鸯蝴蝶派》、《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近代文学的突围》等。
内容简介:
一、“三多”作家张恨水:首先,张恨水作品的数量多,他一生写了近三千万字;其次,他的作品发行多,就《啼笑因缘》这一部作品就至少印了26版;第三,张恨水的小说同时创作的数量多。张恨水在鼎盛时期,他要同时创作六、七部小说。事实上,张恨水的小说不仅能够打动普通老百姓,而且能够感动高层次的读者,做到真正地雅俗共赏。
二、张恨水的“三种结合”:张恨水到底是怎样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他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归纳起来,他童年、少年所受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三种结合”: “文武结合”、“新旧结合”、“雅俗结合”。
他所受到的是新、旧的教育;他所受到的影响是雅文学和俗文学的影响;他的生活是文武结合,既有武将之家的影响,又有后来在私塾所受到的陶冶。正是这种结合,使张恨水形成了他非常独特的人生道路。
三、张恨水的三次游历:张恨水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报馆、书斋里度过的,但是他有过三次游荡江湖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他的印象非常之深,基本决定了他的人生与创作道路。
四、张恨水的三次婚姻: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他母亲包办的婚姻,太太叫徐文淑;第二次结婚是在北京,太太叫胡秋霞;第三次结婚也是在北京,太太叫周淑云,后改名为周南。
张恨水的恋爱对于张恨水的言情小说是有影响的。在张恨水早期的言情小说中,女主人公往往带有理想化色彩,到了跟周南结婚之后,在他的言情小说当中,主人公就更加现实了,往往理想化的色彩就退却,思想感情更接近于现实生活。
(全文)
一、“三多”作家张恨水
大家都知道张恨水,张恨水他第一个特点就是他是一个“三多”作家。这个“三多”,首先是他作品的数量多,这个大家都知道。也有人问,到底多少数量,大概就是说他写的小说,大概有近两千万字。那么除了小说之外,张恨水还写过大量的杂文和散文,他那个时候在报社当副刊的主编,每天自己要写一到两篇的杂文,有的时候甚至于更多。那么这个是每天都要写的,所以他在杂文和散文累计起来呢,大概也有好几百万字,所以说张恨水一生写了有近三千万字,这个应该大概不是一个过分夸大的数字。但是因为张恨水的作品有不少已经散佚了,有许多小说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所以有的东西就只能是估计。所以,首先他的作品就是数量多。
其次,他的作品发行多,你们想想看,就《啼笑因缘》这一部作品就至少印了26版。为了出版他的《啼笑因缘》,当时《啼笑因缘》在上海《新闻报》连载的时候,《新闻报》的副刊主编严独鹤就赶紧拉了自己两个兄弟,一起办了一个叫“三友书社”的出版社,这个出版社惟一的目的就是出版《啼笑因缘》。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因为这个书是一定畅销的,所以马上就把这个《啼笑因缘》出出来。而且他是有利条件,因为这个小说是在他主编的副刊上连载,所以他当然是第一个看到小说的全文,而且可以马上出版。
第三个,张恨水的小说同时创作的数量多。你们知道现在的作家往往是怎么样,一部一部小说写,但是张恨水不是,他往往是同时要写六、七部小说,在他鼎盛时期,他要同时创作六七部小说。比方说,1932年他在北平《世界日报》连载《金粉世家》的同时,他在北平的《新晨报》连载《满城风雨》,他在上海《红玫瑰》杂志连载《别有天地》,在上海《新闻报》连载《太平花》,在上海《晶报》连载《锦片前程》,在上海《旅行杂志》连载《似水流年》。此外,还在世界书局出版《满江红》,这个是没有连载,不过有协议。他同时又在报刊上发表了《弯弓集》的各个短篇。你们想想看,同时发表这么多的东西!所以,他同时创作的数量很多。
所以,张恨水的这“三多”在中国小说史上,可以说都是创造了奇迹,都是他是第一个。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讲小说家的作品,不应该以他的数量,而是应该以他的质量,我们不是说一个人写得非常多了,他就一定是好作家。那么张恨水小说的质量又是如何呢?我们可以看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张恨水在北平新闻界,差不多当时主要报刊都连载张恨水的小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两家报刊都在上海,一个是《申报》,一个是《新闻报》,当时的重大新闻假如这两家报刊不刊载的话,别的人就会认为这个消息很可能是假的。这两家报纸就是权威到这种程度,而且这两家报纸的发行量也是全国最高的。
