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粟裕从小就愿意和雇工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粟家雇有两个长工,一个叫阿陀,20岁左右;另一个是“射毛儿”,本名粟永忠,是粟裕的同族兄弟。农忙季节还雇一些临时工,当地称为“做阳春”。粟裕与他们相处得很好,经常跟他们一起上山拣桐籽、茶籽,给他们理发、补衣服。粟裕的祖母有时责骂阿陀。粟裕劝她和气待人,说:“阿陀哥人老实,又勤劳,您不要骂他。”粟裕的妹妹喊粟永忠为“(身小)毛儿”。粟裕对她说:“不要这样喊他,要叫他(身小)毛大哥。”1984年11月20日,粟裕逝世不久,在粟裕家做过临时工的粟永连老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帮他家做了十多年阳春,常在他家吃饭。粟裕和我们同桌吃饭,对我们很好。他是个忠厚人,不欺负人,冒起(没有)一点财主架势。”

  长工阿陀是粟裕最要好的朋友。阿陀比粟裕大十来岁,没有读过书,讲话口吃,但是很会讲故事。粟裕特别喜欢听他讲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剑侠故事。

  阿陀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他给粟裕讲“草上飞”的故事:有一个绰号“草上飞”的剑侠,身轻如燕,专爱抱打不平。他又给粟裕讲“一枝梅”的故事:有一个绰号“一枝梅”的剑侠,做了除霸惩奸的好事,就在墙上画一枝梅花作标记,然后远走高飞。官府对他毫无办法,老百姓拍手称快。

  粟裕听阿陀讲故事,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感情随着故事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变化起伏,对受苦受难的人们同情极了,对为非作歹的恶霸痛恨极了,对为民除害的剑侠崇拜极了。粟裕幼小的心灵里渐渐萌生一种遐想:长大以后,也要做一个为民除害的剑侠。

  学剑侠,做剑侠,首先要有真本事。粟裕就和阿陀一起练功习武。他们用布袋装满砂子,捆在腿上,蹦呀跳呀,练习“飞檐走壁”功夫。他们把竹竿的节隔打通,灌上砂子,做成棍棒,在晒谷场上挥舞跳跃。他们在收割后的稻田里练习骑马射箭。有一次粟裕从马上摔下来,被缰绳勒伤手指,仍然坚持不懈。他们自己制造火药,用竹筒、子弹壳制造发射铁砂的火枪,又从田里捉来癞蛤蟆,挂在树上,当作贪官恶霸“枪毙”。后来,他们觉得枪毙“恶霸”(癞蛤蟆)不过瘾,还要食其肉寝其皮,就在野地里埋锅,杀狗吃肉,结果闹出了一场风波。

  当地风俗不准吃狗肉,说谁吃了死后不能上神龛,不能跟祖宗牌位摆在一起。粟裕的继祖母本来就对粟裕的父亲不满,听说粟裕吃了狗肉,借题发挥,大骂大闹。粟裕不敢回家,在邻居家东躲西藏。后来还是粟裕的母亲求情,一场风波才平息下来。

  粟裕和阿陀的感情日益加深。湘西侗族习惯自制蜜饯,用冬瓜、丝瓜、梨子、芋头作原料,用小刀刻出虫鸟花卉等美丽的形象,经过糖渍晾晒,做成美观可口的食品。主人待客捧上三杯茶,同时送上蜜饯等佐茶食品。粟裕特别喜欢吃妈妈亲手做的蜜饯,常常拿蜜饯给阿陀吃。客人们带来的花生、红枣、板栗等,粟裕也拿来与阿陀分享。有一次,粟裕把妈妈挂在屋梁上的半篮子板栗吃光了,把壳子嚼碎再放回篮子里,妈妈还以为是老鼠偷吃的。

  1913年,粟裕刚满6岁,父亲就把他送到私塾读书。父亲对粟裕与雇工亲密交往、整天弄枪舞棒很不满意,希望通过私塾的管教实现自己的目标。

  私塾设在粟家西院花厅,教书先生是粟裕的一位堂伯父。开始时读《三字经》、《百家姓》、《幼学故事琼林》一类启蒙课本,后来读《论语》、《孟子》、《诗经》。讲课的方法是老师念一句,学生学一句。老师第一天教,学生第二天背,叫做“背温书”。老师教规很严。学生“背温书”,丢一句打一板,错一字打一板。粟裕很聪明,也很调皮。他对老师讲课不感兴趣,有时背不出来。粟裕的二姑粟竹英,比粟裕大8岁,记忆力很好,老师教一遍,她就能记得住、背得出。粟裕对她说:“二姑,我要是背不出来,你就提醒我。”有时粟裕背不出来,她就小声提示,粟裕大声念出来。老师以为粟裕都能背出来。因此,粟裕一般不会挨手板。1984年,邻居粟永连老人回忆当年与粟裕在私塾读书时的情况说:“我比粟裕大几岁,曾经一起在私塾读书两年。他记性好,性情好。我家里生活困难,要放牛、割草,耽误了课,他就帮我补课。我把‘目’字写成‘月’字,先生打板子。他细心地教我认读,搞清了两个字的区别。”

