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八四

  栗裕认为,苏中地区必将成为敌人发动全面内战时的进攻重点,也是我军自卫反击作战的理想战场。苏中是新四军第一师坚持六年之久的抗日根据地,有经过严重斗争锻炼的人民群众和武装力量。苏中又是鱼米之乡,人口占华中全区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二,粮食产量占华中区总产量的五分之二,税收占华中区的二分之一。苏中地势平坦,交通发达,有利于大兵团机动。如能在苏中首战告捷,就可以为以后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条件。他判断,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队主力将沿运河以及如皋、海安线向北进攻,首先侵占沿江鱼米之区。为完成中共中央赋予的巩固华中的战略任务,打乱敌人在解放区长驱直人的战略部署,决定将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集结于苏中地区,首先保卫沿江鱼米之区。

  5月5日,蒋介石在南京举行返都仪式,同时加紧发动全面内战的步伐,策划首先在中原、苏北发起进攻。

  同一天深夜,张鼎丞、粟裕、谭震林发出致陈毅并中共中央的电报:

  我们为确保沿江财源区域,并扩大政治影响,震撼京沪,因此我们已集中六、七、八纵队于苏中地区,并拟于五师战斗大爆发时,不待苏中顽军之动作,而先行发动攻势,以便夺取泰州,扫除靖江、泰兴,并相机进占扬州与南通,而便今后转移主力, 向西北以配合山东夹击徐州。但是否可在五师大战爆发时,

  先行发动进攻,请即电示。

  中共中央5月6日复电指示:“如果国方进攻五师,全国内战再爆发,你们先下手的计划是可行的,但必须得到中央的命令之后才能行动”。

  经过反复磋商,终于确定了华中南线的作战部署。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集结于苏中地区,与地方部队和广大民兵一起,投入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厉兵秣马,严阵以待,摆出一个“蒋不攻李(按:指李先念指挥的中原军区部队),粟不攻蒋,蒋若攻李,粟必攻蒋”的战略态势。

  5月8日,粟裕以华中军区副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身份发表谈话,严正指出:华中形势非常紧张,国民党屠杀人民的枪炮已架在面前。倘再忍让,徒使反共分子的气焰更加嚣张。为了实现我党巩固和平、建设新中国的一贯主张,只有坚决实行自卫!

  苏中大地上,军民同仇敌忾,斗志昂扬,战歌嘹亮,呈现一派人民战争的壮丽景象。

  我们是苏中人民的子弟兵,

  坚守在自卫的最前线。

  我们经过了战火的洗礼,

  鲜血的考验,

  艰苦的斗争中生长壮大。

  不让反动派的魔手夺去我们自由幸福的田园。

  我们是苏中人民的子弟兵,

  坚守苏中,

  坚守苏中,

  坚守在自卫的最前线!

  ※第十二章 苏中七战七捷

  一、面对全面内战即将爆发的严峻形势,探索战争初期指导规律,作出华中作战部署。

  1946年夏,全国形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蒋介石把他80%的正规军193个整编旅158万人调集到内战前线,全面内战的急风暴雨即将来临。

  中共中央密切注视着时局的动向。6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电报判断:“美蒋对我极为恶劣,全面内战不可避免”。6月6日,对华中分局发出指示:“目前我们方针是力争和平,但你们的工作必须是一切都准备打”。

  面对迫在眉睫的全面内战,如何认识和掌握这场战争的规律?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方针夺取这场战争的胜利?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粟裕后来回忆说:“全面内战爆发以前,当我们看到这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在苏中面对即将进犯的敌人,深感重担在肩,推动着我们对敌我双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敌我双方互相对立着的许多特点;推动着我们反复思索,从中探寻战争的客观规律,特别是战争初期的规律,并努力使自己的行动适应客观存在的规律,以争取胜利。”(《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394页。)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经过10个月来的探索,粟裕对这场全面内战的特点和规律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现在他着重探索的是战争初期的指导规律。

  粟裕认为,在整个战略防御阶段中,有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初期作战阶段。在这个阶段,敌人在力量对比上占有很大优势,在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势必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我们已经建立了大块巩固的根据地,战争一开始就有一个空前广阔的内线作战战场,具有持久作战的巨大潜在能力。由此产生了战争初期作战的特点和规律。

  ——战争初期是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变的决定因素,是敌我双方有生力量的消长。在战争指导上,要采取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哪部分敌人好消灭就消灭那部分敌人,什么战法有效就采取什么战法,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在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是很明显的。敌人依恃其强大军事力量,势必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企图在短时间内占领我解放区。我们虽然有对付全面内战准备,但是需要一定时间完成适应战时需要的各种转变,以便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和潜力。我军初期作战的重要任务,是抗住敌人的战略进攻,遏制敌人在解放区内长驱直人,顿挫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以掩护我解放区纵深地区实现由平时到战时的各种转变,为持续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在敌强我弱的总形势下,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规模,势必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各个战略区和主要作战方向,要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各个战略区之间,在战略上互相配合,不宜过早地作战役性配合,更不宜过早地举行大会战。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我军指挥艺术的提高和战局向解放区纵深发展,逐步扩大作战规模。

  ——在敌人陆续增强兵力进攻的情况下,主战场由解放区前部向纵深转移是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各个战略区,在中央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自主的方面,在各个作战阶段之间存在着战区的转折。在战争指导上,要处理好转折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掌握转移的时机、转移后的出击方向和战略布局,为进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创造条件。

  粟裕对战争初期规律的认识,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他所说的战争初期,与过去所说的“初战”不同,不是一次战役或战斗,而是由若干战役或战斗组成的一个作战阶段。他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解决了如何把握毛泽东提出的“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的“初战”三原则,以及如何处理战略全局与各个战略区的关系问题,并对战争初期的指导规律作了理论的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华中野战军初期作战的战略构想。

  1946年5月31日,粟裕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联名发电报给新四军陈毅军长和中共中央军委,报告华中战略态势和作战部署,提出华中战略区初期作战的战略构想。电报分析华中敌我战略态势,判断国民党对华中的军事部署已经完成,在华中周围集结有12个军、32个师,2个纵队、3个独立团加海州的徐继泰部伪军共约40万人,可能于近期向华中进攻。“估计顽主力将以苏中为主要攻击方面,可能以一百军、二十五军、九十九军,二十一军等四个军,以泰州、靖江为基点向北进犯,夺我海安、东台、兴化、高邮之线,四十九军则为钳制队以夺取如皋为目的”。认为“要击破顽之企图,必须达到歼灭他四至六个师的目的,才能改变现在情势。要能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二至三个战役,非一个战役所能完成。以现有之六、七、八三个纵队之力量,只能打一个战役,要连续打下去必须增加新的力量。因此建议,需四、五旅调回华中”。关于华中与山东两个战略区的配合问题,电报提出,“倘苏中两个战役胜利后,即以六,八纵队,四,五两旅,配合九纵队、九旅,包围徐州,占领徐蚌段,在可能时则配合山东夺取徐州或济南及海州,灌云等城,以改变华中与山东的斗争形势。这个布置,我们要求山东在整个战役上应让华中先在苏中取得一二个战役的胜利后,再转移兵力”。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战略构想以及对主要作战方向的判断、对战争发展趋势的预测,基本上是符合解放战争初期华中战场的实际情况的。蒋介石果然把苏中作为主要攻击方向。随着战局的发展,主战场逐步由解放区前部转入纵深地区,再由淮海区转向山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