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黄河殇

第十五章 坦克大决战

  1

  铁流滚滚,战车东进,代号“猛虎”的坦克部队马达轰鸣,风驰电掣增援豫东战场。

  猛虎部队前身为南京装甲兵学校,为中国最早建立的机械化部队,也是中国人努力追赶世界潮流的一个见证。国民政府在东北“九·一八事变”之后痛下决心,不惜重金从国外购进各式坦克装甲车数十辆,成立南京装甲兵学校,专门用以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其战争危机感由此可见一斑。

  问题在于,当时中国是个政治动荡经济落后的亚洲穷国,广大民众连饭都吃不饱,哪有许多宝贵外汇购买先进的西方武器呢?所以直到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国民政府才匆忙下令把南京装甲兵学校改建为装甲兵团,下辖三连战车。尽管这些战车多数还是一战时期西方人的老式坦克,但是对于落后挨打的中国人来说,这些披挂钢铁铠甲的庞然大物还是令人精神振奋大开眼界。

  南京装甲兵团初试锋芒始于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国民政府为了全歼上海日军,令其开赴战场,期待予敌一个出其不意的重击。但是这场战斗的结果却令人失望,参战坦克战车损失惨重,几乎未能取得战果便遭击毁,究其原因当然不是敌人发明了什么反坦克的新式武器,而是我军缺少实战经验所致。

  与中国坦克失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日军开路先锋的坦克部队,他们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以至于横冲直撞势不可挡。同为上述淞沪抗战,当日军一个坦克大队在安徽广德与奉命阻击的川军第一四五师迎面遭遇时,身背大刀的中国官兵被眼前这些轧轧作响喷吐火舌的钢铁怪物惊呆了,他们除师长饶国华在南京受训时得见过坦克外无一人识得来者为何物。结果数千官兵英勇无畏地冲上前去与敌人坦克肉搏,战斗仅持续半天,第一四五师被击溃,饶将军自杀身亡。

  总之抗战初期的敌人坦克已经成为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炫耀武力的象征,这些张牙舞爪的铁乌龟横行于中国大地上,攻城掠地耀武扬威,一直开进中国人铭心刻骨的耻辱记忆之中。

  2

  “失败为成功之母”,淞沪抗战失败之后国民政府大力重组装甲兵团,德国学成归来的坦克战专家邱清泉受命于危难之际,毅然担负起建设这支代号为“猛虎”的机械化钢铁部队和夺取对日作战胜利的历史性任务。

  猛虎部队一共包括两个战车营和一个后勤供应修理营,拥有各型坦克战车总数约七十余辆(另一说为六十余辆)。这些坦克战车都是“七·七事变”后南京政府下令从德、法、意各国紧急购进的,许多到港货物甚至来不及开箱检验就直接被运往部队,可见得前线战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候。在猛虎部队的威武行列中,既有德国一战时期的“伯虏克1型”坦克,意大利“菲亚特”装甲车,法国老式的“雷诺”坦克,也有苏联(俄国)最新式的“T-26”坦克等等。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坦克战车有采用汽油发动机的,也有柴油机的,有履带式,也有轮式,武器系统更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有普通机枪,也有大口径机枪,有滑膛炮,也有线膛炮,炮筒长短不一射程不同,口径更是粗细各异,有如集合起一支多国部队来。值得一提的是苏联T-26B型坦克,这是苏军三十年代研发的新型坦克,居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无论其战斗性能、装甲厚度还是火炮威力均优于日本主战坦克,成为猛虎部队克敌制胜的信心保证。

  从1840年满清帝国以大刀长矛同西方人的洋枪洋炮作战算起,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百年,贫穷落后的中国人从无到有奋起直追,建立起一支现代化的钢铁之师。广大官兵更是满怀高昂的爱国热情,克服重重困难苦练杀敌本领,他们在指挥官邱清泉将军带领下反复演练坦克战术,充分吸取淞沪战役的失败教训,逐渐总结出一套对日作战的完整方案来。

  现在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猛虎部队星夜兼程,像一把出鞘利剑悄悄进入阵地埋伏起来。此时敌我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我军虽然人数占优但是由于缺少有力的进攻武器,面对敌人坚固防线往往攻击乏力功亏一篑。当这支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部队及时赶到前线时,主力军长桂永清闻讯大喜,亲往慰问友军,薛岳总司令也拉着邱清泉的手再三嘱咐说:雨庵老弟,国家兴亡,抗战大业皆系于你一身啊。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历史之手将青年将军邱清泉推上抗日战争的风口浪尖,他肩负的唯一使命就是取胜。

  不胜利,毋宁死!