我们还知道,鲁迅的母亲是非常喜欢读小说的人,当时根据荆有麟的回忆录,鲁迅的母亲并不喜欢看鲁迅的小说,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小说家,后来别人告诉她,而且说你儿子写的就是绍兴当地的事情,他母亲觉得非常高兴,就把这个小说拿来看,看了之后说,我觉得也没什么好。然后,他的母亲是非常要看谁的小说呢?要看张恨水的小说。这个我可以有证据的,这个证据就是在鲁迅的日记、书信里,那么根据《鲁迅全集》他的书信1934年5月16日给他母亲的信里边,他说:“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一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所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从信上的这个话分析,显然张恨水的小说是他母亲点名要的,不是说他推荐的。由此可见,他的母亲对张恨水的小说是非常喜爱,实际上今天鲁迅博物馆,里边还有许多张恨水的小说,那就是鲁迅买来寄给他母亲看。
事实上,张恨水的小说不仅是在市民阶层,在老百姓阶层流传,其实我们现在知道,我们中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学者叫陈寅恪先生,陈寅恪先生晚年双目失明,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在病房里躺着。这个时候,他就请吴宓,吴宓是他的好朋友,到学校图书馆去借张恨水的小说,借来之后由他的太太唐元念给他听,吴宓的日记当中有记载,就是说,他借过好几次。那么抗战胜利,陈寅恪正好是听完了张恨水的一部小说,叫《水浒新传》。这也显示了张恨水小说的魅力,也就是说,他写的小说不仅能够打动普通的市民,普通的老百姓,而且能够感动高层次的学者,高层次的读者,做到真正地雅俗共赏,这在中国小说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二、张恨水的三种结合
那么张恨水他到底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呢?一个著名作家的呢?他是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把它归纳起来,他童年、少年所受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三种结合”,哪三种结合呢?叫做是“文武结合”、“新旧结合”、“雅俗结合”。
“文武结合”到底是怎么说呢?张恨水,原名张心远,1895年出生在江西广信,恨水的名字是从李煜的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里边来的。我们假如看过张恨水的照片,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长得非常文雅,很秀气的一个作家,但是你们可能都不知道,张恨水倒是出生在武将之家,他的祖父曾经做过参将。他的祖父武功相当好,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够举起百斤巨石,一百斤重的石头,就像玩弄弹丸一样。那么张恨水亲眼目睹,小时候亲眼目睹他祖父的武功,这个武功就是他用在《啼笑因缘》里。那就是怎么样呢?你们知道里边有一个武侠叫关寿锋,他有非常好的本领,就是他会挟苍蝇。他在里边写到,他伸出筷子,在飞的苍蝇,一伸就是一个苍蝇给他挟住了,挟住了之后,苍蝇本身并不烂,而是翅膀折断。所以这个武功的功力就从中可以看出来,这个武功是张恨水亲眼目睹,看到他的祖父就是这个样子,表演给他看的。
他的父亲也是有武功的,跟着他的祖父打仗,曾经保过五品军功,但是他的父亲觉得张恨水不应该再去学武了,因为现在时代不同了,不是冷兵器时代了,再好的武功碰到洋枪、洋炮也没有作用。所以,他的父亲要求是张恨水学文,但是他的父亲没有意识到,应该让孩子接受新式教育,所以他的父亲还是让张恨水读的是私塾。这样,张恨水6岁入学,就进的私塾。一进私塾之后,张恨水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气,这个是跟别人有点不一样的。第一个就是他对文字有特别地敏感,特别善于对对子。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对子,上联叫做“九棵韭菜”,然后张恨水马上想出来对上去了:“十个石榴”。那么你们要知道,“九”跟“韭”是音同字不同,“十”跟“石”也是音同字不同,一个小孩子能够马上想到,它们音同字不同,而且都是植物,而且又马上想到其间的平仄要正好相对,这个是不太容易的。但是张恨水马上就对出来了。所以,他从小就表现出了一个很好的对对子的能力。
