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一三三

  四、当济南巷战尚在激烈进行的时候,提出下一步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济南战役实现了中央军委设想的最好结果,只用8天8夜就攻克济南城,全歼守敌10余万人(包括起义者两万余人),生俘王耀武以下国民党将领23名,并且迫使临沂、烟台等地敌军弃城而逃,山东全境除青岛等少数据点外都获得解放。由于在阻援打援战场上不战而胜,担任阻援打援任务的8个半纵队就成了下一步作战的生力军。

  中共中央对济南战役的胜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这是两年多革命战争发展中给予敌人最严重的打击之一”,“胜利影响已动摇了蒋介石反动军队的内部”,“华东和中原的全部解放,已经更加迫近”。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周恩来后来说:“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865页。)

  济南战役创造了攻打敌人重兵防守、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成功经验,同时宣告敌人“重点防御”战略方针的破产。蒋介石对他的美国主子说,他对“济南之战的结局深表失望”,“过去不惜任何牺牲以坚守坚固据点或主要城市的老战略必须改变”。美国舆论界的调子也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变。济南战役以前,他们说“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尚未达到夺取国民党任何一个防守较强的城市中心的程度”。现在,他们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865页。)

  济南战役还创造了接管大城市的成功经验。在济南战役准备过程中,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就组建了济南军事接管委员会和警卫部队,抽调并组织接管人员学习城市政策,制定了接管敌人军政机关、处理敌伪人员、稳定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生活供应的具体措施,因而济南一解放就迅速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防止了各种破坏现象,为以后接管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济南战役最重要的意义,是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并促使中共中央对原来的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调整。

  济南战役前夕,中共中央于9月8日至13日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了用5年左右时间,建军500万,歼敌500个正规师,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战略目标。两个月以后,中共中央考虑到从豫东战役到济南战役、辽沈战役的实践经验以及全国战局的发展,改变了对战争进程的估计。毛泽东说:“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由于四个月内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英勇作战的结果,而特别是南线的睢杞战役(即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北线的锦州、长春、辽西、沈阳诸战役(按:即辽沈战役)的结果”。“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18-219页。)从此以后,中共中央进一步调整了原定战略部署,继辽沈战役之后,又连续发起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加快了整个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历史进程。

  1983年夏天,有几位党史军史工作者访问粟裕,提出了一个问题:“听说在济南战役结束的头一天,您给毛主席提出建议,下一步打淮海战役。是这样的吗?”

  粟裕回答:“是这么回事。打仗像下棋一样,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员来说,不能看一步走一步,至少要看两步走一步。淮海战役,在济南战役前就考虑了。”

  1948年8月到9月,粟裕在筹划和指挥济南战役过程中,就反复考虑华野未来的行动方向问题。他认为,济南战役结束后,华野还是以兵出徐蚌线以东为宜。如果回师中原,与中原野战军会合,寻战于徐州西南,我军将处于蒋军的徐州集团与武汉集团之间,一开始就将与优势之敌决战。如果兵出徐蚌线以东,首先攻占淮阴、淮安、高邮、宝应,那就可以暴露津浦线,孤立徐州,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津浦沿线及江边。这样,就可以减少敌人的机动兵力,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将来华野全军进人陇海路以南作战时,也便于得到华中人力物力的更大支持和交通运输的方便。

  基于这样的考虑,粟裕在8月23日给中央军委的请示电报中就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76页。)当时就是想以这一作战行动为下一步作战和渡江创造条件。

  在济南战役过程中,徐州援敌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在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已逐渐成熟。因此,他进一步策划在徐蚌地区的作战行动。他设想,在南下作战攻取两淮及高邮、宝应时,也采取“攻济打援”的战法,以苏北兵团加一个纵队担任攻城任务,全军主力则置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之间的运河两岸,以歼灭可能自徐州、海州线来援之敌。如果敌人不来增援或者来援被阻,则进行第二步作战,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593、601页。)这个战役的名字,他也想好了,就叫淮海战役。

  9月24日早晨7时,当济南城内巷战尚在激烈进行的时候,粟裕判断攻济战斗已经稳操胜券,徐州之敌停止北援的可能性很大,就将上述方案报告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

  粟裕在电报中说:“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93—394页。)

  有人说,粟裕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战争指导上,他常常在认识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实践上又走在前列。他的战略远见,不带有任何主观随意性,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预见。经过豫东战役的实践,他对战争规律的探索又前进一步,逐步形成了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并且通过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进而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一步一步地推动战局向南线战略决战方向发展。

  ※第十八章 南线决战建奇功

  一、在“小淮海”演变为“大淮海”的关键时节,提出三个关键性建议。

  1948年9月,金秋伴着胜利来到齐鲁大地,给人民带来了解放和收获的欢乐。

  9月30日,济南战役刚刚结束,粟裕就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冒着连绵不断的秋雨,由宁阳转移到曲阜。

  这是粟裕二进曲阜。一个月前,他在这里召开华野前委扩大会议,部署济南战役。行动匆匆,没有来得及尽情观赏孔府孔林的壮丽景色。这一次,他们将在这里长住一个多月,召开传达贯彻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精神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部署即将进行的淮海战役。粟裕等华野前委领导同志住在孔府。华野前委扩大会议的会场设在孔林。古老的孔府孔林,地面车水马龙,空中电波进射,打破了往常的幽静。

  孔老夫子虽被尊崇为“文圣”,但并非不谙武事,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他所教授的“六艺”就包括“射”、“御”,在内。然而,他生前绝难想到,两千多年以后,他的府第竟然成了华东野战军发号施令的大本营,在这里策划了一场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大决战。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