  3

  尽管中国坦克的数量尚不及一个德国坦克师(四百八十辆坦克战车)的零头,但是在被我包围的日本第十四师团残兵败将面前,“猛虎”部队仍然居于绝对优势。当时“闪击战”还是一种停留在欧洲军事家书本里的战争理论,是一种未经实战检验的战略思想,或者说一场等待爆发的军事革命,就连这种先进战术的首倡者古德里安将军也要等到一年多以后欧战爆发才可能将其运用于战场,所以相对于和平环境的德国人来说,中国抗战军人邱清泉简直是个幸运儿,“战争是军人的舞台”,他完全有可能先于他的德国老师将其战争理论运用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从而成为“闪击战”的始作俑者载入史册。

  大战前夜,邱清泉耿耿难眠,毕竟这是他首次指挥的坦克大战而不是训练演习。他信步走出掩蔽部,看见阵地上到处都有灯光闪烁,走到跟前才看清原来是官兵们还在围着坦克忙碌。为首一个军官大声向指挥官报告说:我是车长袁云宽少尉,正在跟前来支援的步兵兄弟讨论步坦协同战术。

  邱清泉听见对方口音很熟悉,就问他是哪里人。年轻少尉回答:浙江永嘉。听说长官也是我们永嘉人啊。

  将军很高兴,他自从投笔从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于是同老乡拉了一阵家常。他关切地嘱咐下级说:要抓紧时间休息,明天的战斗任务很艰巨呢。

  袁少尉大声回答:是!保证让敌人尝尝猛虎部队的厉害。

  天亮之前,天气突然变坏,天空电闪雷鸣,黑沉沉的浓云像低垂的帷幕几乎伸手可及。邱将军心中大喜,对中国大军来说,天气变坏真是上帝及时送来的一份厚礼,因为在恶劣天气里敌机无法飞临助战,而且浓云雨雾还会妨碍炮兵视线,敌人观测气球就是升空也难以捕捉目标,这样日本人的炮火威胁也会随之大大减轻。

  随着指挥部传来总攻击命令,阵地上腾起一片浓浓的黑烟来。马达怒吼,钢铁履带轧轧地转动,坦克一辆接一辆驶出隐蔽阵地。邱将军亲自登上第一辆开路坦克,他认出向长官敬礼的车长正是那个苦练杀敌本领的浙江老乡袁少尉。将军信心百倍,他看见浓重的黑暗正在退潮,遍地硝烟像一张大幕正在徐徐开启,露出一条通往战场的胜利道路来。将军挥动手臂庄严下令:

  各单位成战斗队形——前进!

  4

  按照上级部署,猛虎部队将作为一把锋利尖刀,出其不意地撕开敌人坚固防线,歼灭敌人最具威胁的炮兵和坦克部队,然后带领步兵直插敌人心脏三义寨,彻底摧毁土肥原司令部。

  最先遭遇的是一股敌人骑兵部队。

  坦克纵队的猝然出现令日本人惊讶不已。

  在第十四师团官兵经验中,尽管他们的铁蹄遍布中国辽阔的北方大地,但是从未遭遇过敌人坦克,甚至根本不知道穿草鞋的中国人还有坦克部队,好像先进武器都是日本军队的专利一样。这些从远处隆隆驶来的坦克纵队全都涂抹了伪装色,炮塔和车身披挂树枝,远处难以辨认国籍和型号。加上日本指挥官事先未获侦察情报,对猛虎部队的秘密抵达一无所知,所以被这个意外情况搞糊涂的日本骑兵纷纷停止前进勒马观望。

  犹豫不决的骑兵指挥官举起望远镜来观察,也许他对于坦克外形的辨识根本是个外行,也许以往的经验和信心起了作用,总之很快他就决定把这支来势凶猛的坦克部队当作自己的援兵。指挥官一声令下,骑兵以为会师在即,许多人兴高采烈地挥动马刀和太阳旗,还有人跳下马来大叫大嚷,得意忘形地向坦克欢呼致敬。