他后来写诗非常快,张恨水在北京新闻界是联句速度最快的,那么这个就要归功于他早年在私塾所受到的训练和他自己的才华。另外,张恨水有很强的记忆力。他的记忆力,老师发现,让他背书,他总是很快就背出来了。后来,老师就给他不断地加码,不断地加码之后,他也就不断地每次都能够背出来,所以后来老师就觉得,张恨水背的能力确实是非常强,以至于其他人,有许多人都认为张恨水有过目不忘的能力。那么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张恨水他是能够背出许多古人的著作,古代的诗词、韵文、散文,有很好的雅文学的根底。他后来他的诗词、骈文、文言散文都做得非常好,这个要归功于他所受到的雅文学的训练。但是,张恨水自己最喜欢的,却是当时被看作是俗文学的小说。
十岁那年,他跟他的四叔一起坐船,一觉醒来看到他的叔叔正在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连自己跟他说话也没有听清楚。这是一本什么书?他马上就凑过去了,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本《残唐演义》,结果他就挤在叔叔旁边,两个人一起看,越看越爱看,等到他叔叔看完了,张恨水自己接过来看。那么这一下看了之后,他知道,原来这小说有这么多的魅力!所以他以后就拿着自己不多的零用钱,到处找小说书,买小说书来看。他的私塾老师喜欢看《三国演义》,常常把《三国演义》放在书桌上,他老师休息了,走了,他就马上偷过来看。就这样,张恨水找来了许多小说,张恨水这个时候已经有一点表现出了小说家的灵性。这种灵性表现在哪里呢?一个,那个时候的小说在刻印的时候,往往是同时把批注也刻在小说上面了,但是一般小孩子读小说,诸位假如读有批注的小说很可能也是这样——就会怎么样呢?把批注跳过去,然后就只看小说的正文。但是张恨水这个时候不是,他已经学会了认真去看那些批注,而且去动脑筋想。在这些批注的研究当中,他学会了不少作文的秘诀。他的父亲后来工作调到了南昌,张恨水到了南昌之后,这个时候已经是清朝大办学堂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南昌有一所大同小学很有名,张恨水自己提出要到这个小学去读书。
那么张恨水后来从大同小学毕业之后,又在南昌读了一个甲种农业学校。这个时候,张恨水已经是很新派了,他自己主动把辫子剪掉。由此可以看到,他所受到的是新旧的教育,他所受到的影响是雅文学和俗文学的影响,他的生活是文武结合,既有武将的影响,武将之家的影响,又有后来在私塾所受到的陶冶,所以正是这种结合,使张恨水形成了他非常独特的人生道路。这三种结合是构成了他非常独特性格气质,所以,就产生了他新旧思想的矛盾,他作为一个过渡时代的作家,他具有根深蒂固的旧式文人气质和对于落后于时代潮流的恐惧,正是这样的一种思想矛盾,使得张恨水走上了他独特的道路,那就是改良章回小说的道路。
三、张恨水的三次游历
张恨水的一生大部分他是在报馆、书斋里度过的,但是他有过几次游荡江湖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他的印象是如此之深,几乎是决定了他的人生与创作道路。
那么他的父亲死后,张恨水后来就到苏州的一个叫蒙藏垦殖学校去读书,这个学校是不收学费的,那么他在这个学校读书。这个学校是孙中山办的,校长是陈其美。但是二次革命失败,这所学校就被停办了。停办了之后,张恨水就到南昌还想继续求学,但是也失败了。他到了汉口,这个时候正好碰到他的亲戚加入了一个文明戏剧团,在这里,结果张恨水就加入了文明戏剧团,这是他第一次游荡江湖的经历。他在这个文明戏剧团当中,前后大概有近两年的时间。他进这个文明戏剧团,开始做的是写写说明书的工作,也曾经上过台,据说他演过《落花梦》里边的一个生角,一上台有一个毛病,说话太快,而且,带一点安徽的或者是江西的土音,但是基本上还是可以。后来,据说,他曾经演过《卖油郎与花魁女》,在里边他演过其中的卖油郎。
