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门复杂的工作艺术。久大精盐公司是“永久黄”团体的老大哥。作为久大厂的厂长,李烛尘自上任开始就面对盐商盐霸和地方恶势力的控制、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等困难。他在协调经济、财政、会计、技术、推销、人际、运筹等多方面,力主工商并举、生产与科研并举、分文必争、分秒必争的经营方针,除了大力宣传推销精盐外,还利用精盐生产副产品,这样既减少了浪费,又增加了收入,还扩大了市场的覆盖面。
为了使好的管理方法渐渐变成职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李烛尘综合各种有关论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重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加强职工责任心方面做文章,力争做到“管而不卡,简而不漏,要而不繁,层层负责,人人尽职”,突出管理实效。正是因为管理程序到位,效果也颇为明显。从理论上,李烛尘总结了一整套企业管理经验,先后写有《新组织之意义及其厉行》、《技术人员在管理上之重要性》、《化学工业》等管理专著;他还在永久黄团体刊物《海王》和《大公报》上发表有关文章,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化工企业管理的路子。
李烛尘的管理才能还体现在始终坚持企业建设综合治理主张。在“永久黄”团体初创和发展的困难时期,他坚持在企业资金困难条件下,仍为职工兴建宿舍,建立起职工医院与职工子弟小学。在企业多次调整中,他努力做到少裁员,不减薪,不把企业的困难转嫁给职工,使全体职工能团结一致,保证了正常生产的顺利进行。
为了使职工保持健康的身体,他不仅力主不能增加职工的劳动强度,还积极采纳陈调甫等人的意见,在华北首先推行了8小时工作制。
在当时那个年代,“久大”、“永利”的工人工资待遇比其他工厂要高得多。盐工工资的最低限度为10元,普遍在15元左右。工人宿舍,一般六七人一室,带家眷的职工,另有工人寄宿舍,每座砖房三间及一个大院,租金仅一元。房子里的照明,由厂里免费供电。
工人的福利也是不错的。厂里有职工医院,一些小病小伤不用出厂子就解决了;厂里还设有澡堂、理发室等。工厂食堂也办得很好。人说“民以食为天”。李烛尘对这件事非常重视。有一次,大总统黎元洪到工厂里参观,看到工人们吃的馒头很白,他称赞食堂办得好,同他在北京吃的差不多。另外工厂还设有一个烤面包房,收费也十分低廉,由于这种服务属福利范围,对工人多有照顾,故按名额定期由工厂供应面包券,凭券换取面包。
为了使管理朝更深入人心的方面发展,增强“永久黄”团体的整体意识和凝聚力,李烛尘还曾带着工厂里的管理人员为厂里最年长的老工人过生日祝寿。他们带着春饼、寿匾、寿酒、养老金等,一路敲锣打鼓,放着鞭炮,送到老人的家,搞得十分热闹。这一举动,不仅过生日的老人及其亲属非常感动,而且使邻居、邻厂的工人羡慕不已。
工厂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厂里成立了工人业余剧社等文艺组织,十分活跃。1930年,久大盐厂因时局变幻,南北运输不畅,产品积压,曾造成停产8个月。当时《大公报》记者徐铸成到该厂采访,看到的景象出乎他的意料。首先是“全厂工人均未被解职,每天略事零星工作,其余时间则在工人学校补习。”徐铸成说,这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和企业里是绝无仅有的。
正是因为李烛尘和同仁们的艰苦努力和善于经营管理,把一个处在战火纷飞,土匪、恶霸横行,社会动荡年代里的“永久黄”团体搞得有声有色,使广大员工生活丰富而有秩序。
※第7章 红色资本家
1945年8月28日,一架普通的小飞机降落在重庆九龙坡机场。
舷梯降下,一个魁梧的身躯出现在舱门。
潮水般涌向机场的人们立刻响起一片欢呼声:“毛先生,欢迎您!”“欢迎,毛先生!”
雾都少有的晴日照耀着沸腾的机场。毛泽东满面春风,有力地挥起右手,缓缓地走下舷梯。微风轻拂着深灰色的中山服,阳光辉映着灿烂的笑容,毛泽东显得更加平和、沉静。
毛泽东率领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轰动了整个山城。
代表团经过的地方,到处涌动起欢迎的人群,到处回荡着欢呼的声浪。新华日报馆、中苏友协一带,更是挤得水泄不通。
中共代表团是为了中国的前途前来与国民党谈判,毛泽东带来了和平的希望。
* * *
李烛尘从报纸上得知,日本投降后,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3次致电毛泽东,邀请他前来重庆谈判。李烛尘像大多数人一样,盼望毛泽东来重庆,认为中国的命运系于蒋、毛二人身上;但也铭记着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遭到蒋介石长期囚禁的往事,因而为毛泽东的安危担心。
如今,毛泽东来了。他带来了和平的前景,带来了四万万同胞的愿望,也带来了共产党人的气魄和胆略。
李烛尘受到了感动,受到了鼓舞。他十分高兴地接受了重庆《大公报》和中共主办的《新华日报》记者的采访,代表工商界对毛泽东来重庆谈判表示热烈欢迎。当记者问到他对和谈的看法时,李烛尘语重心长地答道:“抗战8年,中国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国人民都盼着和平民主,期待着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现在终于有了转机,出现了和平的前景,与国家、与人民都是天大的好事。若再动干戈,中国人打中国人,自伤元气,那就是民族的罪人。”说到这些时,李烛尘那已经晴朗的脸上又闪过一丝阴云。
1945年9月17日,在李烛尘的人生中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
毛泽东在重庆曾家岩张治中将军居住的“桂园”举行了一个简朴的招待茶会,邀请重庆的工商界人士座谈。李烛尘应邀出席了茶话会,同时应邀出席的还有范旭东、吴羹梅、刘鸿生、胡西园、章乃器等人。
一间不大的会客室,围着一张长桌,团团坐定毛泽东和他请来的客人。毛泽东坐在长桌的正端,其他三面坐着重庆工商界的巨子。每人的面前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桌中间的果盘中,摆着香蕉、苹果、梨等几种时新水果。
毛泽东逐一与客人互通姓名之后,操着浓重的湘潭腔,说道:“今天请各位先生来,是交个朋友,拜个老师。我是一个文人、半个武人,读了几年书,打了几年仗,在经济方面,是个门外汉。各位先生在工商界这个战场指挥千军万马,纵横驰骋了几十年。你们是经济建设的将军、统帅,所以想听听各位先生对于建设中国的高见。”
李烛尘等人原想此番前来是要聆听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的这个谦恭的开场白出乎他们的意料,把他们说得愣了神儿。
毛泽东点燃了一支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笑眯眯地说:“听说烛尘先生不吸烟,就请喝茶吧。各位先生随便用点水果。商品经济活动中有个原则,叫做等价交换。我用一杯茶、几个水果同大家交换经济建设的大计,各位先生是不是觉得这个交换有点不划算呀?”
毛泽东这诙谐、幽默的谈话逗得满屋子的人都笑出了声,屋里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李烛尘呷了一口茶,听见毛泽东点将,便站起身发言。毛泽东右手向下轻轻一挥,说:“我可是拜先生来了。各位先生要是都站着讲话,你们讲完了可以坐下,我这个做学生的可就一刻也不得坐呷!”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