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一六四

  在这一个时期,粟裕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具体指导了援越抗法的斗争。应越方的邀请,我国在越南派有军事顾问团。粟裕十分注意研究越南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法军的特点及越南人民军作战的实际情况,指导顾问团的工作和越南抗法斗争,并从中吸取对我有用的经验。1954年春越南举行奠边府战役,他对战役部署、攻击重点及战术运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战役发起后,粟裕又于5月3日致电中国援越顾问团建议:可考虑以最精锐部队先控敌心脏,分裂其肢体而后逐个歼灭;抽调必要兵力加强后方,防敌空降伞兵截断后方交通补给线。越南军民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于5月7日完全解放奠边府。此后粟裕参与了越南建军方针和作战方针我方建议方案的制订工作,承办了为越方办学、代训部队和支援物资装备等方面的大量工作。在支持越南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进程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与此同时,粟裕对成立不久的海军如何到大海中去锻炼,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建议。

  人民海军诞生在粟裕领导的华东战区,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成立,当时叫华东海军。粟裕随即要他们出海去锻炼。华东海军的舰船大部分由原国民党江防舰队的舰船组成,多数是平底,刚刚从陆军改装为海军的指战员不敢出海,或者出去不久就回来。粟裕反复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指出海军出海对保卫海防和提高技能的意义,动员他们下决心出海锻炼,不要动辄上岸。军委海军正式建立后,少数人员中也存在着只愿蹲在大城市不愿出海的思想。已经担任副总长的粟裕,从各方面做工作纠正这种倾向。

  1952年8月2日,他与海军领导同志谈话说:“过去国民党防守上海主要设防黄浦江口。我们设防与其相反,依靠自己,依靠大陆,面向海洋,设防尽量往前伸。要克服海军不愿下海,不愿上岛的思想”。同年9月,粟裕在海军军事、文化教育会议上讲话指出:“海军是应该出海还是应该在岸上呢?海军当然应该出海,否则就不能叫海军。有一部分同志不愿出海,是不对的。海军不出海就得不到锻炼,就不能完成保卫海防的任务”。“只有将防线推到海防前线去,才能保卫我们的领海与领土,保卫我们的大城市和工业区。蹲在大城市里只是被动挨打的”。

  粟裕从保卫海防前线与发挥海军现有作战能力着眼,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对海军基地与指挥位置作了较大调整,将吴淞基地移至定海,黄埔基地移至湛江。这样既可以避免为敌封锁,又便于支援和指挥海上作战。

  1953年6月15日,粟裕利用在苏、浙、闽休养的时间,对海军情况作了一次实地调查。他参观华东海军军舰、海军基地、岸炮阵地、造船厂,乘军舰出吴淞口到舟山,看了沿海岛屿并视察海军部队。他把调查情况上报毛泽东主席并中共中央,对目前海军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粟裕认为,3年多来的海军建设,从无到有,已初具雏形。目前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保守思想,认为把现有力量保存起来,待进一步建设后才能与国民党海军作战。这种想法,与我军历来的建设方针不相符。为改善这种状况,求得海军实战锻炼,打击敌人的窜扰和支援浙、闽沿海渔民,粟裕建议:华东海军应轮番派遣小队舰、艇至浙闽沿海作游击活动,打击蒋海匪之扰乱,保护沿海治安。华东海军主力应尽早向穿山港推进,以求坐镇与领导建设该港。南海及北海舰队亦应不时派小舰队进出海面,以求得实战锻炼。

  粟裕认为:“只要我们海军在活动上有周密的部署计划,适时地协同动作和坚强的政治保证,某些意外的损失能够减少和避免,而所获得的实际经验,对于提高海军战斗力来说,其收获将是很大的”。

  粟裕的这个报告和他多次陈述的看法和建议,引起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视。1954年3月12日,中央军委召开第五十四次例会,作出了“同意海军‘关于组成练习舰队的建议”的决策,以加强海军的海上锻炼。明确规定“各种舰艇人员每周均应下海活动几天,以便逐渐使所有人员都能在五六级风的海上执行任务”。

