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盐碱大王李烛尘

三三

  下决心培养自己的化工人才,是李烛尘始终如一的做法。他认为,办现代化的企业,关键是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明、运用和普及要靠掌握某一或某几方面的专门人才。于是,他向范旭东先生提议,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当时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面临经济不景气,生产上的难题一个接一个,永利制碱厂正在兴建尚未投产,资金缺口大,可谓捉襟见肘。有人干脆说:现实的黄汤还喝不完,哪有时间和银元办研究机构?范旭东毅然拍板定案,坚定地说,这是必要的,化工事业没有研究机构不行,就是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研究社。取名“黄海”,是感谢大海的宽厚与慈爱,感谢大海为久大精盐公司和永利制碱公司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这其间也寄寓着范旭东、李烛尘们对我国化工事业的厚望与深情。于是“黄海”与久大、永利联在了一起,成为了兄弟中的“老三”。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1922年8月20日在塘沽创立,范旭东聘请孙学悟教授担任该社社长。说起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成长,也是历经坎坷。就拿聘请社长来说吧,范旭东也如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几经周折才聘请到的。孙学悟,山东威海人,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1910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堂,公费留美。10年后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曾在南开大学任教,后到中英合办的开滦煤矿担任总化验师,待遇优厚,但内心痛苦。恰在此时,范旭东因看中孙学悟教授的才学,十分敬重,多次派人礼聘,孙学悟教授开始并没应允。但他看到范旭东等人为中国的化学工业呕心沥血,不畏艰难地兴办实业的事迹后,深受感动,毅然放弃了其他条件优越的职位,来到了残破苦寒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任社长。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初创时,资金短缺。范旭东把自己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和永利制碱公司的酬金,全部无偿地捐献给“黄海”。当时范旭东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把“黄海”办成能为100名化学师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仪器设备和研究经营的规模。他形象地把近代工业比作长城,把科学研究比作长城的地基。范旭东的指导思想通过李烛尘的努力得到贯彻。李烛尘对来“黄海”的年轻人的发展十分关怀,比如,一些年轻人在“黄海”汇编调查与论文研究报告集,他不但在学术上提出意见,还对某些表述文字进行加工润色。如有个叫方心芳的年轻人翻译的两篇关于高粱酒研究的日本文献,就是李烛尘亲自帮助校阅的。

  黄海化学工业社除了从事专门技术研究工作外、还用来培训本厂的技术员,并在厂里作了一条具体规定:新进厂的大学生、留学生,都必须在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工作一段时间,以考察其能力再分配适当的工作。

  开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初期目标是协助久大、永利两厂解决技术问题,但后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不限门类,不分学术派别,广聘人才,确实集结了不少精良人才。“永久黄”团体迁川时,作为总负责人的李烛尘将团体几百名技术人员全部迁往四川,并干方百计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研究工作,使这一支队伍没有失散,为新中国储备了大量的化学工业骨干,被周恩来称为“技术篓子”。

  黄海化学工业社着重研究人员个人志趣,自由选择研究课题,主体研究方向向更贴近国计民生的项目转移,如:轻重金属国防工业,肥料于农作物,菌类学于农业生产,水溶盐类于化工医药等,并史无前例地设置了发酵菌学试验室。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成绩是显著的,1932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团集聚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受到中华教育基金会董事会的赞赏。该会还为黄海化学工业社提供课题经费,以补助、鼓励黄海化学工业社采用磷矿作磷肥的专题试验,使黄海化学工业社为后来的硫酸铵厂的建立做了技术上的奠基工作。1933年,永利制碱厂试验室并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后,他们还在塘沽建立了一座具有专业门类图书的新图书馆。1935年,通过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炼出了我国第一块轻金属铝……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最初成立时就是为久大盐厂的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服务的。南迁后的久大模范盐厂生产初具规模后,还通过“黄海”研究社进行试验,建立专门车间,生产盐的副产品,如碳酸镁、硼砂、硼酸、溴素等等新产品供应市场,氯化钾供应兵营,支援抗日战争。

  可以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建立和发展,并逐步成为“永久黄”团体的精密技术思维和技术智囊、神经中枢,为人们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时隔6年后,即1928年9月,永利、久大、黄海共同创立了旬刊《海王》杂志社,聘阎幼甫为主编。《海王》杂志成为“永久黄”团体的喉舌。《海王》杂志的文章体现了科学、实业兴国主体框架。李烛尘是该杂志的重要撰稿人,他写的文章充满了一种鼓舞和凝聚人心的激情,感人肺腑。

  在久大精盐公司初具规模,永利制碱公司还处于相当困难的条件下,范旭东、李烛尘毅然决然的建立起化学工业的研究机构,是他们重视人才的体现。建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一方面是工厂发展的需要,因为要从事现代化的生产,必须要集中和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还由于他们把目标定在推进中国化学工业的起步和腾飞这一高起点上,为了这个大事业,就更需要有自己的一大批化工研究人员和精干而强大的技术队伍。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有自己培养技术人员的基地。这说明他们的确具有爱国企业家的深远的战略眼光。

  * * *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集体活动所进行的一个协调过程。它适应人类共同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随着人们共同劳动规模的扩大、劳动分工的精细而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发达国家,管理和技术被喻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子,甚至有经济增长“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之说。管理的重点是人、财、物,中心是人。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管理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于正常心理、生产、工作、学习的环境,使每个个体人在集体中释放出最大能量。管理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种,前者表现为合理的组织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维护和发展生产关系。李烛尘在“永久黄”这一团体中,摸索和建立了一套适合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管理办法。

  经营管理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成败,李烛尘对此自有深刻的见解和独有的视角。在经营上,李烛尘的战略支点,一是靠质量,二是靠信息。永利制碱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之所以能够击败英国的卜内门公司纯碱,就是因为它的质量比卜内门公司的好。但是话要说回来,单靠质量好是不是就可以“好酒不怕巷子深”了呢?不尽然!实践证明,货好如果市场信息不灵就不行,这是不利于开拓销路和发展业务的。范旭东创办精盐公司时,精盐质量并非不好,但由于没有很好地重视市场信息,市场仅限于天津一隅,曾一度造成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进而困难重重。李烛尘进入久大精盐公司后,注重开拓外埠销路,扩大市场占有率,结果扭亏为盈,使精盐畅销华北、江南、中南各省市,使久大精盐公司走出困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