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一〇九

  陈毅笑着说:“当年诸葛亮大摆空城计,身边只有两个老兵、一个琴童,迷惑了拥有重兵的司马懿。你现在有3个团的兵力,还不能同敌人周旋一番吗?你这个阻击战打得越好,越有利于我们大部队调整部署。详细情况,请粟司令给你谈吧。”

  粟裕把封振武带到地图前,具体介绍了敌我双方情况和我军作战部署,然后说:“这次给你的任务很艰巨,但也有很多有利条件,争取抗击5天到7天不成问题。首先,敌人这个部队同它的上级有矛盾,对进犯蒙阴不甚积极,正处在进退两难之际。另外,你们可以打出主力部队的番号,虚张声势,迷惑他们。陈军长不是叫你们唱空城计吗?就是要造成敌人的错觉。古时候不是有个孙膑战庞涓的故事吗?孙膑用每天减灶的办法诱使庞涓上当。你这次不妨来一个增灶法,使敌人摸不清我军的虚实。”

  听了粟裕这番明确具体的分析、指点,封振武茅塞顿开,信心倍增。他按计而行,“增灶示强”,打出3个主力部队的番号,机动灵活地同敌人周旋。在每一个宿营地,特地多搭一些草铺,多砌一些锅灶,转移时一个不拆。敌人不知我军虚实,行动犹豫迟缓。经过一个星期的战斗,把敌人阻挡在蒙阴以北30里的地方,圆满完成了任务。

  南线主力部队,按照陈、粟的行军命令,分3路向北急进,不顾山高路险,冒着雨雪风寒,每天从“日落村”出发,到“天亮庄”宿营。与部队并肩前进的,还有几十万支前民工。从临沂到蒙阴150公里的地区内,白天宁静,夜晚沸腾:山上山下,人欢马叫;村前屯后,熙熙攘攘;大小道路,车轮滚滚;千军万马,浩浩荡荡。

  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和政委江渭清并马而行,看到这一幅人民战争的壮丽画卷,兴奋地议论:“陈粟会合,相得益彰,挥军自如,连战皆捷。这次挥师北上,兵力之强大,气势之雄伟,前所未有。看来李仙洲集团是难逃被歼的命运了。”

  2月15日,华东野战军主动放弃临沂,同时下达围歼北线之敌的作战预令。

  国民党军队占了临沂一座空城,却捏造了“歼灭共军16个旅”的战绩,又从空军侦察发现华野部队向西北运动,在运河架桥。蒋介石的统帅部一阵狂欢,作出了华野“全面退却”,“已无力与国军决战,欲与刘邓部会合”的错误判断。陈诚大吹大擂:“鲁南决战空前大胜”,“山东之大局指日可定”。

  然而,国民党军将领并非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坐镇济南的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得知华野主力向北运动,南线蒋军未经激烈战斗就占领临沂,判断华野可能改变作战方向,有包围李仙洲集团的企图,就自行命令李仙洲全线后撤,同时打电报给陈诚要求“准予机动作战”。

  陈诚和蒋介石先后回电和写信,坚持认为“共军主力已被击溃,有过黄河避战企图”,“已败之师,无足顾虑”,严令王耀武重新占领莱芜、新泰,“恢复先前态势”,借机实行南北夹击,歼灭华野主力于沂蒙山区,警告他不得擅自撤退,“切勿失此良机”。

  王耀武无奈,只好命令第四十六军重占新泰,第七十三军军部率1个师折返颜庄。不过还是打了折扣,命令其余部队原地不动。后来,王耀武查明华野主力确有北上攻歼新泰、莱芜蒋军的企图,就不顾蒋介石、陈诚一再严令南进,而急令新泰,颜庄部队星夜北撤。

  蒋介石、陈诚与王耀武对华野行动意图判断不同,在作战指导上发生分歧,因而引起北线敌情的多次变化,李仙洲集团六七万人忽而北缩,忽而南伸,调动频繁,较大的部署变动就有4次。

  “用兵之法,要在应变”。

  粟裕密切注视敌军动向,敌变我变,因势利导,适时调整作战部署。但是变中有不变,鉴于北线敌军态势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始终坚持原定的围歼李仙洲集团的作战决心,并且加速实行战役合围部署。在作战指导上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北线蒋军突然后撤,是华野撤出临沂后北线敌情的第一次变化,也是最大的一次变化。当时许多指挥员担心抓不住敌人,有的纵队指挥员建议提前出击,认为这样即使不能抓住全部敌人,也可以切掉敌军的“尾巴”。

