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太弱,拍出来的文件不易辨认。一张长的分类账页上写着同一天有几百人死于“心力衰竭”;各种存货清单上列有首饰、金子、皮货、货币、手表、烛台、照相机、自来水笔等,一律用工整的德文逐项列记并标明价格。一份六页的医药试验报告表明对二十对同卵双生兄弟或姊妹进行过各种试验,其数据包括对超高温及超低温的反应,对电震的反应,注射酚后多少时间才断气以及尸体剖验后详尽的解剖统计比较数据。班瑞尔从未看到过这些文件,也没目睹过出现在幻灯片上的景象。他感到震惊和悲痛,但又感到安心,因为他知道这些可资定罪的材料是如此确凿,任何狡辩都无法推翻。
看完幻灯片的人们默然离开棚屋,只留下委员会的成员。莱文医生久久凝视炉火。“班瑞尔,村子里的人都认得我。我亲自把你护送过边境。斯洛伐克的犹太人游击队有健全的组织,他们会把你送到布拉格。”
从帕尔杜比策开往布拉格的列车挤得很,二等车厢的走道上都站满了人。一些检查证件的捷克警察耐心地从一个车厢挤到另一个车厢。这个被慕尼黑协定出卖的驯服的保护国在战前就被德国吞并,又因为海德里希遭到暗杀而受到报复,蒙受了致命的创伤。在这里,列车上的例行检查从来没发生过什么情况。不过,在布拉格的德国秘密警察司令部要求继续执行查验。
一个正在阅读德文报纸的老人被走进车厢里来的警察用肘轻轻地推了一下才知道要查证件。他心不在焉地抽出一个旧的藏着身份证和许可证的皮夹子,一边继续读报,一边交给警察。赖因霍尔德·亨格尔,帕尔杜比策出生的德国建筑工人,母亲的娘家是个匈牙利姓氏,这说明了他那张宽阔的、刮得光光的斯拉夫脸型;警察看了看这个乘客的破旧衣服和操劳一世的双手,把证件还给了他,又接过了第二个人的证件。就这样,班瑞尔·杰斯特罗露面了。
列车在易北河流域沿着闪闪发光的河流疾驰,它穿过果实累累的葡萄园和到处是采摘工人的果园,以及布满根茬的田野。车厢里其他的乘客包括一个面有愠色的胖老太太、三个在傻笑的年轻女人以及一个带着丁字形拐杖、穿军服的年轻人。为了应付这次警察的盘查,班瑞尔事先排练了一个星期,现在已经顺利通过,回顾起来好像开了一次短暂的、毫无意思的玩笑。他经历过许多不可名状的时刻,但这次从万人坑和山区游击队的狂暴世界过渡到他一度认为是日常现实生活的世界——前进中的列车上的一个位置、衣饰漂亮的姑娘在欢笑、她们身上散发出廉价香水的气味、他自己的领带、皱瘪的帽子以及勒得很紧的白衬衣领子等等——确实使他震惊。死而复活的感觉最多也不过是这样。正常的生活似乎是对现实的无情嘲弄,是把发生在远方的骇人听闻的实际情况挡在外面的、一场匆匆来去的、假戏真做的小小游戏。
布拉格使他大吃一惊。他以前因生意买卖多次到过这儿,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从这座古老的、可爱的城市看来,这次大战好像没发生过,在他心灵上打上烙印的过去的四年,好像是一场时间拖得很长的恶梦。即使在升平岁月里,布拉格街头一些在劲风中飘拂的卐字旗也是到处可见,那时纳粹为索还苏台德区在进行鼓动。跟往常一样,在午后的阳光里,街上行人熙来攘往,因为已是下班时间。衣着考究、对现实好像心满意足的人们坐满了人行道上的咖啡馆。如果稍有区别的话,今日的布拉格比起当年希特勒还在恶毒攻击贝奈斯的那些动乱日子里的布拉格更其宁静。在人行道上的人群里,班瑞尔看不到一张犹太面孔。这是前所未有的。这在布拉格是一个明显的迹象,它表明战争绝非梦幻。
根据他牢记在心的指示,如果书店已经不在的话,他还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地址。但书店还是开着。它坐落在号称“小城”地区的一条曲巷里。
N.马斯特尼书店
经售新旧书籍
门推开时发出一阵铃声。里面到处是旧书,书架上塞得满满的,地板上也是一堆堆的,霉臭气味很重。一个穿灰罩衫的白发老妇坐在一张堆满书的桌子旁,在书目卡上标价。她慈祥地抬起头来,微笑时脸上的肌肉像是抽搐了一下。她说了句捷克话。
“你讲德语吗?”他用德语问。
“会。”她用德语答。
“在你们的旧书部里,有没有关于哲学的书?”