张恨水有了这段演员的经历,他在创作的时候,就形成了他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张恨水独特的,他自己说:“当我描写一个人的时候,不容易着笔的时候,我便自己对镜子演戏给自己看,往往能解决一个困难的问题。”你们想想看,一个作家,他不容易落笔的时候,他写作的时候,房间里要挂一面大镜子,然后他就对着这个镜子表演,在表演过程当中获得灵感,然后写到小说里去,这是他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创作方式。另外,就是他在小说当中描写人物,希望通过人物具体生动的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他往往都是要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表现,而且他写的心理描写常常是独白式的,喜欢运用一些小道具,注重戏剧性的冲突等等,这些特点都跟他的文明戏剧团经历是有关系的。所以张恨水的小说比较容易改编成电影,改编成话剧,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这恐怕也跟他的文明戏剧团的经历有关。
那么张恨水还有第二次游历,这第二次游历给他的印象也是很深的。这第二次游荡江湖是应朋友之邀。他在文明戏剧团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好朋友叫郝耕仁,比他要大8岁。张恨水从文明戏剧团回到家乡,家乡的人非常看不起他。为什么道理呢?因为张恨水每次回家来,都是穷病回家,走投无路了,而且在家里不理家务,不会谋生,每次外出都要用掉家里的钱,还当了戏子,所以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大包衣”。“包衣”是什么呢?是胎盘。因为当时认为,包衣是没有用的,不是像今天,胎盘是药,包衣是没有用的,生了孩子就要把包衣扔掉的,所以张恨水就是没用的包衣。
那么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好朋友叫郝耕仁,写信来给他,说我想出去考察、游历,学习《老残游记》中的老残。他说,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去?费用由我来出。张恨水正在家乡是抬不起头,所以有这个机会,他觉得非常好,他马上就同意了。两个人在安庆会合,他们都是安徽人。然后一起坐船。郝耕仁当时是芜湖《皖江日报》的总编辑,那么他是请假的。然后就一起去了,他们一起来到上海。然后,郝耕仁把家里祖传的方子、祖传的药拿出来,然后又到西药店买了一些西药,装了两个手提箱,说我们就学老残一路走过去,走到江苏,走到山东,然后在北上燕赵,好好地考察中国的民情。那么他们走啊走,走过苏南,走到苏北,一直走到扬州,走到邵伯,走在邵伯这个镇上出了问题。他们一到了这个镇找家旅店一住,这个旅店老板就发现这两个不是药商,样子有点特别,然后就要求他一定要找铺保,不然不能住店。那么郝耕仁就到了镇上的西药店去找铺保,西药店的经理是非常同情他,就跟他说,前方正在发生战事,这里军阀混战,你们两个人是很容易被人家当作探子抓起来的,所以,我劝你们还是赶快回去吧,不要再走了,否则有生命危险。那么这样,他们就只好慌慌张张地离开邵伯。而这一次使张恨水亲眼目睹了军阀混战,给老百姓带来的危险,所以,对于他了解中国社会也是有非常大的好处。
另外,郝耕仁是在新闻界,而且郝耕仁有一个特点,也非常善于写诗。他们两个人喜欢联句,作了不少诗。而且,郝耕仁教给他许多新闻界的写作的方法。那么,张恨水也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了新闻界的写快文章的本领,而且了解了许多新闻界的工作的秘诀。那么这个对于张恨水都有非常大的好处。后来,第二年,也就是郝耕仁要到广东去了,把他《皖江日报》总编辑的职务推荐给张恨水来做。这样,张恨水就进入了报界。而你们知道,张恨水最重要的他的小说的特点,就是跟他的报人身份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小说都是在报纸上连载的小说。他成为报人,在他的人生经历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
张恨水还有第三次游历,这一次是在1934年。张恨水这个时候思想上经历了一次重大危机。在1932年《金粉世家》全部写完之后,张恨水写了一篇序言。在这个序言当中,张恨水说:“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这句话在这篇序言当中重复了四次,你们想想看,张恨水正在经历一次非常重要的思想危机。就是什么?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所以他觉得非常痛苦。就在这个时候,他想到要出去考察,他想到到哪里去考察?到西北,到陕西、甘肃去考察。那么这样,张恨水就自费带着一名工友到陕西,到西安去了,然后从西安到甘肃去考察,一共考察了20多个县。这种作家自费考察在当时是很怪的,很少有作家会这样做。
