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一三四

  对于淮海战役,史学界有“小淮海”、“大淮海”之说。一般认为,11月8日以前筹划的淮海战役是“小淮海”,11月9日以后筹划的淮海战役是“大淮海”。由最初的“小淮海”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的“大淮海”,有一个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的几个关键时节,粟裕都提出了关键性建议。

  粟裕第一次献策,是9月24日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对于这个建议,中央军委采取了谨慎的态度。9月25日,即接到这个建议的第二天,毛泽东先后为中央军委起草两份电报,要粟裕“召集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及其他可能到会之干部开一次讨论行动问题的会议,以最后斟酌的意见电告我们审查”,并“将徐(州)海(州)铁路线上及沂河区、峄(县)台(儿庄)区、东海灌云连云港区、两淮区之敌情电告”。当天下午,刘伯承、陈毅、李达电报军委并致粟裕,表示“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第一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50页。)。经过一天慎重考虑,中央军委于19时发出毛泽东起草的第3份电报,表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同时指示将两步作战改为三个作战,“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要求他们在10月10日以前做好充分准备,并“开一次像上月曲阜会议那样的干部会,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9页。)。

  遵照中央军委指示,粟裕主持召开华野前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从10月5日开始,到10月24日结束,历时20天,传达贯彻中共中央九月会议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无纪律无政府倾向的指示,讨论通过了《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强纪律性克服无纪律无组织无政府状态的决议》。同时,召开3次作战会议,讨论和制定淮海战役作战方案。

  从9月下旬到10月中旬,粟裕等华野指挥员与中央军委之间,电报往来频繁,反复商讨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部署。10月1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确定淮海战役的作战任务主要是歼灭徐州刘峙集团主力之一部,开辟苏北战场,使山东和苏北打成一片。然后,华野分为两个兵团,以5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其余主力组成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在中原作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6—69页。)这个部署仍然是人们所说的“小淮海”,还不是南线战略决战的“大淮海”。

  10月下旬,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先后攻克郑州、开封,进至徐州、蚌埠地区,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粟裕分析战场态势,预见到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将由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战役的规模也比原来设想的要大。形势要求,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体制,才能统一作战指导思想,协调作战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大野战军的整体威力。为此,他向中央军委建议,由已经到达郑州前线的陈毅、邓小平(刘伯承尚在豫西)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10月31日,粟裕发电报给中央军委、陈邓、华东局、中原局,表示遵令于11月8日晚发起淮海战役,同时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16页。)。这是粟裕第二次献策。

  粟裕的电报传到西柏坡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正在为辽沈战役进行紧张的运筹指挥,同时关注着淮海战役的战前准备。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以后的指挥问题。粟裕的电报来得恰逢其时,毛、周、朱当即研究同意。11月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指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61页。)。11月2日,陈毅、邓小平复电:“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淮海战役》第一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111页。)。

  就这样,淮海战役的统一指挥问题,在不到3天的时间内,就顺利解决了。

  淮海战役发起以后,根据淮海战役已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和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指挥员均已聚集淮海战场的实际情况,中央军委又于11月16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领导和指挥淮海前线作战和支前工作。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士认为,粟裕的建议帮助中央军委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初期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有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暂归栗裕指挥的中野第十一纵队共16个纵队,陈毅、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按照惯例,在一次战役中,几支部队联合作战,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挥员指挥次要方向上的指挥员,先打响的部队指挥员指挥后打响的部队指挥员,兵员多的指挥员指挥兵员少的指挥员。在中央军委尚未作出由谁统一指挥的决定以前,粟裕主动提出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的建议,对于顺利解决南线决战的指挥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再次表现了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

  粟裕第三次献策,对于中央军委作出南线决战的战略决策,使“小淮海”演变为“大淮海”,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1月7日,即淮海战役发起一天之后,粟裕一面紧张地组织指挥部队对黄百韬兵团及其援军实行分割包围,一面冷静地观察分析当前敌情和全国战局,预测敌人可能采取的对策,筹划下一步以及未来几步的作战方案。

  此时辽沈战役已于11月2日胜利结束,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优势。中央军委决定淮海战役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使两大野战军在一个战场上协同作战得到了组织领导上的保证。当面敌情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海州、连云港蒋军已经撤退,原定打海州的计划不再需要执行;驻守台儿庄、贾汪地区的何基沣,张克侠即将率部起义,华野部队可以通过其防区迅速南下徐东,切断黄百韬兵团退路。

  粟裕认为,这些情况表明,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11月7日早晨,粟裕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到达临沂,得知徐州蒋军有南撤企图。他和陈士榘、张震一起议论,认为不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州之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从9时到13时,他们先后发电报给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王建安和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报告徐州之敌有南撤企图,何基沣、张克侠有起义可能,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或孤立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目前主要关键为能否全歼黄(百韬)兵团,同时作下一步准备”,建议中原野战军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谭震林、王建安所部依预定计划迅即出陇海线,截断徐州之敌退路,下一步或继续歼灭黄维兵团,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兵团。11月8日,中央军委复电指出:“估计及部署均很好”(《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17—419页。)。

  11月7日晚上,华野指挥机关转移到临沂以西的码头。陈士榘随前指行动。粟裕与张震接着白天的话题彻夜长谈。粟裕兴奋地说:“现在东北全境已经解放,解放战争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仗怎么打,怎样能更快地给蒋介石以决定性的打击。”(《一代名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38页。)他们分析全国战略态势,估计敌人可能采取的方针,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认为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

  粟、张谈话结束,已是深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们认为,必须把他们的判断和建议立即报告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和华东局、中原局。于是,粟裕冒着严寒,奋笔疾书,起草电报,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完稿时已是旭日东升。他和张震郑重签名,注明发报时间:“齐辰”。按照传统的韵目代日、地支代时方法计算,齐辰即8日7时到9时。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