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李兆基博士传记

  当日就抱了几袋的旧纸币回来,将之全泡在水盆里,加上漂白粉,把纸币上的污渍洗涤刷除,再涂上一层蛋白,使它变得硬朗,然后捞上来风干,用熨斗逐一熨完之后,再一张张将纸币叠好,拿块大铁饼压着,使纸币变得新鲜光亮梗直。

  经过了这一番清洁的功夫之后,原本六至七折收来的货币,大部分可以十足价钱兑换出去。

  这种纸币整形的效果顿使李兆基备受父亲和银号掌柜赞扬之余,还让他得出了一个以后受用不浅的营商道理。

  货物无论何时何地要畅销,就得要好好包装。爱美是人的天性,任何物品的外貌都是吸引人的先决条件。越是处于艰难脱手困境的货物,越要为它“扮靓”。

  这番成绩令李兆基领悟出一个可以说是顺应环境,转弱为强的办法。

  七 官僚压迫 化险为夷

  (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

  一九四二年,十三岁的李兆基在金融业上的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早已在李氏的金铺银号内出掌要职,甚得父亲的器重,邻里的赞赏。

  其时交收纸币,既有新旧之分,也有点数费时失事的麻烦。

  忙中容易生错,越多纸币越难点数清楚,有心之失和无心之误,结果同样会导致银号老板吃亏。

  且携带不便,加上治安成大问题,口袋里没有钱的人固然担心,手上有大量纸币的人,一样忧心戚戚,恐防劫掠。

  当时有信用的银号都发行大额的临时收据(相等于现代的银行支票)。如此一来,客人把黄金、贵重货品或各国外币带来卖给永生银号,换回一纸收据,该收据可以随时兑现,亦可在市面上流通作钞票,用来购货换物,对手一看是有信誉的银号发出的,就乐于使用了。

  这种早期的礼券和支票,果然受到坊间用户的普遍欢迎。

  永生银号信誉昭著,发行这些大额收据,等于不用利息,就有大量现金周转,又可以作本钱投资买进黄金银元外币及各种有用物资。

  事实上,处在政治局面动荡的大时代里,昨天才解决了的困难,今天又会重新再摸上门来。

  永生银号发行的临时收据在风行一时之后,受到日治伪政府的注意,从而实行干预,被认为是违法之举。

  当时,面临的危机是银号将要被罚停业。

  这是官僚们小题大做,用斯文的卑劣手段来敲诈劫掠。

  “铺头”内的伙计收到这个照会,都吓得面无人色。只有少主人李兆基淡然一笑,安慰着各个老巨子,说:

  “连手里有枪的匪徒尚且见钱眼开,太平盛世,求财不求气,何况时逢乱世?”

  果然,后来经与父亲四处奔走,找得跟伪政府有交往的同乡叔伯,自动建议向政府缴罚税款,终于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八 克绍箕裘 独当一面

  (一九四四年—一九四七年)

  李介甫一直以来,在广州湾都有生意,需要他频频来往照应。到一九四四年,李介甫看十五岁的李兆基已是长袖善舞,又能临危不乱,深懂应变,于是就放心长驻广州湾,把顺德的永生银号和天宝荣金铺都交到李兆基手上去掌管。

  其间,内地的黄金、银元和中外纸币买卖及汇兑业务,仍相当活跃,使顺德的邻近乡村市镇,不论是水客、商贾以及同业都不断前来买卖。

  所有来光顾顺德这间永生银号的大手买卖,在李介甫去了广州湾之后,都由李兆基亲力亲为。

  每早开市都亲自由夹万取出金银钱币,每晚收市,亦由他亲自点存才放入夹万,夹万的钥匙随身携带,丝毫不息惰、不嫌烦、不言倦。故而生意蒸蒸日上。

  李兆基揸盘老定,出价公道,买卖爽快,这时邻近市镇的同业行家,有的缺乏现金,有的缺乏黄金,他们需要作“套戥买卖”为平衡方法,于是均先用长途电话向李兆基谈妥买卖价钱,然后由水陆两路分别到李兆基的“铺头”交易,其门如市。此时的李兆基真是忙个不亦乐乎,生意额为全市之冠,稳执该业的牛耳。

  有了这数年的经验,李兆基已深得运筹帷幄的奥秘。

  九 钟情香港 勇闯天下

  (一九四六年——一九四七年)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皇裕仁正式宣布向盟军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终于结束了。

  可惜,随之而至的并非真正歌舞升平的日子。

  很多人在庆贺战争到底过去之后不久,就要面对货币因时局动荡而变为废纸的浩劫。

  刹那间一贫如洗,身无长物的震荡,实在不是很多人能承受得住的。

  事实上,面额越来越大的纸币,象征着人民的离心越来越重。

  当时,所有的商业交收,都要把一大袋一大袋的纸币抬来抬去,非但不方便,且纸币贬值之速,使人难以置信。只是饮完一顿茶的时间,手上的金元券就会少了四分之一的价值。

  和平后的三年,币值一直如江河下泻,连累多少人倾家荡产,血本无归,比战时更似虽生犹死,惶惶不可终日。人人都只好储存实物,诸如米、油、片糖、谷物、洋杂、面粉、西药、鹧鸪菜、万金油等,紧握在手,以求有点保障。

  这个实物天下,使李兆基提高警觉,对他日后的投资策略,起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李介甫从广州湾回到顺德之后,发现儿子把家业管理得头头是道、有条不紊时,内心不但欣喜,而且认为当前最急于要讨论的是,今后的前景和李兆基的前途取向。

  李介甫问儿子:

  “经历了这几年,你对自己的前途总有一个看法吧?”

  李兆基也就在深思熟虑之下,毅然向父亲提出了要到外头世界去闯一闯的意愿。

  李介甫心上想,儿子这个请求是合情合理的。

  李兆基十多年来长伴膝下。在顺德这弹丸之地,于变幻莫测的战乱时代,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非常难得地已发挥了无限的才干,不负父亲所托,将家业发展至颠峰状态。

  再把这儿子留在身边,留在乡间,日后只会大才小用。

  于是李介甫问儿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