张恨水在考察过程当中,给了他非常大的触动,他亲眼目睹,他说西北人过的生活,那是江南人无法想像的,怎么样无法想像呢?他说,全家会找不到一片木片,这个房子里边找不到一片木片,你们想,这个家是怎么过的!家里没有被子,靠怎么呢?靠把这个沙烧热了,当被子。18岁的大姑娘没有裤子穿,怎么办呢?靠围着沙草过冬,他说,在江南都是很难想像。他亲眼目睹,一个人要饿死,旁边的人把食物给他,但是其他人阻止他。为什么?因为这点食物已经救不了他,只能延长他的痛苦。
他的这个过程,就是给张恨水极大的触动,面对着西北人民所过的生不如死的活地狱的生活,张恨水思考,因为只有在生存比死亡过得好,才会出现危机:“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假如过的是活地狱般的生活,实际上生不如死,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思想危机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张恨水马上就想到,他自己应该关注这样的现实,他不应该再考虑他自己的“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所以,在1934年之后,张恨水对于现实就更加关注,他对于现实就采取非常严厉的批判态度。
古人说,要写出好文章,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恨水的三次游历,对于他了解中国社会,了解民间疾苦,对于他的人生创作都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四、张恨水的三次婚姻
实际上我们知道,张恨水是一个言情社会小说家,也就是说,他的社会小说里往往有言情的出现。他写言情小说,那么跟他本人的爱情有什么关系呢?应该说,是有点关系,所以下面就要讲张恨水的三次婚姻。
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他母亲包办的婚姻。这个是在蒙藏垦殖学校解散之后,张恨水不愿意结婚,他的学业未就,他不愿意过早成家,他而且是喜欢才子佳人的小说,他自爱郎才女貌的这种生活,所以他憧憬要找一个能够理解他的终生伴侣。但是他的母亲不是这样想的,因为张恨水是长子,他已经18岁了,他不结婚,他的弟妹也不能结婚。按照当地的风俗,他早就应该结婚了。所以,他的母亲一定要他结婚。
张恨水跟他母亲一起去相亲,是在一次看戏的时候,那么媒人指着远处的几个女孩子,指着一个长得比较漂亮的说,就是她。张恨水看看那个人长得很漂亮,也就认了。那么这样,到了结婚那一天,吹吹打打,新娘子进门了。进门了之后,入了洞房,张恨水拿着秤杆把新娘子的红盖布削开来一看,是个丑姑娘!原来,媒人指的是这家人家漂亮的二姑娘,而定亲订的是这家人家的丑的大姑娘,那么实际上是玩了一个调包计。张恨水当场就非常愤怒,咽不下这口气,他就逃出去了。结果一转眼,新郎官不见了,马上喜剧变成悲剧了,全家人慌成一团了,亲朋好友都四处找。最后在村外一座小山边的峡嘴子这个地方找到张恨水,然后在亲友们软硬兼施之下,张恨水总算被逼回到家里。然后他的母亲对着他说,这门亲既然已经招进来了,你就得认下来,这件事情是我对不起你,你以后可以讨偏房,这个由你自己的心意,但是,这门亲你现在一定得认。张恨水不得不认下他不爱的这个女人——徐文淑。而徐文淑也不识字,结婚之后得不到张恨水的爱怜,徐文淑反而倒是激怒了她,她下定决心要认字。认字干什么呢?她说,我将来要当诉讼师,也就是律师,将来去告张恨水。那么这样,她就拼命地学习、识字,到后来,据说是能够看懂比较浅的佛经。
张恨水的第二次结婚是在北京。那是在1923年,张恨水当时已经搬到潜山会馆,而且在专门为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写新闻,两家报纸给他报酬比较高,所以张恨水的生活条件已经有所改善。那么这个时候,张恨水是到哪里去寻找爱人呢?到当时北京的贫民习艺所去寻找爱人。其实张恨水当时已经有点地位了,为什么要到贫民习艺所去寻找爱人呢?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现在只知道,根据张恨水自序,他曾经说过,他在北京有过两次不太成功的爱情。不成功的爱情,他都写进了《春明外史》。那么我们知道在《春明外史》当中,主人公杨杏园跟妓女梨云,和后来跟李冬青有过两次爱情都没有成功。那很可能这两次爱情就是他自己的原型,因为主人公杨杏园是以张恨水自己为原型而塑造的。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春明外史》当中品貌出众,而又富有才华,带一点旧式女子风范的李冬青是最符合中国传统小说“佳人”的形象,但是很无奈,张恨水最终没有办法跟她结合。
