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六九

  1月11日,粟裕电告新四军军部,为使敌伪顽不易知道我们虚实,建议对外称纵队,十六旅为第一纵队,辖一、二、三支队;浙东部队为第二纵队,辖四、五、六支队;陶(勇)旅为三纵队,辖七、八、九支队。13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江南、浙东部队,任命粟裕为军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未到职),刘先胜为参谋长。华中局委托粟裕以华中局代表名义全面领导江南、浙东两个地区的党委工作,建立全面统一的指挥。

  部队整编按粟裕建议实施:第一纵队司令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二纵队司令何克希、政委谭启龙;第三纵队司令陶勇、政委阮英平。4月,叶飞率领的苏中第二批南下部队到达,编为第四纵队,司令廖政国,政委韦一平。叶飞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苏浙军区的活动范围包括苏南、浙西、浙东3个区域。苏南区指的是江苏的长江以南及皖南的宣(城)郎(溪)广(德)和宣(城)当(涂)芜(湖)地区;浙西区指的是钱塘江、富春江及其上游信安江(衢江)以西以北地区;浙东区指的是钱塘江至信安江东南、瓯江以北地区。

  挺进新区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粟裕抓紧时间统一整编部队,确定战略部署。苏浙军区组织团以上干部集训,学习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苏中部队过去长期活动于平原水网地区,今后向南发展的地区都是山地。粟裕亲自向连以上干部作山地战的专题报告,使部队尽快适应山地作战尤其是大兵团山地作战。他着重讲了掌握山地特性与大兵团作战的关系、大兵团山地战的行军和宿营、大兵团山地作战的一般要领以及大兵团山地作战的参谋工作和后勤保障等。关于山地作战的一般要领,粟裕强调指出8条:

  1.少数固守正面,集中绝大兵力突击敌人侧后;

  2.控制制高点;

  3.统一意图,发挥机动;

  4.根据上级意图独立完成任务;

  5.协同动作;

  6.多采用短兵火力袭击;

  7.注意通讯联络;

  8.注意地形了解。

  粟裕不断在战争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认识,第二次反顽战役结束后,他将自己关于山地作战的观点、见解整理成《山地作战问题》一文,下发部队和上报新四军军部。军部将此文刊发。后来二野还转载了这篇文章。

  粟裕关于大兵团山地作战问题的论述,对苏浙部队尽早完成从平原水网到山地作战的转变和从游击战向大兵团运动战的转变做了很好的理论准备。

  与此同时,粟裕结合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江南江北部队在会师中要注意团结的指示精神,号召新老部队之间、地方武装与主力之间、军队与地方之间、当地同志与外来同志之间都要互相尊重,虚心学习,组织部队间以连为单位选派代表互访互学,交流作战经验,增进革命友谊,提高日后协同作战的自觉性。同时,还加强了形势、任务和政策、纪律教育,要求提高革命责任感,正确执行党的各项政策,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月21日,粟裕向《苏南报》记者发表关于目前时局的谈话,指出:法西斯已临末日,我们的任务是加强团结,组织广大民众及人民武装,扩大解放区,争取战略反攻的胜利。

  2月5日,天空疏云,山野残雪。苏浙军区在浙江长兴县槐花磡温塘村大操场上召开盛大的成立大会。主席台正面青松翠柏装点,一条红色横幅上写着:

  “苏浙军区成立大会”8个大字。会场两侧挂满了各地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祝贺军区成立的锦旗。会场周围树立的标语牌上写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必胜!”由几十名司号员组成的军乐队排列两边。上万名抗日健儿组成的队伍威武雄壮,排在最前列的是从日寇手中缴得的九二式大炮、各种型号的迫击炮和轻重机枪,队伍更显得英姿勃勃。

  粟裕和刘先胜等军区领导在军乐声中步下主席台,绕场一周检阅队伍。苏南行署主任吴仲超代表江南1000多万人民向粟裕赠送锦旗并致词,庆祝苏浙军区正式成立,欢迎粟裕就任军区司令员,领导江南广大人民准备反攻。粟裕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走到台前,向到会的党政军民致意,并简述了抗日大好形势,强调指出:“今天军区成立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检阅我们自己的力量,而且是向苏浙人民宣誓,我们将竭尽一切力量,完成准备反攻,驱逐敌寇,争取抗战胜利的重大任务。”

