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洪亮回答:“看清楚了。”
“你们团长不在,这次战斗只得由你这个政委指挥了。你看,那个大碉堡上竖着一个杆子,准是电台的天线,那儿可能是敌人的指挥部。估计大约一个团,你看对吗?”
魏洪亮说:“师长分析得对。我们团保证完成任务。”
陈赓嘱咐道:“敌人骄傲,要失败。你们在何家堡打了胜仗,可不能骄傲轻敌。告诉部队,敌人不是马鸿逵了,是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精锐,要有啃硬骨头的思想准备,要动刺刀、马刀。不过今天是夜战,夜战是我们红军的拿手好戏,要勇猛、快速,还要机动、灵活。”
看完地形,天已黑定了,既没有月亮,也没有星光,甚至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好处是,敌人很难发现红军的运动;缺点是,看不见山形地貌,行军困难,战士全凭自己的感觉,全凭夜间行动的经验,摸索着前进。
令人焦急的是,第十三团分两个攻击点突击了两次,都未能奏效。师指挥所一次次地吹号问攻击情况,魏洪亮身旁的司号员一次次地问他:“政委,怎么回答?”
怎么回答?团长不在,全部重担落在了魏洪亮一人的肩上。夜已经很深了,狂风怒吼,黄沙扑面。山头上的敌人在疯狂地向下射击,魏洪亮急得直挠头,想着陈赓交代的“这一仗关系重大,影响全局……”的话,心中更着急,急忙组织部队准备进行第三次攻击。
突然,黑暗中传来个声音:“魏洪亮在哪里?”原来是陈赓拄着根棍子,迈着伤残的腿,来到魏洪亮身边了。面对着魏洪亮焦躁不安的情绪,冷静而温和地说:“不要着急,好好研究一下,原因在哪里?”
魏洪亮把两次突击的情况,向陈赓作了报告。陈赓立即指出:“天太黑,地形不利,是一个原因。你们两处一起突,是可以的,只是忽略了加强主要的突击方向,平均使用兵力是不行的。马上把预备队调上去加强第三连,全团的火力,也要重点支援三连……”
正在重新部署的时候,三连连长王茂全跑来了,报告说:“第二次突击时,他们连的司号员摸上去了,并且一直摸到敌人的碉堡底下。他不见后续部队上来。只好自己又摸回来了。”
陈赓一听,高兴地说:“这个司号员很勇敢,很有办法,快把他找来!”
三连司号员来到陈赓面前,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陈赓说:“很好,很好。现在你能把突击部队带上去吗?”
司号员背好自己的铜号:“行,我保证把他们带到敌人碉堡跟前。”
陈赓抓着他的手问:“听你口音像是江西老表。”
“是的。”
“好。走过金沙江、大渡河,跨过雪山草地的英雄,你一定能完成任务的。”陈赓高兴地说。
真是无巧不成书。十三团正在调动火力准备行动时,红四师第十二团团长邓克明带着部队经过十三团阵地,听说他们前两次攻击失利,正在组织第三次攻击时,立刻向自己的机枪手下命令:“把轻重机枪都架上,配合十三团作战!”
师长亲临指挥,兄弟团主动支援,又有勇敢的司号员带路,真是万事俱备。魏洪亮已确信不会再组织第四次突击了。
陈赓一声令下,二十几挺机枪发出怒吼,三连连长王茂全一手拿枪一手拿刀喊了一声“冲!”部队像离弦的箭似的飞上山去。魏洪亮也跟着部队冲上了山。
胡宗南所谓的“精锐”,白天打仗还可以,夜战就不行了;他们武器好,火力强,远处射击占优势,红军摸到跟前近战就无法招架。红军又是枪打又是刀砍,几分钟后,胜利的号音就在山头响起。胡宗南的部队变成了一盘散沙,狼狈溃逃。这时,陈赓派警卫员跑步上山传达他的命令,只有3个字:追!追!追!
战斗结束,第十三团缴获了重机枪9挺,俘虏了300多人。这些人个个灰头土脑,嘴唇出血,除了受惊吓之外,他们已经两天多没喝过一滴水了。
这次作战前,大家考虑陈赓多次负伤,腿是半残废,不能打弯,行动不便,要求他在师部指挥就行了。但在十三团攻不上去的时候,陈赓及时赶到前线去,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根本看不见路。有人问他:那时是怎么上去的?他笑着回答:“是爬上去的呀!”
山城堡战斗后,红军准备再战时,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因此,山城堡之战,就成了结束十年内战的最后一仗。它对促进国内和平,转入抗日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第九章 走上抗日战场
一、第三八六旅旅长
为了适应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需要,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迁至延安。第一军团前往学习的干部共60多人,由陈赓带队赴延安。
“抗大”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是1936年6月在陕西省北部的瓦窑堡(今子长县)成立的,后来迁到保安(今志丹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才迁到延安,此时组织机构也健全了,自有红军以来,第一次把一、二、四方面军及西北红军的军政干部集合在一起,总结革命战争经验,学习新时期的新思想。
陈赓在“抗大”是学员,还兼任一队队长,这个队的学员全是红军师以上高级干部。在校期间,陈赓才有时间总结多年来的作战经验,回忆了从北伐军东征到八一起义、大别山作战和长征以来,在战争中学习锻炼的体会,觉得收获很大。过去只是讨厌张国焘,对他的某些做法不满,也曾对他的错误进行过斗争,经过“抗大”的学习,加深了对张国焘反党错误的认识,思想上得到了提高。
陈赓在红四方面军工作过,没有架子,善于接近群众,对干部非常熟悉,深得大家信任,愿意和他讲心里话。这时,他本着对中国共产党负责的精神,敢于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直接反映情况。他说:“据我所知,这些同志哪一个都不是反革命。是我们在这场斗争中做得‘左’了。批评张国焘错误,不应该牵连下面的同志。”毛泽东十分重视陈赓的意见,亲自到禁闭室去找被关押的许世友等人谈话,征求他们的意见,迅速纠正了工作中的偏差。
1937年5月,国民党派出一个“中央考察团”前来陕甘宁苏区。这是十年内战以来,国民党派到苏区的第一个正式代表团,说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正在逐步改善中。团员17人中大多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国民党的军政官员。由于陈赓在黄埔军人中影响大,所以在这个代表团于28日到达延安后,中共中央就从学校中调出他来和这些人周旋。5月30日,陈赓陪同代表团参加了延安各界举行的“五卅”纪念大会,聆听了毛泽东等人的讲话。平时陈赓也抓紧时间和一切机会,向这些人宣传团结抗日的进步思想,终于使代表团团长涂思宗公开承认:“对红军的抗日情绪与艰苦卓绝的作风,共产党领袖团结的诚恳为至所佩服。”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