  后来的实践证明,粟裕的意见和建议是正确的。

  从1954年3月18日起至5月20日,华东海军在浙东沿海猫头洋进行了一场护渔战,先后出动6艘护卫舰、10艘炮艇和1个团的航空兵,在海防部队密切配合下,击伤蒋军舰艇9艘,击沉与截获帆船各1艘,击落飞机9架,击伤3架,并解放了东矶列岛。部队经历了实战锻炼,提高了战斗能力。首次出击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海军官兵出海作战取胜的信心。

  1954年5月18日粟裕又向毛泽东提出了《加强海军训练与实战结合》的报告,建议“华东海军主力推进到定海石浦地区”;将一批防空部队和“水陆坦克教导团拨给海军”;并“从空军抽调1个歼击机师和10架杜—2轰炸机加强宁波、岱山的海空战斗力量”。5月19日毛泽东批示:“照办”。

  1954年6月22日粟裕向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朱德副主席写报告,提出为加强浙江沿海空军警戒活动,求得实战锻炼,建议调一两个空军师到浙东,并在路桥修临时机场,以加强海、空军配合,适应当前斗争。

  这个报告同样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

  从通过抗美援朝、援越抗法,不失时机地吸取现代化作战的经验,到海军要出海锻炼和加强沿海攻势作战,粟裕一系列被中共中央及时采纳的重要建议,充分显示他在人民军队建设新阶段积极活跃的国防战略思想。

  ※第二十二章 就任总参谋长

  一、受命担任总参谋长。毛泽东亲自谈话,传达中共中央命令。

  毛泽东说:“根据我的了解,你可以胜任!”

  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正式通知:粟裕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提名任命的。通知下达前,毛泽东主席找粟裕谈话,向他传达中共中央这个决定。粟裕听了感到很吃惊,马上向毛泽东表示:“主席!我不能胜任!”毛泽东肯定地说:“根据我的了解,你可以胜任!”鼓励他大胆工作。接着毛泽东又说:“不过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你努力干吧!”粟裕时年47岁。

  11月9日,毛泽东主席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决定公布命令,任命粟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这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国家已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也同时展开。但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尚未解放,帝国主义不断在我国的台湾和周边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制造紧张局势,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粟裕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他从现代战争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从国家、军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未来战争可能是什么样的模式;二是如何尽快地建立起必要的防御反击力量和积极防御体系,以对付敌人可能对我的突然袭击;三是制订军队建设的远景规划和作战计划,以有效地指导军队建设和战备工作。为了实现这些设想,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工作中却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尽管如此,他仍然兢兢业业工作,为实现这些设想,为军队建设、国家安全尽了他的全力。

  中共中央在任命粟裕为总参谋长的同时,任命张宗逊、李克农、陈赓、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为副总参谋长。

  这10位副总长的实际情况是:张宗逊原管军训、军校,下一步兼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当时军委设8个总部,训练总监部属总部之一);李克农原管3个情报部门分工不变;陈赓70%力量参加总参工作,30%力量搞军事工程学院;王震仍管铁道兵;许世友、邓华仍管南京、沈阳军区工作;彭绍辉待西北工作结束后,来京兼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张爱萍拟调来总参工作;杨成武拟调来总参工作但现还不能来;韩先楚现在军事学院学习,要2年半后才毕业。如此,副总长中仅李克农、张爱萍(实际调来是1955年春)可以全部力量在总参工作,陈赓大部分时间在总参工作。其他各位副总长只能在各自单位,多从总参角度考虑一些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粟裕与几位能实际参加总参工作的副总长商量作了分工:李克农仍管情报,张爱萍管军务动员和行政管理,陈赓管作战。粟裕除抓总外,侧重抓作战和涉及国防、军队建设中的大事。他在工作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和几位副总长工作协调,团结一致,从不独断专行,有事情找大家商量,尊重大家的意见。工作决定后放手让别人干,从不于预。他和同事们感情融洽,交往正常。若干年后,当时的一位副总长回忆那一段时光,非常怀念和赞赏粟裕良好的领导方法和对同志的真诚友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