  2月22日,苏浙公学经过一个多月筹备正式创立,粟裕兼任校长。苏浙公学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大批干部,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新四军向日寇收复失地,首先遇到的对手却是国民党正规军——天目山第一次反顽大捷。

  粟裕深知,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给予的任务是,南下首先进占苏浙皖边敌后地区,进而依据天目山打通浦东、浙东联系,协同浙东部队向浙江全省首先是浙江沿海发展,并相机进入福建。总的战略设想是,一旦战略反攻开始,我军能够“破敌、收京、人沪、配合盟军登陆”,在日寇垮台时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如果那时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则我们能够在东南就地坚持独立抗击。归结起来,挺进苏浙敌后的具体任务是:深入苏南工作,打开浙西局面,打通与浙东联系。其中首要是打开浙西局面。打开了浙西局面才能保障苏南工作的深入和有依托地向浙东发展。

  江苏、浙江两省是我国的富饶省分,抗战前是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是日伪统治中心所在的腹心地区,沿海还是英、美盟军可能登陆的地域,敌顽都极力想占有这一地区。新四军向苏浙敌后发展,便构成了日、顽、新四军三种力量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这是错综复杂、尖锐微妙的三角斗争。长期的斗争经验告诉粟裕:日、顽之间是既矛盾斗争,又默契反共,甚至公然勾结;他们都想制服对方,又都想借刀杀人,利用对方打击和消灭新四军。新四军在这里既要打击日伪,又要警惕顽方的反共阴谋,特别要防止日、顽的夹击。

  在斗争中要充分注意和掌握日、顽之间的矛盾。同时,这种斗争又因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形势的影响而更加复杂。美国看到胜利在握,对华政策转为扶蒋压共的方针;日寇为了集中兵力准备太平洋战场的决战,对蒋介石正加紧实施又压又诱和策动内战的方针。国民党顽固派则企图利用这种新的形势对共产党施加压力,并集中精锐部队驱赶新四军。因此这一地区的斗争又具有中、美、日国际斗争背景的色彩。

  粟裕准备向东南敌后发展的新区,处于国民党第三战区的东北侧,扼长江三角洲西南门户。长期以来第三战区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制造“皖南事变”后仍把主要矛头对准新四军,专同新四军在东南争夺。粟裕形象地说:“我们去向日寇收复失地,国民党顽军就向我们‘收复失地’,历来如此。这次我们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也不会例外。因此,我们既要对付日寇,又要对付顽军。这一点,要和部队讲清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首先遇到的对手主要将是国民党正规军。”

  综合各方面情况,粟裕进一步分析敌情:杭州西北的天目山是浙西的脊梁。北麓和东麓的县城及较大集镇此时都为日、伪占领,但总的来说日寇已走下坡路,兵力使用捉襟见肘,因而主动作战行动已经不多。天日山地区集中的国民党中央军,在数量上、战斗力上均高于南下前的估计,占有绝对的优势。粟裕手头只有第一、第三两个纵队。第二纵队长期活动于浙东地区,此时还未与他们打通联系。粟裕反复盘算着、思谋着怎样合理运用有限兵力,发挥出各部队的优势,给敌以最大的打击,以达成总的战略目的。

  1945年1月17日,他将顽情报告新四军军部,提出两个作战方案:一是全力向孝丰地区出动,尔后在反击中控制天目山,再向浦东和浙东发展;二是先以一部进入天目山支脉莫干山地区,尔后深入杭嘉湖,打通与浦东、海北(指杭州湾北的乍浦、平湖、嘉兴、海宁、海盐地区)的联系,再向浙东发展。

  粟裕在电报中对两个方案的利弊进行了详尽分析。第一个方案的优点是可以迅速打开局面,完成控制天目山的任务,但以目前力量而论,不是很有把握,如后续部队不能迅速南来,还可能陷于僵局,而且我军主动进入顽区作战,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对我不利。第二个方案虽然发展较慢,但较稳妥有把握,且可以进一步摸清情况和创造实施第一方案的有利条件。粟裕同时还估计,如我以第一纵队进入莫干山地区,顽方可能以主力向北挺进,逼我于吴兴、长兴以南水网地区背水(太湖)作战,另以主力一路截断我第一纵队向西北转移之路;更大可能是仅以小部牵制我第一纵队,而以其强大主力袭击我后方,寻歼我指挥中心。双方的争夺重点将在天日山主脉。如果这样,我便可就势实施第一方案,也并非对我不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