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一四四

  至此,蒋介石集团的“五大主力”消灭殆尽。新一军、新六军消灭在东北战场,整编七十四师消灭在孟良崮,第五军、第十八军消灭在淮海战场。

  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大获全胜,共歼灭国民党1个“剿总”司令部、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基本上歼灭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解放了华东、中原广大地区,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

  七、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的时候,提出用4至8个月歼敌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师)的任务。从那时起,到淮海战役结束,正好8个月,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消灭了国民党正规军62个旅(师),是中央军委提出的最高指标12个旅的5倍多,实现了把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尽可能多地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构想,把蒋介石王朝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基本上打掉了。

  淮海战役是粟裕建议发起的。在战役发展的关键时节,特别是在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他都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对中央军委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加1个军(包括先遣纵队和第二阶段以后参战的渤海纵队与第三十五军,不包括暂归华野指挥的中野第十一纵队),以及江淮军区、豫皖苏军区、冀鲁豫军区部队,共42万人,占淮海战役我军参战兵力总数的70%。

  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歼灭敌人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4个兵团、18个军共44.3万余人(包括起义投诚4.4万余人),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

  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越战越强,由战前的36.9万人发展到55.1万人。在新成分大量涌进的情况下,士气高昂,装备改善,战术进步,战斗力不断提高。

  8个月来的战局发展,正如粟裕所预料的,人民解放军在政治上战略上已经取得优势的基础上,再取得数量上技术上的优势,战争形势即可急转直下,也将推动政治局势的迅速发展,革命的全国胜利即可迅速到来。

  谈到淮海战役的特点,粟裕说:“在战役上我们是劣势,是以少胜多,在战术上是以多胜少。当时我们中野和华野加起来不过60万人,而国民党军在徐州地区的兵力有70多万,将近80万。兵力上装备上我们都是劣势,我们却打了胜仗,兵力还越打越多。”三大战役相比,辽沈战役解放军以70余万对国民党军55万,歼敌47.2万人;平津战役解放军以100万对国民党军60余万,歼敌(包括改编)52.1万人,都是以多胜少;惟独淮海战役是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人,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创造这个奇迹过程中,粟裕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并且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特别是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艺术。

  淮海战役歼敌人数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队进行的莫斯科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两战均歼德军50万人)。斯大林得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在笔记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在苏联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时,斯大林对苏驻华大使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成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也值得世界各国人民学习研究。你到中国帮我办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尤金到中国后,向毛泽东转达了斯大林的要求。毛泽东说: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快结束时提出来的,中央军委确定了方针,原则和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役的具体指挥是总前委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同志。

  毛泽东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还说:

  “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117页。)

  这是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历史结论。

  ※第十九章 军政全胜过大江

  一、稳操胜券的京沪杭战役部署。周密组织渡江作战各项准备。

  1949年8月28日下午4时,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华东海军人员时发表谈话,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谈到结束不久的渡江战役,谈到粟裕在渡江战役中的作用。他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开始创造的时候和受到挫折以后,总有些人没有信心。过后发展了,又胜利了,他们又有信心了。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嘛!”又说:“对于渡长江也是一样,开始我们许多同志对于突破蒋介石的长江防线也是缺乏信心的,粟裕他们几个同志有信心。结果,又是我们胜利了,而且比预想的要顺利,要快。”

  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的毛泽东深知,长江是名副其实的“天堑”。他说:“长江不是个阴沟,而是阳沟,过长江不容易。”(《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52页。)在中国战争史上,对于进攻者一方来说,渡江之战历来败多胜少。从三国赤壁之战、宋金采石之战到西晋灭吴之战,历次渡江之战的经验教训说明,无论进攻与防守,无论胜利与失败,长江天险并非决定因素,关键在于战略指导的正确或错误。

  在渡江战役开始之前,蒋介石集团曾经梦想依靠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前进。他们说:“长江自古天险,曹操、符坚都渡不过来,何况共产党,除非他们是天兵天将。”这一次,他们又打错了算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一夜之间就突破了蒋介石自吹“固若金汤”的千里江防,百万雄师过大江,宣告延续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破产,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实践再次证明,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是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的正确与否。

  粟裕晚年谈到渡江战役时说:渡江不紧张,国民党的江防算不了什么,那时我们的火力已经超过并压倒敌人了。当然,我们在战术上和具体部署上是很重视很周密的。

  粟裕对渡江作战的必胜信念,是建立在对敌我战略态势的科学分析和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抗日战争期间,他曾经在南京至江阴段3次成功地率军渡江。1940年,他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部队渡江北上,执行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1944年,他率领苏中主力部队和地方干部近万人分两路渡江南下,执行向苏浙皖边发展的战略任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率领苏浙军区部队和地方干部6万余人分批渡江北进,贯彻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那3次渡江,都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采取出其不意、避实就虚的战法,选择敌人的薄弱部位偷渡。粟裕从3次渡江的实践中体会到,长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防线。这一次是粟裕第4次率军渡江作战,他已有成竹在胸,并且进行了长达10个多月的准备。

  粟裕认为,即将进行的渡江战役,是在南线战略决战胜利,把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歼灭在江北以后进行的,与中共中央1948年初设想的渡江南进大不相同。一是形势任务不同。那时,中共中央决定渡江南进的目的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深远后方,调动中原战场国民党军队20个到30个旅回防江南,以扭转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现在,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358万人,解放区总人口达到约2亿人,在政治上、战略上、数量上和技术上都取得了优势,而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残存的作战部队仅有146万人,国民党反动集团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已濒临总崩溃境地。人民解放军“全国作战的总任务,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摧毁国民党统治机构与残余军事力量”。(《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55页。)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