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军统剑指汪精卫

一 海外刺汪密计

  国民政府军统局受令惩处汪精卫后,戴笠不敢怠慢,立即紧锣密鼓地筹划。虽然军统局在杀汉奸和敌对分子等各方面拥有相当的经验,也不乏有各类行动特工高手,但是这次要杀的是在国民党内经营多年,在各方面有错综复杂关系,且曾高居国民党副总裁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其难度和风险不可低估。

  其一,国际行动缺乏国内行动的有利条件。越南仍处于法国殖民时期。法国人一向对殖民地的管束较严,尤其在社会治安打击不稳定因素方面。素来采取较为强硬的措施,对枪支这类致命武器,更是重点管制,严禁携带入境,一旦查出将采取措施。在河内执行任务,组织越境追杀这种国际行动,在军统局成立后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戴笠缺乏国际行动的组织经验,军统局和其他情报机构也缺少国际行动的经历。军统局虽然有一些国际情报人员,但他们大都是依靠国民政府驻外使领馆和军统局驻外的一些掩护机关集有关资料和情报,没有一个全能的国际行动人员。在河内办事又不像境内,语言不同,地理地形不熟悉,风俗习惯不了解。特工人员是孤军作战,没有大批军警宪特的配合,行动处事极不方便,也不便于隐蔽和撤离。戴笠深深知道,执行刺汪这一精细严密的行动,只要在某一环节上稍有不甚,就会满盘皆输,最终无法完成任务。

  其二,汪精卫是一个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政客,树大根深,人脉关系广泛。中日战争一起,中国的政局一直受国际注目,汪的叛逃又是经过精心策划,与日本军政当局长期周旋的结果。自从"艳电"发表以后,国际舆论和西方两大阵营都在密切注视中国政治的走向,汪到河内以后,日本军国政府重点关注事态的发展,军方和日谍机关在其周围广布眼线和特工,这些给戴笠的行动带来了更高的难度。汪精卫自己也清楚,叛逃之后必将在国民政府引起地震,蒋委员长国民政府和全国抗日民众也不会轻易放之任之子,弹和刀子随时会降临到自己的的头上,说不定哪一天会身首异处。但汪又是一个老奸巨滑的政客,狡兔三窟的狐狸,熟知蒋的为人和军统局的历史,一定会机警无比,倍加警惕,千方百计地躲避劫杀。

  再说,蒋委员长下令军统局要赶在汪精卫返回南京上海成立伪政府之前执行任务。这个行动的准备时间极为仓促,很难仔细周密部署计划,无奈之下戴笠立即把郑介民从军令部请来详细研究海外行动计划和具体方案。

  刺汪行动总指挥。这次海外刺杀,蒋委员长本来考虑让郑介民亲赴河内指挥,但戴郑二人商议后认为,郑介民最近几年来把主要精力一直防在军令部二,对军统局内部的运作和人员及工作情况不太熟悉。如果郑出马,可能许多方面不能得心应手,有可能会耽误战机。而戴笠一直在军统局独挡一面,负责日常工作,有郑介民无法相比的有利条件,于是戴决定亲自上阵,担任越境刺汪的总指挥。

  刺汪行动的指挥中心。这次行动的指挥中心可供选择的地点有三个,即河内香港和昆明。河内处于前线,调度人员临阵处置比较有利,但地利人和却不便于指挥,一旦指挥中心被法国殖民当局和日汪谍报机关监视和控制的话,会陷入被动的局面。昆明虽然临近越南,军统局也有雄厚的基础,但还是不利于行动的调度,临时处理事务也不顺。权衡左右,戴郑认为把指挥中心设在香港较为合适。

  首先,香港是一个自由世界,社会复杂,便于军统特工人员隐蔽疏散。二是,香港进出的手续方便,人员来往不受签证等手续的限制,更有利于军统调遣人员,运送器材物资。三是,香港距河内较近,海轮一个昼夜即可抵达,航班又可直飞重庆,便于指挥人员往返走动。四是,军统局在香港有较深的基础,特工实力也较雄厚。军统局在香港的设备设施也较齐全,使用调度极为方便,有利于工作的全面展开。

  特工行动人员。实施这次海外刺汪,行动人员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要弥补国际行动协同上的弱点,戴笠进行了慎重的安排,汇集了军统局较佳的人选。特工技术专家余乐醒,不但对行动工作研究较深,办事精明能干,而且能讲一口法语,特别适合在法国殖民地的河内活动。但余乐醒缺乏组织指挥重大行动的实际经验,难以担当前线统帅的重任。戴郑反复考虑,决定调用军统天津站长陈恭澍担任河内行动组长。陈参与策划和指挥过王克敏张敬尧石友三等人的重大刺杀行动,胆大心细经验丰富行动果断。另外人选有戴的随身警卫王鲁翘,他是杭州特训班学院,多年随戴笠形影不离,枪法百步穿杨;军统局重庆武术训练班教官唐英杰,他从小习武练功,能飞檐走壁,轻功了得,被视为湖奇人。另外被选中的人有余鉴声张逢义郑邦国陈布云岑家焯魏春风等十八人,被成为"十八罗汉"。他们都各有专长,是军统局的老字号特工行动骨干。"十八罗汉"确定后,戴笠一面急电陈恭澍火速赴港待命,一面分别召见其他人员,进行精神训话,面逾任务,鼓励他们为国家为民族效力。随后戴笠将这批人员从水陆空多路潜送河内集中,待机执行刺汪计划。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