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梁漱溟传

一五

  §三、参与乡治工作

  30年代中期的河南由于连年内战而民不聊生,有志之士纷纷发起“乡村自卫”、“乡村自救”运动。

  1929年7月,省政府决议,责成彭禹庭筹办河南村治学院。经王鸿一介绍,彭找到了梁漱溟请他帮忙。

  梁正想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于是很高兴地答应下来,从此真正参与到具体乡治工作中。

  1930年1月,河南村治学院在辉县百泉正式成立。从师资方面看,该学院除了梁漱溟外,还有研究合作的孙廉泉,研究农业的冯梯霞,可以说汇集了当时全国村治派的名流。他们通力合作,精心研究乡治建设的理论和具体运作方式,使得村治学院声名大盛,河南,山东,山西各省的求学者络绎不绝。1930年5月,冯玉祥在王鸿一的陪同下,专程来学院参观,并发表演讲称赞他们的工作。

  梁漱溟在学院担任教务总长,学院的一切章程、方针和办学方向都由他提出、制定。他还同时担任了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的讲授工作。

  正当河南村治学院顺利发展的时候,中原大战爆发,河南成为蒋介石、冯玉祥的主战区,学院开办仅一年就被迫结束了。但学院却为乡村建设运动培育了力量,传播了种子,遍布各地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在任职河南村治学院的同时,梁漱溟还接受了《村治月刊》的聘任,担任主编。1930年6月1日起正式负责出版了新编第1期第1号,并且决定从此改为半月刊。

  梁漱溟与王鸿一为代表的北方村治派存在一定分歧,他不认为乡治是自上而下的建设事业,而认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运动,因此不同意王鸿一的依靠现政权和地方军阀的观点,但在实践过程中,他却又不得不依靠像韩复渠这样的地方实力派。

  基于以上认识,梁漱溟在接办《村治月刊》后,修改了部分办刊方针,主要针对青年尤其是左倾青年说话,发表了一系列从文化哲学、社会分析等角度的研讨乡村建设的文章,逐步建立、完善并宣扬自己的乡治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四、较为成功的实验

  1930年,韩复榘调任山东,河南村治学院难以为继。在韩复榘的支持下,学院迁往山东并改名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1931年6月15日,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县正式成立。院长为梁仲华,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

  研究院设有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邹平实验县、农场、社会调查部、医院卫生院和图书馆等。

  研究部的设立是为了普遍地倡导乡村建设研究,为学术界开风气并研究具体的建设方案。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是为了训练乡村工作人员,并且下设服务人员指导处,安排导师到各县巡回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社会调查部负责实地调查工作,并编写各地乡治状况的书籍。

  农场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培育优良品种并大力推广,从而提高农村技术与生产力水平。从1931年8月到1934年12月,他们把波支猪与本地猪交配,得到优良猪仔,每头比本地猪多长肉50斤,而杂交得到的优良鸡年产蛋170枚,数量超过本地鸡一倍。

  此外,农场还研究乳牛、乳羊的饲养法和蜜蜂的养殖,收集、培育优良棉花、小麦、大豆品种,加以推广。

  为乡村建设做了实际有效的工作。

  1931年,邹平实验县在研究院指导下进行改革,废除了原有的7区157乡镇,按人口、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划分为14乡366村,设立乡学和村学,作为行政机关和教育部门。在乡学、村学之外,邹平还推行短期义务教育,利用在学的优等生来教育失学儿童。

  乡学的主要事业是进行乡村自卫训练,维持地方安宁与秩序,对民众进行组织纪律教育,灌输民族意识。

  在经济方面,乡学、村学主要是指导农民进行乡村合作事业。从1931年到1936年,邹平成立了棉花运输、蚕业产销、林业生产、信用庄仓、购买、机织等6种合作社,共计307所,社员8828户,股金12422元。1933年8月,邹平县成立了金融流通处和农村信用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资金问题,促进了农村金融流通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1933年7月,研究院开办了民院,次年11月又成立了卫生院,普遍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

  可见,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梁漱溟等乡治派的积极努力下,切实而有效地开展乡村建设工作,为乡村的发展乃至中国问题的解决开了一条新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