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曾宪梓传

  梁老师绘声绘色他讲述着球王李惠堂的故事,不时拿着地上的树枝画一些图表给小宪梓看,他激动不已地告诉宪梓:

  “他不仅是我们客家人的球王,更是我们中国人的球王。他踢的球要多高就有多高,要多直就有多直。将球踢上空中之后,还会落回原地,丝毫不差。

  “传说在他踢球的时候,一脚射门,对方守门的球员赶紧扑上去阻止球,球王连忙告诉他不要阻止球,一接球就会没命的。由此可见球的力量有多大。”

  梁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小宪梓听得都入迷了。

  梁老师继续告诉小宪梓:“他小时候跟你一样,是一个非常苦命的孩子,家里面特别的穷困。但是他从小就很坚强、做事很刻苦,而且特别有志气,所以他才可以做球王。

  “小宪梓啊,我就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你,要艰苦学习。要努力,什么成果都是通过努力才能得到的。”

  这个故事深深地教育了正在成长的小宪梓,为他接下来奋斗的人生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而且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球王李惠堂的故事中,小宪梓终于明白“要艰苦去努力,才能得到成果”这样一个道理。

  从那时候起,小宪梓暗暗立志要不伯困难艰苦努力,要像球王李惠堂那样,做一个有志气、有作为、有出息的中国人。

  孩提时代的生活再清贫再艰苦也是多姿多彩、充满魅力的,更何况精力过人、智慧过人的山野小于曾宪梓。

  学校放假的日子,便是小宪梓带着小伙伴们到处调皮捣蛋、大闹天宫的黄金季节。

  大凡野孩子应该具备的本事,他们全都是个中好手。在小宪梓的“率领”下,这些小捣蛋们常常结伴成群地爬树掏乌窝,下田捉黄鳝,到草地上打野仗、摔腰跤,点亮松木抓青蛙,甲竹竿捅蜂窝,上山采鱼藤抓鱼……各式各样的玩耍节目,既充实着他们随心所欲的童年,又给他们贫苦的生活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

  一如曾经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们所说的:“没有玩具的游戏并不见得比有玩具的游戏逊色”。

  每一年的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正月半”。

  在客家,过正月半比过年还热闹,故而有“月半大过年”的说法。并且在元宵的晚上,人们常常喜欢挂灯、赏灯、放“孔明灯”等类型的娱乐。

  这时候,因为所有的人都喜欢做“孔明灯”,在乡村的夜里,一排一排花花绿绿的“孔明灯”飞上天,在清雅月色的衬托下相应生辉,显得格外妩媚动人。

  这一天对于小宪梓来说是他一年里最为盼望、最令他兴奋莫名的日子。

  因为在这一天的夜里,客家山村所有的小朋友舍倾巢而出,全力以赴地抢那些在空中飘飘欲坠的“孔明灯”,而且以抢得越快、越多越好为荣。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孩子头的小宪梓不比寻常的组织能力和非凡的聪明才智,在不知不党中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就像一个胸有成竹的小军事家一样,提前撒网、刺探情报——以便知道今年放“孔明灯”的地盘会是什么地方。

  然后他再去熟悉和了解地形,到了晚上,他就组织一帮小朋友负责“外围”——守注一块地盘。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下让其他的小朋友“入侵”,另一方面可以不使自己人在抢夺战利品时,将灯撕乱。

  而小宪梓自己则不像其他村的小朋友那样,等着灯掉下来之后再一窝蜂地去抢夺,他只是不紧不慢、稳稳妥妥地用前面绑住铁钩的长竹竿,将空中的“孔明灯”一个一个地挑下来,一个一个地排好,再和他的小朋友们在自豪满足的笑声中,享受他们的智慧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在客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多半是“聚族而居”,客家人居住的大型楼屋、围龙屋一般都是考虑到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的需要而设计。但一如俗语所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住久之后,分家是必然的。分家后各成各家,各管各业。所谓:“兄弟分开成邻舍,上昼分开下昼借”就是关于“业各有主”的说明。

  一九四〇年泰国沦陷之后,家兴业旺的曾宪梓的叔父曾桃发带着一家大小逃避战乱,从泰国返回家乡梅县暂祝日子虽苦但求平静安稳的曾家开始波澜骤起。

  当曾宪梓的母亲蓝优妹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家人克勤克俭、野菜当干粮时憧憬美好生活的唯一希望——关于叔父当年两千块银元的借据时,叔父十分平静清楚地告诉母亲这笔钱已经不存在了,原因是当时曾宪梓的父亲看病吃药开支颇大,实际上没有剩余的钱了。

  母亲对于叔父的一番话语无论如何都是始料不及的。她呆呆,地站立着,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时间,有如被五雷击顶的母亲只感觉天旋地转、力不支体………只见她泪如雨下,难过得已经说不出话来,至于接下来,叔父继续说出的关于回来分家的打算以及一些安慰之类的话语等等,可怜的母亲已经是在六神无主、恍恍惚惚之中了。

  叔父按照客家分家的规矩,请来族中也就是村中的被客家人尊称为“二叔公”之类的父老乡绅做公正,还有“在场见”的有关人士,都签名按手印,小宪梓一家分得的唯一的财产是一头水牛,除此之外曾家其他的财产,小宪梓他们不再共有。

  在“二叔公”他们的指示下,母亲含着眼泪木然地在分家的契据上签字画押,一起画押的还有刚刚小学毕业的曾宪梓的哥哥曾宪概。小宪梓因为只有十一岁,没有参与分家之事,所以签字画押也没有他的份。分定之后,大家将分家的契据各执一份,作为日后家业产权所属的依据。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年仅十六岁的哥哥曾宪概走上了父亲当年闯荡南洋、兴家立业的道路——跟着叔父他们一家“过番”去了泰国。

  家里只剩下常常暗自流泪的母亲和不甘贫苦、心怀凌云之志的小宪梓相依为命。

  没有希望不等于不要生存,日子虽苦总还是要过下去的。继续依赖母亲的肩膀,小宪梓终于读完了小学的课程。

  小学毕业之后,一穷二白的家是无论如何供不起小宪梓读中学的了。常年缺乏营养、积劳成疾的母亲经常患病,为了生活、为了分担母亲的重担,不至十二岁的小宪梓、再也做不起学生官的小宪梓开始放牛砍柴、下地耕田,做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农民也做,这种吃番薯,就野菜的生活也应该有所改善,特另(是瘦弱不堪的母亲更应该补充营养。非常有心计的小宪梓找到一根断了针尖的缝衣针,将它放在火上烧红之后,再拧弯针头做成鱼钩状,针鼻穿上自己用手搓成的线,针钩穿上小的蚯蚓,作好钓黄鳝的一切准备工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