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一一五

  1947年6月,毛泽东率领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转移到陕北靖边县小河村。7月21日至23日举行的中共中央小河会议,第一次提出了解放战争“五年解决”的设想,并且作出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部署。

  毛泽东在小河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五年解决。看过去这一年的成绩,是有可能的。”(《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693页。)关于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部署,毛泽东说:“蒋介石搞了个黄河战略,一个拳头打山东,一个拳头打陕北,想迫使我们在华北与他决战。可他没想到,自己的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呢,给他来个针锋相对,也还他一个黄河战略:紧紧拖住他这两个拳头,然后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483页。)

  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当时称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前一天,6月29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指出:“蒋军毫无出路,被迫采取胡宗南在陕北之战术,集中六个师于不及百里之正面向我前进。此种战术除避免歼灭及骚扰居民外,毫无作用,而其缺点则是两翼及后路异常空虚,给我以放手歼击之机会。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先攻费县,再攻邹(县)、滕(县)、临(城)、枣(庄),纵横进击,完全机动,每次以歼敌一个旅为目的。以歼敌为主,不以断其接济为主,临蒙段无须控制,空费兵力。此外,你们还要准备于适当时机,以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扫荡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来机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正面留四个纵队监视该敌,使外出两路易于得手。以上方针,是因为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13页。)

  中央军委这一指示,改变了原来要华野集中兵力坚持内线歼敌的方针。

  早在孟良崮战役发起以前,中央军委就在致刘、邓、陈、粟的电报中指示,刘邓军于6月1日以前休整完毕,6月10日以前南渡黄河,第二步向中原进击;“陈粟军在巳灰(即6月10日)以前应集结全力(二十七个旅)寻求与创造歼敌机会,并准备于巳灰以后配合刘邓军大举出击”。(《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88页。)孟良崮战役以后,中央军委对这个部署作了调整,指示华野集中兵力在现地歼敌,并且指出山东仍是主要战场。中央军委5月22日的电报指出:“在现地区作战,是于我最为有利,于敌最为不利。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蒋管区日益扩大的人民斗争,其作用也是如此,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而山东方面的作战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以北地区,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五月起)六七万人伤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局大胜之时,尔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81页。)

  6月22日,中央军委的电报进一步指出:“山东战事仍为全局关键。你们作战方针,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只要有胜利把握,则不论打主要敌人,或打次要敌人均可,否则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11页。)

  蒋介石经过40余天的策划与准备,再次对沂蒙山区发动新的进攻。蒋介石在南京、徐州多次召开会议,并且起用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为顾问,提出“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的战法。调集9个整编师25个整编旅的兵力,摆在不到50公里的战线上,三四个师摆成方阵,前后重叠,交互前进,企图迫使华野主力在鲁中山区狭窄地带迎战。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当面敌我态势,华野前委决定在1947年年底以前,集中全部主力在内线各个歼敌。为此,于1947年6月初在沂水以北的坡庄召开华野团以上干部会议,强调认清战局,戒骄戒躁,准备打大仗、恶仗,粉碎敌人的新进攻,为转人战略反攻创造条件。考虑到正面之敌重兵密集,尚不具备分割歼敌条件,决定首先以3个纵队分别向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出击,迫敌回援,创造战机,主力则集结在沂水地区待机。

  正当这一作战部署即将付诸实施的时候,中央军委发来了三路分兵的指示。华野前委立即认真研究,认为刘邓大军即将出击,全国战局将有重大发展,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于是决定改变坚持内线作战的部署,执行中央军委新的指示,由陈士榘、唐亮率领第三、第八、第十3个纵队向鲁西挺进,由叶飞、陶勇率领第一、第四2个纵队向鲁南出击,陈毅、粟裕、谭震林直接指挥第二、第六、第七、第九4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在沂水地区待机出击。这一部署于6月30日上报中央军委,同时命令各部队7月1日开始执行。中央军委7月2日复电,认为“布置甚好”,并指出:“我军必须在七天或十天内,以神速动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如动作迟缓,则来不及”。(《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19页。)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月分兵”。

