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二一

  四、危急关头更显出军事家胆识。

  1934年10月,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下,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中央苏区成立了以项英为首的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中革军委明令各根据地和留下来的红军部队接受中央军区指挥。此时,先遣北上的红七军团正在闽浙赣苏区休整。

  闽浙赣苏区是著名革命家方志敏创建的老苏区。方志敏(1899—1935年),江西弋阳人,1922年8月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常委兼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创建赣东北(即闽浙赣)苏区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并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红旗一直在这里高高飘扬。红七军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1933年红十军奉命调到中央苏区,后来组成红七军团,闽浙赣苏区随后成立了新的红十军。红七军团这次来到闽浙赣苏区,等于是子弟兵回老家,苏区人民格外热情欢迎,亲切地称七军团为“老十军”,方志敏亲自到驻地看望大家。11月7日,七军团召开全体军人大会,纪念苏联十月革命节,方志敏应邀参加。就在这次大会上,粟裕第一次见到方志敏。方志敏对粟裕这位红军青年将领的军事才能早有所闻,今日得见,紧握着粟裕的手热情问好。

  七军团在闽浙赣苏区召开政治委员会会议,检查从瑞金出发以来的工作,开展对曾洪易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斗争。会后,曾洪易一气之下独自跑到闽浙赣省委所在地葛源去了。七军团领导把会议精神报告中央军区。中央军区复电指出:不仅是机会主义错误,而且已形成了严重的曾洪易的退却逃跑路线。

  从瑞金到闽浙赣苏区,在4个月的艰苦征战中,粟裕对身为中共中央代表的曾洪易的表现历历在目。曾洪易给七军团造成了极大危害,今天开会清算完全必要。但是,造成七军团一路被动、损失重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亲历其境的粟裕已经作了很长时间的思考,有了自己的认识。根本原因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决策层和七军团掌握实权的个别领导人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上的严重脱离实际,领导作风上动辄训人、压制不同意见的家长式统治,干部路线上的宗派主义。不彻底揭发和清算左倾错误,就不能正确吸取过去4个月的经验教训,还会继续危害革命,危害七军团。

  粟裕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会议,他深深感到会议的指导思想不对头。在七军团的主要领导人中,曾洪易和乐少华虽然有矛盾,但他们贯彻执行来自中革军委的左倾路线决策基本一致,没有分歧。特别是乐少华,认为中革军委的指示都是正确的,因为七军团没有坚决执行,所以没有完成中共中央赋予的任务。粟裕认为,七军团的当务之急是清算左倾错误。恰恰在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这次会议没有涉及到。

  1934年11月4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红七军团和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七军团整编为第十九师,红十军和新升级的地方武装,分别编为第二十师和第二十一师。原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仍担任军团政委,原七军团军团长寻维洲被降任第十九师师长,支持寻淮洲的原七军团参谋长粟裕被调离主力部队,担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为了统一领导十军团与创造新苏区的行动,不久中央军区又决定由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第十九师政委)、刘英等5人组成军政委员会。对于这种干部任命,粟裕内心感到非常不理解,并为寻淮洲军团长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忿忿不平!

  新成立的红十军团的任务是:十九师出动到浙皖赣边,打击“追剿”之敌,发展新苏区。二十师、二十一师留在闽浙赣老苏区打击“围剿”之敌,保卫苏区。寻淮洲率十九师通过封锁线,出敌不意,向浙皖赣边进发。摆脱了左倾领导的干扰,寻淮洲从实际出发用兵,灵活机动指挥,抓住战机歼敌,渡新安江,逼近昌化、于潜(今于潜镇,属临安县)、临安,震动了杭州;又从浙江入皖南,克旌德县城,一路北上,威胁芜湖、南京,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934年冬,蒋介石集中正规部队和各省保安团20多万人,封锁闽浙赣苏区和“围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而闽浙赣红军总数只有2万余人,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形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军区电令十军团立即率二十、二十一师转到外线,同十九师会合,集中兵力以运动战消灭敌人,创造浙皖赣边新苏区。军政委月会主席方志敏随十军团行动。方志敏非常器重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由于他的提议,粟裕重新担任主力红军十军团参谋长。