  粟裕对这一建议进行了审慎的研究,认为我主力部队尚未全部到达预定集结位置,还不能达成合围,仓促发起战役,无取胜把握,并且可能将敌人赶跑。相反,如果继续隐蔽集结主力,不过早惊动敌人,就可能使敌人一时难以判明我军企图,因而举棋不定。即使敌人不再南来,我待主力到齐后再突然发起攻击,至少还可以在胶济路抓住敌人。因此,他坚持原定决心,没有采纳提前出击的建议,而督促各部加速隐蔽开进,尽快完成对敌人的合围。战后,粟裕说,幸亏没有同意提前出击的意见,否则部队一伸出去,这5万多敌人就很难消灭了。

  王耀武执行南京统帅部的命令,要第四十六军重新南下占领新泰,第七十三军军部率一九三师折返颜庄。这是敌情的第二次变化。粟裕认为,敌军犹豫徘徊,重新南下,证明我军作战企图尚未暴露。因此,只是针对敌军南下的新态势适当调整了具体作战部署,而仍然坚持歼灭李仙洲集团于莱芜地区的作战决心。

  王耀武发现华野主力在莱芜地区集结,判断华野有攻歼新泰、莱芜蒋军的企图,再次下令已进至新泰、颜庄的四十六军和七十三军星夜北撤莱芜,并令驻扎于胶济线张店的七十三军七十七师经博山南下归建。这是北线敌情的第三次变化。根据这个变化,粟裕决定于2月20日发起战斗,首先以伏击手段歼灭七十七师于博山地区,然后攻歼集结于莱芜、颜庄地区的蒋军主力。

  蒋军七十七师行动迅速,在华野预定发起战斗之前就进人华野伏击地域,华野部队提前两小时发起攻击。王耀武和李仙洲因此获得调整部署时间,急令在颜庄的四十六军撤到莱芜与七十三军会合。北线敌情发生第四次变化。粟裕当机立断,指挥部队尽快歼灭七十七师,迅速完成对莱芜地区蒋军的合围。

  2月21日,华野八纵、九纵全歼蒋军七十七师,首战告捷。一纵攻克莱芜城以西以南诸村落,击退与华野争夺莱芜城北各要点之敌。六纵突人莱芜城北吐丝口镇,歼灭由青石桥南援之敌。至此,华野部队已全部展开,在莱芜地区形成了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基本上完成了对李仙洲集团的战役合围。

  王耀武明知中计,但无可奈何,只好孤注一掷,要李仙洲冒险突围。王耀武特派他的副参谋长罗辛理去南京,当面向蒋介石报告突围计划。蒋介石计穷智竭,只好批准王耀武的计划。

  此时,粟裕把他的注意重心集中在如何达成对李仙洲集团的全歼上,在作战指导上辩证地处理网开一面与四面包围的关系。

  当时,李仙洲的总部和七十三、四十六两个军麇集莱芜城内。粟裕认为,让敌人撤出莱芜城,在运动中予以歼灭,对我军更为有利。为此,他首先采取围三阙一,网开一面的战法,令城北正面阻击部队略向后缩,调虎离山,纵敌出城。莱芜城内敌军大部撤出时,有的纵队指挥员建议截击敌人后尾部队。粟裕没有同意,而坚持待敌人完全撤离莱芜以后再发起攻击.他说,否则敌军主力见势不妙,缩回城内,将增加我歼敌困难。而在敌人全部撤出莱芜城,进入我设伏阵地寸,他又采取四面包围,收网捉鱼的战法,下令城北部队尽快攻占吐丝口镇,坚决卡此敌军北撤的咽喉要道;指令已攻占莱芜城的部队积极向北进击,防止敌人回窜;又令预伏于东西两翼的突击集团乘势猛烈夹击:国民党第四十六军军长韩练成,在华东军区秘密工作人员安排下,于李仙洲率部突围的关键时刻,悄悄离开指挥岗位,使蒋军更加慌乱。到2月23日中午,5万多蒋军被团团包围在东西三四公里、南北十一二公里的袋形阵地里,北进不能,南退不得,东冲西突,指挥失灵,乱作一团。到下午5时,李仙洲集团大部被歼灭:乘隙逃出的第七十三军军长韩浚及其残部5000多人,也被华野部队截击全歼。

  莱芜战役至此胜利结束。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只用3天时间就大获全胜,华东野战军以伤亡8000多人的代价,消灭国民党1个绥靖区的敌指挥所,2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生俘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第七十三军中将军长韩浚和少将17名,击毙少将师长、副师长2名。然后乘胜扩张战果,几天之内就控制胶济线250公里,解放县城13座和重镇几十个,使鲁中,渤海、胶东,滨海4个解放区连成一片,大大改善了华东野战军的战略态势,华东战场的形势从此转入一个新阶段,

  莱芜战役的胜利,提前完成了中共中央给予的1个月至1个半月歼敌10个旅左右的作战任务。奏捷之速,歼敌之多,代价之少,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华东战场的空前记录,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少见的奇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