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林伯渠传

四八

  其次,适当控制纸币的发行。国家银行发行纸币的原则应该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至于财政上的需要只能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林伯渠为了稳定金融,在《六个月财政收支计划》中规定,“国家银行应于九月起,在财政部监督之下实行独立,执行银行本身职务”①,以便于掌握货币发行政策。

  --------

  ①《人民委员会第四十九次会议》,《红色中华》,1933年9月15日。

  第三,充实干部力量,整顿机关作风。对财政部所属的公债局、税务局、国有财产管理局等单位,增加工作人员,减少兼职,整顿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帮助政府和部队的后方机关建立和健全预算、决算、审计、调配、供给、会计等一系列的财政制度,开展节约开支、反对贪污浪费的斗争,并且亲自主持财政部机关工作人员会议,揭发官僚主义和浪费现象,切实予以克服。

  由于采取了上述种种措施,一九三三年最后几个月财政困难情况有所缓和。

  一九三四年一月,林伯渠出席了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大会原安排他在二十九日下午作苏维埃经济建设问题的报告,后来主席团突然获悉蒋介石已经调兵遣将,分三路进攻中央苏区,当即决定先由毛泽东作紧急动员报告,并将会期缩短五天。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了扩大红军、实行赤色戒严、镇压反革命、作好运输救护工作、搞好经济建设等项要求和措施,号召军民团结一致,争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毛泽东报告后,林伯渠接着报告经济建设问题。他首先回顾了两年来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成就,指出:工业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一般恢复到了武装起义前的数量,农业生产在短短的时间内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建立了对外贸易机构,发展了对外贸易,促进了打破敌人封锁的工作,改善了苏区内部的市场供应,粮食工作也有很好的成绩,发展了粮食合作社,动员群众收集了粮食。在谈到经济建设的意义时,他说:苏区的经济建设,既能“造成将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优势与前提”,又是当前“工农群众争取解放的重要条件”。现在的“经济建设工作必须和战争动员联系起来,反对任何把经济建设与战争动员对立的观点,及一切‘左’倾、右倾的机会主义”,必须“提高我们的阶级警觉性,加强经济建设机关的领导,坚决打击一切对经济建设阴谋破坏及消极怠工分子”。对于当前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应着重抓什么的问题,林伯渠在报告中指出:“今后必须尽量提高我们的土地生产,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繁荣苏区市场,开展合作社运动,集中资本,巩固苏维埃金融,特别是收集粮食运动,在目前更要加紧去进行”①。

  --------

  ①《红色中华》,1934年2月1日。

  他在这里强调粮食收集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既是对当时实际情况的正确反映,同时也对后来的财经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一九三四年初至十月间,“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不断失利。他们只从需要出发,不顾客观条件是否可能,盲目地要求“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强调“正规战”,以堡垒对堡垒,使红军不能到外线作战和筹粮筹款,这样就造成财源枯竭和粮食困难,因此,解决红军吃饭问题,就成了财政部门艰巨的任务。

  中央曾经决定:“土地税完全收谷子,不准折谷交钱,公债也须以收谷子为原则,使能充分保障红军给养”①。林伯渠领导财政部遵照这一指示,把推销公债、征集土地税,甚至节省运动,统统转移到粮食的轨道上来。他核定了各地应交土地税谷子的数量,规定了公债折谷的价格,并组织干部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督促各地交纳。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到三月下旬,“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大多数县份一般的已经完成或快要完成,收集到的谷子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现款约占百分之四十弱,相当(地)解决了粮食问题的困难”②。

  在中央苏区军事、财政等方面越来越困难的日子里,林伯渠联想到来苏区以后的亲身经历,感到“左”倾机会主义者那些“吃过洋面包的人的办法看来不行”,向毛泽东表示过自己的疑虑。吴亮平回忆当年的情景说:“当然,他也不起来公开反对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也不坚决拥护。执行还是执行,但他对同志不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他一不搞阴谋诡计,二不走极端,总是维护党的利益”③。

  --------

  ①《关于完成推销公债征收土地税收集粮食保障红军供养的突击运动的决定》,1934年1月23日。

  ②《收集粮食突击运动的初步总结》,1934年3月26日。

  ③吴亮平谈话记录,1979年5月8日。

  同时,林伯渠也不惧怕排挤打击。在罗明、邓小平、毛泽覃、谢维俊、古柏、邓子恢等由于执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一个个受到批判、斗争和责难之后,他仍然经常对人称颂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维护和执行毛泽东提出的财政工作方针。

  他经常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意见,关心他们的疾苦。一次,他走入一个老百姓的家,进屋即闻到鸡香味,户主请他喝鸡汤,他尝了一口,没有咸味,经询问始知无盐可放。回机关后,他在人民委员会议上,提出了缺盐问题和解决的意见。毛泽东支持他的意见说,是啊!没有盐不好吃饭,即使有鸡也吃不下去。不久,一个群众性的熬硝盐运动在苏区普遍地开展起来,暂时解决了群众的缺盐之苦。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