  但是随着一阵低沉的轰响传来,坦克开炮了,日本侵略者的黑色噩梦随之降临。

  行驶中的坦克迅速展开战斗队形,大口径机枪和坦克炮一齐开火,打得日本人猝不及防纷纷倒地。本来号称“黑色闪电”的日本骑兵以行动快速火力强大傲视战场,常常充当对付中国步兵的杀手,但是这回他们不幸遭遇经验主义的陷阱,坦克不仅速度更快火力更加强大,而且还有坚固装甲保护,而骑兵在强大的坦克部队面前等于一队毫无还手之力的活靶子,一群束手待毙的绵羊。战斗进行十几分钟,除部分敌人侥幸逃走之外,许多骑兵被当场击毙,缴获百余匹东洋战马和枪支武器若干。

  初战告捷,猛虎部队突破敌人第一道防线继续推进。

  然而此时也有一串令人担忧的坏消息接踵而至,邱将军先是得到报告说,几辆经过战斗的坦克相继发生故障:有的炮膛过热无法射击,有的履带脱落停止不前,还有的发动机冒烟停在原地等待救援。随后他又得到紧急报告,一辆意大利“菲亚特式”战车莫名其妙地起火自燃,幸好车上官兵弃车逃生,未造成人员伤亡云云。这些发生故障的坦克都是一次大战性能较差的老爷车,西方人只将其用作训练而不派上战场,好在邱将军胸有成竹处乱不惊,果断下令将坦克重新编为两个梯队:以性能先进的苏制“T-26”为主力全速突破敌人防线,而那些老爷车则跟在后面扩大战果。

  5

  晕头转向的日本人终于回过神来,他们立即展开疯狂反扑,试图阻止中国坦克前进。

  冰雹一样的炮弹纷纷从天而降,把泥土和石块抛向天空,把即将成熟的麦子砸得东倒西歪。但是敌人炮火还是无法阻挡坦克的快速推进,这都是因为恶劣天气帮了中国人忙的缘故。慌了手脚的敌人眼看炮火阻击无效,中国坦克已经势不可挡地突破战壕工事,击毁地堡火力点,冲进敌人炮兵阵地,将大炮统统摧毁,将来不及逃跑的敌人炮兵打得东倒西歪魂飞魄散,于是下令实施臭名昭著的“肉弹”战术。

  一群群被称作“坦克杀手”的爆破手紧急出动,对中国坦克实施自杀式攻击。

  日本陆军教程规定,士兵须按照上级命令进行各种战术演练,包括实施消灭敌人的近距离爆破。士兵被编为二至三人一组,一人负责吸引对方火力,其他人身上捆满手榴弹,怀抱炸药包或爆破筒,一旦接近目标即刻引爆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这种自杀式战术后来被称作“肉弹”战术。早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日军士兵作江伊之助等三人就是这样浑身捆满炸药去炸毁中国军队的铁丝网,后来他们的名字不仅进了靖国神社,还受到天皇敕谕嘉奖和大肆宣传,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所谓“忠勇三肉弹”。在以后爆发的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人这种残忍的“肉弹”战术到处开花,从陆地战升级到海战和空战,以至于开创臭名昭著的“神风敢死队”先河。日本飞行员驾驶载满炸药的木头飞机撞向美国军舰,成为自杀式攻击的最高典范,令盟军官兵心惊胆战防不胜防。

  丧心病狂的“肉弹”成为日本人企图挽救失败命运的秘密武器。

  得到敌人“肉弹”成群拥来的报告,邱将军早有对策毫不惊慌,他是留学德国的坦克战专家,不仅悉心钻研西方国家的坦克战例,对日本人的反坦克战术更是进行过深入研究,并且早已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破敌良策。他曾在一份战术报告中指出,1937年淞沪战场中国坦克失利的最大教训就是缺少步兵掩护,它们都是在孤立作战的不利形势下被敌人“肉弹”轻松炸毁的。当时我军既无实战经验,也未进行过步坦协同战术的演练,甚至根本不懂得坦克需要步兵来保护的基本道理,一位将军还振振有词地训斥坦克兵说,既然这些玩意儿都是钢铁做的,你们还怕什么?结果步兵远远躲在后面,等待坦克去消灭敌人而不是主动配合作战,给了敌人“肉弹”各个击破的可乘之机。血的教训换来宝贵经验,此一时非彼一时,现在轮到邱将军大破敌人“肉弹”战术的时候了。