  华野5个纵队出击敌后的行动,给在山东的国民党军队以严重威胁。7月上旬,叶、陶2个纵队攻占费县、峄县、枣庄,陈、唐3个纵队攻占津浦路大汶口至万德段,威胁敌人的后方基地兖州和徐州。蒋介石集团急忙调整部署,抽调已进入鲁中山区的邱清泉第五军等7个整编师(军)分路西援,留下胡琏的第十一师等4个整编师在鲁中山区固守要点。

  对于战局的这一变化,华野领导人作出了不符合实际的判断,把整个局势的可以乐观与当面情况的仍然严重混淆起来,认为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已被粉碎,留在鲁中山区之敌军势必相继西撤。因此,在作战部署上也着重于截断敌人退路。后来发现蒋军并未撤退,再调整部署,转移兵力攻击敌人,又为大雨阻隔于沂河、弥河两岸。而蒋军则利用控制桥梁和渡口的有利条件,集结兵力于南麻、临朐两地,并且迅速构筑起数以千计的子母堡工事。由于对当面敌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对分兵以后出现的许多新变化也估计不足,为了配合刘邓大军作战,急于打像过去那样的大胜仗,因而发生轻敌急躁情绪,导致作战指导上的失误。

  7月中旬,华野前指作出新的作战部署:指令陈、唐3个纵队迅速西进,围攻济宁、汶上,密切配合刘邓大军作战;指令叶、陶两个纵队迅速攻克滕县、邹县,然后转兵北上,寻歼西援之敌;陈、粟、谭直接指挥的4个纵队,则乘敌未全部后撤前,首先歼灭位于南麻的整编第十一师5个团,切断整编第九师等蒋军退路,然后与叶、陶两个纵队协力歼灭整编二十五师和整编第六十四师。

  这个作战计划,饶漱石、黎玉和陈毅、粟裕、谭震林联名,于7月14日14时上报中央军委,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于7月15日发出南字第21号作战命令。7月18日,中央军委复电,询问14日电“所述作战计划是否已付诸实施,歼击十一师结果如何”,指出:“整个山东局面之改变主要依靠你们这一计划成功,造成继续歼敌的有利条件。”

  可惜,这一作战计划未能如愿以偿。

  7月17日黄昏,南麻战役按照预定计划发起。陈毅、粟裕、谭震林率领华野司令部进驻南麻东北的三岔店,一起指挥这一战役。

  战役一打响,陈、粟、谭就发现敌情与原来的了解不符。整编第十一师师长胡琏接受张灵甫全军覆没的教训,行动十分诡谲小心。6月29日占据南麻地区以后,迅速在南麻周围大小山头和村庄构筑起密密麻麻的子母堡2000多个,形成火力互相支援的地堡群,各个据点间用交通壕连接,外围设有铁丝网、鹿砦等障碍物,阵地前500米内的树木、庄稼一律砍光,驻地村民一个不留地赶走。可是华野得到的情报却是南麻敌军构筑工事未成。战斗过程中,华野部队每攻克一个堡垒,都要付出伤亡数十人上百人的代价。加上时值雨季,连日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陡涨,部队行动受阻,弹药受潮失效,天候宜守而不利于攻,更增加了作战困难。经过3日3夜恶战,把整编第十一师压缩到纵横5公里的包围圈内。华野有的部队一天之内连续打破敌人十几次反攻,打得英勇顽强。

  在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粟裕亲自到第一线指挥。他要作战科副科长金冶立即组织一个精干的观察所,设置在南麻东北830高地上的山洞里,洞口正对南麻方向。南麻是一块四面环山的盆地。观察所居高临下,不借助望远镜也可看到战场情况。

  7月19日,粟裕来到观察所,观察战场情况。此时蒋军飞机穿梭般轰炸扫射,攻击华野部队阵地。下午3时,华野部队发起总攻,炮兵开始射击,南麻顿时迷迷蒙蒙。粟裕手持电话,命令部队积极动作,攻击前进。可是,攻击受阻,进展很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