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四七

  陈、粟决定新四军撤出姜堰,并送个大人情给“二李一陈”,进一步争取他们。“二李”得知他们将从新四军手中接防姜堰,白捡到“金姜堰”,喜出望外,立即派部队单独接管姜堰。陈泰运则从陈、粟那里得到100多条枪。“二李一陈”皆大欢喜,深感新四军讲信义,向陈、粟保证,如韩德勤进攻新四军,他们决不参战,并答应给新四军提供情报。陈泰运还与新四军订立了条约:如果韩德勤叫他打新四军,他朝天开枪,新四军不必还枪。韩德勤什么也没有捞到,反而加深了与李、陈的矛盾。

  粟裕后来回忆这一段尖锐复杂的斗争时说:“我军自攻取黄桥到让出姜堰,把军事仗与政治仗、自主的原则与以退为进的策略结合得十分巧妙。尤其是姜堰,如不夺取,便没有让出的文章司做。而让出姜堰,对我是‘一举三得’,既揭露了韩德勤积极反共、破坏抗战的罪恶阴谋,在政治上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极大同情,造成我党我军完全有理的地位;又加深了苏北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还使我适时集中了兵力,在军事上对付韩顽的进攻处于有利地位。这些处置是陈毅同志对党的斗争策略的杰出运用。”(《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226页。)

  9月30日,新四军信守诺言,全部退出姜堰。就在这天,韩德勤电令所属各部“务集中力量”,对新四军“包围而歼灭之”。看来韩德勤不把陈、粟“赶下长江”是绝不会罢休的。

  决战黄桥已是不可避免。陈、粟向中共中央报告称: “韩之进攻企图已极明显,一周内大战必爆发。”

  “部队已积极准备作战,以独立作战为原则”。(《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635页。)

  早在9月13日夜新四军攻克姜堰时,粟裕就以战略家的眼光估计:“15天到20天之内,顽军将有大动作……这才是苏北命运的决战。”从那以后过了20天,即10月3日,韩军果然大举进攻,决定苏北命运的大战爆发。

  三、以五千人劣势迎击韩顽三万余人进攻,战略上战役上都要以少胜多。排兵布阵奇中见奇。

  新四军进驻黄桥已经两个月了,粟裕对黄桥及其周围地区的地形已经了如指掌:黄桥为中心的地区,北面、东面是通扬运河,南边是长江,西南有一条从泰州到口岸的通江运河,周围有如皋、泰兴、靖江等日军据点。这个地区河多、桥多、路窄,对于顽军的重武器如各种山炮、野炮之类,实在是天然的障碍,韩顽窜犯不易,逃跑更为困难。相反,那黄桥周围的旱地,高秆作物半割半留,既便于伏兵隐蔽、藏匿,又利于迂回、突击。新四军尽管占了地利优势,但粟裕仍感压力极大,因为敌情毕竟太严重了。韩德勤调集26.个团,总兵力3万余人,组成右、中、左三路向黄桥扑来。中路是进攻军的主力,以其嫡系部队组成。右路是“二李一陈”的部队,总兵力1.2万人。蒋介石、韩德勤以高压辅以利诱,令其向新四军进攻,同时掩护中路军。左路由第一、第五、第六、第九、第十共5个保安旅的大部组成,攻击黄桥东南地区,牵制新四军防御兵力。中路本身又分为三路:八十九军的三十三师为左翼,由加力、分界攻黄桥东面;独立六旅为右翼,由高桥南下,攻黄桥北面;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亲率一一七师大部及军部直属队、炮兵居中,由营溪南下,攻黄桥东北。

  大兵压境,仗怎样打呢?粟裕心里非常清楚,他掌握的部队总共只有7000人,而战斗部队不过5000人,就是与韩顽三路大军中的任何一路相比,也不占优势。以往红军、新四军与敌人作战,在战略上是以少胜多,在战役、战斗上都是以多胜少,当前的形势却要求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战斗上都要以少胜多,还必须打歼灭战,使他无法卷土重来,以利于新四军开辟苏北、发展华中。

  粟裕将所有智慧溶人了制订黄桥决战的作战计划之中。按照粟裕的思想,作战部门很快拿出了三套方案供选择:

  一是乘韩德勤进攻黄桥时,新四军以一部主力攻占海安。好处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军事上争取主动,避实击虚,出乎敌人意料,容易取得胜利。但在韩德勤主力尚未被歼的情况下,攻占海安很不容易。若攻不下海安,黄桥又丢了,不仅会影响士气,还会影响人民群众的情绪,对新四军失去信心。