  随着命令下达,坦克群放慢速度,开始执行代号为“铁扫帚”的步坦协同作战。

  中原战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坦克可作互相掩护,不像城市巷战那样地形复杂,有利于敌人爆破手隐蔽接近。更重要的是,随同坦克一道前进的还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冲锋枪部队,这些步兵的任务不是冲锋陷阵而是保护坦克安全。当坦克高速开进时,每辆坦克上都搭载数名头戴钢盔的冲锋枪手,他们高度警惕地注视四周敌人动静,防止敌人利用死角进行致命偷袭。一旦坦克减速,冲锋枪手就跳下车来沿道路两侧搜索前进,用强大火力在坦克四周织起一张密不透风的保护网。冲锋枪手变成敌人“肉弹”的克星,他们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队,手中喷吐火舌的冲锋枪简直就是一把威力无穷的铁扫帚,把一切企图靠近坦克的敌人爆破手统统扫进十八层地狱。冲锋枪手奔跑跳跃机智灵活,他们个个都是出色的狙击兵和神枪手,尽管日本“肉弹”像飞蛾扑火一样发起一轮又一轮自杀性进攻,但是他们的垂死挣扎终究难逃失败下场。“肉弹”要么被打得浑身窟窿脑袋开花,要么绝望地拉响炸药包自杀身亡。

  第二道防线被突破,猛虎部队胜利前进。

  日本人眼看大势已去,只好亮出最后底牌。随着一阵浓重的烟雾腾起,隐蔽在战壕里的日本坦克部队倾巢出动。

  6

  让我们来看看抗战初期的日本坦克吧。

  同大力发展陆战武器的欧美列强相比,作为海军大国的日本最初并不重视坦克,至少比西方人晚起步十年以上,直到“九·一八事变”前才依据法国老式的雷诺坦克为蓝本生产出本国第一辆坦克,称“八九式——奇-咯”坦克。该坦克不仅吨位小,时速只有二十五公里,且装甲较薄易被击毁,人称“棺材匣子”。但是日本人把这种外强中干的铁乌龟投入东北战场却如入无人之境,取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战果。受到鼓舞的日本陆军于1935年又试制出“九五式——哈-勾”主战坦克,该型坦克配备从美国购进的大马力发动机,时速提高将近一倍,致命弱点仍然是装甲较薄,仅为苏联“T-26”坦克的一半。当然不是精明的日本人不知道怎样把装甲做厚做强,而实在是因为资源贫乏,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抗战爆发的1937年,日本总共生产了不到一千辆坦克,这些不可一世的新式武器就成为日本侵略军到处攻城略地的急先锋。第十四师团总共配属大约五十辆坦克和装甲车,除去已在战斗中损失若干辆外,它们无论其数量、火力和性能都在我强大的猛虎部队面前处于劣势。日本人正是顾忌这一点才迟迟未敢把坦克投入战斗。但是随着中国坦克节节推进势不可挡,日本人被迫孤注一掷,下令坦克部队倾巢出动。

  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第一场惊心动魄的坦克大决战由此爆发。

  2003年,当我首次从大半个世纪以前日本记者发自“中支战场”的战地报道中得知这场惨烈的坦克遭遇战,内心深感震撼。我相信这不仅是一支弱小的中国坦克部队向强敌发起的绝地反击,更重要的是,它必将成为中国军队乃至于中华民族不可阻挡地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象征。很显然中国坦克的英勇进攻极大地动摇了日本人的防线,战地记者惊呼道:难以想象,一大群支那(中国)坦克好像从地下冒出来一样……这是一场如同日清大海战(注:即甲午海战)的陆地钢铁之战,到处都有坦克在开火,到处都有炮弹爆炸,马达轰鸣和钢铁履带的碾压声震耳欲聋,让你根本分不出哪是敌人,哪是友军。