“有的,很不少呢。”
“有没有爱麦虞埃·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我不能肯定。”她惊愕地看着他,“请原谅,但你不像是个对这种书会有兴趣的人。”
“我是替我儿子埃里克买的。他在写博士论文。”
她对他打量了很久,然后站起身来。“让我去问问我丈夫。”
她穿过后面的门帘走了出去。不久,一个矮小、弯腰秃头的男人走了出来。他正从杯子里呷着什么。他穿着一件露出破洞的毛线衣,头上戴着绿眼罩。“对不起,我刚泡好茶,还是热的。”
和其他的对话不同,这不是暗号。班瑞尔没作答。这个人在书架前来来去去,一边大声地啜着茶。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卷残破的书,吹掉上面的积尘,然后递给班瑞尔,书的衬页摊开了,上面有用墨水写上的一个名字和地址。“读者总不该在书上写字呀。”这是一本描述在波斯游历的书,作者是谁是无关紧要的,“真是罪孽。”
“谢谢。但我要的不是这本。”
这个人耸了耸肩,低声而毫无表情地道了一声歉,便拿着这本书消失在门帘后面了。
这个地址在市区的另一头。班瑞尔乘无轨电车到那里,然后下车步行,在一个全是四层楼房的年久失修的地区穿过几个街区。在他所找的那幢房子的底层入口处有一块牙医生的招牌。蜂鸣器响了一下,门便打开让他进去。门厅里长椅上坐着两个候诊的可怜巴巴的老人。从牙医诊疗室里走出来一个身穿脏工作服的、模样像家庭主妇的女人,室内传来钻头的响声和呻吟声。
“对不起,大夫今天不能再看病人了。”
“这是急诊,夫人,很厉害的脓肿。”
“那么,你可要等到轮到你的时候。”
他等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当他走进诊疗室时,白罩衫上溅有血渍的牙医生正在洗涤槽边洗手。“请坐,我马上就好了。”他转过身来说。
“我是马斯特尼书店老板叫我来的。”
大夫挺直身子,转过身来:浓密的沙色头发、宽阔的方脸、结实有力的下颚。他眯着眼睛对班瑞尔上下打量了一下,接着说了一句捷克话。班瑞尔用记住的暗号接上。
“你是谁?”牙医生问。
“我从奥斯威辛来。”
“奥斯威辛?带来了胶卷?”
“是的。”
“天啊!我们早就以为你们都死了。”大夫非常激动。他笑了起来。他抓住班瑞尔的两个肩膀。“我们等着你们两位。”
“另外一个已经死了。这就是胶片。”
班瑞尔带着严肃而兴奋的心情把那些铝管交给牙医生。
那天晚上,在房子二楼的厨房里,他和牙医生夫妇共进晚餐。餐桌上有煮土豆、洋李脯、面包和茶。他的嗓门有点嘶哑了,因为他追述他的漫长的旅程和一路上惊心动魄的经历,话实在讲得太多了。他这时正在讲到莱文营地里度过的一个星期以及他得悉他儿子还活着那个难忘的时刻。
大夫的妻子端来了酒杯和一瓶洋李白兰地,她顺口对她丈夫说:“说起来可是一个奇怪的名字。上次委员会开会时不是有人提起他们在特莱西恩施塔特还有一个名叫杰斯特罗的人吗?一个知名人物?”
“那是个美国人。”牙医生做个手势,不以为然。“一个有钱的犹太作家,他在法国被抓住了,这个笨蛋。”他对班瑞尔说。“你越境时是走哪一条路的?是不是取道突尔卡?”
班瑞尔默不作声。
两个男人相互看着。
“怎么了?”牙医生问。
“埃伦·杰斯特罗?在特莱西恩施塔特?”
“我想他叫埃伦,”牙医生说,“为什么?”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