现在我们就只能推测,也许正是这两次失恋对张恨水的心理上打击非常沉重,使他产生了自卑感,所以他到贫民习艺所去寻找爱人。贫民习艺所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孤儿院性质的,孤儿院收留了许多女性,那么这些女性慢慢地长大了,到她16岁的时候,那么贫民习艺所就把她的照片挂出来,就是说,你们可以来择配,可以选她做爱人。但是,要双方见过面,女方也认为我愿意选他,双方都互相情愿,那么由男方付给贫民习艺所一笔钱就可以了。那么这样,张恨水就在贫民习艺所里选了一个女性。这个女性是四川重庆人,她小时候被拐骗卖到北京,她只记得她的父亲是挑江水卖的。那么她是被人家补拐子拐到北京来的,原来是当丫头,因为实在吃不消主人家的虐待,所以逃出来,逃到了孤儿院。到最后,就在贫民习艺所里长大了。那么这样,她成为张恨水的第二个太太。后来张恨水给她起了名字,叫胡秋霞。
胡秋霞原来不认字,张恨水教她认字,一点一点地教会之后,胡秋霞后来已经能够看报了。胡秋霞晚年的时候,自己说,我那个时候贪玩,不努力,我假如当初努力一点的话,我的文化水平会更好。胡秋霞这个人是非常好,心地善良,淳朴老实,心直口快,从来不跟人耍手段、使心眼,所以,深受张恨水的亲近。张恨水自己后来,自己出钱,用他的稿费创办一个报纸,叫《南京人报》,是他在南京的时候创办的,他自己创办。中国作家用自己的稿费创办自己的报纸,恐怕他是第一人。那么这个时候,胡秋霞是家里最支持的一个,她贡献出自己大量的首饰和私房钱,为办报提供资金,表现出她的深明大义。但是胡秋霞的文化程度跟张恨水相差太远,她不了解张恨水的思想,他们之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精神上的裂痕无法弥补,所以张恨水还是感到孤独,他还在等待爱情的降临。
大概是在1928年到1929年,张恨水曾经认识了一个有文才的女子,她写小说,会写小说,会作诗,是留过洋的学生,家境富裕,思想解放,也仰慕张恨水的才气,她希望张恨水与两个妻子离婚,然后跟她结婚。但是张恨水经过慎重考虑,拒绝了她,因为他自己要对这两个太太负责,他不忍心撒手不管。但是张恨水自己仍然在追求爱情。大概在1930年到1931年的时候,在北京一次游园会上,张恨水认识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子,她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叫周淑云。
周淑云出身是一个破落官僚的家庭,父亲早死,家里负担比较重,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爱唱京戏,聪明伶俐,张恨水也非常喜欢京戏。张恨水刚到北京的时候,第一次拿了工资还了债,付了房饭费之后,只剩下一块钱,就这一块钱,还有一个月,但是张恨水看到一个戏园子贴着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三个人联袂演出,票价最低是一块,马上就把这一块钱买了戏票,到戏园里去看戏了。可见他对京戏的热爱。那么正好,就是说他跟周淑云,虽然他比她十几岁,但是他们两个人谈京戏,谈小说,很有共同语言,那么周淑云也爱上了他。那么这样,周淑云愿意做张恨水的外室。张恨水就另外找好房子,就跟周淑云结婚了。结婚之后,张恨水从《诗经·国风》当中,《国风》当中的《周南》、《召南》取出“周”、“南”二字,给周淑云改了名字,就叫她周南。张恨水找到了他的爱情。周南会唱歌,尤其会唱京剧,张恨水会拉京胡,那么张恨水拉着京胡为她伴奏。周南善于交际,可以陪丈夫去拜访朋友,接待宾客,他深得婆婆的喜爱。尽管小姑子的年龄都比她大,但是也都很尊重她。她有文化,后来还学会写旧体诗,所以张恨水原来的理想“红袖添香夜读书”这个时候终于实现了。
抗战的时候,抗战初期,周南不避艰险,带着两个儿子来到重庆,与张恨水是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抗战时光。1959年周南患癌症去世,张恨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实际上,张恨水的恋爱,对于张恨水的言情小说是有影响的。我发现,在张恨水早期的言情小说中,女主人公往往是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实际上,张恨水的小说当中还有一个,就是张恨水这个小说当中的老太太往往都是慈祥的、温暖的,但是目光短浅的。这个很可能跟他的母亲有关。而张恨水的爱情,在他跟周南结合之前,那时主人公常常有理想化的色彩。但是到了跟周南结婚之后,在他的言情小说当中,好像主人公就更加现实了,往往理想化的色彩就退却,思想感情更接近于现实生活。这是不是作家的爱情得到补偿之后,已经无心再给作品中的人物披上一层浪漫的轻纱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许心理学家能从中得到许多材料。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