  站在侵略者立场上的记者以赞美的笔调描写日本坦克部队如何英勇作战,如何发挥快速灵活的优势,借助坏天气掩护迂回到敌人战线侧翼,然后用猛烈的火力消灭步兵。“哈-勾”式主战坦克配备两挺重机枪和一门火炮,这是杀伤步兵的强大武器,日本坦克手把身体探出炮塔,操纵高射机枪向敌人步兵猛烈扫射,打得敌人像割草一样纷纷栽倒在地上。

  记者写道,读者诸君也许要问,贫穷落后的支那为什么会有坦克呢?这都是因为俄国人把坦克无偿提供给他们的缘故。明治三十六年俄国舰队被我强大的帝国海军所消灭,这就是他们挑唆支那人反对日本帝国的原因。还有读者问,敌人坦克为什么赶不上帝国坦克呢?我要告诉各位,帝国坦克马达很大,速度快很多,敌人坦克当然就赶不上了。也许你们还要问,支那兵为什么没有进行反击呢?原来支那兵很胆小怕死,他们没有受过爆破训练,不会使用炸药包,也没有反坦克炮,而普通的步枪机关枪对坦克来说根本不起作用,子弹打在装甲上只会像小石子一样叮当作响,连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来。

  日本记者的报道当然都是自吹自擂和美化侵略军,制造日军不可战胜的虚假神话,对日本国民具有很大蒙蔽作用。事实上中日坦克大战之后仅仅一个多月,在中国北部满蒙边境发生著名的“张鼓峰事件”和次年爆发的诺门坎边境大战中,气焰嚣张的日本关东军被苏制T-26坦克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日本坦克全部被消灭。

  武器固然重要,但是掌握武器的人更为关键。

  一位前第二百师参谋在台湾出版《抗战八年亲历记》一书中提及这场惊天动地的坦克大战,他指出就坦克本身而言猛虎部队无疑占有优势,但是日本人的实战经验起了决定性作用,他们不以坦克与我军硬拼,而是狡猾地侧翼迂回切断我步坦联系,致使我军进攻步调被彻底打乱。云云。

  7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豫东战场上。

  关于这场中日大战的总体形势是:双方总共投入各型坦克战车超过百余辆,步兵达到十几万人。中国坦克火力强大攻势凶猛,它们排出德军战术教科书上最经典的铁三角进攻队形,率领潮水般的步兵向敌阵纵深突击。日军虽然处于守势,但是他们的坦克部队毕竟成军较早和转战南北,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日本指挥官抓住中国步兵行动迟缓和不善于对付坦克的弱点下令兵分两路:一路坦克正面迎击并吸引对方火力,另一路坦克则快速实施迂回包抄,攻击和驱散后面的中国步兵,切断步坦联系,然后把中国坦克孤立起来合力围歼。

  日本人的战术意图十分明确,那就是坚决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当刀尖和刀身被分离开来,那么这把刀子就什么也不是。

  不幸的是,敌人的企图得逞了。

  在日本坦克出其不意的猛烈攻击下,缺少反坦克武器的中国步兵阵脚大乱,他们无法抵挡敌人坦克火力而纷纷后退。日本坦克快速冲击中国军队侧翼,反复碾压步坦协同的接合部,强行剪断支撑坦克进攻的步兵纽带,致使我军软肋暴露无遗。

  步兵一后撤,突入敌阵的中国坦克失去掩护,重新成为敌人“肉弹”的围攻目标,

  一群群高呼效忠天皇口号的日本爆破手再次冲上来,这些训练有素的法西斯分子利用各种地形死角跃动前进,他们简直就是一些无处不在的幽灵和魔鬼,出其不意地扑向坦克,或者将威力巨大的爆破筒插入坦克履带,或者引爆身上的炸药包与坦克同归于尽。随着一声声巨大的爆炸相继响起,孤军作战的中国坦克防不胜防,它们要么履带被炸毁原地瘫痪,要么燃起熊熊大火来。