  12月10日,红十军团部率领二十师、二十一师进至黄山东南的汤口,与先期到达的十九师会合。粟裕非常熟悉十军团所属的各支部队:红十军和闽浙赣苏区的地方武装长于打游击战,现在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大兵团活动,企图打大仗,显然不符合实际。这是左倾错误没有得到清算造成的战略指导又一次重大失误。几十年以后,粟裕在总结这一段历史经验时沉痛地说:这一重大失误,“为后来红十军团的挫折和失败埋下了祸根(《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26页。)。”1973年12月,朱德元帅在评论合编成立十军团的教训时指出:“编成一个军团,不编不垮,一编正规战打不成,游击战也打不成。经验还是要把正规军变成游击队”。(《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37—138页。)

  谭家桥战斗是红十军团3个师全部转向外线作战后进行的第一仗,对于红十军团至关重要。蒋介石国民党调集重兵多路尾追堵截,企图围歼红十军团。13日,红十军团沿屯溪至青阳的公路向北转移,经乌泥关进到黄山东麓谭家桥地区。据侦察获得的情报,蒋介石嫡系王耀武率领的补充第一旅及浙江保安第三团一个加强营,紧紧尾随“追剿”已抵汤口,其他各部相距尚远。此时红十军团兵力与补充第一旅等部差不多,虽装备不如对手,但所占地形十分有利,且部队士气高涨,群众条件也好。红十军团领导决定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战,争取歼灭孤立突出的补充第一旅大部,粉碎国民党军企图围歼红军的阴谋。根据军团首长决心,粟裕立即作了安排。

  十军团的作战部署是:从乌泥关起沿公路两侧自南而北,按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顺序设伏,并在公路上埋了地雷。十九师是十军团战斗力较强的师,配置在上峰,以一个连控制乌泥关隘口制高点,主要兵力部署在乌泥关以北,与二十师、二十一师阵地依次衔接。二十一师以一个营的兵力在谭家桥正面构筑工事坚守,待补充第一旅通过乌泥关进入伏击地域以后,即行封锁乌泥关口,断敌退路,同时阻击可能增援之敌。二十师、二十一师会同十九师部分部队对敌拦腰出击,并排冲杀下去,将其大部歼灭于乌泥关至谭家桥的公路上。

  粟裕提出的作战部署和军团首长的决心是正确的。敌补充第一旅曾被十九师打败过。现在十军团有3个师,对付补充第一旅应该说是有一定把握的。结果由于轻敌,关键时刻军团首长指挥不果断,加上改编不久的二十师和二十一师缺乏野战经验,几个师之间战斗配合不好,战斗力较强的十九师没有按原计划配置兵力,以及因地形限制兵力展不开来等等原因,双方从12月14日上午9时激战到黄昏,十军团最终失败,撤出战斗,向北转移。激战中,十九师寻淮洲师长亲率部队夺回一度失守的乌泥关制高点时身负重伤,在转移途中牺牲,年仅22岁。寻淮洲的牺牲,是红十军团的一大损失。谭家桥战斗,十军团伤亡近千人,特别是牺牲了不少很有军事才华的师团指挥员。红十军团外线作战初战失利,愈加陷于被动。

  谭家桥战斗之后,蒋军第四十九师、补充第一旅、第二十一旅及一些地方部队,共约20个团的兵力,蜂拥而来一齐追击红十军团。红十军团在皖南和皖浙赣边的十几个县往返转战,大小战斗10余次,打的都是消耗战,虽然给予敌人相当杀伤,但红十军团处境更为艰险。面对这种形势,回想起七军团离开瑞金以来作战的经验教训,粟裕认为,采取正规军打运动战的办法,不适合不利于红十军团;红十军团要摆脱已经形成的被动局面,坚持长期斗争,关键是要迅速将正规军转变为游击队,把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