  二是乘韩德勤还未向新四军进攻,先以一部兵力向东发展,控制通、如、海、启几县,造成北进东台的局面,以主力守卫黄桥地区。这个方案的好处是继续东进有胜利的把握;把通、如、海、启等县变成新四军的根据地,可以同上海、江南连成一片,这是战略上的胜利;新四军东进和北进,韩德勤必然派一部分兵力对付,这样使他兵力分散,防御线宽,有利于新四军黄桥决战;在东边创造了一块新区后,可与西边黄桥地区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而且人力物力都能得到迅速补充。然而,我军兵力本来就少,如果派一部东进,黄桥部队减少,黄桥就未必能保住;还有可能韩德勤下决心集中兵力攻下黄桥后再打东边。先敌出击向东发展,也会影响对中间势力开展统一战线,新四军就更为不利了。

  三是全力依托群众觉悟较高、粮草充足的黄桥,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最后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并保住黄桥。以黄桥为轴心,主动权仍然在新四军手里,可以利用轴心向左右自由转动,自如用兵;依托黄桥作战,完全是自卫,在政治上可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黄桥离顽军驻地较远,在顽军行军的过程中,新四军可利用时间充分准备,部署兵力,以逸待劳;可以大量吸引韩军,并且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机动使用兵力,迟滞、消耗和钳制各路敌人,最后各个歼灭。

  粟裕反复权衡,分析比较,决定采用第三方案。

  粟裕接着又专注于首战对象的选择上,这将极大地影响决战的进程,甚至关系整个战局的成败。粟裕对韩德勤三路大军方方面面作了分析对比,把首歼目标定在了韩德勤系统的有名主力独立六旅翁达部上。粟裕认为,新四军首战歼灭翁旅,对于拉开“二李”、陈泰运同韩德勤的距离,稳定李、陈的立场将起重要作用,韩德勤的右翼就失去了掩护。翁旅是韩德勤中路右翼,把它消灭了,就把韩德勤的中路军打开了缺口,新四军就可以实现对韩军主力的包围与迂回。翁旅是韩德勤嫡系主力,如首战被歼可以给韩军士气以严重打击,使其他杂牌军不敢动作。首战歼灭翁达旅,对战役的转变会起决定性影响。

  翁旅在韩德勤的战斗序列中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全旅3000多人,清一色的“中正式”七九步枪,每个步兵连都有崭新的捷克式机枪9挺,装备漂亮,号称“梅兰芳式”部队,军官大都是军校毕业生。正因为他自恃强大,说什么也不会想到新四军首战拿他来开刀。韩德勤早在“围剿”中央根据地时就和红军交过手,略知共产党军队作战原则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更不会估计到这次会先打强敌。粟裕对韩德勤和翁旅的了解真可谓洞若观火。

  粟裕决定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仅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守卫黄桥。粟裕了解自己的部队,三个纵队都善于勇猛攻击,第一、第二纵队兵力比较充足,第三纵队全部不足2000人。粟裕决定把一、二纵队用于突击方向,隐蔽集结于黄桥西北顾高庄、严徐庄、横港桥地区待机。第二纵队又派出两个营实行运动防御,诱敌深入。命令第三纵队担任黄桥守备,并派出一个营进至分界以西地区,用散兵战积极阻击敌人,迟缓其行动,疲惫其兵力。

  粟裕这样部署有他极深的用意的,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做到了集中最大兵力。这是粟裕指挥新四军独立歼韩最大胆也是最得力的一着。但风险也大,尤其是黄桥方向以常人想象不到的极少兵力担任守卫,其能否成功将是达成战役目的的关键。三纵队是粟裕亲自带起来的部队,他深信部队能够经得起考验和胜任正面阻击任务。

  粟裕将作战计划送给陈毅。陈毅连声叫好,称赞说:“首歼独六旅是一着奇兵!整个作战计划处处都是奇兵!只有这样打才能解决问题。我完全同意,交给大家再讨论一次就下达。”陈毅听说粟裕将把守黄桥的任务交给陶勇的三纵时,马上体察了粟裕的另外一层心意:三纵的老底子是粟裕带起来的。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此次坚守黄桥的部队,必是挨炮弹多、伤亡多、缴获少。粟裕偏偏把这个绝对的“苦差”交给自己的老部队。这不能不激起陈毅内心的强烈震动!他注视着粟裕清瘦而平静的面庞,平和而深情地说:“黄桥,就交给陶勇吧!”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