  邱清泉将军双眼喷火怒不可遏,他眼看形势对我十分不利,此刻猛虎部队没有退路,唯有赶快摆脱敌人威胁极大的“肉弹”纠缠,消灭敌人坦克才能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随着邱将军一声令下,中国坦克纷纷开足马力冲向敌人坦克,决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用优势炮火去击毁敌人装甲薄弱的“棺材匣子”。事实证明邱将军的决心是正确的。从坦克对抗的角度来讲,日本坦克炮筒短,口径小,穿甲力较差,需连发多炮才能击穿苏制坦克,而T-26一发命中即可把对方变成一堆废铁。于是中国坦克大炮怒吼,炮弹不断落在敌人坦克周围爆炸。但是日本坦克速度较快躲闪灵活,他们不敢同中国坦克正面硬拼,而是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狡猾地分散开来进行混战。一时间豫东大地炮声隆隆,中日两军展开一场钢铁对钢铁的碰撞,上百辆坦克互相追逐彼此开火,战场上硝烟滚滚昏天黑地。激战多时,双方各有损失,一时僵持不下难分胜负。

  这时候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

  一发背后袭来的炮弹击中邱清泉指挥车,坦克虽未起火燃烧,但是指挥官却因此受了轻伤。部下冒着危险把邱将军转移到另一辆战车上,车长袁少尉和战斗员拒绝弃车,继续坚持向敌人射击。又一发致命的炮弹袭来,那辆顽强战斗的坦克立即腾起一股黑烟来,随即燃起大火,坦克兵不幸葬身火海壮烈殉国。

  邱清泉目眦皆裂,他亲自指挥开炮击毁那辆卑鄙偷袭的敌人坦克,为我英勇战死的官兵报仇。虽然猛虎部队官兵抱定视死如归的决心,但是鏖战形势转向对我不利,这时指挥官接到一道紧急命令,原来大本营深恐猛虎部队遭遇不测全军覆没,不得已下令撤退,以便保存这点来之不易的抗战本钱。于是我军坦克且战且退,“T-26”凭借其厚重装甲杀开一条血路,终于冲破敌人阻截突出重围。

  历时一整天的中日坦克大战至此落下帷幕。

  猛虎部队连夜撤回湖南后方重新补充整训,官兵将这次宝贵的实战经验转化为今后对日作战的新起点。日本坦克亦遭击毁击伤多半,暴露其不堪一击的纸老虎本质。

  日本记者拍下许多被击毁的中国坦克照片发回国内大肆宣扬,好像他们已经大获全胜一样。许多年后我在《支那圣战周刊》和《读卖新闻·支那征战专辑》上亲眼目睹这些历史照片,得以温故知新,重新获得对于历史真相的认知和尊重。

  如今这些物证均保存于我的朋友樊建川私人抗战博物馆中。

  8

  战国时代有个赵国人名字叫赵括,官拜赵国大将军。此君聪明过人无师自通,喜欢与人谈兵论道但是从未上过战场,后来他统领赵国大军与秦军决战,大败而亡,此为典故“纸上谈兵”的由来。留学德国的坦克专家邱清泉铩羽而归,大本营并未处分他,而是令其总结经验教训。后来国内有人称其为“食洋不化”,还有学者将他讥为“赵括第二”等等。

  我不大赞成以胜败论英雄。

  年轻的中国坦克兵虽未彻底击败敌人,但也取得不俗战绩,许多官兵英勇奋战不怕牺牲,他们在起火的坦克中坚持战斗,直至献出年轻生命,这本身就是一个大义凛然威震敌胆的宣言,宣告敌人侵略中国的企图注定不能得逞。事实上中国抗战的胜利不正是由千千万万抗战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我们没有理由指责浴血奋战的前线将士,因为这是一个不属于个人的悲剧时代,我相信就是换了古德里安将军也无力回天。

  一个令人鼓舞的事实是,我军坦克部队终于从无到有,在血与火的抗日战场上快速成长起来。仅仅一年之后,广西爆发被军史学家称之为“战略遭遇战”的昆仑关大战,秣马厉兵的坦克部队再次奉命出击,他们通过与步兵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其快速机动和火力强大的优势,终于打出赫赫军威。是役中国军队重创日本王牌主力第5师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陆军少将,坦克部队为取得扬威天下的昆仑关大捷立下不朽战功。

  邱清泉转战南北,战功累累,终成一代抗战名将。他在抗战胜利后官至兵团司令,成为蒋介石最为器重的黄埔嫡系。然而他在内战中的下场却并不美好,1947年淮海战役,他的部队被包围并拒绝投降,被解放军击毙。

  1938年5月,随着猛虎部队进攻受挫,豫东形势再度恶化起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