  1912年,以孙中山为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对教育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创办新式学堂。粟裕的二叔粟周贞在邻村塘口广德书院遗址办起了第八国民学校,实行新学制,开设修身、国文、算术、体操、音乐等课程。粟裕常常跑到这所学校去看,觉得那里上的课内容好,听得懂,学生还唱歌、打球、做游戏,就要求转到这所学校去。父亲不准,他就偷偷地去。有一次,私塾老师在讲台上讲课,粟裕悄悄地带着同学们上新学堂去了。老师发现以后,要处罚学生。粟裕挺身而出,说:“这不关他们的事,是我带他们去的,要罚就罚我一个人。”后来,他们终于冲破斗室,由私塾转到了第八国民学校。粟裕在这里第一次受到新学教育。

  童年的粟裕,逐渐养成一副扶困济贫的侠义心肠。看到同学家中生活困难,就背着祖母和父亲,拿出几升米送给同学。父亲要他到佃户家收租谷,他看到佃户家生活困难,交了租谷全家就要断粮,就给佃户留下两担稻谷,回来对父亲说:“租谷收齐了。”有一次,政府发下派缴农业税的“还粮单”,当地土豪劣绅玩弄手段,对老实的农民敲诈勒索。粟裕对此愤愤不平。哥哥和一些进步青年宣传“打倒土豪劣绅”,粟裕感到正合心意,觉得非常痛快。

  1916年,蔡锷的护国军与北洋军阀部队在会同展开激战。北洋军阀部队败退时,途经枫木树脚村。粟裕一家躲在山上,亲眼看到军阀部队边走边打枪,疯狂抢劫老百姓的财物。这场劫难使粟裕认识到,不铲除这些祸国殃民的旧军队,老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做一个为民除害的剑侠。

  晚年的粟裕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童年早已随着时光流逝了,但它曾带给我欢乐,开启我的心灵,对我的成长和献身革命都是有关系的。”他总是特别怀念童年时代最要好的朋友阿陀。他说:“几十年来,阿陀的美好形象和名字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深深地怀念他,因为他对我的影响很深刻,可以说是我童年的启蒙老师。”

  三、十几岁的高小学生智斗欺压百姓的“痞子兵”。萌生“拉一支保护老百姓的好队伍”念头。

  1918年,粟裕11岁。会同境内土匪肆虐,烧杀抢掠。有一天晚上,土匪侵扰枫木树脚一带,绑架了粟裕堂叔家的孩子,要他们拿银元去赎。粟裕的父亲感到乡下安全没有保障,第二天举家搬到会同县城。为了防备土匪,他们在城里造了一个“窨子屋”,一座两层的木楼,周围是高高的围墙,还有厚厚的木板门。粟嘉会庆幸自己一家躲过了匪祸,亲自书写门额“余庆”和对联“莺迁乔木,凤栖梧桐”。

  在会同县城,粟裕先后进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666年(清康熙五年)的三江书院,到粟裕入学读书时,已有250多年历史。按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普遍教育暂行办法》,高等小学“废止读经”,提倡新学,设置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国画、手工、体操、唱歌等课程。粟裕被编人高级部第12班,是高级部年龄最小的学生。

  高等小学的课程,使粟裕耳目一新。他在这里不仅学到了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接受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国文课里,他第一次知道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初步懂得了要使中国独立强盛起来,必须摆脱受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瓜分的命运,打倒列强,铲除军阀。他学习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学习兴趣也很广泛,音乐、体育样样喜欢,学会了唱歌、吹笛、吹箫、吹口琴、弹月琴。粟裕家与城隍庙一墙之隔,庙内戏楼经常演唱汉剧,粟裕坐在阁楼上就可以听到。日积月累;他又迷卜了汉剧,还可以唱上几句。参加革命以后,在紧张的战斗生活里,仍然可以听到他哼唱少年时代喜欢的歌曲《小麻雀》、《葡萄仙子》,用口琴演奏《苏武牧羊》……

  会同县城虽然不大,但是与乡村的封闭状态有所不同,使粟裕扩大了生活范围,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在建房过程中,他和砖匠师傅混得很熟,常常和他们一起干活。往脚手架上送砖,他抛得很准。站在脚手架上接瓦,五片瓦一叠,接得也很稳。砖匠师傅都喜欢他,称赞他能干。他常常到会同街上购买日用杂货,看到伙计忙不过来,就主动上去帮忙,帮助糖铺包“客糖包子”,帮助油盐店算账、数铜板。他同缝纫师傅周合堂交上了朋友,跟他学习缝纫技术。周师傅要买缝纫机,钱不够,他就把积蓄的零用钱送给周师傅。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粟裕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一天天加深。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